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小 重 山 章良能柳暗花明春事深。小阑红芍药,已抽簪。雨余风
小题1: 描绘了晚春雨后生机盎然的景象。(2分)柳树成荫,花儿盛开;红芍药抽出了花苞,尖小如簪;微风吹拂,禽鸟明快地欢叫;雨后初晴,偶有浮云飘过天空(4点,分别对应原词的相关语句,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小题2:①追忆往事的惆怅之情。②物是人非,少年之志未酬的隐痛。(2分)使用对比(答“反衬”也可)手法表达。“时序好”反衬惆怅感情之深,“旧游”可寻反衬少年豪壮情怀的消逝。(2分,手法1分,简析只要回答一处即可得1分)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形象鉴赏中意境类中情景再现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再现画面的能力。此类试题要有总体概括(这里往往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特点什么图画或者景象),再有要包括画面内容分析。此题写了晚春雨后生机盎然(或者生机勃勃,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画面分析要围绕意象特点展开。往往要联系到语句的翻译描绘。小题2: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诗歌中写的是对往事的追忆情怀。从中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惆怅。使用的是对比,(或者“反衬”)用好的时节反衬情怀之苦。用“旧游”的美好,反衬现实中豪情已去之情。
二:惟有少年心的阅读理解答案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互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9.阅读原文(4) - (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3分)......余下全文>>
三:唯有少年心 阅读理解答案
1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2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紶,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因为这是我在少年时期唯一一个叛逆的痕迹。
四:谁可以介绍一个大陆的GIGI网站啊?
五:岳飞除了《满江红》和《小重山》两首词外,还有什么诗词作品?
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年代:南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蹄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满江红
内容: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小重山
内容: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年代:宋
作者:岳飞
作品:登池州翠微亭诗
内容: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
过张溪赠张完
手持竹杖访黄龙,
旧穴空遗虎子踪。
云锁断岩无觅处,
半山松竹撼秋风。
【出处】
此诗原载《江西通志》和《雩都县志》。乾隆三十四年黄邦宁编《岳忠武王文集》亦收录这首诗。
【题解】
雩(yu)都,古代县名。据《章贡志》云,汉高帝六年始置。一九五七年改为于都县, 属江西省。华严
寺,光绪二十九年刻本《雩都县志》卷二载,“罗田岩,县南五里,一名善山, 深广如屋,古称华岩禅院。
左为仕学山房,内有岩穴,高不过五尺,而深广倍之。周濂溪先生倅虔时,曾游此,为赋诗,后 人因建濂
溪阁于其右,门临悬崖。侧柏四株,根盘石上,大可四抱,苍翠拂云,为数百年物,今存其三。阁右石壁岳
武穆、文信国题笔在焉。”这首诗当作于绍兴三年(1133)秋。
《题骤马岗》
立马林岗豁战眸,阵云开处一溪流。
机舂水沾犹传晋,黍离宫庭孰悯周?
南服只今歼小丑,北辕何日返神州!
誓将七尺酬明圣,怒指天涯泪不收。
【出处】
这首诗载《江西通志》。
【题解】
骤马岗,江西一地名。 光绪七年刻本《江西通志》卷五十《山川略》云 :“在武宁县西六十里,俗呼走马岗,
一名饮马岗。宋绍兴间,岳飞讨贼饮马于此。”
这首诗应是作于绍兴三年夏。当时,岳飞奉朝廷之命出兵吉州、虔州,镇压农民起义军。他没有执行宋廷关于屠
城的密旨。他把弹压农民起义军视为“歼小丑”,而耿耿于怀的是何日麾师北伐,收复失地。这首诗表达了岳飞对打
内战的厌倦和不能北上抗金保家卫国的愤慨。
《驻军盆珠》
云屯壁垒夜鸣铮,帐拥珠岗翠色萦。
但使狐鼪乞一活,何须血刃下孤城。
日连旗影蚕洲暗,光拂剑花遂水横。
虔吉未平归未得,何时廓字罢天兵?
【出处】
道光版《龙泉县志》卷十一《艺文志》下载有这首诗。见《吉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一期载刘志桂《岳飞在遂川
的碑文和诗》和王水根《岳飞镇压吉州农民起义史迹考略》。
【题解】
盆珠,地名,在龙泉县(今江西省遂川县)西。公元1133年夏,岳飞奉南宋朝廷之命率军前往吉虔两州镇压农民起
义军。经过三个月的征剿,扑 灭了彭友等义军,并于盆珠乡立《平寇纪绩碑》,此碑已毁于1958年。碑......余下全文>>
六:《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词的上阕写登临储见,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七:为什么没有答案,只有题目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 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我一直认为。自己比同龄的孩子少了许多童年的乐趣。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材,五岁就进了小学。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毕业的。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的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我看过了,我学过了。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 “做作”。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随手“朱批”。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略有删改)
9.阅读原文(4) - (10)段,分别用四字短语依次概括作者找到的童年踪迹。(3分)
(1) ▲ (2) ▲ (3)敬畏红字 (4) ▲
10.阅读第(5)段,用原文句子回答画线......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