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变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历史演变

改革历程:

1、1949年-1979年的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

2、1979-1993年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设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

3、1994-2005年采用事实上顶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事实上是实行了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其中近10年里,固定汇率为1美元=8.28人民币。

4、2005年7月22日改革后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2005年中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1%,即1美元=8.11人民币。

5、2007年1月4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设定每日人民币中间汇率,并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0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将人民币兑美元日交易区间从此前的在中间价上下0.3%扩大到0.5%。

6、2008年9月雷曼危机出现后,中国又回到盯住美元汇率制,直到2010年6月恢复汇改。

7、2012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4月16日起,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和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1%扩大至2%。

二: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四十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人民币汇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余下全文>>

三:2005年至今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势图

四:如何查询历史汇率

www.贰oc.cn/sourcedb/whpj/,这是中国银行外汇牌价,点击往日外汇牌价搜索,输入你想要的日期和外汇就可以了

五:我国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历史

我这有篇更全面完整的: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余下全文>>

六: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及背景

一、我国目前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

1、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由“固定”向浮动、由“统一管理”向“市场调节”、由“单一盯住美元”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方向的逐渐转变过程。

2、我国目前实行的汇率制度是2005年7月21日起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要内容是:1、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2、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二、现行汇率制度形成的原因、条件和目的

1、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抵御金融危机,我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亚洲金融危机的之后,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3、2005年前后,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 110亿美元。2005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

4、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我国未来汇率制度的发展方向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扩大,汇率制度不断完善,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亦屡创新高。截至2008年第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已超过20%;自2008年7月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经济体纷纷以美元结算反而使美元一揣坚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即在6.81-6.85的区间徘徊,09年以来更是在6.82-6.84的范围内窄幅波动,这意味着,整个货币篮子几乎又退化为单一货币——美元,这样,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节奏就变得完全取决于美元升值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汇价水平就完全被动的追随美元对该货币的汇率变动。2009年以来,由于美元对欧元持续呈现贬值趋势,人民币对欧元的贬值幅度达5.83%。由此可见,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贬值很大程度上是美元持续走弱的原因在推动,而并非建立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外市场畅通、国内消费增加的基础之上。

未来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首先还应重视加强汇率的弹性,适当提高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权重,切实做到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其次,汇率的灵活性亦须提高,一旦其自身具备了一定的的变动机制,就能够相时而动,灵活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美元走弱,更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前迈进的机遇。为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我国应完善金融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严防投机性资本的冲击,以稳定的宏观......余下全文>>

七:日元的历史汇率

从日元升值的经验和教训看中国人民币   日元每次升值均不同程度地给日本经济带来一些短期利益通过国内外商品价格相对变化促进民族工业尽快自立自强,迫使其提高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在进口原材料和石油等方面节省大量的外汇;使那些受低汇率保护的、效率低下的出口企业或利益集团受到冲击,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汇率上升又使日本有产阶级的财富大幅增值 ;促进资本输出和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给日元对外借贷带来增值效益;减轻还贷负担。   日元的升值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1年2月从1美元兑360日元升值为306日元固定汇率;第二阶段为1973年2月到1985年9月逐步升值为1美元兑240-250日元浮动汇率;第三个阶段为1985年“广场协议”迄今,日元升值为1美元兑90-140日元。   战后,日本的产业发展、经济振兴以及国际贸易立国是在长达20余年的锁定日元低汇率的背景下实现的。1949年,为控制持续不断的通货膨胀、改革当时存在的多重汇率,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帮助下制定了“道奇计划”和“经济安定九原则”,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锁定为1:360。正是这一固定汇率的实施,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日本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也因此从1946-1950年的12.3%迅速提高为1956-1960年的23.4%。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出口产业增速加快,出口贸易急剧增长。60年代前期日本出口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17.9%,后期为15.1%,几乎为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两倍。日元低币值的固定汇率一直实行到1973年2月。这期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51-1955年、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四个区间内,日本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2%、8.7%、9.7%和12.2%。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日元在1971年2月第一次升值时的产业基础。由于受惠于长达20余年的1:360的日元固定汇率,日本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1961-1965年和1966-1970年,日本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7.9%和15.1%。1971年时,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和冷轧钢板的成本仅分别相当于美国同期成本的56%、70%和68%。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与1960年相比增长了10倍以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日本的钢铁与汽车两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标志着日本工业化阶段发展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在这种产业背景下,日本才于1971年12月将美元与日元的汇率从1:360调整为1:306。   从7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政府对美国采取了只说不做的对外贸易政策,给本国产业发展争取了更多的时间。1980年5月,日美双方达成鼓励日本汽车企业到美国投资设厂的协议。但这个软弱的协议对日本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1981年以后,尽管日美间几乎每年都就日本“自主限制”的问题进行谈判,但日美汽车贸易的严重失衡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仍不断扩大,两......余下全文>>

八:90年代至今人民币汇率变化历程

我这有篇更全面完整的:

1980年人民币官方牌价为1美元=1.5元人民币。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

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1950~1952)。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因此,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最初不是按两国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而是以“物价对比法”作为基础来计算的。也就是说,建国初期人民币汇率制定的依据是物价水平,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汇率安排。

建国初期,由于国民党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物价节节上涨。如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以1949年6月为100,到1950年3月则上涨至2242.93。由于国内物价上涨、国外物价趋跌的价格对比关系,根据前述政策要求,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价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旧人民币,调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旧人民币,在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人民币汇价下调49次。至于和其他外汇的汇价,则是根据它们对美元的汇价进行间接套算的结果。

从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随着国内物价由上涨转变为下降, 同时,由于美国对朝鲜发动了侵略战争,大量抢购战备物资,美国及其盟国接连宣布一系列对我“封锁禁运”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降低外汇汇价,以利于推动本国进口。因此,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汇率政策的重点也由“推动出口”改变为“进出口兼顾”,并逐步调高人民币汇价。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调高至1美元=26170元旧人民币。

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是美国,对外贸易主要由私营进出口商经营。人民币汇率的及时调整,可以调节进出口贸易,保证出口的增长。

2.第二阶段(1953~1972)。从1953年起,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对外贸易开始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而且主要产品的价格也纳入国家计划。计划经济本身要求对人民币的汇价采取基本稳定的政策,以利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和各种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同时,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确立,各国之间的汇价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对稳定。再加上我国同西方工业国家的直接贸易关系和借贷关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货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在国内物价水平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我国进行建国以来的首次币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开始发行新人民币,新旧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自采用新人民币后,1955年至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折合2.4618元新人民币。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兑黄金官价宣布贬值7.89%,人民币汇率相应上调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币。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政策采取了稳定的方针,即在原定的汇率基础上,参照各国政府公布的汇率制定,逐渐同物价脱离。但这时国内外物价差距扩大,进口与出口的成本悬殊,于是外贸系统采取了进出口统负盈亏、实行以进口盈利弥补出口亏损的办法,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减弱。

3.第三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解体,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为了避免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从1973年开始频繁地调整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仅197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就调整了61次),而且在计算人民币汇价时,采用了钉住加权的“一篮子”货币的办法,所选用的“篮”中货币都是在我国对外贸易的计价货币中占比重较大的外币,并以这些货币加权平均汇价的变动情况,作为人民币汇价相应调整的依据。

这一时期人民币汇价政策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