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开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怎么写? 10分
课题意义
企业是现代化社会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内部控制网络系统。这既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一起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
选题目的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内部控制是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从当前实际看,许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非常突出,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对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关于公司内部控制问题探讨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方面。是否全面,根据内部控制指引,看风险点是否遗漏等。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方面。是否一贯制定,也就是说,是否按制度办事,包括流程等。三、内部控制制度自查方面。看是否有自查过程,主要是考虑制度的完善和完整。
四、内部控制制度自评方面。看是否有内部审计部门就该公司的内控建设进行自评。
细节提示方面如下:
(一)按控制对象分类,有二个控制层面,一是集团总部对所属的内部经营单位的控制。如:对子公司、分公司与事业部的控制。内容包括:战略控制、绩效控制、资源控制与运营控制。二是集团公司各经营单位内部的控制。如:分公司自身的内部的控制
(二)按企业内部性质分类,内部控制台的性质可分为:1、公司层内控;2、交易层内控。
公司层内控:公司层内控主要指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也叫“决策控制”。它涉及到的事包括:企业董事会的构成结构与行为方式。公司战略制定、年度预算、投资与融资、增资与清算、及高层任免等工作。公司内控主要是投资人通过董事会对管理层进行控制。
交易层内控:主要是指对具体交易层面的重大业务行为进行的控制。如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制订上的控制及业务行为过程的控制等。
(三)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出发可以把内控体系分为1、基础层次;2、效率、效果层次的控制。即:
1、基础层次的内部控制:主要以会计控制为主要内容,以防差错,防舞弊为主要目的。
2、效率效果层次的控制:主要涉及流程优化、组织衔接、规划、组织、流程运用效率。经以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支撑为目标。
三:为什么要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
一、内部控制概要
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措施。内部控制还应该为这些目标的顺利实施设置可预防的措施。根据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所做的内部控制指南,即COSO内部控制框架,为内部控制所作的定义是: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1)保证企业遵循适用的法律法规;(2)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效果;(3)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我国的内控规范是建立在以美国COSO报告基础之上,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要求所有企业建设并实施的内部控制。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2)风险评估;(3)控制活动;(4)信息与沟通;(5)内部监督。内控规范着重突出内部控制是由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
二、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内控发展现状
1、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司都按《公司法》的规定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的机制,但是大多数公司的这种设置只是一个摆设。董事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对公司的经营不够关注,监事会的监事功能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股东会形同虚设,造成内部控制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现在很多公司都有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执行,但也普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内控制订的规则较多,但是不能有效地执行,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链接,甚至还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从而导致制订的内控部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3、公司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愿意执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上主观意识强,法律概念薄弱。对企业的管理不按章程办事,自认为企业是自己的就可以肆意乱来。
4、管理者素质低
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管理学课程的学习,企业也不能够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培训,从而造成管理者不能很好的执行好内部控制。特别是在一些公司,公司高层出于所谓安全性的考虑,将没有任何会计知识的亲属安排在财务部门,导致内部执行的混乱。
(二)原因分析
1、企业文化落后
公司企业文化落后,不能在全公司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文化,各个部门独立为政,对公司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形成共识。各个部门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协调。内控执行人员为沟通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占用了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内控的有效的执行。
2、内部审计不足
内部审计的主要功能就是独立客观的复核和评价企业活动,用以改善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经营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能保证会计运营和控制的有效性、可靠性,能确定公司是否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活动和管理层用于应对控制不足的措施。而内部审计的不足将无法保证上述内部审计的目标功能。
3、外部监管不严厉
目前会计造假具有很宽阔的市场,其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即使被查损失也比不上其造假所产生的收益,特别是在现在我国监管控制不够的情况下。增加执法部门的监管并加强对违法乱纪企业的处罚,对公司能够建立一个合乎要求的内部控制有着很大的必要。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根据COSO内控理论,并结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并且符合国情的内控体系由5方面组成。
(一)发展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根基,它包括人们的道德观,胜任能力,董事会的指示和管理效率。一个诚信而有道德的文化氛围,能够留住员工,获取更高的收益,从而获得更高的价值。(1)明确内部控制的执行人和控制的对象。只有明确内控执行人才能有效的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也只有在有明确对象的情况下才知道......余下全文>>
四:浅析企业内部控制毕业论文
可以帮你解决!
五:毕业论文《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解决措施》前言怎么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前言内容: 内部控制的雏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则是基于规模日益庞大的企业对内加强管理,对外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过了四个历程,即本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7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内部控制结构,及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综合框架。 内部控制综合框架是由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于1992年9月发布的,是至今对内部控制最为全面的描述。报告对内部控制定义为:“一种管理方法,由一个会计主体的董事会、管理部门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旨在对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执行各种法规条例的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良好的内部控制旨在达到下列目标,借以发挥其相应的作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以防止出现舞弊性错误;保证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以满足企业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决策需要;保证增加盈利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规避风险;防错防弊,避免或减少因错误和不正常现象造成损失;保证授权职责明确并被认真履行;保证管理当局履行其法律责任;降低审计费用。 基于内部控制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加强内部控制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竞争中取胜的前提条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薄弱已暴露无疑,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执行不严,形同虚设等等问题摆在企业的面前。内部控制的薄弱已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约不正当的行为,已刻不容缓。
六:国内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0分
这类论文就是泛泛而谈,随便找几篇凑下就可以,我没有论文库的号,去淘宝的 翰林书店 店铺下载的,质量可以的。
七:企业内部存货控制问题研究
1.存货管理的重要性。比如说存货管理不善造成的被盗缺失风险、存货造成的品质变化风险、存货周转速度慢会造成大量资金占用、存货周转速度慢造成跌价损失的风险等川;
2.存货管理的方法。比如存货出入库的先进先出法、存货管理ABC法、存货周转的JIT控制等等
3.存货管理好坏的分析和考核指标。比如定期盘点对盘盈盘亏的分析、存货周转天数、存货周转次数等等
八: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
《会计法》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要求,并提出会计工作中职务分离、重大事项决策与执行程序、财产清查和定期内部审计等规定,这些要求和规定从其实质内容来讲,就是要加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其目的在于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单位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单位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要实现上述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在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内部控制方法才能真正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
加强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研究和运用内部控制的各种方法是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一、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是对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控制。企业组织机构有两个层面:一是法人的治理结构问题,涉及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设置及相关关系,二是管理部门设置及其关系,对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如何确定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由此产生集权管理和分级管理的组织模式。职务分工主要解决不相容职务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即可能发生错误和弊端又可掩盖其错误和弊端的职务。企业内部主要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和审核监督职务。这五种职务之间应实行如下分离:(1)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2)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3)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4)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分离。(5)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
要建立健全组织规划控制,目前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设立管理控制机构。例如,目前有些上市公司中依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立了审计委员会、价格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就是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有益尝试。机构设置因单位的经营特点和经营规模而异,很难找到一个通用模式。比如设立价格委员会的企业大都是规模很大、采用集中采购方式且采购价格变动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设立价格委员会能够有效加强采购环节的价格监督与控制。再比如,对于规模大、技术含量很高、高知人员云集、按劳取酬的企业,通过设立报酬委员会进行管理层持股及股票期权问题研究,能够提高报酬计划按劳取酬科学性、加强报酬计划执行中的透明度和监控力度。(2)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人员重叠。在上市公司中,这一问题虽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从公司制企业的总体上看,仍普遍存在。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总经理班子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度锐减。关键人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性。交叉任职违背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必然带来权责含糊,易于造成办事程序由一个人操纵的现象出现。事实上,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框架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二、授权批......余下全文>>
九:国内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现状?
转载一篇
一、我国内部控制
(一)内部牵制阶段 最早定义内部控制的是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内部牵制,在《柯 氏会计词典》中的定义是指:“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 业务流程设计。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每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而在这规定 的处理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永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内部牵制的实践是现代内部控 制的起源。它的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业务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 上的责任分工,然后通过其他个人或部门实施交叉监控。因此,内部牵制在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仍居 重要地位,是组织规划和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在内部牵制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于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不必考虑内、 外控制环境因素对企业的影响。
(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一方面,企业 需要在管理中采用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控制方法,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经验管理对企业的影响;
另一 方面,为了适应当时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需要,西方各国纷纷提出用内部控制来加强对企业财 务会计资料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
1980年3月召开的内部审计师协会代表大会上,有代表建议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和目标进行扩展并 将内部控制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同时提出控制环境因素应包括:组织计划、预算程序和预算 控制、责任的确定和授权、员工雇用计划、财务人员培训计划、以及保证员工保持较高道德水准的方 法。在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人们逐步认识到控制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认为必须将控制环 境问题纳入内部控制的研究视野。
(三)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内部控制的研究重点逐渐转为向具体内容深化,并将控制环境纳入内部控制 的研究范畴。1988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公告,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控 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同时提出内部控制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二、国外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牵制阶段--孕育,控制环境尚未纳入研究 1905 年,L. R. Dicksee 最先提出内部牵制概念,包括职责分工、会计记录和人员轮换,可以看 作是内部控制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内部牵制的主要内容是相互核对,主要方式是设定岗位分离,着 眼点在于职责的分工和业务流程及其记录上的交叉检查或控制,其目标主要是防止组织内部的错误和 舞弊,这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理论中不相容职务分离的雏形。 在内部控制环境孕育阶段,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较为简单的经济活动的控制问题,而忽视了 组织活动中岗位分离、业务流程及记录过程的监督缺位问题,未认识到组织文化的重要性,即没有意 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作用,但客观上已产生了对控制环境的需要。
2、内部控制两因素阶段--萌芽,控制环境开始受到关注 20 世纪 40 年代至 80 年代初,随着古典管理理论的出现,传统内部牵制思想与之相结合产生 了内部控制概念,内部控制的发展进入内部控制制度阶段。伴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面对日益趋烈的竞 争,企业管理者不得不改进内部管理,进行全面企业管理的探索,为此,CAP 在 1958 年《审计程 序公告第 29 号》中,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980年3月,在美国召开的内部审计师代表大会上,有代表提出“将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纳入......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