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人文精神

一:山水人文精神指什么 5分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环境影响人,人影响环境。美好的自然环

境产生优秀的人物;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中

国的许多风景名胜区,往往都和历史上的名人联系着。中国有着深厚

的人文精神的传统,许多杰出人物的理想、信仰、追求,他们的价值

观念,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各种形式的体现。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游览这些风景名胜区,观赏前人的各种遗紶,

想见前人的喜怒哀乐,倾听前人的脚步声,或许就会感受到一种传统

的人文精神。

屈原、司马迁的故乡,他们留下的遗迹,都成了名胜古迹。阅读

他们的著作,游览这些名胜古迹,想见先贤们的为人,也就会感受到

一种人文精神。正是这种人文精神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灵魂,千百年来

引起后人的共鸣。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把山水视为人

的知音,每当登山临水就坦露情怀。他们触景生情,情与景交融在一

起,往往写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

迁,个人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自然所抒的情怀也就有异。

在漫漫岁月里,山水中的名胜古迹,经受着历史的浪淘,经受着

人民的选择,那些蕴涵着人文精神的越来越显示出光辉。“青山有幸

埋忠骨”,著名的岳飞墓和岳王庙,使柔媚的西子湖增添了浩然之气。

秋瑾墓曾历经波折,但还是与青山绿水同在,西子湖畔巾帼英雄风采

长存。如今岳飞墓、海瑞墓、郑成功墓、陈嘉庚墓和绍兴秋瑾故居,

都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一种体

现。

如果我们是一个有心人,在游览风景名胜的过程中,不是可以体

验到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吗?

二:延平区体现人文精神的例子

从历史来看,十五十六世纪,欧洲启蒙主义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是指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以及强调如何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质,其重点大部分是落在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与中世纪神学统治对人的压抑相抗衡。在资本主义初兴时期,人们曾经对自由贸易带来的个性解放和精神独立充满期待,以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笨重体力劳动和贫困后,人类可以得到解放和独立的空间;与此同时发生的,是热情奔放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勃兴。但是,与原来的期待相反,人类却陷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贫富两极急遽分化的世界,无休止地追求发展成为存在本身的唯一意义,无穷尽地聚敛财富、满足贪欲成了生活的目的,大部分人则为了谋生,被捆绑在无望的单调机械的劳作之中;金钱对人性的束缚代替了早期资本主义对人性解放的许诺。启蒙运动所保证的个人自由发展蜕变为对物质财富的疯狂追求。过度的物化造成了人的异化,也就是对人性的窒息与泯没。  中国对于“人文”的提出,最早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纹理,迹象,规律)这里的人文强调的是如何将人类社会“化育”(化解培育)为一个与天地相协调的“天下”,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是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对人性“坏”的方面加以限制和约束。如孟子所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自然人性中包含着许多兽性。因此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的目的是止于其所当止,以维持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一些学者已经看到启蒙主义带来的危机。美国学者欧文·白璧德参照中国的人文精神提出:人若真正是人,便不能循着一般的“我”来自由扩张活动,而要以自律的功夫使这一般的“我”认识“轻重、本末”。他认为:“孔子是优于许多西方人文主义者的优秀的人文主义者。”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中庸”、“自律”等实际上已成为他所提倡的新人文主义的基本支柱,他正是以此为基础来反对以培根为代表的超乎伦理的客观科学主义,也反对以卢梭为代表的率性而为、不受道德规范的极端个人主义。但是,白璧德的理论未能阻止西方精神世界的物化发展和人性的继续泯没。  什么是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  本质主义式的答案是没有的,但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进行思维。  首先,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这种历史观,以物质增值、破坏生态和无限消费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新人文精神超越人类中心主义,高扬生态意识。它认为,人种不过是众多物种中的一种,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但只有当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著名生态学家托马斯·柏励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心系大自然,为天地操心是人的天职。这正如朱熹所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要由“人”来彰显。只有通过自由创造、具有充分随机应变的自主性而又与“天”相通的“人”,“天”的活泼泼的气象才能得以体现。如果说,过去西方启蒙主义科学的基础是“重塑”自然,以符合人类面貌,那么,东方的方式则是抛弃人类可以操纵环境的想法,而重在根据环境的需要调整自身。东西方互补的生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21世纪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人文精神强调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财富聚敛的“可持续性文明”。所谓“生活质量”就是“实际生活条件”以及“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如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绿色自然环境等。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性文明”,强调普遍人权和自然权利而不只是私有产权;强调全球合作而不是单边主义的权力滥用;强调共同体中的互相依赖而不只是个体的绝对独立自主;在这样的共同体中......余下全文>>

三:道家的道家类别

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复杂的学说,自上古至今,已历数千余年,中间自然会经过许多发展的阶段,出现许多不同的名称,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它的较早时期,按地域与时间则有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战国道家、先秦道家、原始道家等种种称谓。按方向则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从战国末至秦汉是一大阶段,当时人称“刑 ( 形 ) 名法术之学”或“黄老道德之术”。到魏晋又是一大阶段,史称“玄风”、“玄学”。各阶段之道家虽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但又都带有自己的特点。道家思想,“皆仰取诸象于天,俯查诸度于地。”效仿天地而为,行为方式则是“为无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时迁变,应物变化”。后因侧重点不同,而分化为不同派别,形成了多种派别。仅据《汉书.艺文志》载班固所推崇的史官道家流,就有37家,共993篇。然多经秦火,汉火,衣冠南渡亡佚。道家现存学派: 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主张“不贵治人贵治己”,因俗简礼,与时迁变,除衍存简,休养生息,成了历次大乱后政府的治世急救包,同时也与中国古代盛世关系密切。代表人物为黄帝、姜子牙、老子、文子、列子、范蠡、管子、田骈、宋钘、尹文、鹖冠子、屈原、吕不韦、刘安、严遵、扬雄、王充、刘昼、吕端等等。代表作:《太公》、《老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黄帝内经》、《慎子》、《鹖冠子》、《管子》、《尸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太玄经》、《论衡》、《刘子》等等。 新道家,主要指的是当代新道家,它是董光壁先生在《当代新道家》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在他的文章中,新道家指的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陈鼓应、胡孚琛、孔令宏、许抗生、张京华、宫哲兵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进行拓展,把它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在新条件下建立新体系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还有民间人士认为,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也不反对别人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代表人物金岳霖、陈鼓应、胡孚琛、许抗生、孔令宏、张京华等人,代表作:《道家的人文精神》、《论道》、《当代新道家》、《道家文化研究》等等除了上述著名道家学者外,还有姜尚、许由、巢父、黄石公、曹参、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汲黯、王充、王导、谢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李泌、严复、杨增新、颜廷利等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也服膺道家思想或者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历来也被视为道家人物。注:两千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老庄”“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老庄”和“道家”并非一回事。人们所称的“老庄之学”,本是指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但由于“道家”在战国就已开始分化,出现了不同的分支和思想倾向,而到战国中后期、秦汉以后更趋复杂,所以,不能简单、机械地把“道家”与“老庄”“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是整个道家众多庞杂流派的统称概念。老庄、道教只是道家众多学派之一。万不可说道教就是道家。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心得体会 3000字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

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

、《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

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

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

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点之一是:观念上的"和而不同"〔2〕和实践中的整体会通。具体

地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释、道三家,还是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

学,虽有其各自不同的探究领域、表述方法和理论特征,然却又都是互相渗透,互相吸收

,"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难分难析。这也就是说,人们既需要分析地研究三家、三科、三学各自的特点,更

需要会通地把握三家、三科、三学的共同精神。此外,如果说儒、释、道三家,文、史、

哲三科,天、地、人三学等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那么对于这个文化整体

来讲,其中的任何一家

、一科、一学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这一文化整体的特性将发生变异,或者说它已不再是

原来那个文化整体了;而对于其中的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来讲,则都是这一文化整体

中的一家、一科、一学,且每一家、每一科、每一学又都体现着这一文化整体的整体特性

。唯其如是,对于中国

传统文化的研究,不管是研究那一家、那一科、那一学,我认为,首先是要把握住中国传

统文化的整体精神之所在,否则将难入其堂奥,难得其精义。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整体上来把握的话,那么人文精神可说是它的最主要和最鲜明的

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或"

人本主义"等概念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彖传》

。"贲卦彖传"曰: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3〕

魏王弼对此解释说:

"刚柔交错而成文焉,天之文也;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文也。观天之文,则

时变可知也;观人之文,则化成可为也。"〔4〕

唐孔颖达补充解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者,言圣人当观视天文,刚柔交错,相饰成文,以察四时变化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5〕

宋程颐的解释则是:

"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

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

乃圣人用贲之道也。"〔6〕

由以上各家的解释可见,"人文&......余下全文>>

五:高考语文探究题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包括哪些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国在自身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是团结统一的传统,二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三是爱好和平的传统,四是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扬弃和发展,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人借助传统的词语,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忠,尽己报国的责任;孝,生生不息的爱心;诚,求真务实的品质;信,立身兴业的基点;礼,人际文明的规范;义,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清白正气的根基;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有人另作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要是:崇尚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立志报国的民族精神;主张建立和谐的社会人伦关系,倡导“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3.中华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

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除此之外,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还有: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学文化影响下的舍己为人心理;还有爱面子心理,天人合一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心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恋家心理,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有出息能幸福生活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的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

4.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人文精神有时又包含文化、风俗、民情等。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在于人格;人的社会价值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人的自然价值在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有益于自然生态的积极平衡。

六:道家的德是什么意思

道家的德,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

道即自然规律,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

七:如何理解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精神

必然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个问题,儒家和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根源的影响。所以中国文化的进程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进程。

它有许多的特点,像天人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

体现在国画上就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这是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道家之“道”,尤其是庄子之所谓道,从抽象上去体悟时,是哲学的、思辨的;从具象上去把握时,是艺术的、生活的。是故庄子之道,本质上是最高的艺术精神。这一艺术精神的旨趣,意在成就艺术的人生,使人生得到“至乐”、“天乐”,从而在精神上实现真正的解放与自由。因此,庄子讲“心斋”与“坐忘”,讲“物化”与“物忘”,讲“忘我”与“丧我”,教人以虚静之心,不谴是非,脱离世俗的沉浊,“而游乎四海之外”,以达“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由是而观,庄子是最具艺术精神的思想家,而庄子思想中的艺术精神,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又得以最生动地展现出来。

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钱穆先生对此有见道之言:“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语见《老庄通辩》)虽然,庄子不言艺术,却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以水墨丹青,由魏晋时人物转向山水,至宋而后山水画成为主流,受庄学影响至大。山川大地清洁秀美,不似人间污浊世界,实宜于安顿人之心灵,也宜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天然山水成为审美对象、描摹对象自在情理之中。山水画中的逸品,所表现出的空灵玄远之意境,乃是画者在忘我、丧我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间“素朴之美”的影像呈现,与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正相冥契,它完全摆脱了传统笔墨技巧的束缚,进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地。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所以说“山水画的出现,乃庄学在人生中、艺术上的落实。”徐著循庄学而“体道”,诠释探讨“气韵生动”、“魏晋玄学与山水画之兴起”、“唐代山水画之发展及其画论”、“荆浩之笔法与山水诀”、“逸格地位之奠定”、“郭熙的山水创作体验”、“宋代的文人画论”以及“环绕南北宗诸问题”,皆是从宏大处着眼,于深细处用力,见解独到,不同凡响。

八: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的信息说明思想崇尚“无为”“出世”符合到道家思想,故本题选择A项。

九:佛家,道家,儒家,这三种思想有冲突吗

三者的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也有明显不一致的地方。回答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全面的,也不是我等这类凡夫俗子能够透彻解读的。下面仅仅举出两个方面的例子说明:

1、对待女性。(1)佛教认为男女平等是在佛性上平等,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机会,虽然指出女性的普遍缺陷——五障、五漏,但绝不歧视女性,即佛法承认男女差别,但主张男女平等。《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破除了女人有五障的分别法执,龙女不但是女人,而且只有八岁,还顿悟成佛。……另在《佛说观无量寿经中》,韦提希夫人在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威神力加持下,首次亲眼见到无比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当下遵从佛的劝导发愿往生,与五百侍女当即往生净土。她们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西方极乐世界之后首次往生净土成功的凡夫,可见佛教不仅没有歧视女性,反而对她们是以完全平等的慈悲教令她们往生成佛。民国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也曾在文钞中多处提到女性的伟大与可敬,比如说女人尽分乃世间圣贤之道,亦是佛门敦本之法;女人相夫教子本身就是无量的功德;治国平天下,女人功劳占多半等等,都无不是对女性的肯定与褒奖。……总之,由上可见,佛教不仅不歧视女性,更是对女性有着完全平等的关怀与慈悲(详见《揭秘“佛教歧视女性”真相》《学愚:佛教歧视女性?非也!佛陀主张平等承认差别》)。(2)但儒家妇女观的核心思想是男尊女卑,要求妇女“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经典《论语·阳货》认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儒家女性伦理观是完全站在男权主义的立场上,禁锢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详见《儒家传统女性伦理观初探》)。(3)道教以“阴阳平衡”、“贵柔守雌”的原则为指导,特别反对残害妇女。在道教里,女者应地,女性象征大地,对女性的迫害就是对地母不尊。如果地气断绝、地母发怒,就会有灾害发生。这说明道教认为不尊重女性,不给女性以相应的社会地位便不能“与天地法相应”。道教从宇宙论的高度为妇女地位定性,女性作为人类社会中阴的象征,也是“道”的体现。还从“阴阳平衡”的角度主张男女性别平等,认为男人和女人都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男女和合、平等上升到自然之道的高度。(详见《试谈道教的女性观》)

2、关于仁爱。(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是“仁”,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成为中国古代伦理道德的宗旨和根本,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指南和规范,是中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仁”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统摄着一切美好的德性。谢无量《中国哲学史》列举了47个德目,重要的如诚、敬、恕、忠、孝、爱、知、勇、恭、宽、信、惠、慈、亲、善、温、良、俭、让、中、庸、恒、和、友、顺、礼、齐、庄、肃、悌、刚、毅、贞、谅、质、正、义等,认为这些德目都体现了仁。儒家的“仁爱”在践行上可以分成五个层次:首先,仁爱之心。其次,自爱。第三,爱亲人,即血缘亲情之爱。第四,“泛爱众”,即爱一切人。第五,仁者与天地万物一体,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总之,儒家的仁爱根本目的是教育大众要做好人、成为君子。但是这种仁爱是不彻底的,仁爱的施加对象并不适用于对猪牛羊鱼等畜生,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并没有明确反对“杀生吃肉”。(2)道家讲慈爱。老子推崇“慈爱”,把它作为三宝之一。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章)上面两个“不仁”中的“仁”是指儒家人为的私爱,“天地不仁”指天地对万物无私爱,“圣人不仁”指圣人对百姓无私爱,就象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仁是无偏私地慈爱宇宙中的万物,圣人之仁是无偏私......余下全文>>

十:道家最终目的是什么

羽化成仙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