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比一比哪个组火炬传递的快?
教师:将学生分成四组,进行火炬传递比赛。首先发出“开始”的口令,然后相机发出“停止”的口令。
学生:直观判断火炬传递快的组。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判断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学生:重新比赛,教师分别记录各组传递一次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判断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点评:1、情境的创设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时事热点,让全体学生均参与到所设计的活动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唤醒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知识的进一步建构打下基础。3、如果要想增加活动的思维含量,可以让学生设计比较快慢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做设计者,而不是执行命令。)
二、速度的再认识
教师;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如何比较运动物体的快慢呢?
学生;速度。
教师:怎么获得速度呢?
学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活动一:比较甲组和乙组火炬传递的速度(学生各自尝试计算,教师幻灯片播放过程)
甲:10s传递25m;乙:8s传递16m。
甲的速度:25m/10s=2.5m/s;乙的速度:16m/8s=2m/s
教师:我们把每秒钟,每分钟,每小时叫单位之间,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叫速度。
教师:(进一步提问)这种定义速度的方法是我们上面比较快慢的哪一种呢?
学生:第一种。
教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讨论后)10s/25m=0.4s/m;8s/16m=0.5s/m也可以比较运动得快慢。每米所用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是通过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教师:哪一种方法更符合我们的思维习惯呢?
学生:第一种。
教师:速度公式:v=s/t,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
(点评:1、速度的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理性认识和分析,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2、对速度定义的反问(这种定义速度的方法是我们上面的哪一种?)使学生对这种定义方法感到并不陌生,并加深了理解。有利于快速建构知识。3、可以从速度公式物理学角度的理解引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一方面学生对速度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另一方面避免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公式。4、速度的单位变换是学生计算中的难点,这里用幻灯片做教学设计的处理,不利于难点的突破。)
三、速度的应用
教师:今天老师注意记录了本地的风速3km/h;火炬传递的速度3m/s,那个速度大?
学生:将单位变换统一后再进行比较。
教师:幻灯片出示单位变化过程(略),学生进行比较。
教师:同学们猜想我们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1.4m/s;1.5m/s。
教师:多媒体视频播放教师本人用带有GPS系统的手机拍摄到得某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画面上同时出现步行的中学生和速度值)
活动二:如果这位中学生5min步行走回她家,请计算她回家所走的路程。
展示学生的计算结果:5×60=300
1.4×300=420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师完整的计算过程。...余下全文>>
二:《1吨有多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21-2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先安排了认识千克和克,再认识吨,最后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的内容。“1吨有多重”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是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掌握1吨=1000千克,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吨有关的简单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平时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少,本节课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层次地反复感知1吨有多重。我认为,创设“生活化”的课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引入到富有情趣的课堂学习中,这样就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合起来,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学情分析 :
“吨的认识”是一节常见量的概念教学课,同时又是一个大计量单位的教学。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大计量单位接触较少,观念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是计量单位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1.亲历体验较缺乏。因为计量单位太大,教师常采用观看图片、看书等其他一些形式代替学生的亲身体验,结果学生往往很难建立起“吨”的观念。2.教学难点不突出。课中有建立“吨”的概念和进率的化聚两个教学内容。由于建立“吨”的概念比较困难,很难操作,因此许多教师把剩余的大部分教学时间放在进率的化聚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觉得很枯燥。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2. 能力目标:
掌握"1吨 = 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 感知探究 — 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沙子1袋,体重磅,课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生答,师评价)
2、 师:你们见过大象吗?一头大象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大象图片)
师:因为大象的体重很大,用“克”和“千克”作单位都不合适,所以它的体重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生踊跃回答,师及时评价)
3、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设计意图:从猜老师的体重和学生熟悉的体重大的动物大象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吨是一个大计量单位,并通过让学生举例、教师图片展示等途径,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1)教师用课件出示第11页的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余下全文>>
三:初中物理《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一、温故:
1、参照物
2、运动
二、新课引入
师:我们通常用“风驰电掣”来形容物体运动得快;而用“老牛拉车”来形容物体运动得慢.
师:乌龟和兔子谁跑的快?
师:在“龟兔赛跑”的比赛中,明明是兔子跑得快,而为何却是乌龟得了冠军呢?
三、新课教学
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师:游泳池中,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怎么判断谁游的快?
生:游在最前面的人快
师:而在运动员到达终点时,裁判员是怎样判断输赢的? 生:裁判员认定少的人快。
(1)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例如:在1min内,骑自行车可通过200m,汽车可通过1000m,在相等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长,它的运动比自行车快.
(2)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它是比较物体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例如:百米赛跑时,11.25s的成绩比11.45s的成绩快.
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路程多的速度快;取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所用时间少的速度快.在物理学中,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长短”的方法. 2.速度及其计算方式 比较下图中汽车和飞行运动的快慢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velocity) 速度=路程/时间 “单位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如1s、1h等,是为比较快慢而统一规定的“相同时间” 若用字母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 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速度—— 米每秒(m/s)
注意: (1)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于同一个物体。S是在时间t内所通过的路程,t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2)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单位参与计算过程.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单位是m/s,读作“米每秒”,例如汽车1s通过10m记作“10m/s”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4)同时进行速度单位换算(做练习)及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课本上的信息浏览)
(5)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例题 : 大型喷气客机的飞行速度为990km/h,它每分飞行多少千米?如果你骑自行车(速度约5m/s),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骑完客机1min内飞过的路程?
巩固练习:一列火车长200m,以36km/h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火车从上桥到全部离开大桥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3.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一条直线是上运动,如果速度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uniform rectilinear motion)。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例如,火车在出站时速度逐渐增大,进站时速度逐渐减小。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s/t来处理有关问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四:小学科学 谁流得更快一些 教学设计
1、科学概念:认识到液体都是会流动的,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预测并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理解公平实验,为保证公平,需要保持除变量之外的其他条件相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公开的、民主的讨论有利于辨识实验的准确性,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用对比实验进行液体流动速度的比赛。
难点:设计一个控制除变量之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实验。
五: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新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相脱节、课程改革与抓教学质量“两张皮”的现象。这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压力过大、教育教学效益不高,课程改革难以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固然是多层面和复杂的,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在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过程中, 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学科本位”的教“课本知识”的设计层面,缺乏对学习主体经验和需要,课程资源、学习情境、学习方式、教师角色、学习群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教学目标难以整合,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教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为此,研究和探索课堂教学设计是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有效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所进行的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对一个学习单元的教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设计;从教学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前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预设性教学设计,相当于备课),也包括课中进行的教学设计(或称生成性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呢?一、课前精心设计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我们首先应知道学生现在在哪里。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以学生的实际为出发点,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在信息迅速发达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拓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教师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有的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现实起点往往高于学生的逻辑起点,教师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容量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学生拉回来“跟着重复”的现象,这都是重视现实起点不够造成的。所以在备课前,我们更应该客观地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并不时地把自己换位成学生,从孩子的视角去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充分预设,这样会使自己备课更有针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但是我们清晰的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 “起点”。(确定位置,数对 第几组 第几个 排 列) 预测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课前调查是指在上课前运用访谈或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教学的起点......余下全文>>
六:沪科版必修一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 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