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别离其一

一:今别离其一的作品原文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二:今别离其一句子

作者:黄遵宪

【其一】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

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

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

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

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

中央亦有丝,有丝两头系。

如何君寄书,断续不时至?

每日百须臾,书到时有几?

一息不相闻,使我容颜悴。

安得如电光,一闪至君旁!

。。。。。

三:今别离 其一 诗歌背景 社会背景 作者当时的处境、、 哪个知道 速度啊!!!!

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①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②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③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④,动如绕指柔⑤。   岂无打头风⑥?亦不畏石尤⑦。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⑧不见,烟波杳悠悠⑨。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⑩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1]

诗歌背景是作者处于诗歌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时也是中西文明大碰撞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兼容加速了诗歌元素的整合。而作者能于此时高屋建瓴,用新词发新貌树新风,进而推动诗歌变革,对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造成这种诗歌递变的社会背景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西文明在冲突与融合间碰撞,时代的变迁导致诗歌的古典意向和现代文明不兼容,造就了身为时代弄潮儿的诗人的新风新貌。

作者当时处境:思想在中西大碰撞中艰难匍匐,信仰在新政中解脱,生活上和全国人民一起沦陷——呵呵。这个自己找找就好了——不知道你们要干嘛,没法准确给出答案,自能按自己理解互尽量接近吧。

四:今别离(其一)写法上有何特点

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埂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