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面积”在小学生知识学习体系中,是一个起始性的知识。学生对面积的了解虽说并非一片空白,他们早已从家长们关于“买房”、“卖房”、“装修”的谈论中,接触了“面积”、“平方米”等等。然而,这时的“面积”对他们来说,还只是停留在“词”的感觉上,并没有与数学产生联系。那么,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到底已经知道了什么呢?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过形,懂得计算图形周长及面在体上的相关知识经验。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具备了较丰富的“目测”、“重叠”的方法来比较面的大小等生活经验。无疑,这是学生进行再学习的“脚手架”和“衍生点”。
3、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说,对于参加课改三年来的学生而言,初步形成了操作、分类、比较、交流、合作等数学活动经验。
二:小学数学说课课件
htt://zhidao.baidu.com/questio禒/73579002.html
三: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什么是面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坝乡郭圩小学的秦汉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什么是面积》。下面我将对《什么是面积》这一课进行细致深入的说明,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材内容,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9~41页。
2、教材简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好这一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组合图形及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三个方面:(课件)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物体及图形面积的含义。培养直观估测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经历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么我们将(课件)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是:(课件)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的制定,将本节课的教具、学具安排如下:(课件)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件)五角硬币、一元硬币各一枚、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彩笔、剪刀。
基于以上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课件)分为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就让我们走进本节课的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开课伊始,我会出示一个小正方形和一个大正方形,挑选男女生各一名,进行涂色比赛。学生开始比赛,师生讨论比赛的公平性。引出课题:什么才是面积呢?(板书课题)
(在这个环节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活动情景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积概念
(一) 物体的面积
数学要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课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生活中都见过哪些面呢? 再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我主要利用举出身边实例的方法,如让孩子们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1元或5角硬币的表面,通过观察与操作孩子们会自然地总结出:物体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板书)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基于这一点,在涂一涂中,首先我会出示三个平面图形(课件),并让孩子们将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孩子们会很轻松的涂出前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课件)
对于孩子们涂第三个图形的情况,我有这样的预设:
1、涂不出角的面积,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
2、在开口处假想有一条边,错误的涂出角的面积。
此时,我会适时引导:同学们,你们可以将角与三角形对比,你觉得他们一样吗?利用对比的方法,孩子们可以明确角不是封闭图形,涂不出面积。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图形的面积。
(课件)(本节课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空间观念不能靠纸上谈兵,也不能靠幻想。因此,在本环节,我安排了“摸一摸”“比一比”“涂一涂”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或”),从而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体验借助工具比较图形的大小的方法。
(课件)这一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难......余下全文>>
四:说课稿怎么写?
要把教学过程说详细具体,但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实录。对于重点环节,诸如运用什么教学方法突破重难点要细说,一般环节的内容则可少说。尽量避免师问、估计生答,师又问,估计生又会答......,这种流水帐式的说法。
如何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课书的内容分为几课时,再逐课时安排教学环节。可以把整个环节的安排先说出来,再逐环节再说,可以把一个环节的内容说完后,再依次说下个环节的内容,环节之间尽量用上恰当的过渡语,使整个说课内容浑为一体。
一、关于说课与备课的联系和区别
1.备课着重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教什么、怎样教”等教学内容及实施技术问题,说课除要研究上述问题外,还要研究“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学理论问题。
2.备课所写的教案,为适应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顺利进行的需要,要求对教学方案的书写具体、详细,甚至教学倒题的求解都详细罗列,以利课堂教学中重视;说课所写讲稿,为满足听说教师的需要,只需对教学方案作纲目式、摘要式、论理性的述说,课堂上对学生展现说明的问题可少说或不说(如例题的演示等),所述说的内容也不都在课堂上重现,反对上课起一种导演的作用。
二、注意说课中的语言运用
1.独白语言
说课时大部分用的是这种语言,切忌从始至终一个腔调地念稿或背讲稿,要用足够的音量,使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速度要适当,语调的轻重缓急要恰如其分,让听者从你的抑扬顿挫、高低升降中体会出说课内容的变化来。具体地说,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2.教学语言
因为说课不仅要说“教什么”,还要说“怎样教”。说“怎样教”实际上就是要说出你准备怎样上课,只是不单纯地将课堂上一问一答那么详细地显露出来,但是也要让听者知道你的教学设想和具体步骤。有问有讲,有读有说,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听者带入到你的课堂教学中去,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推测了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在何时用呢?
(1)设计的课堂导语应用课堂教学语言
用新颖有趣或简明扼要的导语来吸引听课者。说导语时说课者要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声音该高则高,该慢则慢。
(2)课堂的总结语应用教学语言
在说课时设计的结束语应具有双重性,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能让听者从你的语言中推测你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要求结束语既要精彩,又能将精彩恰当地表达出来。
(3)说课中阐释和提问语应用教学语言
阐释语也叫讲授语,它主要是对所讲知识的解释、分析和阐发,这种语言以认简明、准确、条理清晰为要点好的提问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生动,并容易把问题引向纵深。让听者判断你提问的质量的高低。
三、注意理论依据
说课中应该说出哪些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2.学生的实际应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考虑对象。
3.教材和学科特点也是重要的理论根据之一。
4.教育理论和名家名言也可做为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不管运用哪一种理论,都要说得具体、、令人信服,切忌出现以下问题:
1.理论堆砌不适用。
例如教学目的要求制定的根据是“从信息论、控制论的观战出发......”,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加上“小语大纲的的要求......”
2.理论空洞不管用。
例如:每一课都用“根据大纲要求,我班学生的实际,自己的教学实践,特制定......”这种理由只是空架子。没有实际内容,究竟根据大纲的......余下全文>>
五:八年级下册认识无理数数学说课稿
《数怎么又不够用了》说课稿
教学的引入:
用一个面积为4的田字形的正方形纸片,连接正方形的四边中点,按中点连线(或折叠)剪掉四个角上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剩下部分面积是多少?
教师做法:让学生拿着先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教师边演示边说方法,关注个别学困生的操作。
理论依据:应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导入新课,根据8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爱动、对数学思考的思维方式是从形象思维到理论思维过渡,更喜欢从实践中学习),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剪纸、有一定的图形基础知识),创设的这一情景。
教学过程:
一、抽象出数学问题.
问题1:大正方形的面积为4,去掉四个小的直角三角形后,剩下部分图形是什么图形?面积为多少,你是怎样得出的?
创设这一问题目的:在操作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已有的三角形、正方形的有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折叠,计算等方法),比较容易得到剩余部分是一个正方形,面积为2.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践中,亲身体验,领会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下面新问题的提出作铺垫。
理论依据: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应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问题2: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如果假设这个正方形边长为 ,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该如何表示?
创设这一问题目的:根据学生已有的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知识,可以得到出结论,为新知识的出现作铺垫。
理论依据: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知识。
二、数学解释
问题3: , 可能是整数吗?
创设这一问题目的:探究性讨论,根据计算可知, 不可能是整数。分解新知识的难点,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
理论:开始进入本节课的重点,生活中“存在一种未见过的数”存在。7年级学生在小学数的基础上,因为实际需要,把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的范围;现在再次因为实际生活中的存在,把数再次扩大。符合学生的知识构建过程,学生经历剪拼,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问题4: , 可能是分数吗?
创设这一问题目的学生:探究性讨论,根据计算可知, 不可能是分数。这是本节课的有一个难点和重点,让学生在计算与探讨中得出,这个数不是分数。让学生在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同伴的相互探讨中,得出本节课的重点,“生活中还存在一种数,这种数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
理论:由浅入深,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构建矛盾,让学生在解决矛盾中学会新的知识。
三、数学应用
1.用四个边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吗?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满足什么条件?
2.以两直角边长分别为1,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正方形的边,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满足什么条件?
这两个问题的创设的目的:学生能够应用勾股定理和正方形的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再次感受,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一类不是有理数的数。
四、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对面积为4的正方形的折叠剪拼的过程,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应用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考:经历剪拼,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无理数产生的背景
教学难点:探索无理数的存在性
三.教学方法:引导发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