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什么时候确定的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10月党恭十三大确定的。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是坚持什么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党的群众路线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通常把这个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两个坚持)”。
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基本方面,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本质要求。
(3)“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方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四位一体的宏伟的奋斗目标。
六:是什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是什么?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内涵(核心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二、逻辑关系:
(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都受这一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它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调整这一段话可以看做是改革的理论依据。。
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清除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使生产力进一步得到解放,第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旧体制,解放生产力,首要的是解放人,即解放人的思想和创造活力。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第一,改革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第二,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不是修补。是把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从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又一场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