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比较著名的木结构建筑有那些?
天津蓟县佛宫寺观音阁、北京故宫、古寺院建筑等
二: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抗地震能力强;能适应多种地势环境;取材简单,容易加工 等其实蛮多的。
不足:工期长,需要花的人力多; 靠经验,流传下来的木结构技艺精妙,虽有图纸,但其中很多现代人难以凭空想象出来;大型建筑对木结构木材的要求较高,但现代木结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
三: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
?用“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来论证这个问题,都难以成立。因为,中国的石头绝不缺少,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其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也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其原因大约有如下几种: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五行中所代表的五种材料中,只有土与木被中国人认为是最适合建造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台基)承载,由木(柱子、梁架)环绕的空间中的。 其三是建筑理念方面。早在2000年以前,古代罗马建筑师就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中国人则不同,古代中国人既不求建筑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中国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间的适宜与阴阳的和合。也就是说,中国人的房子,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栖息的。因此,建筑的规模就不需要太高、太大。既然不需要太高、太大,则用木结构建造的单层或二层,规模适度的厅堂殿阁,就是最好的建筑选择。 因为木屋,我们亲近自然,溶入自然,与大自然共同呼吸,感受那份博爱,回归那份纯粹。我们抛弃掉都市的繁华,忘却时间的流逝,我们惊异于那份自由,那是心灵的自由,因为我们在放飞心灵。无须任何渲染,有木屋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采,因为一切随心......在木屋里,我们可以聆听到鸟儿们欢快的歌唱和海浪的拍打声,我们可以看到墙面上窗格的斑驳投影,我们可以闻到木材散发的淡淡清香。在木屋里生活,我们竟然可以是原生态的人!我们可以斟上一杯美酒,感受生活的宁静与醇和,放飞我们的思绪;我们可以安排好精美的食物,享受更多欢笑与亲情。因为我们是快乐的主宰者,是自由的主宰者。尚源生态木屋致力于木屋的工业制造,拥有独特的制造技术,其木屋系列产品具有生产和安装周期短、精密度高、可拆装、设计灵活多样等优势 广东田源木屋有限公司专业制造木质结构、钢木结构休闲度假木屋,至今已有10年历史,在华南华北有良好声誉和辉煌业绩。我们制造的木屋风格各异,秀丽迷人,已成为各地旅游风景区的最佳景点……广东田源木屋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定制各类木屋,以达到不同的应用需求。热诚欢迎各界前来洽谈!
四: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以木构为主
尺度适宜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殿堂室内空间结构图 “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都难以成立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武力与刑杀,所以,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如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余下全文>>
五:木结构建筑 古代建筑特色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处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六:中国古代为什么选择木构建筑
尺度适宜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殿堂室内空间结构图
“材料决定说”和“技术决定说”都难以成立
事实上,要想真正说清楚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结构为主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从反证的方法入手,我们也会轻而易举地推翻所谓“材料决定说”,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而“技术决定说”,也难成立。中国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质材料的历史并不比欧洲人晚,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一个例子。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至今还有遗存。汉代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并应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赵州大石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以“石头城”而闻名于世的南京城,至迟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石头城墙。中国历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术的精美与技艺的高超而令世人瞩目。其实,看一看中国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版、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汉白玉石桥,就知道中国人在石造与石雕技术上,并不亚于同时期的任何其他国家。显然,说中国人因为石造技术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构建筑的说法,也不能让人接受。中国人既有石料来源,也有石造技术基础,但却并不用在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仅用在死者的坟墓、陵寝,或军事设施及一些礼仪性、装饰性的构筑物上。以笔者的设想,古代中国人对待石结构建筑的态度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可从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结构的主流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结构,而欧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结构,两者间的差别十分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以笔者的管见,大约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西方古代与中世纪的主流建筑,是为彼岸的神灵建造的。神灵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为神与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伟,具有威慑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会花上上百年的时间,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现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期待在很短的时间内建造成功。而中国古代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宫殿、苑囿,政府衙署与各种不同等级的住宅,这是中国建筑的主流部分。古人所谓“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祠庙等。但中国人对待佛寺、道观的态度,同对待凡人的住宅一样,主要是为了给神佛的偶像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远,所以,越是地位显、香火盛的寺庙,改建就越频繁,就如同要常常给凡世的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因而,追求永恒与久远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结构;而不求永恒与久远,着眼现世的中国建筑,采用了木结构。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古代希腊神话中,遭遇大洪水的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出来的,石头是创造人类的物质,因而,用石头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世纪的学徒之人,被看作是未经雕琢的石头,而学成有为之人,被看作是柱石之材,因此可以推测,在西方人的文化象征谱系中,石头处于较高的层位,如西方神庙与教堂中的圣坛,都是用石头雕琢的。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古代中国人讲求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畅物质金、木、水、火、土,对应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象征中央的明清北京故宫三大殿,就是建立在一个“土”字形的三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东方,是象征生命与生长的力量。此外,五行中的金,象征西方,也象征......余下全文>>
七: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历史沿袭过程中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从下到上分别是:台基、柱、斗拱、梁枋、屋盖等
说得简单点就是:台、梁柱、屋顶三个部分
在演化过程中 发生变化的主要是斗拱、梁枋、和屋盖的尺寸和外形
就屋盖而言 有庑殿顶 歇山顶 悬山顶 硬山顶 卷棚顶
就屋顶层级而言 有单檐 重檐 现存制式最高的是以紫禁城太和殿为代表的重檐庑殿顶 据说汉唐时期还出现过三重檐的庑殿顶
就斗拱而言 汉唐时期的斗拱巨大 约为柱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到了宋代 缩小到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明代以后 斗拱变得更小 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力学作用 而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饰部件就梁枋而言 汉唐的建筑梁枋造型简洁 力学结构精巧 在外部会用白漆木板遮挡防风防雨 美观大方 到了宋元 开始大量使用浮雕和贴金 就是所谓雕梁画栋 而为了弥补斗拱变小后力学作用的不足 梁枋的比例增大 造型也更多样化 明代以后 梁枋的彩绘和浮雕更是登峰造极 形式和比例也越来越宏大 此时的梁已经完全取代了斗拱的作用 成为木构建筑力学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