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一:道家和道教的区别

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不同的是,道教多了很多宗教仪式。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教内,老子被奉为太清道德天尊,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

二:道家和道教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部分学者认为,就本身来说,这种神仙崇拜和道家思想少有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意象,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长生久视、长生不死,这和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有相悖之处的,将两者完全混为一谈是认识上的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对汉末流行的神仙崇拜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zhidao.baidu.com/question/321600.html

谢谢!望采纳!

三: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老子图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四:道家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 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道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学者

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

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者),但他们本质是不能称呼为(道士)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现代的所谓新道家就是道学者,他们本质上不是道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信士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 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备修习道法资格的,是有所区别的

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现在网络及现实中有很多此类专攻术士或对道教经典有少许了解的业余......余下全文>>

五:道家和道教是什么关系

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研究道教的部分学者,持道家和道教是两码事的观点,他们的依据是,老子提出了“道”,但是没有创立教派,故不具有宗教性质,认为不能混为一谈。 其实,我们常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正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吗,如果没有“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古文化、古文明, 就没有《道德经》。没有《道德经》,哪有“道家‘思想。而恰恰是有了《道德经》,有了”道家“思想。 所以这一文化传承现象,也正像家族血脉传承式的延续一样,没有祖父、哪有爷爷’没有爷爷,哪有父亲、哪有自己。”道家“和”道教“乃至上古时期的”道“文化,以至后世道教及宗教衍化和传承都是历史现象。

六:道家与佛家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矗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所以,朱熹道:“疑得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卷126,P.3008)。具体来说,“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谈庄老,后来人亦多以庄老助禅”(卷126,P.3025),佛“初来只有《四十二章经》,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卷126,P.3038)。晋宋时的佛教教义、慧远和僧肇等人的著作,以及后起的禅宗皆与老子及庄、列的学说血肉相连。禅宗的流行超越了《老子》的影响力,也使道教“黯然失色”,朱熹将其归功于达磨(摩):“……达磨遂脱然不立文字,只是默然端坐,便心静见理。此说一行,前面许多皆不足道,老氏亦难为抗衡了”(卷126,P.3010)。其实,达磨只是带来新的禅法,其“藉教悟宗”(道宣《菩提达摩传》,转引自潘桂明著:《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P.5),指其依附于四卷本《楞伽经》立论,“所谓禅宗一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实际上是一种严重的歪曲。至少在达摩时代,没有离开‘教’,从而也不可能离开‘文字’”(同上书,P.6-7)。道教反过来援用过佛教理论,或者说,佛教也“反哺”过道教。朱熹举例......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