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工鱼礁的建筑定义
最初的人工礁是以诱集鱼类,造成渔场,以供人们捕获为目的,而且主要以鱼类为对象。所以称为人工鱼礁。当前人工礁的概念: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人工鱼礁是利用生物对水中物体的行为特性,将生物对象诱集到特定场所进行捕捞或保护的一种设施。目前国内通用概念:人工鱼礁是人工置于天然水域环境中用于修复和优化水域生态环境的构造物。它通过适当地制作和放置,来增殖和诱集各类海洋生物,达到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的目的。国外的概念:人工鱼礁是指由一个或多个自然或人造物体组成,并有目的的设置于海底,用来改变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工设施。(译自《Artificial Reef》)增加效益是唯一目的。
二:人工鱼礁的各国现状
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历史渊源悠久,据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现在的广西省北海市一带沿海渔民就已经在海中投掷竹篱以吸引鱼群进行捕捞作业,至清代中叶,渔民在海中放置石头、破船、竹木栅栏等障碍物,形成了传统的“杂挠”和“打红鱼梗”作业,这也就是早期的“人工鱼礁”。我国大陆地区现代意义上的人工鱼礁建设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历史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属于人工鱼礁试验推广阶段。1979年在广西钦州防城县的水产工程技术人员首次研究制造了26座小型沉式单体人工鱼礁投放于该县珍珠港外的白苏岩附近水深20米处,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随后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先后在山东、广东沿海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从1983年起人工鱼礁建设就受到中央的重视,农业部还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组织全国水产专家指导各地人工鱼礁试验。此阶段全国从辽宁至广西共8省(自治区)进行了人工鱼礁试验,投放了28700多个人工鱼礁,共投放礁体8.9万立方米,取得了丰硕的人工鱼礁研究成果。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人工鱼礁投入较小效果不十分明显,管理经验又缺乏,人工鱼礁建设被迫中止。进入2000 年,以广东为开端,沿海省市又掀起了新一轮人工鱼礁建设高潮。目前我国沿海各城市纷纷将人工鱼礁作为养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改善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以广东和山东为例,广东省人工鱼礁建设以生态公益性人工鱼礁为主,目前已建成人工鱼礁区24座,在建15座,通过对已建人工鱼礁区的监测发现,人工鱼礁礁体上附着各式各样的海洋生物,如海胆、牡蛎、翡翠贻贝、藻类等等,礁体覆盖率超过了95%,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鱼卵及幼鱼的平均密度比投礁之前都有了明显增加,吸引大量经济鱼群进入人工鱼礁区觅食,鱼群种类、数量增多,资源恢复效果明显;山东省人工鱼礁建设以资源增殖型人工鱼礁为主,到2011年9月共建人工鱼礁150处,礁体总规模达750万空方,增殖效果明显。仅2011年上半年全省人工鱼礁区(含扶持项目)共捕捞海珍品1650吨,产值3.2亿元。预计人工鱼礁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年鱼礁区可增产海珍品1万吨,增加渔业产值10亿元。香港地区自1996年开始旨在增强本港渔业 的繁衍和促进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样化的人工鱼礁建设。迄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增殖和保育效果。 日本政府有计划的投资建造人工鱼礁始于1954年,1975年以前在其近海设置人工鱼礁就达5000多座,投资304亿日元;1976年—1981年设置人工鱼礁3086座,投资705亿元;2000年以后,日本还计划投资数百亿元建造数千座人工鱼礁。由于采取人工鱼礁建设,从1959年至1982年的23年中,日本沿岸和近海渔业产量从473万吨增加到780万吨。日本在世界渔业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捕捞量,主要就是依靠人工鱼礁建设沿海渔场。而美国人工鱼礁的最大特点,是与游钓渔业紧密结合。据1983年统计,美国沿海各地设置的人工鱼礁共有1200处。参加游钓活动的人数达54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4。使用的游钓船只有1100万艘,钓捕鱼类产量约140万吨,占全美渔业总产的35%,占食用鱼上市量的2/3。更可观的是其带来的旅游收益,到目前为止,全美因游钓渔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达500亿美元。
三:什么是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俯,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20579.htm
四:人工鱼礁主要有哪些类型
按其作用不同分为:增殖鱼礁━一般投放于浅海水域,主要放养海参、鲍鱼、扇贝、龙虾等海珍品,起到增殖作用。渔获鱼礁━一般建设于鱼类的洄游通道,主要诱集鱼类形成渔场,达到提高渔获效率的目的。游钓鱼礁━一般设置于滨海城市旅游区的沿岸水城,供休闲游钓活动之用。按不同的制造材料可分为:石块渔礁、木筐树木渔礁、废轮胎渔礁、废车船渔礁、混凝土渔礁、钢筋渔礁以及聚乙烯材料制作的各类底渔礁、浮渔礁等。有的模拟洞穴,有的模拟坑槽、岩缝,以及大型组装渔礁。按建设目的可分为:渔获型、保护型、培育型、诱导型渔礁和浅海增殖礁等。
五:人工鱼礁的历史成因
早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现在的广西北海市一带渔民,就已经利用设置在海中的竹篱来诱集鱼群,进行捕鱼作业。这些竹篱通常是用20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同时在间隙中投入石块和竹枝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人工鱼礁”。真正人类建造人工鱼礁渔场,可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60年,美国渔民就发现鱼礁的作用。当时由于洪水爆发,许多大树被冲入海湾,这些树上很快就附着许多水生生物,在其周围诱集大量鱼类。渔民由此得到启发,开始用木料搭成小栅,装入石块沉于海底,引来鱼群聚集。其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人工鱼礁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六:海洋牧场的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
日本海洋牧场发展概况基本情况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即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1973年,日本又在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上提出:为了人类的生存,在人类的管理下,谋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1978年~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划,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在近海建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养)和吸引自然鱼群,使得鱼群在海洋中也能像草原里的羊群那样,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1991年,日本政府栽培渔业的预算达到48.6亿日元,放流的渔业品种达94种,放流规模百万尾以上的种类超过30种。仅每年投到人工鱼礁的资金就达589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2亿元),中央政府和县政府、市町村各负责5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成人工鱼礁区,2003年北海道地区秋季大麻哈鱼的捕捞量猛增到5500吨。管理和实施情况1963年,日本专门成立了栽培渔业协会,负责管理和发展栽培渔业。2003年,日本对水产机构进行改革,基于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效率,确保研发体制连贯的考虑,将栽培渔业协会并入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由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全面接管此项工作。该中心设有栽培管理课和遍布全国沿海多达16个栽培渔业中心,专司栽培渔业项目管理和栽培渔业技术的研究、评价和实施工作。此后,该中心对单位内部的栽培渔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整合与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和地方政府、自治团体的关系,加强了与都道府县等各级政府的联合,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计划进行了重新评估,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栽培渔业的普及,落实。韩国海洋牧场发展概况基本情况1994年~1996年进行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 海洋牧场计划”,该计划试图通过海洋水产资源补充,形成( 制造) 牧场,通过牧场的利用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利用极大化。该项目计划分别在韩国的东海(日本海)、韩国南部海域(对马海峡) 和黄海建立几个大型海洋牧场示范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有优势品种的培育, 在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后,逐步推广到韩国的各沿岸海域。1998年,韩国首先开始建设核心区面积约20km的海洋牧场。经过努力经营,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统营牧场取得初步成功后正推进建设其他4个海洋牧场,并将在统营牧场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应用到了其它海洋牧场。管理、建设和运行模式建设之初由韩国海洋研究院具体负责主持实施,但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人员无故推托任务、浪费科研经费,受到韩国检察院处分,2007年,海洋水产部决定将该项目移交给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管理。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在项目执行中发挥管理监督、签订合同、总体关系协调、具体课题研究、品行表现评价等领导和中坚作用,该院成立了海洋牧场管理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工作。建设过程及核心技术。以已建成的统营海洋牧场为例,建设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成立基金会和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等。二是增殖放流资源,建设海洋牧场。三是后期管理和建设结果的分析评估。其中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围绕区域地理和生态特征展开,重点研究了:生态学特性与建设模式设定、生境的改善、鱼类增殖、海洋农牧化使用和管理四个方面,其核心技术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海岸工程及人工鱼礁技术,鱼类选种、繁殖及培育技术,环境改善和生境修复技术,海洋牧场的管理经营技术。其他如放流技术、放流效果评价、人工鱼礁投放效果评价、牧场运行和监测技术、设施......余下全文>>
七:当前海洋和内陆水体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渔业水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环境污染造成我国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部分贝类产品体内残留有石油烃、砷、镉、汞等有毒物质;近岸、内湾、河口等捕捞水产品及内陆养殖的水产品受到多环芳烃、汞和镉等重金属的污染.赤潮濒发导致部分地区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中毒现象时有发生.2001年由于我国贝类、对虾等水产品因毒物、药物残留指标不合格,被欧盟等国拒绝进口,给我国水产品贸易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也对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受环境污染、工程开发建设项目如围垦、填海、筑坝、取沙等活动影响,许多优良的产卵场、采苗场、育肥场和增养殖场的渔业功能丧失,渔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主要经济水生生物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难以形成渔汛.渤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1959 年单位网产平均在 221~43kg/网/小时之间,主要经济鱼种产量达 138.8kg/网/小时,而到 1998 年产量下降了近 90%,渔获主要种类的产量 11.18kg/网/小时.东海区的渔获物在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是以底层优质鱼为主,优质鱼分别占总产量的 48.3%和 55.4%.而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优质鱼所占的比例降低到 30.4%.长江四大家鱼的鱼苗由 70 年代年产 200 亿尾下降到目前的 10亿多尾.四大家鱼产卵场由于污染和环境的改变已几乎消失,鲥鱼产卵场也已不复存在,许多珍稀鱼类资源量已大幅度(五)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严重危及渔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水生生物资源栖息环境的污染导致了水生生物组成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动植物资源持续下降,水域生物种群结构单一,水生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严重破坏.监测资料表明,我国水生动物中珍稀濒危动物的物种数目逐年增多,大黄鱼、鳓鱼等重要经济鱼类严重衰退,渤海三大毛蚶场场资源已接近枯竭.在内陆水域,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数量和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有“长江女神”美誉的白暨豚目前已不足 100头,长江白鲟、鲥鱼、松花江大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难见踪影.最新资料显示,几乎所有的水生兽类、相当数量的水生两栖类处于濒危状态.淡水鱼类中的濒危种类目前已达到 92种,占淡水鱼类总数10%.这些濒危鱼类主要包括鲤科鱼类 52 种,鲇类 11 种,鲟鱼类 5 种,鲑鳟鱼类 6 种,其他(包括鳗鲡)种类 18种.水生生物多样性是渔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将会动摇渔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渔业水域面临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市生活污染、工业污染
经济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 周边新型城市也迅速形成.每年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 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并且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工艺尚不能满足除磷脱氮要求, 造成近海污染.生活中洗菜 洗衣服 冲洗厕所等产生的污水排放量逐渐加大,造成生活用水对消落带水环境的污染逐渐加大,为了库区消落带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必须加快库区消落带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消落带的形成是由于库水的季节性水位涨落,这样就会使消落带地区的土壤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是库水的污染物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不断地在土壤中富集.进而对土壤的生理性能产生影响,土壤被淹没时土壤中的养分,污染物就会被溶解和吸附在水体中,它是一个复......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