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结构性改革

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关系

作为一名上过伯乐商学院的专业系统课程的人儿,给你提供一张高质量图片,不谢啊

二:什么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意思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三:与需求管理政策相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哪些特点

所得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 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

四: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能弥补片面强调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不足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五: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取得的主要进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创新

供给、需求、价格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所谓“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所谓“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三大发动机”决定。隐含在其中的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和政府求助于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强调需求侧管理,它因有效应对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而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流派,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刺激需求政策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且造成了增长的持续低迷,各国复苏乏力,证明凯恩斯主义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一现象在我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冲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对总需求进行管理的刺激性政策对前一种情形短期内有效,但对后者尤其是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却束手无策。因此,应该及时转变思路,从总需求管理转为对供给侧调整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的结构性改革,才能重新激发创新的活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着力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制胜要诀。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一去产能。产能过剩的载体主要是僵尸企业。所谓僵尸企业,一般存在于国企中,它们长期受到政府保护,缺少市场竞争,尽管已经无法产生效益,但在得到政府背书后它们仍能继续得到贷款,用贷款来发放工资、偿还利息,久而久之这些企业便形成僵尸状态。僵尸企业的存在一方面吞噬了太多的流动性,挤占了市场信用,另一方面拖累了整个产业,造成“几个人没饭吃,大家都没饭吃”。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

二去库存。一提到去库存,很多人认为,现在水泥、钢材等原材料太多,要去库存。水泥、钢铁等原材料库存是很多,但通过经济周期变动,是可以释放出需求的,......余下全文>>

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握好哪些关键点

我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社会话语中的高频词汇,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把握哪些关键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经历了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正在从高速向中高速转换。在此转换过程中,传统增长动力正在衰退,新兴动力还在孕育期,新旧动力不能正常接续。在此情况下,我国遇到三大难题急需在宏观政策上得到破解。

一是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关键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从需求侧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快变量,投资增长率在迅速下降,投资空间在变小,边际效益明显下降,继续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本在上升、难度在增加。在消费需求方面,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收入不足,对中低端产品需求不足;中高收入人群在国内有效供给缺乏条件下,消费潜力受到抑制。从供给侧分析,资本和资源过度涌入中低端产业,造成产能过剩;而资本、技术和资源进入中高端产业不足,由此造成国内中高端产品供给缺乏。之所以产生供求结构性失衡,关键是因为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比如中低收入人群对日用消费品像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需求不足,主要是与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低密切相关。相反,在优惠政策刺激下,各种产业园区大力吸引外来投资进入技术门槛低的中低端产业,造成供给过剩。与此同时,当中高收入人群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市场出现新需求时,在体制机制束缚下,实体经济缺乏创新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入中高端产业不足,使得国内市场上中高端产品供给受到严重抑制。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亟待加快,企业制度交易成本上升。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新增长动力培育主要靠的是市场和企业。但是,目前我国的市场制度较不完善,产权保护措施不得力,创新激励机制缺乏,行政审批事项环节较多、名目繁杂,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企业的发展阻力。比如,世界银行2015年对世界189个经济体进行了评估,在中国开办一家企业平均需要11道手续和33天时间,而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数字是5道手续和9天时间。另外,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重、社会保险费率高、物流成本增加等,都抬高了企业的发展成本。显然,体制机制成为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掣肘。

三是从201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从当年第一季度的12.2%下滑到今年第一季度的6.7%。显然,在现阶段仅仅依靠需求侧调控政策效果已经不灵,还必须在需求侧之外寻找良策。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供求两侧,但根源和实质在供给侧,而供给侧主要矛盾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必要也是必然选择。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视角看,人类经济活动都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侧组成,供给侧是专为社会生产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方面;需求侧是消费商品或服务的方面。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如果社会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能被全部消费,供给与需求实现平衡;若生产出的商品或服务大于消费,或者小于消费,供求就是失衡状态,这时如果是封闭型经济,要么扩张生产要么压缩需求,反之亦然。如果是开放型经济......余下全文>>

七:如何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一是从创新理念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创造基础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其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工业化规模化思维转向创新基础之上的精细化智能化思维,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来。

二是从协调理念来看。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协调好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各项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为经济减负,市场要增强活力且规则公平,发挥优胜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协调推进的关系,将适度需求管理与倚重供给侧改革协调推进,协调好扩大总需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关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以形成先发优势,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简而言之,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协调推进。

三是从绿色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其实质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现方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建立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加大绿色环保信息披露力度,让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责任人承担相应成本,更多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绿色生产。因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寻求满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生态供给可持续性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矫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过剩产能,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

四是从开放理念来看。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促进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部署,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提高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拓展战略发展空间,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以外推内,以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将开放区域、开放......余下全文>>

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重哪些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

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对比有何异同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

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

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三大发动机”决定。

需求侧,需求侧相对于供给侧。

需求侧改革就是拉动国民需求,以促进经济发展。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