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吃汤圆寓意

一:过年吃汤圆代表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余下全文>>

二:过年吃汤圆的寓意.100字

汤圆,谐音团圆。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传统节日,平时奔波在外的游子在这一天都得回家,一家人坐桌子前吃顿饭,称之为“团圆饭”。汤圆也因此而产生,它寄寓了人们渴望一家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

古人用谐音寄托相思,表达牵挂的方法很多,除了汤圆外,还有母亲为外出的游子缝褂子,“褂”谐音“挂”;

采莲子,莲子谐音怜子(怜:思念;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送柳枝,柳谐音留等等。

三:过年要吃元宵吗?有什么寓意吗?

这个可能因人而异、因地域而异,有的人会注重这个习俗,而有的人却不在乎这些老习俗。一般来说北方过年吃元宵的风气会比南方重一点,吃元宵也就是代表团圆、圆满这一类美好的寓意,也是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四:元宵节吃汤圆,有什么寓意呢?

寓意:1、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2、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气之养生功效。元宵汤圆的材料主要是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吃后能补养人体气血,滋养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虽然已过,但天气乍暖还寒,寒冷天最容易亏损的就是胃气。古人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用糯米材料制作汤圆,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圆容易下锅不会散开,还因糯米具有御寒方面的特性。

3、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4、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5、煮汤圆时,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同时也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

五:过年吃粽子和汤圆是什么含义?

人间团圆,碗中汤圆

汤圆和元宵本是一回事,据说袁世凯复辟的时候,忌讳“元宵”与“袁消”同音,于是勒令改称元宵为汤圆,有诗为证:“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借街不许喊元宵。”所以,我们吃了一千年的元宵,又吃了一百年的汤圆。

仪式化汤圆:

元宵的起源是一种叫锤子的食品,据唐人卢言的《卢氏杂说》记载,在宋以前,锤子已经成为了宫廷里的主要食品。《太平广记》引录了《卢氏杂说》所记载的一位专为唐代宫中做锤子的能手“尚食令”(专供膳食的宫)。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唐代的锤子已经不同于南北时期了。南北时期的“大锤薄饼”可能是蒸的或者是烙的,唐代的锤子,已经看上去有点近于今天的油炸元宵了。

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元宵节的食品时写道:“乳糖圆子”,“锤子”居首位。“乳糖圆子”和“锤子”即后来的元宵,“乳糖圆子”可能是水煮的,“锤子”可能是油炸的。

元宵节食品油锤之所以被称为“圆子”,主要因为这种食品的形状是圆的。元宵之夜,天上的月亮圆圆的,人们食“圆子”有拜月和祭月的意思;“圆子”圆圆的,象征着天上的月亮。另外,元宵夜,全家人团聚一起,吃着圆圆的“圆子”,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完成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进食仪式。

除了饺子之外,汤圆也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特征的一部分,并且和冬至元宵节这些节令紧密地联系起来。9·11事件之后,马来西亚出现了一股以反恐怖为名义的反华情绪,当地的华人团体如马华公会、民政党及其他华团领袖为让人们了解华族文化的本质,便邀请首相马哈蒂尔吃汤圆,有助于让首相更加了解华族文化,看看!汤圆的实际用途还真不小。

民俗化汤圆:

在民俗方面,汤圆的衍生含义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广东潮汕一带,吃汤圆竟还有祈子的功效,婚后第二天,农村人总喜欢将新娘引到井边,往井里投放一颗汤圆,然后让新娘打水。新娘应该眼急手快,将汤圆打起来,这就意味着新娘这一年能够得贵子。以汤圆喻子嗣的习俗,另有一种就是每年的冬至,家家户户都做汤圆。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味生女孩。

这还不算,更有民粹主义者,将汤圆和元宵严格地区分开,谓之曰:南人汤圆,北人元宵。在制作上也有了讲究:“元宵”是把事先准备好的馅蘸水放在元宵机或笸箩里,与江米粉一起滚动数次即成元宵。而“汤圆”则是把用水和好的汤圆粉,用手工把汤圆馅—个一个地包在皮里面,即成汤圆。

推荐:

芝麻汤圆:

主料:糯米1200克。

配料:粳米300克,芝麻100克,猪板油100克。

调料:白糖400克,糖桂花10克。

做法

1、糯米、粳米放在一起掺匀,用清水淘洗2遍,淘洗干净,并用清水浸泡12小时左右,再用清水漂清后上磨磨成细米浆,装入布袋压干水分,成为干米粉。 2、干米粉取用1/10上屉蒸熟,取出放入剩余的干米粉中和成粉团,揉匀揉透。

3、芝麻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晾干。

4、猪板油洗净,撕去油膜,切成小方丁。

5、锅置火上,放入晾干的芝麻,用小火炒熟,取出磨成芝麻酱。

6、芝麻酱放入碗中,加入猪板油丁、白糖,糖桂花5克调拌均匀,再均分成100份,成为馅心。

7、揉好的粉团放在案板上稍揉,搓成长条,摘成100个剂子逐个搓圆,用左手托住,右手拇指贴边,食指捺入剂子中心,顺势旋转成酒杯状,分别包入馅心,捏拢收口再搓圆,即为汤圆生坯。

8、净......余下全文>>

六:吃汤圆的意义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七:从吃汤圆的一些规定吃汤圆的含义这两方面来介绍。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传统节日的各种祭品和食物,均有特定的象征意义,从不少祭品和食品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元宵与春节的饺子、端午的粽子、冬至的馄饨等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处,均为内肉外皮,象征阳内阴外、阴阳和合包裹之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八:吃汤圆蕴含着什么特殊的意思

更多图片(29张)

汤圆是多义词。一指中国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更更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团团圆圆,所以初一十五元宵必备。二指陈志岁《汤圆》诗。

中文名:汤圆

外文名:Sweet soup balls

别称:汤团

主要原料:糯米粉,馅料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核黄素,尼克酸

主要食用功效:补虚,调血,健脾,开胃

适宜人群:少老皆可

副作用:不易消化

储藏方法:速冻

做法:包

味道:咸、甜

节日:元宵节

九:吃汤圆的含义。

灯 元宵紶是传统的灯节。每到这时,各式花灯高悬街头。胜芳花灯多以亭台禽原来,元宵节必吃元宵,以取“团团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为上元

十:春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汤圆一般在春节和元宵节吃,各自的寓意有所不同。

吃汤圆是汉族人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宁波汤圆”是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故至汤圆又叫“浮元子”。

春节吃汤圆: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古人有诗云:“宁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足常乐又一天。”

元宵节吃汤圆: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汤圆” ,又称元宵;"汤圆"以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料,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