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有美堂暴雨》的理解、赏析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
满座顽云拨不开。②
天外黑风吹海立,
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③
千杖敲铿羯鼓催。④
唤起谪仙泉洒面,⑤
倒倾鲛室泻琼瑰。⑥
【作者】
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
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
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
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
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①有美堂:嘉佑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 中有
“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
荣宠。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音敛艳):
水波相连貌。凸:高出。 ④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羯(音
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贺知章
曾赞美他为谪仙人。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
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⑦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琼
瑰:玉石。
【品评】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用传统的术语来
说,是前赋后比。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在拨不开的浓
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两即将来临。次联,三
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
之水旨立。”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
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在诗的后半,作者接连用了几个比喻
来形容这场暴雨。一写雨势之来,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二写雨声
之急,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充满敲铿之声。也评苏轼当时正在有美
堂中宴饮,筵中有鼓乐,所以见景生情,因近取譬。但诗人飞腾的想象并没有
到此为止,他忽然想到他的另一位敬爱的前辈李白的故事。这一场暴雨也许是
老天爷为了使醉中的李白迅速醒来,好写出许多气势如翻江倒海的诗篇,所以
特地将雨洒在他的脸上吧。从而充分地表达了他的内心活动。
暴雨是谁都经历过的,但只有诗人,才能够将生活中这种常见的、但又是
稍纵即逝的景物赋与永恒的意义,从而显示了它的美。但必须注意的还在于苏
轼写的是一座近海城市山上看到的暴雨,而不是在什么别的地方看到的;同时,
他写的是一位诗人特有的想象和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想象和感受。
二:山雨全练6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2课的答案啊实在写不来谁有啊给个 15分
山雨目录[隐藏]
【山雨】作者:赵丽宏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山雨 何绍基】
【山雨抒情】
【课外链接】
[编辑本段]【山雨】作者:赵丽宏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使这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阕又一阕优雅的、带着幻想色彩的小曲……“此曲只应天上有”呵!雨改变了山林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山雨>作者:赵丽宏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是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语言生动形象,作者善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及,发挥合理而新奇的想象和联想,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赵丽宏,出生年月: 1951, 汉族
青年散文家,民进成员。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余下全文>>
三:荀卿论的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2]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3]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4]苏轼生性放荡不羁,人性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5]好美食,[6]创造许多饮食精品,[7]好品茗,[8]亦雅好游山林。[9]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十九岁的苏轼,十七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10]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苏轼苏辙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1]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12]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苏轼画像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余下全文>>
四:古诗中含有雨的连续两句 30分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春晴》王驾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张志和《渔歌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激-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参考资料:其他回答
五:是一阵阵湿润的山风好,还是一阵阵清新的山风好
LZ,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山雨降临的情形。这场山雨使山林比往日更加鲜丽、清新、幽静,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课文是按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写山雨的。先写山雨悄然而至的情景,再写雨中山林的美景,最后写山雨过后的景象。
第5、6、7自然段,写雨中的山林,是全文的重点。这三个自然段从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三个方面,描述了雨中山林美景。
教学重点是了解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景及其特点。
山雨 赵丽宏
来得突然——跟着那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那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轻轻悄悄地来了。
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
沙啦啦,沙啦啦……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雨改变了山林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远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继续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赵丽宏: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1
民 族: 汉族
青年散文家,民进成员。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供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1987年,赵丽宏应聘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
著有散文集《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学步》,《爱在人间》、《诗魂》、《赵丽宏散文选》、《岛人笔记》、《人生韵味》,诗集《珊瑚》、《沉默的冬青》、《抒情诗151首》,报告文学集《心画》、《鸟痴》,散文《望月》等。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八十年代初,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赵丽宏以《诗魂》为题写了一篇散文,讲述他和《普希金抒情诗选集》的故事,表达他对诗人的怀念和对那个灰暗时代的复杂感情。前苏联的汉学家、莫斯科出版社总编辑别仁将这篇散文翻译成俄文介绍给俄罗斯的读者。他的散文集《诗魂》出版后,荣获中国新时期优秀散文集奖。组诗《中国,我亲爱的祖国》被谱成交响曲合唱,也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赵丽宏:书是永远的朋友
按常理说,专业作家是以写作为生的。然而,先后著有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各种文学专著四十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获各种文学大奖的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却一直觉得对自己而言,“写作还是业余的”。他说:“要说我有什么专业,只有读书”。在新近出版的《赵丽宏读书随笔》一书的自序中,赵丽宏又一次表白“最大的实惠和快乐就是读书。”
出生于上海的赵丽宏,从小就是个“书虫”,读书从来不管时间场合,“只要拿起一本有意思的书,就能沉醉其中,忘了一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