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作业设计

一:金色的鱼钩 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重点字词

2. 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病号(“我”)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 . 新授:

(一).展示目标:见上面?? (ppt课件)

(二). 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flash中的多音字)

(三):

1. 师背景介绍:(flash)

2. 长征路线图展示(flash)

(四):

1.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ppt课件第四个)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学生概括完后打开flash 的表格)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flash)

3.. 划分段落。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flash)

( 一 1—2 二 3—23 三24---33 四 34)

4.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 外貌描写:(第2 8 21 22 23 28 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

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

ppt的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5 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余下全文>>

二:金色的鱼钩 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习重点字词

2. 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画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多种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训练朗读能力

4.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概括故事、分析人物、品读语句、理解主旨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外貌,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小病号(“我”)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鱼钩是什么颜色的? 可是,一篇文章的题目却是<<金色的鱼钩>>,这是怎么回事呢? (板书:金色的鱼钩)

二 . 新授:

(一).展示目标:见上面?? (ppt课件)

(二). 前提测评:

1.听写字词:(之后互评)

2.正音. (flash中的多音字)

(三):

1. 师背景介绍:(flash)

2. 长征路线图展示(flash)

(四):

1.快速读文,本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ppt课件第四个)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学生概括完后打开flash 的表格)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顺序。(flash)

3.. 划分段落。

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行文思路是“照顾病号”----“班长救病号”----“病号救班长”-----“怀念班长”,文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你划分从哪到哪?(flash)

( 一 1—2 二 3—23 三24---33 四 34)

4. 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班长)对他的刻画主要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完成的,我们来找一下(在书上画出来)并说出其含义。

A 外貌描写:(第2 8 21 22 23 28 段)

含义:划出描写班长外貌的词句

全文有六处描写班长的外貌,这是课文思路的主线。这六处是:

课文第2节,班长一"出场"就写了他的外貌:"个儿挺高,......两鬓都斑白了。"

第二次描写是在第8节,小梁看见班长吃病号吃剩的鱼骨头,他"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课文21节里,写病号们不肯喝鱼汤时,"班长皱起眉头"。

课文22节,写班长看见大家把鱼汤喝完后,"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课文23节里,当大家走到草地边上时,又对班长的外貌进行描述:"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课文里最后一次写老班长的外貌,是在28节里,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B 动作和语言描写:(找几处不唯一,自由说)

C ppt的第5个展示“神态描写”的语句,从文中画出来。

5 这篇文章除了通过老班长的外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还通过“我”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衬托老班长的内心。(同学们从课文中画出有......余下全文>>

三:蒙台梭利金色串珠教案

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案例---加法接龙游戏

适应年龄5.5岁以上

准备材料

1. 绒布1块。

2. 彩色串珠棒1~9各5根放在木箱中。

3. 黑白串珠棒1~9各1根放在木盒中。

4. 10的金色串珠棒50根放在木箱中。

5. 厚纸做成的“桥”。

直接目的

1. 会用彩色串珠棒进行连加运算。

2. 会进行逢10交换。

间接目的

1. 理解连加的概念。

2. 加强秩序训练。

活动提示

1. 在桌上铺块绒布后把教具拿来放好。

2. 串珠棒的放置:

(1)从彩色串珠棒箱中取适量的彩色串珠棒,任意排成一条长龙,将木箱盖好后放在绒布右上方。

(2)把黑白串珠棒按1~9的顺序在绒布左上方排成一个金字塔形,将盒盖盖好,放在右上方。

(3)将金色串珠棒箱放在1~9的黑白串珠棒旁。

3. 彩色串珠棒的连加运算:

(1)放置好各种串珠棒后,开始数彩色串珠长龙。从左向右用桥一粒一粒地数,数时速度不要太快。

(2)每数到“10”时就以桥隔开,桥左侧的彩色串珠组合用一根金色串珠棒代替;若某根彩色串珠棒被桥隔为左右两段,则将桥右侧剩下的彩色串珠换成等数目的黑白串珠棒。

(3)把换下的彩色串珠棒放在绒布右下方。

(4)从黑白串珠棒开始重新点数。

(5)每数到“10”就重复上述交换串珠的步骤,将交换后的黑白串珠棒放回原位。

(6)按同样的方法完成点数与交换串珠棒的工作,最后得到的是由金色串珠棒和黑白串珠棒组合的新“长龙”(若是个位数为“0”,就只有金色串珠棒)。

(7)请幼儿点数金色串珠和黑白串珠的总量,告诉幼儿:“这就是答案。”

4. 验算:

(1)将放在绒布右下方的彩色串珠棒设法组合成10,和金色串珠棒10相对应(为了便于凑出10,可打开彩色串珠棒箱,用绒布上的彩色串珠棒换取箱中等量的串珠棒)。

(2)再取剩余的彩色串珠棒与长龙上的黑白串珠棒相对应。

(3)若组成“长龙”的彩色串珠棒的数量和新“长龙”上金色串珠棒(加黑白串珠)的数量一致,则答案正确,不一致则答案有误。

(4)告诉幼儿这就是“验算”。

错误订正验算。

延伸变化

纸上练习:请幼儿用书写的形式记录长龙链接过程。

专家提示

1. 幼儿进行此活动的前提是:具备十进位的经验;认识彩色和黑白串珠棒。

2. 换下的黑白串珠棒应及时归位,便于验算。

中班家长开放日蒙氏数学教案 ——认识相邻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5以内相邻数的意义,感知其多1和少1的关系。

2. 能够表达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彩色串珠、数字拼板、数字胸饰1——5、小房子的卡片每人5个

活动过程:

1.走线,教师弹琴,让幼儿跟着音乐走线。

2.线上游戏:《好朋友抱抱抱》

第一轮教师请出6个小朋友,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两人抱抱。(找到旁边的好朋友抱在一起)重复两次。第二轮教师可请9或12人一起来玩,边拍手边念儿歌:一二三,三人抱抱。(找到旁边的三个人抱在一起)重复进行两次。

3. 回座位。

(1) 教师按顺序出示小花形状的数字胸饰1——5,让幼儿认识。

(2) 游戏:《小花开门》。

游戏过程:教师先请3个小朋友上来玩一次游戏,给幼儿按顺序带上数字胸饰1——3这三个,站成一排。教师说1号小花开门,带有数字胸饰1的那个小朋友做开门的动作,向前走出一步。教师再提问幼儿:“你们看看1号小花旁边的小花是几号啊?”幼儿回答:“是2号,他们两个是离得最近的”。教师告诉幼儿1和2是两个相邻数。再以同样的方式请出3......余下全文>>

四:想象作文如何毁掉一节语文课 有例子也行多一点 我们要写800字(´╥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技能。”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就应该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技能。这样才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科,促进他们语文能力的不断发展。至于“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都为其探索不已。现在,就本人的一点见解浅谈如下:

一、“以趣导学”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使人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去活动,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也是成功学习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才能学得快,记得牢。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

1、发挥语文本色,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科与其他科有所不同,它具有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鸟的天堂》一文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叫做‘天堂’吗?‘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探个究竟呢?”。通过这一发问,会初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往往新、奇、美的事物最容易使人产生兴趣,而“天堂”是属于新奇事物。通过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老师接着就“乘胜追击”充分发挥这篇课文语言精悍、质朴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把“新、奇、美”揉合为一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活跃课堂气氛,延续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持续不定的,他们的特点是好动。若只是靠生动的语言来激趣,过于反复就会失去“新”意,产生厌闷感。要把学生的兴趣延续就必须活跃课堂的气氛。例如,在教学生阅读课文时要采用多种的阅读形式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勤”,即“勤动口、勤动脑、勤动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活跃的气氛中“延趣”。

3、课内外相联系,发展学习兴趣。

兴趣又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学生对一节课感兴趣,是属于短暂的兴趣。要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我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方式来结束该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课尽,趣不尽”的感觉。如在学完古诗《暮江吟》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描绘的景物美吗?你能把诗人在诗中描写的景象全部画下来,给老师欣赏一下好吗?”课后,学生非常感兴趣,拿起画笔就画起心中的“诗画”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诗内容的理解,而且使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

二、“培养能力”是上好语文课的体现。

在小学阶段,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应该与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离开能力的训练,只单方面地传授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会导致语文教学陷入繁琐教学和形式主义,削弱了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讲述课文的内容,应该致力于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上《鸟的天堂》时,我先提出问题:1、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2、作者每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合着课本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读有关的课文内容后再回答问题。这样不但有意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当学到描写在大榕树上群鸟欢闹的情景时,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那鸟多欢闹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并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话。

又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在听老师范读时在文中划出为之感动而流泪的部分有感情地读一读,让他们说说为什么听到这部分会流泪。然后出示一道练习题:“当我读到……的时候,我哭了。我想到……”。让学生有条理地写出自己所想到的内容。这样进行了听、说、读、写的......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