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为什么多为木结构?下面哪些说法具有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我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都在城市或宫殿中轴线的西侧。而五行中的水,象征北方,北京故宫中轴线北端的钦安殿,是供奉水神玄武大帝的,也具有厌火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建筑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厌火性象征功能。显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国人最崇尚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古代罗马建筑师,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建筑首先要坚固,坚固与久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欲求坚固与久远,石头是最恰当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关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应该给人以愉悦的感觉。因而,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建筑之内部空间上的品质,却讨论的不多。无论建筑多么巨大,室内多么阴沉,只要坚固耐用,只要外观愉目,就是好的。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显然,与西方人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建筑实体的坚固与美观相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的和谐。古代中国人的基本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其中的。居处的最佳境界,就是阴阳和合,这从北京明......余下全文>>

二:古建中木结构分几种?

主要是硬山,悬山,庑殿,歇山,亭

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特点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联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歇山顶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装饰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环境特点: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古代木匠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另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缺点:

1.严重破坏了环境,使得木料日趋匮乏

2.易遭受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参考:《中国建筑史》《艺术设计史》

四:木结构古建筑有哪些特点和优点

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联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布局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造型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歇山顶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装饰特点: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环境特点: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古代木匠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另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优点: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抗震性能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缺点:

1.严重破坏了环境,使得木料日趋匮乏

2.易遭受火灾

3.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参考:《中国建筑史》《艺术设计史》

五:古建木结构一般用什么木材

我国不同地区的古建筑使用的木材不尽相同,基本秉承“就地取材”的特点。根据《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规范》编制组的倪士珠 、 匪夏固等中国木结构研究方面的老前辈们的研究,我国古建筑木结构大致有以下用材特点:

北京地区明朝遗存的木结构建筑以使用楠木居多;

河北地区,如承德、曲阳、易县等地通常 采用油松、黄花落叶松、红松、白松(云杉) 、柏木、愉木、杨木等;

内蒙呼和浩特地区,如大召寺和辽代万严经塔等,几乎全部用油松木材;

山东曲阜地区,如孔庙奎文阁、大成殿等,用楠木、 油松、榆木、椒木和毛白杨;

山西地区,如应县、大同、五台、介休等多用华北落叶松(红杆)和油松;

陕西西安地区,如城煌庙牌楼及大成院清真寺大殿等主要使用华山松、榆木和槐木;

四川地区多用楠木、柏木和杉木;

湖北地区使用的树种较多楠木、柏木、杉木、马尾松、松木、柳木 、榆木 、松木等均有使用;

湖南地区,如衡阳、大庸、岳阳等多用楠木、柏木、杉木、松木、樟木等;

福建地区,如福州、泉州、邵武等地多用杉木、柏木,在民居中亦见有使用木荷、柠檬按等树种 ;

江浙地区主要使用楠木、柏木、栗木和杉木,另外还使用香樟、样木、山核桃和木荷等。

六:木结构建筑 古代建筑特色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处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七:为什么中国古建使用木结构

首先那时候没有钢筋混凝土,能满足建筑条件,又能使用长久的就是木结构,而且从施工角度也不需要大型机械,能满足当时施工需求。各种经典案例,和著名设计建筑我一般用建材U选。

八: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构件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10分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丁。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九: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和传统木家具制作主要采用什么连接方式

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

十:为什么西方的古代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中国的以木结构

最主要的一点,欧洲一直处于教会的漫长统治下,其间没有政权的频繁更迭,而且他是神权至

上,所以欧洲可以花几百年劳民伤财给上帝建立一个教堂,我去欧洲玩的时候看教堂动不动就

是动用一个国家全部国力用一百几百年建的,中国皇权至上,最浩大的工程一般也就是给皇帝

建陵墓,皇帝能活几年?所以中国的建筑一般没有欧洲的雄伟,但是像长城这种具有军事意义

的,历代皇都会修理加固,所以最后规模会如此雄伟 。

有人说:“中国古建筑不如欧洲高大宏伟,是因为木结构不如石头坚硬。说白了,中国古人没

有欧洲人那样的技术。”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不是中国人想不到用石头,而是有文化的原因。中国木结构的古

建筑,究竟代表了什么传统文化呢?请大家从宗教、周易等角度解释。

《华夏意匠》的魅力还在于它既是一本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传世佳作,也是一本以现代科技的

观点和建筑艺术语言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全面阐述和分析的理论著作,它在总结中国古典建筑

的设计原理和法则的同时,还就东西方建筑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了对比。

中国古代勤劳睿智的匠师,在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的封建社会,就能够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以

柱网框架式结构从技术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使中国设计

思想成就了中国许多建筑奇迹,也使中国走上木建筑为主流的设计道路;而西方则大量运用砖

石材料,走的是发展承重墙式砖石建筑为主流的道路。至于木建筑与石建筑孰优孰劣,其实难

分伯仲。木建筑结构轻巧,经济实用,工艺简单,施工迅速,但缺点也一目了然:抗“打

击”能力较弱,不足以抵御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因素”。石建筑外观宏伟,坚固,留存久

远,缺点是笨重,昂贵,工艺复杂,建造周期长。从纯粹技术角度而言,中国的木建筑丝毫不

逊于西方的石建筑。意大利的砖石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塔高151.3英尺;而建于1065年的

辽代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高度210英尺,比比萨斜塔高出了60英尺。木材的强度只是钢材强度

的1/20,就是说在古代用木材建200多英尺的高塔相当于我们今天用钢铁建筑4000英尺高的

塔,况且佛宫寺塔还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高塔。中国的木制高塔,堪称世界木结构建筑技术

的奇迹。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