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课文

一:课文《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的弟子到底有没有人选到了最大的麦穗

这是两个版本,语文书上的比较接近原版,网上的经过较多的演绎。

还有其它的不稜版本。在各个版本中,都没有弟子选到最大的麦穗,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要把地里所有的麦穗都比一遍才能知道哪个最大)。他们能做到的只是找到相对比较大的并且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而已。

二:最大的麦穗后面一课课文是什么

要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如果既希望于未来,觉得机会还有很多,就会失去良机,与成功擦肩而过。总认为路还很长,那么当期走到了尽头,在懊恼就后悔莫及了。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我们要懂得抓住机遇,不让良机悄悄溜走。有的时候,你有许多远大的理想,可是千万要懂得把握现在机会。

三:最大的麦穗的课文简析

1、段落结构课文分析这篇课文的具体段落结构如下: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教导弟子们。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2、写作特点这篇课文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课后习题:1.课文有几处使用了分号?体会他们的用法。2.“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以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课文相关资料: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是古希腊三贤之一、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署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他的著名思想是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在公元前399年被雅典法庭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学习目标全解“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然而,面对机遇能够当机立断,适时把握却并非易事。文中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便借助“寻找最大的麦穗”这一事例,让他的弟子们切实体会到“拥有远大的理想固然重要,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是成功的基石”这一深刻道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