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论文

一:1000字左右有关的西方哲学的论文

2005 国内西方哲学研究

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的周期与地球公转一圈的周期并不吻合。在2005年当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的成果,通常是在一、两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之前酝酿、创造、编辑、最后于这一年度公之于世的。而且,作为学术创造和理智生活层面上的西方哲学研究,通常并不制造能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事件。因此,这一年来的研究状况很难像许多领域那样借助“大事盘点”、“焦点人物”来综述,也许更需要历史性和反思性的眼光,“瞻前顾后”,“品头论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文化事件的发生方面,管窥锥指,加以评说。2005年的国内西方哲学研究,无论是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张旗鼓的开展和“国学热”、“读经热”相比,还是与2004年纪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德里达逝世以及罗蒂的学术巡游引起的关注热度相比,都要相对沉寂一些,例如纪念萨特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和保罗·利科的辞世就没有唤起值得期待的热情。然而,这恰恰是常态。

这种常态反映出西方哲学研究正处在不尴不尬的暧昧境况当中。国内哲学研究通常被分为“马、中、西”三个主要领域,似乎我们可能拥有三条脉络的哲学传统,这固然丰富了我们的哲学生活,但三者之间对话的难度似乎在增大,关系也越来越微妙。而且,西方哲学在国内不像“马哲”、“中哲”那样拥有名正言顺的合法性,却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哲学的正统地位。这至少引发了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中国学者从事西方哲学研究的定位:是引介和批判,还是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展开专业性的研究和教育?进而,这一研究应当在哲学的学科建制中居于何种地位?其二,让西方哲学说汉语,无疑将深层次地丰富和改变中国人的概念框架、思想方式和表达手段,对西方哲学的消化吸收,有助于本民族哲学创造力的提升,这时,西方哲学就不仅仅是异域之思,而能够成为本土哲学内在的思想资源;可是,如何调节各种思想资源,使其间的张力不至于过分紧张,并促进有效对话和文化重建,又成为值得深思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自2003年以来受到重视,本年度也在继续。

当然,西方哲学研究仍在各类学术建制的支持下不断取得进展。2005年,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增加了近一倍,理论上达到20个。在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1000余篇,其中现代西方哲学类的论文超出西方哲学史类近一倍,在前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名字是海德格尔、德里达、尼采、罗蒂、维特根斯坦等,而在后者中最经常出现的则是康德、黑格尔、柏拉图、笛卡尔,奥古斯丁是中世纪哲学中最受关注的。各种著作和以书代刊的连续出版物有100多部,其中译著的比重很大。大量学术成果得到了各种学术基金的支持,围绕项目和课题展开。“现象学与伦理”、“分析哲学、科学哲学与逻辑讨论会”、“中西哲学交流中的翻译问题”、“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纪念德里达、纪念阿隆和萨特诞辰百年以及关于皮尔士和杜威的学术会议陆续召开。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的分析哲学委员会,继现象学委员会和法国哲学委员会之后正式成立。现代外国哲学研究要比古典哲学研究活跃得多,这令人亦喜亦忧。

这一年,三部大型西方哲学史陆续问世(其中有些此前已开始出版,多数至今尚未出齐),包括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八卷本)、复旦大学哲学系编写的《西方哲学通史》(十卷本)以及冯俊主持翻译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此外,多种多样的西方思想家著作、文集、文选、研究文献的译本也令人目不暇接,出版市场相当繁荣。继《亚里士多德全集》、《柏拉图全集》、《维特根斯坦全集》之后,李秋零主持翻译的《康德著......余下全文>>

二:请帮我写一篇哲学毕业论文,论文答辩这类的,字数尽量多点

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总是程度不等、形式不同地反映和揭示时代的各种矛盾,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革自身的形态.对于哲学的理解过程中,总会产生哲学的痛苦与痛苦哲学的思想学说.哲学是一种思想活动的过程,注重是在其过程.因此哲学不同别的学科,哲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比真理本身还重要的过程.哲学应该是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学说.在高中课本上,把哲学定义成为理论化系统的世界观,甚至把哲学说是世界观的一种形式.而事实上,哲学不应该这样定义,那样是不符合人类的理性以及理智.哲学决不是通过定义来理解,而是在哲学的困境中获得认知,去反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在思考良知问题上,如何审视哲学本身带来快乐与痛苦的冲突.哲学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但对此问题思考放到“哲学的终结”的谈论是不可思议.哲学的痛苦发展到痛苦的哲学,这个过程正证明“哲学的终结”是不可能的.在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的终结”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当然,在此之前,不断有人给哲学签发死亡通知,其中最彻底的当属马克思,而实际上,哲学并没有终结,在此同时,马克思认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似乎看来马克思的观点可以让人热血沸腾.

三:为什么说西方哲学已经死了

笔者有一个观点在拙著《问人性》书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即人类最初的精神性,也即道德心,均发源于公元前八百年至公元二百年之间,人类的三种原道德精神性——信仰精神、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即在这个时期分别发源于古希伯来人、古希腊人和古中国人之中,这三种原道德精神性分别构成了兴起于希伯来、希腊和中国的神学、哲学和人学的精神的核心:神学的精神核心是信仰的意志;哲学的精神核心是求知的理智;人学的精神核心是仁爱的情感。无论神学、哲学、人学,它们都起源于人类的对发自内心的善的追求,也即对人类的道德精神的追求。

古希伯来先知视人类对上帝的信仰的意志为人心善的源泉或基础;古希腊哲人视人类对知识的掌握和追求为人心善的源泉或基础;古中国圣人视人类对彼此的仁爱的情感为人心善的源泉或基础。按笔者今天的理解,第一种信仰精神的善其实应是古希伯来人对于人类求真的意志精神的原创;第二种求知精神的善应是古希腊人对于求善的理智精神的原创;第三种仁爱精神的善则本应是古代中国人对于人类求美的情感精神的原创。古代人把人类追求真、善、美的意志、理智、情感等的内在精神全都归之于追求相反于“恶”的人类内在的善“心”,它们全都是发生于人们内心的求善(好)的精神力量,这些力量对于人们的原恶和原欲都具有某种抑制、约束和调控的作用,所以它们都可以被看作是人类的道德精神力量。

在世界的神创一元论和对上帝的执一的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最初和后来的神学;在世界的心物二元论、概念的辩证法和形式逻辑的推理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最初和后来的哲学;在世界的浑沌学说、阴阳五行说和天、地、人大小宇宙循环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最初的人学。东方最初的人学理论在中国的秦汉之后便基本上停滞了,而西方最初的神学和哲学在中世纪的相互结合之后,则不仅进一步推进了神学,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哲学。神学与哲学的结合产生了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神会学说(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等),神学的信仰精神在与哲学的求知精神相互斗争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人类近代科学实验或实证的理性精神,同时也产生了社会功利的实用或工具的理性精神。此后,在19世纪末期,神学的信仰精神在与哲学的求知精神的历史矛盾中,首先走向了衰退,最后并导致了神学与上帝的“死亡”。这种“衰退”和“死亡”均导源于人类通过理性对上帝的审视。上帝,作为一种人类心中的神秘力量,愈来愈受到理性力量的怀疑和排斥,终于在尼采的一声惊呼:“上帝死了!”之后,使“上帝死了”成了人类的一种不可逆转的共识。失去了上帝也即神的信仰本身也愈来愈只剩下了虚有其表的宗教仪式甚至陋俗,从而愈来愈受到后来人的轻视。

人们没有意识到,由于上帝的死亡所导致的信仰精神的丧失,其实也是人类的一种原疲乏德精神的消亡。这种原德精神曾由于人们在对上帝的无所不在的信仰中所感悟到的某种恐惧和希冀,而在人们的心中生发出某种制约自身原恶和原欲的内在自律的力量,也即成为生发于人们内心的求善的力量的源泉。现在,这种生发于人们内心的善的力量的源泉已纪枯竭了。人们发现,原来曾恐吓自己的上帝(神)只不过是虚无,而人们对于虚无是不必恐惧的,人们发现,原来曾恐吓自己的上帝(神)只不过是虚无,而人们对于虚无是不必恐惧的,所以人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甚至犯罪也不必感到自咎,正是因此,近现代的人类变得愈来愈不知羞耻,愈来愈不知自责。千万年来,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恶本性的魔鬼终于冲破了“潘杜拉盒子”的第一道防线——上帝神秘的盒盖,从而导致了由于信仰而生发的道德精神的死亡。这种道德畏神的死亡的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历史后果,即是20世纪前半叶在欧洲和世界几乎连......余下全文>>

四: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来自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不是他的原创,就像你,你是不是你爸的儿子啊,西方哲学也分两个派别,所谓西方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只不过是老毛时期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推荐你看一下《西方哲学史》

五:请问一下现代西方哲学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有哪些超越?

从黑格尔开始的现代西方哲学,几乎每一位哲学家都宣称自己超越了二元分立,因为这些卑微的文科知识分子如果不以这种辱骂老祖宗的方式写毕业论文和教职论文,便没有机会引人注目、出人头地。所以现在哲学系里再有人搞什么批判二元分立,就已经让大多数人觉得恶心了。

下面具体回答你的问题,首先是古典哲学的终结者和现代哲学的开启者黑格尔自己,也自以为超越了二元分立。

他运用所谓“辩证法”,用虚幻的、花里胡哨的语法、句法形式,依靠“扬弃”的双重含义,“自在”-“自为”,“存在”-“虚无”等界定模糊的概念对子的模糊用法,把看似神圣、深沉的词汇牵强附会到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现实,拍了普鲁士专制政府的大马屁,一炮走红,头脑发热,自称自己用绝对理性,人间天国(普鲁士王国),超越了自古以来的存在与思维之间的二元对立。

这小子太自恋。

然后又有青年马克思的超越,青年马克思基本上是黑格尔的翻版,也是靠模糊的概念和概念对子,牵强附会到经济现实上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是说了一个动听、宏大的故事。正好青年马克思同志恰逢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工人阶级开始从资本主义生产链条上剥裂开来,劳资关系极度紧张,工人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双重危机。资产阶级收缩社会信用,从而增加对外部殖民地区的投资和开发力度,老牌和新兴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信用体系和社会的问题意识、理性产品(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对政策和社会精神冲动有引导力的学科)全部于倾向扩张和吞并,同时也生产过量,许多小知识分子无法进入精英阶层。既然精英们忽视了对国内和底层的引导和关注,于是小知识分子就进入底层工人阶级,寻求政治机遇和出人头地的可能。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工人阶级”的觉醒。实则是马恩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位无门,转战下方,把那股拥有巨大力量的社会暗流给点明了,命了名,组织并统一了起来。当然也得考虑其为什么可以被组织和统一的可能性,因为当时分工发展,社会阶级化,除知识分子之外,其他各阶级出现板结、流动性极度下降(蒸汽时代的富人和穷人抚阶层间的财富流动性在1840年时快到达极限了,富人占有了工具,蒸汽技术暂时没有进一步提高,穷人翻身无门,任人宰割)。

马克思看到了当时经济运行的一大漏洞,即劳资双方缺乏稳固灵活的信用关系,因而就鼓动工人阶级单方面背叛与资本家订立的“不平等条约”,进行革命暴动。

但很快,由于资产阶级的自我发展,灵活性的提高,他们学会用更好的信用约束手段,怀柔工人阶级,改善待遇,承认工会,有序博弈。这也是欧洲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建立的第二国际,以及后来许多左翼的工人党、社会党,其实他们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后代)最终所走的道路。

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意义不大,顶多是个小黑格尔,他晚年革命失败后反思资本主义经济现实的政治经济学,才是他思想的最精华。

然而晚年的他依靠历史唯物主义,也并没有能够超越二元分立。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意味已经不够了。不能算是哲学了。也没有专门讨论存在-思维问题了。另一方面,晚年马克思的思想也有典型的绝对论的倾向,对于资本主义的描述方面,由于是根据现实来分析,看不出这种绝对论,但一涉及他对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估计时,他就不由自主地祭出历史逻辑的大旗,辩证法的幽灵又重新在他脑子里唱大戏,革命的热情又爆发出来。毕竟自视天才的马克思同志,直到晚年也不甘于去承认失败和偏激的现实。

而后其他思想家我就跳过。

典型的还有海德格尔,他对于二元分立哲学的超越,青年做了一些。晚年经过审慎思考后却又重新恢复了对二元分立格局的认同。

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用对此在(......余下全文>>

六:现代哲学的介绍

《现代哲学》是国家哲学类核心刊物、社会科学类国际交流刊物,创刊于1985年,2002年第1期起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编。该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七: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哪个简单?好理解?实用性强?

即同为哲学,没有简单与否,就像西方的月亮和东方的月亮那个更亮一样。哲学是是一种思维方式,西方以基督教为始,东方以佛教为初,最终归都于神性,回归自然规律。只是你的思想更接近那个方面的思考方式,就先了解哪个。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