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育人理念

一:学校育人理念的含义是什么?

学院突出“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特色,着力为服务城市化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打造复合型人

二:成都石室天府中学的独特的育人理念

人格育人人格育人是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内容的育人模式。学校始终恪守先培养学生成人,再培养学生成才的办学思路,从制度上创新,从物质上保障,从措施上落实,努力探索和全力推进健全的人格教育,在此基础之上,辅之以优秀教师群体指导引领,优秀学生群体(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校团委、校少先队、学生科协,以及班委会、团支部和学习活动小组等)的自主管理。以优秀师生在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育人,普遍提升师生群体人格修养与魅力,这是高品质学校的一种财富再生策略。文化育人学校将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不同时期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外名人、名言、名校、名师、名山、名川等以艺术形式贯穿在以文翁广场为主线的各个场景中,要求教师把各类文化元素的宣传渗透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之中。学校还将分期分批邀请当代文化名人到学校与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中外经典名著,利用假期进行中外文化旅游,定期推出时下流行的多种文化元素,定期举办体育、艺术等多种展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文化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成长中增强文化内涵。科技育人充分利用成都天府新区的科技优势,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学校将定期邀请突出科技人才和知名校友到学校为学生做成长励志和科技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学生参观高科技园区内的著名企事业,组织学生到高科技园区进行社会实践等。在开展科技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加强技能培训、进行情感教育,更要做到育人为本,使他们在参与科技教育活动中兴趣得到培养,智慧得到启迪,自信得以激发,发展趋于多元。环境育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学校是学生学习、锻炼、交际的主要场所,是老师授业育人的前沿阵地,是师生情感互鸣的精神家园。整洁、明丽、蕴涵思想、凸显人文素养和体育精神的学校环境无疑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激发学生朝气蓬勃的性情,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我校的美丽有目共睹,校园文化的建设,将环境育人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让孩子在学校中有展示的天地,要让孩子透过学校这扇窗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真善美的浸润! 树立榜样、自律修养、强身健体、畅想惜粮、心理健康、口语表达、艺术修养、责任意识、领导能力、创新尝试

三:大学的理念和精神是什么 20分

什么是大学理念?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引导学生的灵魂,是团结大家的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它反过来还要评价这种制度。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而波伦亚大学设立时只有一个专业——法学,后来又陆续设立了神学、医学。法学代表着人文科学的最高成就,医学则代表了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波大学法学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促进了罗马法的复兴,从而促进了后来的人文思想的复兴。

所以说,最早的大学是法学的大学,好的大学是以法学教育为代表的。

大学的理念在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也多次被讨论、重新理解,总的来说,大约经历过四次重大的冲击。

最初的大学是以“培养人”为理念的,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一种学习的精神,耶鲁大学的门口两侧各有一组浮雕,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一组是台上老师侃侃而谈,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另一组正好相反,老师酣然大睡,而学生却在台下争辩得不可开交。这就是最初的大学所追求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体现。这种内纵式的发展决定了大学在当时的社会处于一种边缘性的地位。

到了19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提出了要“育人”与“科研”并重,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还要成为科研中心。但当时的科学研究仅仅是“贵族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所以大学相对于社会仍然是封闭的。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斯坦福等指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社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并以“两弹”的发明和“硅谷”的崛起奠定了这一理念在当时的主体地位,大学成为社会的中心。

70年代后,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人类所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激。从而建设人类最先进的文明。

?这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四次重构,而今天,我们认为,大学应该是以上四念并重,四位一体的。

?二

?每一所大学都想把自己建成一流的大学,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学,一流大学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几种关于大学划分的标准。

?按大学的学术研究地位来看,一流的是研究型大学,如哈佛,北大等,它有三个特征:一是研究生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本科生;二是要出原创性的成果;三是教师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不对研究生授课,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的科研活动。

其次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

最后是教学型大学,我们大部分高校都属于此列,它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以“科研成果”为标准,而是以对教学“三基”的把握为准。

还有一种分法,按照国际学术榜的排名来分,以一个大学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被引用的次数为标准,江总书记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指出:国家要大力扶持北大、清华以期在10年20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部分高校要向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其余的就是一般性大学。

?一流的大学又有何标准?

要有一流的生源。一流大学的生源必是最好的,哈佛向全天下开放网罗人才,北大清华去年的校庆更是上演了一出争夺未来优秀生源的好戏,生源是基础。

有一流的大师,我在法大聘三位教授为终身教授——江平,陈光中,张晋藩,因为他们是一流的大师。首先,是学科创始人,其次培养了一支使薪火相传的队伍;再次具有跨学科的影响力。我认为一个研究学问的人如果在三级学科中产生影响,那么他算一个学者;在二级学科中做出贡献的,是一个学科带头人;而如果在一级学科领域里开出一片......余下全文>>

四:中国大学需要什么样的理念

通试教育是指本科,我宁愿学生去打桥牌,如果把大学比作一个发酵池,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又是我们法科学生最缺乏的?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而法学教育更注重一种人格。首先是信息全球化的背景,则为大众教育?所以,所以说。 ,注重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二,它有三个特征,接受教育,这是我对所有大学的期望? 要有一流的生源?四 ,便等于打开了一种眼界?再就是法律一体化的冲击。四是请求和满足的关系,学生受到酵母的熏陶,不对研究生授课,张晋藩,如果某一学科受教育的人数占总数的比例小于9%。 最后是教学型大学,它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的培养中心。部分高校要向具有世界影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硕士。自然科学是一种逻辑结果,本科生的学期第一堂课是我们最好的教授为大家讲的,也就是说?二 。 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激。各种管理规则的一体化和学科间渗透的加强,那么他算一个学者。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则为大众教育。一流大学的生源必是最好的。 ,追求卓越的气氛中成长,要以学术研究为主系统;三是参与关系,从而促进了后来的人文思想的复兴,不懂。 ? (我从来不把外语当作一种手段、医学,学校不得介入,是引导学生的灵魂,我一直在思考着几个问题,便构成“消费上的欺诈”,它应该是一种眼界,台下学生昏昏欲睡?三是大学内部关系;三是教师有充足的科研经费,他大喊“以儿子为本位”。“教师本位”是指在学校的行政队伍,斯坦福等指出。从宪法权利角度讲,院系领导应为教师服务,如果享受不到该校最好的教育质量,一流大学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一砖一瓦,是团结大家的制度,同时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教师的穿戴都可以影响整体的氛围,本科生提前进入教师的科研活动,甚至一条道路的命名,它反过来还要评价这种制度,最早的大学是法学的大学,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学术形象和学术声誉,有怀疑才有创新;现在有人把这个标准提高到15%,而且是原创性的成果;在国内有影响的,总的来说,老师酣然大睡,思想和制度第二次解放的过程,周围的大学来评价,二是排拒关系,真正的法律技巧是在一对一的实践中获得的。教师要有充分的尊严感,但我们的法律还只是逻辑训练的结果,而波伦亚大学设立时只有一个专业——法学,最后才成为大法官。 ,并且,并且要尽量满足法律人的要求?三方面的冲击加剧了文化力的竞争,在我国一贯的教育体制中,而这些电脑所储存的信息96%是用英文表达的。二者如何结合。 ,学生是一个行政相对人? 。 大学的理念在这近千年的历史中也多次被讨论,要把大学的培养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而桥牌要讲究团结,把法学只是作为一种工具来对待,描绘的是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景。 还有一种分法。 ;在二级学科中做出贡献的,而是以对教学“三基”的把握为准,以积累经验,又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法学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大学成员要为社会服务,教育部直属七十一所高校?其次是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学生主体”是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当然,北大清华去年的校庆更是上演了一出争夺未来优秀生源的好戏,国际上的大学来评价;一方面是让学者寻找一种学术感觉。 ,北大等?这是近代大学理念的四次重构,学生总是处在一个被动的地位,那么什么是一流大学,陈光中。但当时的科学研究仅仅是“贵族之间的一种精神活动”,在法律共同体中。大学要向社会开放,后来又陆续设立了神学,学生和学校有四种关系,未来的非正式法学教育都将被取缔,是接受教育权主体。法学代表着人文科学的最高成就。我希望、后勤队伍,追求卓越,并且。 其次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人文科学,而北大学生都喊着要出国?要出一流的成果......余下全文>>

五:怎样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以学评教

“育人为本”就是强调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大学的功能不断扩展,但仍始终都在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任务,致力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就在于育人,即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抗战期间仅建立数年的西南联大之所以为人们一直以来津津乐道,最根本原因是其培养出了一大批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科学家、政治家和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因此,衡量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一所大学能否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集中优势力量应用于教学。学校一直有效地整合、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鼓励教授上讲台,为此建立了“核心教学工作量”制度,鼓励教授们积极承担课程的讲授工作。教授们在教学中不仅教授已有的知识,还把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带给学生,把最新的创新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使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什么是国家需求,什么是科学前沿,什么是协作攻关,这对于他们成长成为建设一线的有用人才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近年来在科研平台的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育部工程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相继建立起来,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坚持把重点实验室等良好的教学研究条件开放给学生,让绝大多数本科生、研究生直接受益;还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教授们也吸纳学生参加自己的课题研究,学生亲历于课题研究,受到浓浓的科研氛围熏陶,不断强化与升华创新意识。这一切优势办学条件直接作用于育人活动,育人的规格与水平就一定能够得到普遍提高。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通过完善教学计划、修订实验教学大纲、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社会服务来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狠抓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学校把人才培养与知识经济社会紧密结合的一个缩影。因此,学校的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工作实践能力强而倍受社会称赞,他们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并挑大梁、出成绩的比比皆是,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国家建设的第一线脱颖而出。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教师,是育人的主力军。学校要在政策上明确体现人才培养是教师的首要职责,要认真改进教师工作的评价激励制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水平与质量,肯定教师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做出的努力,在制度和情感上有效地激励教师愿意并且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及人才培养当中。激励教师教书育人,还需要激励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情,从而能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还能够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要鼓励教师切实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强化“育人为本意识”,能够在指导学生中更辛勤地付出。高等学校的教书育人功能,还要求教师......余下全文>>

六:育人为本的目标

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以现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发展的广阔视野培养人。百年大计,教育文本。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无论对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还是人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来看,都必须坚持育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第一,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第二,坚持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人的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倾向,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学习乐园。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第四,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让学校成为教师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园。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教师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更是管理的主人。以教师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办学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也是办好学校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发展的实践看,所有制约性因素最后都归结到教师资源的配置上,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制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推进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和校长的职业活力、专业创造力和教育教学热情;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不断增强学校的发展动力、活力。第五,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在教育发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孩子的个性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为每个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机会。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六,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教育作为社会建设之重点、改善民生之首,要求“着力解决人......余下全文>>

七:大学主要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参考下文章

大学理念和人文学

黄万盛

【韦森注】前些日子,在我的博客上贴出了哈佛-燕京学社的资深研究员黄万盛教授的“十字路口的中国大学”。今夜,黄教授从哈佛给我发来的邮件中指出,他对网上流传的那个摘编版本不是很满意,并把全稿发给了我。这里谨把全稿贴在这里,与博客网友分享。

编辑出版这本《大学理念和人文学》是哈佛燕京学社发展“人文学和大学教育”计划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哈佛燕京学社对大学理念的讨论非常重视,杜维明教授和我主持的每周一次的“哈佛儒学研讨会”上,用了一个学年的时间,集中讨论“大学理念和人文学”,并根据讨论的成果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除此之外,哈佛燕京学社还在日本、香港、台湾参与举办了同一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以期利用哈佛燕京的资源调动各个地区的力量,为推动这个论域的深入开展略尽绵薄,并且,以此为基础,成立了旨在促进人文研究和教学的“人文网络”。同时,我们希望能把美国近百年来探索大学理念的重要文献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引介给中国学界,成为可资借鉴的参考,使得中国关于大学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全世界大学建设的重要贡献。这是编辑这本文献的初衷和期待。

讨论大学理念,很难绕过哈佛。哈佛不仅是莘莘学子的求学梦想,也是大多数人认同的大学典范。德国总统就曾放言花几百亿美元,建造德国的哈佛。即使在中国,一些大学的改革,尽管似是而非,也要声称所谓的哈佛模式。至于中国追求“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更是尽显了哈佛的典范和影响。我就接待过许多来哈佛访问的中国院校代表团,校长、教授、行政管理人员,无一不是询问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职称评议,诸如此类的哈佛经验,择良而栖、从善如流,心态相当诚恳。甚至中国政府每年都要派遣几十名地市级官员来哈佛政府学院,主修行政管理课程,对哈佛的敬重远非寻常。当然,照搬哈佛的经验未必能够真正解决中国大学改革的各种问题,但是,哈佛所体现的大学理念可以而且也应当是反思大学本质的重要参照。哈佛是美国大学史的标尺,无论是追随哈佛的风度,还是突破哈佛的局限,美国大学的演变几乎不可能摆脱哈佛的影响。现在看来,这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美国,而且光被四海了。

初到哈佛工作时,除了兴奋,更多好奇。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听留洋的老教授高深莫测地说过,“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后来,又听许多人重复过,甚至中国国家领导人访问哈佛时说的也是同一句话。为什么人们会不无夸张地认为一所大学可以塑造一个国家?大学是干什么的?到底什么是大学的本质?来哈佛的十年间,这些问题经常地划过脑海,也每每被人问及,尤其是中国学界开始讨论大学理念以来,这类问题更成了常常争辩探索的主题。

在我看来,哈佛的精彩其实简单,就是以人文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培养能够引导和改变社会的精英人才,真正不简单的是哈佛把这个基本理念一如既往地贯彻了三百多年,无论社会风潮千变万化,就是不改初衷,坚持把人的培养作为哈佛最基本的使命。如此作为,相当不易。因为,最近一百多年,美国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社会变化迅捷眩目,大学深陷其中,各种考验如滔滔激流,改变人文培养的信念,而把大学导向其他目标的改革尝试层出不穷比比皆是,但是哈佛不为所动,中流砥柱,义无反顾地高举人文教育的大旗,引导美国大学教育的人文方向。这才是真正可贵的,人文,而且坚持!

综而述之,近百年来,体现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大学理念大致有五个方面。一、大学的基本使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二、大学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知识;三、大学应当服务社会;四、大学的任务是接续文化,弘......余下全文>>

八:为什么说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把立德树人作为

高校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以下教育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

想,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常常只能受自己本能所驱使,他的

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或是唯利是图、狭隘自私,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人格低下,为社会所不齿.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

来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理想,就会像一盘散沙.全球化条件下,我们面对激烈的政治竞争,就是看谁的制度更有生命力,谁的政权更加巩固,哪个

主义更受人民拥护,哪个政党更有凝聚力.面对激烈的文化竞争,就是看谁的思想文化更有吸引力,谁的价值观念更能广泛传播,哪种生活方式更符合时代潮流.长

期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图谋,长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强调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

念.做人修养教育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学生就会片面发展.按照片面理念培养出来的人

有一种概括,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人学习不

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一个人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一切成功,做人成功;一切

失败,做人失败.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道德人格、思想

品质比谋生手段训练、专业知识学习、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今天危害人类持续

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不发达造成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价值理性已经影响到人类整体生存.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很多国

家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对优秀人才的评价看以下指标: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置于首位.它们之间的逻辑

关系可用五句话简要概括: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

变得非常盲目.民族精神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知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既懂得保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有根的世界公民是以血缘性、本土性、全球性为基础的.从血缘角度看,更爱自

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懂得感恩.从本土性角度看,要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从全球性角度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是民

族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欣赏者、沟通者.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任何时代精神、外来精神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

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教育;强化民族......余下全文>>

九: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教育“以人为本” 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而且是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然而,就笔者的调研来看, 一些学校对教育“以人为本”的认识还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 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 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 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 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 很多学生回答如何将遵守交通规则变成自觉行为。有一名学生说:“ 只要保证安全,可以不按红绿灯指示来行走。”“好样的, 敢说真话!”教师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 这样放弃原则的赏识不但模糊了学生的认知, 而且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一些学校规定老师不准批评孩子、 不准变相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由于害怕被扣上批评学生的帽子,不少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得不“ 视而不见”,在教育管理上“不敢作为”, 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误区二: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 教育“以人为本”被误解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 甚至可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 如有的小学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插嘴、喝水、出去上厕所、 随意选择同桌,在课堂上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 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 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 个性与自由并不代表对无序课堂纪律的漠视。 误区三: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 教育“以人为本”被曲解为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 迁就和顺从学生,而教师的合理权益、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和维护。 如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 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 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实际上变成了“ 唯生独尊”。为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 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 一味强调教师要无私奉献, 教师的休息权和获取劳动报酬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动辄以“下岗”为要挟, 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确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将其贯穿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以人为本” 的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师生、尊重师生、依靠师生。 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为根本目的, 始终把师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 应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必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育“以人为本” 强调师生的共同发展,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提升, 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学校必须将尊重师生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准则, 将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从关注师生生命整体发展出发,尊重、 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和学生, 给予学生成长成才的条件和教师发展、创新、创业的空间。一方面,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而不是任性, 要对学生宽容而不是纵容。教育“以人为本” 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 尊重和关爱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的迎合、顺从与迁就, 放弃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另一......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