日本的教育政策

一:日本教育的变革的两个阶段 10分

日本自近代以来,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教育改革始于明治初期,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下,教育的改革主要是模仿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将振兴实学以谋求殖产兴业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并强制推行义务教育,目的是追赶欧美先进工业国家,通过欧美化、近代化和工业化达到“富国强兵”。这次教育改革,使日本近代教育制度最终得以建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1945年9月至1952年4月,美国军队以联合国的名义进驻日本,对日本实行全面占领。在美军占领期间,日本进行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这次教育改革,即日本近代第二次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从197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仍处于改革之中。

二:日本教育

日本中学阶段大多是应试教育。

高等教育就很复杂了。

题主可以看看一些动漫,就知道日本对于升学来讲是十分苛刻的,所以一部分人就放弃了。

应试教育在日语里好像叫诘め込み教育(つめこみきょういく),总所周知以中国为代表的教育模式。日本一般教育普遍采用的是ゆとり教育(ゆとりきょういく),译宽裕教育、悠闲教育、宽松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将授课时间与内容缩减的教育办法。

宽裕教育在1972年就被提出了(所以日本以前也是应试教育的,据说非常严格,所以也出了这么多人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缓慢改革,在实质上正式展开宽裕教育是从2002年开始(可以理解为之前是应试)。反对应试教育的日教组与教育者虽然得到财界人士等的支持,但学力低下的问题受到指摘及批判。文部科学大臣中山成彬要求中央教育审议会重新审视学习指导要领,在安倍内阁的主导下,更着手改革宽裕教育政策。2008年公布了和过去删减内容的作法相反,增加学习内容,但更强调学校与家庭、地域相结合及学生思考、分析、应用及统整能力培养,非议填鸭式教育的新学习指导要领方案,被日本媒体称为“脱ゆとり教育”。

可见日本人早就深知应试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形式,但是应试教育又确实是出人才的有效手段。日本人自己也很矛盾,一直在不断改善教育。很多中国家长其实也是这样,明明希望孩子开开心心的玩,但是看着别人家孩子成绩好,or去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按耐不住啊。

东亚的教育整体都是比较应试的,至少和欧美比起来是。香港新加坡韩国日本都有一定程度应试教育。

但和中国最大不同是各种环境和价值观导致没有像中国人那么多地觉得要走上社会必须读书怎么怎么的。选择不深入读书是个很正常的事。

环境因素主要/至少包括:

发达国家的非义务教育不便宜,直接说贵也行;

贫富差距小,干任何工作都能养家糊口,尤其在日本,大部分工作的入职起始工资几乎是一样的;

任何工作都能得到尊重

三:什么是日本的“家庭教育支援政策”

日本的科技发达,固然与政府重视科学,重视人才有关,更重要的是日本把素质教育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我国中小学也在强调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固然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应具体表现在日常中细微末节的小事之中,做到小中见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礼仪教育

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在吃饭前必须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每一次出门都要向父母说一声“我走了”,回家后还要说一声“我回来了”。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自立教育

日本家庭从小教育孩子自立、自主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吃饭前帮忙做饭,让孩子自己整理房间,让孩子自己买东西等。而中国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都是包办代替,大部分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长大成人以后,很多家长仍借助手中权力,或通过各种关系为他们安排舒适的工作,或为子女的结婚倾家荡产,债台高筑,所以中国的孩子依赖性较强,自立、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差,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创造性。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抗挫折教育

日本的孩子走路摔倒时,父母从不去扶他起来,而中国的孩子跌个跟斗,碰破点皮好象就不得了,家长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还要对不会说话的门坎,地面发一顿火,狠狠地敲打几下,以此来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长大后,一是犯了错误往往嫁祸于人,二是经受不了失败的挫折,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多。

日本十分重视儿童的创新教育

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借阅图书,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日本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多做组装玩具,教育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而中国的孩子只注重书本知识教育,对孩子的好奇心,往往采取扼杀态度,上课不准讲话,不准提出相反的问题和观点,从而导致思想模式的僵化,因而也少有创新精神。舔犊之心人皆有之,但父母并不能跟子範一辈子,真正的关爱还是要教会他们做人之道和自立自理的能力。

四:日本教育的简介

日本社会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有三种类型的教育可供选择:第一是进入公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进入私立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或是到不合文部科学省标准的私立学校。虽然义务教育只到中学校毕业为止,仍有超过90%的学生会进入高等学校就读。超过250万的学生会进入大学或学院深造。在过去,进入高等教育被描述成“地狱般的”和“战争般的”。不过由于近年来日本出生率的下降,适龄学童越来越少,这个现象开始改变。现在学校开始竞争努力招收新生。不过许多学生仍然在正常课程之外,被送进补习班学习。日本是亚洲东部的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几千个小岛所组成。从7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日本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转折点。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全面学习西方,实行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一系列的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20世纪初, 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强军国主义的同时,积极兴办职业教育,重点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日本对战前教育体制进行了全面地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日本社会教育的内容与中国有什么不同

日本教育的内容与中国的不同

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在教育上应该与国际接轨才对。今年也是青岛走出来的我中学同学郝平担任了教育部副部长,负责国际交流,我相信这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会很好的胜任这项工作。

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这一点相信已经得到了历史的证明。作为国民教育的对比,大概可以分为体制、内容、目的以及对象等几个方面,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其理解和实践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出的结果也有分别。比如同样被认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国与日本,在这方面的差别就相当明显。

中国与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导致两国近现代发展历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说,日本之所以总是能比中国先一步实现国力的腾飞,不论是明治时代还是二战之后,其教育优势的作用最不容忽视的。

 那么,中日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呢?很简单。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

 俄国人梅契尼科夫在经过长年客居欧美的生活后,于1874年来日本教授外语,后来写有《回忆明治维新》。他在书中写到,日本的苦力、女佣、马夫等社会底层人民也常常拿着书看,尽管那些小册子多是通俗小说,但这样高的识字率还是令他吃惊。和西方国家的经验相比,他不吝称之为“异常”。类似的观感,其他明治时代来日的外国人也曾有过。事实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开始实施了义务教育制。

 同时期的中国是何种状况呢?康有为估计,清末的童生大约为300万人,加上比此要少的秀才以上士人,则中国受过正规教育的文化阶层在四亿以上的总人口中,仍只能占据极少数。中国民众的绝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而日本即使贩夫走卒,也能够识字读书。以此来看,以国民当时的普遍文化水准比较,中国整体上不如日本。

 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后发优势”,这个“后发”相对中国而言,即日本文化发展水平不如中国,所以能更加轻易摆脱过去的负担。但日本国民总体教育水准的高于中国,无疑是针对上述说法的一个极好质疑。日本的文化水准优势,还体现在“兰学”的盛行。以西方科技文化为内容的兰学,在江户时代也一直蓬勃发展。兰学学者受到社会各界的尊敬,收入也较高。

 另一方面,日本学者依田熹家在《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中提到中国冯桂芬写于1860年《采西学议》。冯桂芬称“习于夷者曰通事”,“皆市井佻达游间,不齿乡里……其质鲁,其识浅,其心术又鄙……”依田专家指出,中国的懂得西洋事物者与日本的同类人地位差别非常之大。这也正是魏源的《海国图制》在日本比在中国产生更大的轰动和影响的原因。(反驳所谓日本“后发”的又一个论据,《海国图制》在具有兰学基础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读者,而在中国,魏源只能慨叹自己过于超前。)为何会有如此差距?依田熹家认为,根源是中国有科举制,而日本没有。

 科举制的内涵是什么?在于“学而优则仕”,教育和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追求紧密相连。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八股取士,更是将“学问”与仕途的关联标准化、制度化。这种功利目的的极强的心态,是中国教育理念至今依旧存在的重大问题。

著名的广告片《知识改变命运》,实际上继续宣传着同样的理念。知识的增长,固然可能带来命运的改变,但带着为了追求命运改变的迫切心情,与静下心来丰富提高自己素养的教育理念对比,前者无疑更容易出现偏差和失败。

 北京大......余下全文>>

六:2016年最新留学日本的政策有哪些

1、在对留学生签证审查时间方面将会大幅度的缩短,预定签证审查时间将会缩短到一周。

2、在日留学生将每人获得日本政府发放的定额补助,日本学校方面也将给予各种奖学金制度,以便减少留学生的经济负担。

3、对于去日本留学的签证类型,日本政府拟将把就学签证统一归化为留学签证,这一政策的改变以后将对留学生有很大益处。

4、在日留学期间,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勤工俭学。现行的政策是向留学生颁发每周28小时的打工许可。研讨会上专家建议,对已进入日本大学的留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最好取消打工许可,即可根据留学生自身情况,本人自己决定打工时间。

5、对于获得日本大学以上学历的留学生,学校毕业后,只要获得日本公司的录用,无论专业是否对口,都能获得工作签证。学校毕业后,对于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可获得一年的求职活动签证。同时对于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日本政府也将会有一定的奖励。

七:德国和日本如何做教育?教育跟他们国家的强大有何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国土非常小,但是非常强大,一个国家是德国,德国是现代大学的起源,也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起源地。现在的学校制度就是基于德国普鲁士的尝试而建立的,当时的德国是没有文化,也很贫穷的近乎野蛮人的一系列小邦国,被主流文明排斥。当时的德国皇帝,为了经济自强,为了赶上英国的工业文明,为了社会培养合格的工人而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后来成为大学和中小学体制的鼻祖。这个国家非常重视教育,德国皇帝威廉在当初国家依然非常贫困的时候拨款支持大学,支持学校教育,提供了非常宽松的条件让欧洲的知名的学者到德国来做教授,而且他的大学里的教授可以骂他,他拿钱给它这些骂他的教授,这些教授甚至会做一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但他毫不在意,他说学校就应该是这样的,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学术理想。因此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包括现在的强国美国,其强大的根本原因是他拥有全世界最好,最完善的大学。但这份文化遗产,也来自于德国,全世界的研究型大学,根子都在德国。甚至现代研究汉学最好的两个国家,德国就是其一,老子这部书的户均拥有量达40%,列全世界第一。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国民对于知识的追求。

我们国家曾经有一个领导者也做到了与威廉皇帝接近的教育观,这个领导是谁呢?就是蒋介石,蒋介石在我们国家非常危难的时候,抗战时期,那时候非常缺钱,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但他坚持支持了一所大学,不断给它拨钱,而且这所大学的教授经常骂他,你们知道是哪所大学吗?是的,就是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人骂老蒋,批评他的政治政策,经常给他难堪,然后他还照样给联大拨钱,别人说把给这所大学的钱拿去组织一个青年军,但蒋介石说了一句话,他说这笔钱当然可以组建一支军队。但是如果我们国家不拿钱来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人的话,我们就算是能保住国家,也最终要亡国的。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要亡国,因此他必须的保住这个国家的文化,让这些人还有骂他的权利。这是一种真正为民族为国家作想的大境界。我们大家日常看到的东西,大家目前看到的历史教科书,都是说蒋介石这个人就是上海滩的一个大流氓,如何迫害文化人士。迫害文化人最厉害的恐怕不是他哦,想想是谁啊?咱们就不说了,几十年以后,六七十年代,全世界都在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并涌现一个历史上从未出现的“知识经济”时代,并直接引出了现在的信息技术时代。可是,与此同时,我国当时的领导人却在大搞“停课闹革命”,让我们的大学停止招生,瘫痪了十年。号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我们的青年赶到农村去“上大学”,把老师们赶去搞“五七干校”,向工农兵学习,(把下乡种田列为首要任务,显然当时领导人的思维停留在千年前的农耕时代)。后来恢复大学,也只是认为理工专业有价值,文科无用,因此我们现在的大学基本上没有文科(真正的文科),没有真正的文科,社会自然没有理想,没有文化。至于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很多名流被批斗,被杀或自杀,破四旧,反封资修,在一系列的文化绞杀运动中,中国的文化传统遭遇自秦以来最大的毁灭性打击,这可是日本人想灭我中华做不到的,也是蒋介石所做不到的。这也是一种气魄,敢于把数千年中华文化毁于一旦的气魄,这也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没人敢做,没人能做的大手笔,大气派!

还是说西南联大吧,这是我国唯一拥有过的真正意义上世界水平的大学,西南联大出了什么人了,大家看到中国的华人拿到诺贝尔奖的这批人不就是西南联大出身的吗?中国的两院院士几十号人不就是西南联大出生的吗?我们很多文学家,很多科学家不都出在西南联大吗?共产党的两弹(原子弹,氢弹),还有我们一度领先世界的卫星技术,......余下全文>>

八:日本教育的近代教育

1868年,以下级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政权,发表“王政复古”、废除将军制的宣言,成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推行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这是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以此,日本进入了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时期。明治维新是具有民族运动特点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以“富国强兵”、 “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为总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文明开化”的涵义是指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技术和知识,以保障日本的独立富强,免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在促进“文明开化”中,日本近化思想家福泽谕吉,号召日本人民,舍身卫国,使日本文明赶上先进国家。福泽谕吉毕生从事教育与著述,对日本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废藩置县”, 确保了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直接统治。同时规定中央政府的官制,设置文部省,负责管理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文部省成立后,即着手改革学校制度。1872 年颁布 《学制》令,开始教育改革的试验。《学制》由学区、学校、教员、学生和考试、学费等五个部分组成。《学制》决定把全国分为8个大学区, 每个大学区设 1所大学和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分成210个小学区,计划在全国设立53760所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完全采用中央集权制,即在文部省统一管理下,设督学局。各大学区设督学,各中学区设监督。督学有权与地方官协商督办区内的学校;学区监督负责管理和监督小学区的学务。《学制》是一个庞大的国民教育计划。由于当时的财政困难,人民不满征收过重的教育税和学费,到处发生捣毁学校事件,《学制》的改革计划并未全部实现。但《学制》在普及小学教育,建立师范教育制度和推动教育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1877年明治政府把东京开成学校和东京医学校合并,改为东京大学,建立了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学。从 1873年到1878年小学校数和学生人数都增加了 2倍多,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8.1%上升到41.2%。在教育内容上,文部省通过翻译欧美国家公立学校的教材,出版了许多小学课本,侧重于学习西方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是,在执行教育计划过程中和使用翻译课本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19 世纪 80年代前半期,政府开始修订小学课本和课程,并于1879年废除《学制》令,颁布《教育令》。《教育令》是第二次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其特点是中央政府放宽对地方教育事业的官僚式控制,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由各地民众选出学务委员会来管理学校;儿童接受小学普通教育的时限缩短为 16 个月,并可灵活地掌握。《教育令》颁布后的第二年就作修改。中央政府再次加强了对公共教育的控制。小学的 4.4分段改为小学初等科(3年)、 中等科(3年)和高等科(2年)三个阶段。以初等科作为国民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政策连续发生变化是和明治维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政治上动荡密切相关的,后来二十一世纪日本教育被世界评为最好的教育。 19世纪8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在天皇制国家政权大力扶植下得到飞速发展,从封建主义经济转化为半封建的、军事的、特权商人的资本主义经济。1885年废除太政官制,建立内阁制,伊藤博文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理大臣,森有礼被任命为文部大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推行扩张政策。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从中国掠夺了大量赔款和租借地,又借口“卧薪尝胆”,加紧对日本人民剥削,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飞跃发展。森有礼曾接受德国铁血首相O.von俾斯麦的国家主义思想,在担任文部大臣后,极力主张维护君主立宪制。他主张,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办教育,为......余下全文>>

九:为何说日本教育的去宽松化并不是重视应试教育?

日本“宽松教育”三十年

“宽松教育”政策的提出,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上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取得了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产业建设的成就。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使家庭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诉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在人口稠密、民众普遍重视学历的东方国家,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希望多出来的钱可以资助孩子上大学,于是上大学的考试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大学入学考试的激烈竞争又传导到整个基础教育,导致基础教育非常应试化,产生了包括“填鸭式教育”、“考试地狱”等一系列说法,这和中国很多家庭目前正在经历的情况有些类似。所以就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且这些成功大多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挤过高考独木桥后获得的成功。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要吃这个苦呢?我们建设成就不一定要从这条路才能取得吧?然后有产生一系列的讨论。

在民众压力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教育的政策,这些教育理念是不错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宽裕地、充实地成长,不要被考试的压力磨灭了天性。但是这些政策实施下来的结果,可能就根本没有达到一开始预期的目标。

“宽松教育”方针下的30年间,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把公立学校每周的上课时间、课程标准、课程大纲都降下来(缩减课本),例如将小学至高中的总课时从5821课时减少至5785课时,《中学指导要领》的册页从261页减少至123页,公立中小学每周上课5天(原本6天)。其次,公立学校去重点化,不允许择校,具体来看是将学校集群化,学生只能进入某一个学校群,具体进哪一个学校,只能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入学。问题是,这些直接减负的政策手段根本没有达到减负的效果,还产生了系列副作用。

宽松教育为何陷入越减负负担越重的怪圈?

首先,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但是考试竞争压力并没有因此而降下来。通过日本的人口数据可以发现,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战后第二次婴儿潮高峰后,直至2014年的22年间,18岁人口从205万减少至118万,降幅达42%。这段时间,考试竞争压力逐渐降低,但是在1976年至1990年(“宽松教育”政策的头15年),人口数没有降下来的情况下,大学的扩招也没有跟上,高等教育录取率不断降低,考试竞争变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轻松了。

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有进取心的家长和家庭,几乎都是转向私立学校、民办教育机构,有些学生平时就上私立学校,课外还要去补习机构,去增加应试的资本。再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家庭负担变得非常重。与此同时,家长可能也会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原本公办学校都能够解决所有事情,给家长更多选择空间之后,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做更有益,所以会产生过度补习等一系列问题,整个日本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出也变得非常大。

直接促使日本政府改变“宽松教育”政策的因素可能是PISA测试,日本学生原先在数学、阅读等方面是很强的,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当中,一开始是领先的,但是“宽松教育”政策实施了十几年之后,日本学生在数学、阅读等方面的测试中排名连续下降。于是就有了教育评论家“全世界小学生都知道了,只有日本小孩不知道。”、“科技立国成为泡影。”等说法。

原东京大学教授苅谷刚彦在考察了很多地方中小学,做了教育社会学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宽松教育政策一方面达不到原先设定的目标,另一方面,使得家庭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更多的参与进了学生的教育,使得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停滞,他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呼吁者。直到2016年,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已经明确表示要去宽松化,整个......余下全文>>

十:关于日本教育的问题

日本之前的教育制度的确是很宽松,曾经有教授告诉我他的女儿在上小学时,老师教给他女儿圆周率值是3,而不是3.14。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因为小学,初中,大多为国、公立学校。是完全的9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在这些学校中的一般的学校里,学习气氛还是比较淡的,所以,孩子们都相对来说不怎么爱学习,所以也没有什么耐心学那些复杂的东西。其二,就是老师们最怕的就是学生们在学校里出什么事。只要把他们哄好,不打架,不闹事,好好的来学校,好好的回家就OK了,所以也有应付了事之嫌。

因为小学,初中基本上都只有半天课。下午2-3点就放学了。因为学校教的东西太少,太浅。所以日本很多学生到了初中后,在学校放学后,都会去其他的补习的地方补习。从前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就主张重振教育制度。所以,近年来,日本的学习风气较以前相比有所改善。但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维持。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