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的特点

一:民族唱法的介绍

民族唱法(意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民歌和民歌风格的歌曲带有浓郁的地方音调,在演唱时如能用方言更能表达其内容与色彩,但是地方语与汉语普通话的总规律是相同的,因此用普通话来演唱也是行得通的。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犷一些的特点,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的特点,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二:美声,通俗,民族唱法,分别举例说明他们的特点和区别?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来自意大利文Bei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起源于17世纪的佛罗伦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以音色优美、发音自如、声音连贯、平滑匀净、流畅灵活而著称于世。随着时代的进展,美声唱法也有很大变化,它还有很多的流派,有“靠前”、“靠后”唱的流派、有“竖”唱法,也有“横”唱法。总之,不管那个流派都有好的歌唱家涌现,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声音的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所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美声唱法区别于其他唱法的特点就是混合声区唱法和整体共鸣。真假声按音高比例混合着用,并把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其中,美声唱法比较注重的有几个方面。第一,讲究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宽广的音域,能使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个声区得到完美的统一。第二,讲究深呼吸、低喉位,喉咙的打开,声音的掩盖与集中。追求明亮松弛的声音,并讲究高位置。高位置起音,个位置安放。第三,重视呼吸,强调用呼吸去唱歌。强调呼吸的艺术,要用气歌唱,强调不会呼吸就不会歌唱。第四,在艺术表现方面,强调高雅、大方、沉稳庄重、感情内在而深沉,演唱通常不用扩音设备 美声唱法所用的呼吸有: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横隔膜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三种呼吸方法 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唱的共鸣技术。强调共鸣的贯通和统一,把整个身体作为歌唱的共鸣腔体,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将口、喉、咽、内口腔等调解成“管状”共鸣体,强调高位置的共鸣技术,始声音集中,加强嗓音声波的共鸣震动,增强声音的掷远效果和穿透力。如果要唱出宽厚的声音,则可将“通道”开得大一点,“哈欠”状态浓一些;如果要唱出轻巧的声音,可把共鸣“通道”开的窄一点,多用头腔的共鸣,声音就美了。 总的来说,美声唱法的特点可概括为八个字:“通”(气息声音的通畅),“实”(有力度、有音量、有穿透力的结实的声音),“圆”(悦耳动听的圆润的声音),“亮”(集中明亮的声音,富有生命力,辉煌而灿烂),“纯”(清晰透明、优美纯净的音色),“松”(声音松弛而有弹性)“活”(声音灵活自如,无是在音域、力度、音色、咬字、吐字等方面都能富于变化)“柔”(如丝绒般柔和的声音,与集中明亮的声音行成美学意义上的刚柔相济)。 美声唱法所用的呼吸有: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横隔膜呼吸法)、胸式呼吸法三种呼吸方法。 美声唱法非常重视歌唱的共鸣技术,强调共鸣的贯通和统一,把整个身体作为歌唱的共鸣体,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解共鸣空间,将口、喉、咽、内口腔等调解成“管状”共鸣体,强调高位置的共鸣技术,使声音集中,加强嗓音声波的共鸣震动,强调声音的掷远效果和穿透力。 当前最具代表美声学派的特色的帕瓦罗蒂所演唱的《我的太阳》。他的声音明亮、吐字清晰、音色纯正、语言流畅、旋律优美、声音集中、靠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按民族的审美原则和欣赏习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优美清脆、甘甜水灵,明朗宽亮为特征,行腔韵味为特色,将情、声、字、腔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在当前,将民族韵味放在歌唱观念之首位的唱法即为民族唱法“死曲能唱活,任凭腔来韵,腔随情感转,字随腔儿形”就充分地说明了民歌的韵味。 民族唱法的呼吸强调的也是丹田用气,也就是所谓的腹式呼吸,它的用气方法和美声的用气方法总体上是一致的,不过,民族唱法的气息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如提气、送气、揉气、收气、抽气等等。另外,民族唱法还讲究“气口”,根据感情的不同儿分成快、慢等,不管是哪种气口的换气,都要作到气断情不断,声断意不断。 民族......余下全文>>

三: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四:民族唱法艺术风格与特点 5分

民族唱法的风格及其特点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民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其表现民歌内在含意的重要手段一唱法及其风格也是不相同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应该说还是来自于不同的民族种类与不同的民歌风格的影响。为此,在研究与探索民族唱法及其风格的同时,简介民歌之特点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的民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各民族自己的多品种的民歌形式,这其中以汉族北方的山歌和南方的小调最有影响力和最有穿越时空界限之能力,并作为中国民歌的主要形式而不断地向前发展。北方的山歌具有粗犷质朴、直爽豪放的特点,如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以及内穿的《爬山调》等,给人以一种身居山间旷野之中,领略高原牧场自然美景的爽朗舒畅之感。而南方则以江苏的小调为最有特色,如歌曲《茉莉花》、《无锡景》、《姑苏风光》等,曲调细腻委婉、脍炙人口、柔和而又流畅,给人以鸳鸯戏水、鸟语花香,小河潺潺流水之美感。这两种不同形式的民歌风格,代表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基本表现风格,但在唱法的技能技巧方面,民族唱法还强调“字正腔圆”,注重发声的自然性和声音靠前、在行腔咬字中唇与齿的有力配合,以获得“字清”而“韵正”的最佳效果等特点。

中国民族唱法因受其民歌的影响,在唱法上曾是杂乱的繁多的。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与演变,才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格式。具体地说,中国民族唱法在其发展过程中,基本上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1.形成期 40年代初期,随着民族救亡运动的深入,民族音乐配合敌后抗战的需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造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民族音乐新形象。1945年由女高音歌唱家王昆首演的新歌剧《白毛女》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新歌剧和统一的中国民族唱法的形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除王昆之外,还有稍后的郭兰英、何纪光等,他们为中国民族声乐在唱法上的统一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形成期唱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完全使用真声(俗称“大本嗓”)去歌唱。由于声音缺乏气息的支持,喉咙较紧,因而流动性不够,硬且直,表现抒情与婉转的作品难度较大。

2.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声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到了50年代的后期,一批具有跨时代水平的歌唱家先后涌现出来,他们是女高音王玉珍、马玉涛、阿旺、于淑珍等,男高音吕文科、郭颂、胡松华、姜嘉锵、吴雁泽等。他们的歌声传遍了祖国各地,许多曲目至今仍在传唱,如王玉珍的《洪湖水,浪打浪》,马玉涛的《马儿啊!你慢些走》、于淑珍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文科的《克拉玛依之歌》、郭颂的《乌苏里船歌》、胡松华的《赞歌》等。

这一时期的唱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结合运用西洋美声发声方法,走出一条中国民族声乐的新路。在这一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代表人物应属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在几十年的演唱实践与研究探索中,他将西洋发声与民族唱法有机的结合起来,研制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唱法。即将假声运用于民族唱法之中,使得真假声能在歌曲的演唱中结合运用。吴雁泽唱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声音在高音区的渐弱(真声转为假声的运用)和声区的自如转换,以及利用气息的控制使声音的力度变化恰到好处,如他演唱的歌曲《清晰的记忆》在高音区的处理就是如此。这种技巧在声乐界是高难度的,他的演唱......余下全文>>

五: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有什么不同???

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赏群体。

美声唱法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一种着重声音华采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一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这些概念。因此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

下面对三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进行综合的比较:

一、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二、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三、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余下全文>>

六:民族唱法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声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它们的演唱形式多以吆喝、呐喊为主。严格地讲,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就是从原始的劳动而产生的“号子”开始萌芽,到歌、舞、乐三结合的原始音乐形式的形成,后又演变成歌舞和各种戏曲、杂剧、曲艺及民歌等等,至到歌唱活动成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从远古时期的《侯人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民歌以及形成的中国戏剧、说唱艺术各种民族音乐体系都离不开声乐。因此,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应该把声乐的起源、萌芽、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戏曲、杂剧、诗词、小曲、说唱等纳入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研究范畴。中国古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进,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起源、萌芽、演变、发展的过程。远古时期,最原始的音乐是声乐,是人类劳动与自然斗争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由于劳动产生了语言,人脑的发达,为音乐的产生准备条件。原始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其中歌唱占最重要地位且节奏因素较突出。相传黄帝作有《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有“八阕”,是一首共含八个曲子的组歌,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形式,表现简单、原始,但已经有了固定音高,并出现了简单的音阶,节奏较明显和突出。这标志着古代声乐艺术开始萌芽。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歌唱作为古代重要的音乐形式更加盛行。它几乎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爱好。但唱的歌曲统治者和庶民是不同的。据《诗经》记载,当时存有305首歌曲,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有15首民歌,基本上是北方民歌。流行范围大约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的北部和四川的东部。这是周朝初年(公元前1066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近500年间的作品。“雅”分大雅和小雅,一般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反映社会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品。“颂”大多为古老的“祭歌”。“风”是《诗经》的精华,内容涵盖极其丰富,传载也有多种多样:有爱情、有劳动、有生活风俗、有讽刺、有童话等。歌唱形式也丰富多样:有独唱、有对唱、帮腔等。 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中国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主要以郭兰英、王玉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等客观因素,致使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要更加注重语言“说”的音乐感,其发声方法融入了中国许多戏曲的元素、发声方法和特点等,它主要以真声为主,声音自然、细腻,具有明显的传统民歌的特点。当时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如《我的祖国》等至今仍广为传唱。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以马玉涛、李双江等老一辈歌唱家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民族唱法无论是对歌曲的驾驭能力,还是在对歌曲作品的情感诠释,都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打破了以戏曲为元素的这种传统唱法,打开喉咙、混入假声,使声音圆润流畅、上下贯通,改变了之前以真声为主的发声技巧。如《马儿啊,你慢些走》等依然盛行传唱。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声乐爱好者开始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西洋唱法,在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在声音技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创造了新的民族唱法,以彭丽媛、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这些新一代歌唱家为代表,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七: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喜欢民族唱法 50分

年轻人嘛,都喜欢流行音乐

民族新唱法在强调“唱情”这一传统特点的同时,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合理地安排了真假声的比例,形成了一整套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演唱方法,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混声”唱法。

我们都知道混合声使高音明亮,低音结实,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较方便,也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认识,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如阎维文、刘斌等。其实,在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如京剧演员浩亮的行腔就很好的运用了混合声。只不过由于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因而不广为人知罢了。

因为有这样悠久的创新历史,虽然民族唱法出现所谓“千人一声”的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只要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再创新、再丰富。多样性和多元性统一的、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唱法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八: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区别在哪里?

如果你这么理解流行唱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流行唱法发展至今,其丰富多彩的音色特质和极具个性的不同嗓音重新定义了学院式的各种专业唱法。流行唱法同民族、美声唱法一样,都有很科学的发声方式,而且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变。。用最简单的话讲,流行唱法,就是用最自然的科学方法歌唱。换句话说,你怎么讲话,就怎么唱歌。但是高音问题如同民族与美声唱法,都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气息、声带、声音位置。只要是唱都离不开这三点。民族与流行唱法的区别,一,是音色区别。民族需要亮,轻,薄。声音唯美,情绪起伏连贯通畅。但流行没有很死的条条框框去约束你非要怎么去唱。流行唱法的音色追求个性,特点。音色变化是非常丰富的。二,是歌唱情感,民族多为固定的情感基调,山,水,亲情,友谊,美好,爱情等等,多为正面情感。民族很少有苦情歌。所以歌唱情感饱满,上扬。但流行唱法则不同,它表达的歌曲情感多为作曲者个人的生活阅历,更贴近普通老百姓,当然也不乏很多艺术歌曲。三,歌曲的咬字,民族讲究字正腔圆,每个字都要归範,饱满。流行则更加自由些。当然也必须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四。讲两种唱法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民族唱法,多中规中矩,慢起慢落,主张大气,庄重。而流行唱法的舞台表现更具张力,更加多彩。这个我就不解释了。 最后附加讲讲,作曲的结构上,民族有五声调式,很少出现4和7,当然现代民族作曲方式更加丰富。但多为大调形式出现,所以相当一部分民族歌曲听起来积极向上,这和音程的听觉感知是挂钩的。旋律流畅,简洁,大方。流行对和声的运用更加丰富多变,只要好听,都可以用,甚至有些不合理的和旋进行方式都有在运用,一般的流行歌曲有固定的和旋进行方式,可以唱一首曲子伴奏唱出不同的歌曲。欧美流行则在很多和声应用上更加先进。是我们内地流行歌曲作曲方式需要学习的。。纯手打,好累。。回答不一定完整,是我的个人理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九:不同时期民族唱法的变化发展,有何不同特点,有何进步的论文

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第五、研究课题的保障工作――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十:民族唱法的气息如何控制?

民族唱法听起来声音明亮,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亲切自然、提倡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呼吸的运用上,借鉴戏曲唱法中的“气沉丹田”,在共鸣的运用上,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靠前。运用民族唱法的歌手喉器的位置相对美声唱法歌略显得高一些,这无碍于歌唱,但必须要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在放松下腭,打开颌骨,提笑肌,舌头平放,脖子、肩部放松,强调腰腹肌的力量等方面的要求与美声唱法一致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