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新经济政策

一:苏俄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

二: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答案B

结合新经济唬策的背景,当时因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解决这些危机,巩固统治。

三: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近十年来,关于苏联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仍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已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集中在苏联共齤产党特别是领袖人物的社会主义观对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所起的作用,或者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制度和党内权力斗争等,当然有的研究也提出当时的客观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新经济政策、失败原因、终结

自苏联剧变后,新经济政策问题再次引起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许多人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更加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深入挖掘其内涵。然而新经济政策在20 年代的苏联毕竟是一种失败的选择。它为什么会失败? 迄今人们并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多数学者较多强调的是当时国际国内的社会历史条件,许多论著已分别从当时国内外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方面作了大量分析,本文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政治和行政方面、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等等,总结各方学者关于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

一、 思想文化方面

孙国慧认为“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终结有多种原因, 在思想文化方面主要包括新经济政策理论不够明确和完善, 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俄国历史传统上的专制主义和村社传统的影响, 当时苏联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等”。

另一学者李述森则认为,“新经济政策得不到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支撑 ”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新经济政策是一个政治决定,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是反市场经济。”“既然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并没有带来布尔什维克党意识形态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异己的东西。布尔什维克党的意识形态观念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型,导致新经济政策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直至最终被取消②”。

王晓荣学者提出的观点中有一部分是与孙国清学者相似的原因,在这里不再做相同的叙述。同时除了和其他学者的观点有重叠的部分外,王晓荣学者还提出了个人独特的一些见解。

王晓荣认为当时的苏共内部盛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 因为王晓荣通过研究陆续解密的苏联绝密档案得出,“在党内争论中,许多人引以为据的常常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把新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做法也当作资本主义,认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将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辞。”“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时,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某些设想当作现实社会主义的理想模式,直接废弃适合当时苏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经济政策,盲目追求社会主义的‘经典模式’。 结果不仅使苏联本国步入僵化的教条主义,而且把苏联的建设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在社会主义阵营推广,造成教条主义盛行,严重遏制了社会主义的生机”。

对于王晓荣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郑异凡学者同意这一看法。另外郑异凡提出“苏共内部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

对此郑异凡解释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所以正是领导层对这一政策没有取得共识,断章取义,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谁执掌最高权力,就按照谁的主张办。在政治上高度集权的状态下,斯大林一旦大权在握,就在他信誓旦旦要坚持新经济政策,把取消新经济政策斥为‘反革齤命谣言’后不久,就凭他个人一句话,轻轻松松地送新经济政策‘见鬼去了’!” 。

这时候,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新经济政策都是......余下全文>>

四: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是什么啊?其影响是什么

1918年,正值俄国的布尔什维克们正在同白俄进行激烈的政权争夺,由于战时资源的极度匮乏和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红色政权实行封锁,列宁颁布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配额外的粮食进行强制征收。鉴于国内革命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的成功经验,苏俄在战争结束后决定这沿用这一制度,此举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甚至引发了一些地方的暴动。由此苏俄引入了更灵活的新经济政策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包括:

废除余粮收集政策,实施实物税。

停止配给制度,允许商品买卖。

放松了贸易限制,鼓励外资企业投资,将资金与技术引进俄国。

停止以没收的方式进行资本主义改造,改以租借和租让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

列宁解释道:“我们仍未到进入社会主义的阶段”。这暗示俄国仍是一个初级的农业国家,工业化基础非常薄弱,仍未满足全面社会主义的条件。

在余粮收集政策取消后,农民的不再担心余粮被无偿征集,加之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并超过了革命前水平。当农业迅速发展之时,国有重工业由于政策缺失仍然进展缓慢。为了提高行业收入,工厂开始提高工业产品的销售价格,由此造成的制造业产品的成本提高使农民不得不生产更多的农业产品来购买消费产品。进而农业产品大幅下降而工业产品价格急剧上涨,这就是为众人所知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但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俄的工业化。

新经济政策成功地恢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国内革命战争给社会经济带来的破坏。至1928年,俄国的工农业产品产量成功地恢复到了一战前水平(1913年)。

1924年列宁死后,布哈林成为了新经济政策最重要的支持者,斯大林则与布哈林结为同盟,反对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反对派的“超工业化”纲领,由于联合反对派在党内斗争中失败,新经济政策得以维持到1928年。然而在1928年“联合反对派”集团已经被开除出党、而粮食收购危机也已经发生的情况下,矛盾转化为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矛盾,对新经济政策的争论则首先开始于对粮食问题的争论。布哈林主张安抚农民,进一步提高粮价,向农民提出了著名的“发财吧!”的口号;然而斯大林认为粮食收购问题是“被农村资本主义分子,首先是富农,利用来破坏苏维埃经济政策”[4]的结果,认为提高粮价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必须是消灭富农和实现农业集体化。联共(布)内部的路线分歧最终以党内权力斗争方式解决,斯大林成功战胜了以布哈林和李可夫为首的右倾反对派,确立了个人的最高统治地位,新经济政策随即被斯大林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想要迅速地积累资本进行国家工业化并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他全面引进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农业集体化全面代替了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通常被认为是一过渡性政策,并且不为布尔什维克政党中的激进分子所热衷。他们视之为与资本主义的妥协甚至是对共产主义信条的一种背叛,并且对经济起着长期的负面效应,使一些以倒卖粮食的中间商人为代表阶级敌人获利。他们想用一种完全计划的经济模式来代替。列宁曾经就新经济政策说过:“我们退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前进两步。”这也印证了斯大林的五年计划是对列宁遗愿的完成。

五:怎样评价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内容: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 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

(4)实质: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

(5)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了。 答案补充 中国的改革开放

(1)决策:

(2)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①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②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④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①背景

A.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B.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地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②内容

A.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管理体制:取消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

C.购销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D.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③意义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B.农村改革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答案补充 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背景

A.1984年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企职责不分,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②内容

A.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C.所有制形式: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E.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③成效:城市经济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5)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补充 三、罗斯福新政的含义、特点、实质、作用(影响)

1、含义:罗斯福新政是指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2、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3、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害程度,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2)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①它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②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的道路。(3)罗斯福新政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①联邦政府的影响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生活中②社会保障......余下全文>>

六: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的意义

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用劳工。(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4)分配原则:按劳分配。

评价意义:(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逐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践表明,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