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西建筑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余下全文>>

二:中西建筑文化的比较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文化类型,建筑的文化风格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地理礌景。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性格、历史文化等因素差异之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从建筑材料与建筑结构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重视曲线美,气韵生动。而西方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适应小家小户的个体生活,凭借经验和巧思即可成功,故中国传统(古典)建筑始终没有上升到近代力学的研究高度。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兴建大跨度的拱门、穹隆以容纳上万会众,要有精密的力学知识,由此促进了结构力学的发展。从建筑布局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城市布局多为矩形或方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封闭的、严谨的,追求内在的含蓄和私密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整体风格是外向的、开放的、活泼的,追求外在的进取和自由性。

从装饰色彩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由于是木构件,需要油漆或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由于多使用石质材料,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从建筑理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温和、实用、平缓、轻捷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气息,实践理性精神(或功能性)较突出,故谓之为“人本主义建筑”。西方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冷硬、敦实、突兀、玄妙等特征,体现的是以神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神灵精神或一种弃绝尘寰的宗教出世观念,故谓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从时空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的空间因素。具体来说,中国建筑首先通过营造数重进深、曲折幽深、连绵不尽的群体组合效果体现浓厚的时间精神,中央至尊的文化理念变“空间之中”为“时间之中”的建筑表现乃“中轴线”布局。中国建筑居室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而西方建筑首先以哥特式为代表将结构上的独体化和强烈的向上冲刺的空间意识表现得最为充分。此外,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导致西方建筑内部垂直空间的广阔度和外部整体造型运动感的空间意识之超常扩张得以进一步夸张。从价值观念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表现为“新陈代谢”(认为建筑是人为的),突出“善”字,即注重建筑的实用性;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表现“永恒”(认为建筑是神为的),突出“美”,即注重建筑的艺术性。

从历史变化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千篇一律,变化很小。“大一统”、共性特征突出;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具有个性突出、多姿多彩的特点,先后有古希腊、古罗马、哥特式、拜占庭、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帝国风格等建筑。

从美感效应上看: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旨在......余下全文>>

三: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区别:西方布局对称,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东方力求与自然融合,追求天人合一。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联系:同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美丽。东西方园林建筑风格和理念,在十八世纪前后互有影响。例:东方圆明园 ,西方英国自然式风景园林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些

西方用石头,追求永恒,控制自然

东方用木头,新陈代谢,亲近自然

五:举例中西建筑的差异与各自的特点

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

北京故宫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理念与幻想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模仿与写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古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建筑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

礼乐与逻辑

礼乐的概念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乐记》,即美与善、艺术和典章、情感与理性、心理和伦理的密切关系。礼是社会的伦理标准,乐是社会的情感标准,“礼乐相济”或礼乐密切配合就是中国理性精神的表现形态。可以说,中国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理性(礼)基础上所散发出的浪漫情调(乐),它所体现与蕴涵的是中国建筑的某种“诗意”美。这一点与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思方行圆”的处事方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与论证,其特征可归结为理性与抗争精神、个体与主体意识、天国与宗教理念、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等。所有这些特性,在欧洲人的建筑理论中都有所提及或有较多的阐述,在其建筑实体中也有较多的表现。

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余下全文>>

六:中国和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有哪些

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艺术有许多重大的差异,它们主要是由中西民族在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术趣味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分析这些差异,对于如何了解和欣赏中西建筑加深理解中西其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就中西民族在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上的不同谈谈他们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

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 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④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中国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奴隶社会,统治者为保其地位的永恒,产生了一系列的统治思想:“天”、“礼”、“孝”思想,并以这种思想教育后代。知识只能在统治阶层中传播,借以维持和巩固他们的统治。而所谓宗教活动多依民间传说中的鬼神、天、地以及奇形怪兽和巫师占卜祭祀等为主要内容。所以至卜、史、巫、祝这些所谓的文化官也是统治者政权利益的维护者。这时期没有固定化的神形和为之而产生的学说。从奴隶社会发展到长达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建筑始终是以反映皇权的宫殿建筑为主流的。“神”在中国只不过是烘托皇权的一个工......余下全文>>

七:中西方建筑文化艺术有哪些异同点

给你篇

浅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另外再给你个上传文件 中西方建筑设计思维的比较及启示

祁学军 (江汉石油学院土木与建筑系,湖北荆州434102)

[摘要]通过对中、百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