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传统美食

一:三月三有什么美食

三月三,是广西重要的节日,为此还成为了广西的法定假日。那么三月三吃什么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美食,下面小梦为您介绍三月三吃什么,这十种美食不要错过了。

1

鸡屎藤

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将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丝藤面,用这种面做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2

荠菜煮鸡蛋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汉族在这日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

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壮家人把五色糯米饭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4

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为邪恶所侵,人才能健康,不生病。这种美好心愿代代相传,使这种千年旧俗延续至今,演变成祈求康泰的地方特色风俗。

5

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吃薄饼,是同安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业,继续抗清,多次出兵攻打闽南一带,因清军顽抗造成百姓伤亡惨重。在郑军反攻下,清军投降,郑军进入城内,老百姓一边迎郑军,一边制作薄饼祭祀死难的亲友。后来民众就用薄饼在农历三月初三日祭祀祖宗。

6

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日也有一种食俗,就是吃“春饼”,把面赶成薄薄的饼,把鸡蛋煮熟剥去皮,捣碎,有的人家还加进去蒜泥,把薄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暖得早,已经有了小葱,用春饼卷小葱吃。

7

艾叶糍粑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8

乌米饭

畲族,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欢度“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也有吃乌米饭的习俗。

9

壮粽

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壮家粽子起源于宋代,叫“风莫”。它是一种特大的粽粑。大年夜,姑娘们便把煮熟的“风莫”从铁锅里捞出来,以备正月食用。

10

水菊粑

每年农历三月三,在安庆太湖县、潜山一带,有吃水菊粑的习俗。水菊又名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粑菜,四五月开细小的头状花。在我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省的原野、田坎、路旁均有生长。春季可以采摘嫩茎叶洗净,拌入糯米面中,蒸熟或者油炸食用,西南各省称作“清明粑”。...余下全文>>

二:壮族饮食文化:壮族都有着什么样的特色美食

1、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壮族节日传统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是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并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红、黄、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构成五色,色彩缤纷,香味诱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饭,用于祭礼和食用,或馈赠亲友。

至于传说,我没听过,这是百科里搜到的,有待考证: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们一年里有俩节日吃粽子:春节和端午节。

我们过年时不吃饺子,但必吃粽子,没有粽子不算过年。我们春节的粽子统称年粽,细分之下,新媳妇回娘家所送的一对粽子又称”逢白务“(壮语,意即新媳粽);年内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亲友所赠送的用于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称”拜逢“(壮语,意即粽祭)。我们的年粽在形状上与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长条形。粽子中有各种各样的馅儿,去了皮的绿豆、长条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儿、板栗等,依个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几两,大的有几斤重,后者多用于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了。

3、竹筒煨饭

民间野炊食品。砍青竹一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糯米等装入竹筒,封好后用文火煨熟,风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将玉米磨成面,煮粥时取适量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玉米香。

另外的又称玉米糊,桂西一带民间日常食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间风味小吃。春夏季节,将田螺放入水中(水里可放些柚子叶加快吐泥)养数日吐净泥浆,然后将其外壳洗净,将尾部去掉一点尖端,剥开螺盖,以便油、盐、配料入螺肉。煮时先用猛火将田螺略炒,加少量油、盐、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焖熟,起锅前,将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下锅略炒。食之,螺汤鲜美,螺肉爽脆。

6、柠檬鸭

姑且算作小吃吧。

鸭子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斩块放料酒、盐、姜丝腌制1小时让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荞头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滚刀状、咸柠檬取皮剁碎(别放柠檬肉和核,会苦);

下油热锅,爆香蒜蓉、生姜丝,将鸭块放进去翻炒至鸭块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荞头、酸姜、咸柠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酱(海鲜酱)、白糖、盐、鲍鱼汁(蚝油)翻炒均匀,加盖子焖软鸭肉收汁出锅。

7、此外,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米粉:桂林米粉、螺丝粉、榨粉、卷筒粉等等。

三:三月三美食的画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五色糯米板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四:三月三的节日饮食是什么

三月三是歌圩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广西将每年三月三作为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日、21日(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

五:壮族的饮食 壮族有哪些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俗称五色饭,又称“乌饭”、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壮族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群众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米饭,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

他们选好优质糯米,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蓝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味道香纯,象征生活美好。四月初八,早稻已插完返青,人们用五色糯米饭揉成小团团,粘附在竹枝上,插于祖宗神龛,又从田中取回一蔸生长旺盛的禾苗,以南瓜叶包根,放在碗里,一并祭祀祖宗,祈求祖宗保佑五谷丰登。

六:壮族都有哪些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三月三最爱吃的是五色饭和五色蛋。五色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的;五色蛋有鸡蛋、鸭蛋和鹅蛋,也分别染成五种颜色。五色饭和五色蛋色彩鲜艳,表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用于祭祀和待客。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壮族忌吃牛肉。

七: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壮族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

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

糍粑、五色饭、水晶包(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等均要用糖,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俯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

壮族的生活习俗: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八: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三月三最爱吃的是五色饭和五色蛋。五色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液分别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的;五色蛋有鸡蛋、鸭蛋和鹅蛋,也分别染成五种颜色。五色饭和五色蛋色彩鲜艳,表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用于祭祀和待客。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壮族忌吃牛肉。

壮族饮食 饮食风俗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喜食大米饭、大米粥,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在山区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

壮族人都喜欢吃猪、牛、鸡、鸭、鱼肉,有的地方喜欢吃蛇肉、鱼生、豆腐圆等。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人民的良好品质。

壮族的主食是稻米。此外有玉米芋头、红薯、木薯和荞麦,辅以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玉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地区的平峒及富裕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糙米的脱粒在历史上用木槽,脱壳用水碾或石臼。磨玉米面用石磨。稻米的做法是焖饭、蒸饭、烫饭或煮粥。壮族的节日特殊主食,代表了食品的民族特色。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壮族不论是吃稻米,还是食玉米,吃干饭还是吃粥,一天均三餐,即早、中、晚餐;农家则一天吃四餐。 壮族的传统肉食,有猪肉、鸡肉、鸭肉、鹅肉、羊肉、牛肉、马肉,以及山禽野兽等。在这些肉食中,较有特色的是白斩鸡、烤猪和鱼生。白斩鸡的做法是,将未下过蛋的雌鸡宰后拔毛,洗净掏出内脏,腹腔内抹少许盐,放入一团生姜,入清水锅中,煮到八九成熟捞起,切成一寸长的肉块。蘸以姜、蒜、葱、香菜、生抽、......余下全文>>

九:壮族的传统小吃有哪些?

1、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壮族节日传统食品,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象征着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饭是将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并取其汁分别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红、黄、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构成五色,色彩缤纷,香味诱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有做五色饭,用于祭礼和食用,或馈赠亲友。

至于传说,我没听过,这是百科里搜到的,有待考证:

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2、粽子,我们一年里有俩节日吃粽子:春节和端午节。

我们过年时不吃饺子,但必吃粽子,没有粽子不算过年。我们春节的粽子统称年粽,细分之下,新媳妇回娘家所送的一对粽子又称”逢白务“(壮语,意即新媳粽);年内有人亡故的人家因禁忌包粽子,亲友所赠送的用于祭祀新故者的粽子称”拜逢“(壮语,意即粽祭)。我们的年粽在形状上与端午所吃的三角粽不同,而是做成底平上拱中部隆起的长条形。粽子中有各种各样的馅儿,去了皮的绿豆、长条形的五花肉、花生仁儿、板栗等,依个人口味而配制。年粽小的有几两,大的有几斤重,后者多用于祭祀。

此外,端午吃的粽子便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了。

3、竹筒煨饭

民间野炊食贰。砍青竹一节,两头的节留住,一头凿口,将肉、油、水、盐和淘净的糯米等装入竹筒,封好后用文火煨熟,风味尤隹。

4、玉米粥

是将玉米磨成面,煮粥时取适量撒入沸水里,然后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带着玉米香。

另外的又称玉米糊,桂西一带民间日常食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可食。

5、炒田螺

民间风味小吃。春夏季节,将田螺放入水中(水里可放些柚子叶加快吐泥)养数日吐净泥浆,然后将其外壳洗净,将尾部去掉一点尖端,剥开螺盖,以便油、盐、配料入螺肉。煮时先用猛火将田螺略炒,加少量油、盐、酒、姜,以除腥味,再加水焖熟,起锅前,将油、盐、葱、蒜、紫苏等佐料下锅略炒。食之,螺汤鲜美,螺肉爽脆。

6、柠檬鸭

姑且算作小吃吧。

鸭子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斩块放料酒、盐、姜丝腌制1小时让其入味;

酸姜切小片、酸荞头用刀背拍碎、酸辣椒切滚刀状、咸柠檬取皮剁碎(别放柠檬肉和核,会苦);

下油热锅,爆香蒜蓉、生姜丝,将鸭块放进去翻炒至鸭块收水出油,下酸辣椒、酸荞头、酸姜、咸柠檬泥翻炒出香味、加入柱侯酱(海鲜酱)、白糖、盐、鲍鱼汁(蚝油)翻炒均匀,加盖子焖软鸭肉收汁出锅。

7、此外,就是随处可见的各种米粉:桂林米粉、螺丝粉、榨粉、卷筒粉等等。

十:壮族饮食的主食

∽ 壮族的主食是稻米。此外有玉米芋头、红薯、木薯和荞麦,辅以黑饭豆、白饭豆和绿豆等。玉米仅次于稻米,品种齐全,其中的糯米是壮人培育的优良品种之一,可以用来做棕子和糍粑,和糯米一样可口。壮族地区的平峒及富裕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糙米的脱粒在历史上用木槽,脱壳用水碾或石臼。磨玉米面用石磨。稻米的做法是焖饭、蒸饭、烫饭或煮粥。壮族的节日特殊主食,代表了食品的民族特色。有色、味、香俱全的五色饭、糍粑、油堆和沙糕;有外形奇特的各种粽子;有吃法与众不同的包生饭;有金灿灿的粘小米饭;还有无论是节日或平时都受欢迎的米粉。壮族不论是吃稻米,还是食玉米,吃干饭还是吃粥,一天均三餐,即早、中、晚餐;农家则一天吃四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