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指导孩子进行建构游戏
创新能力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造性个性品质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创新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意性;创造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为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们2岁半到3岁半进入幼儿园,要在幼儿园生活、学习3到4年的时间,这正是幼儿脑细胞增值快、大脑皮层发育旺盛,创新思维发展迅速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证明:”3岁半到5岁的孩子十分富于幻想,创造萌芽时有显现,表现出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期间孩子们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很强,思维定势少,求知欲望强烈。细心的教师和家长会发现这一年龄的幼儿常会喋喋不休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常使教师们应答不暇。
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质,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所以这时各种各样的玩具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亲密伙伴,更是孩子们开展各种游戏的基础,而结构游戏则是利用许许多多的成品或半成品玩具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提供丰富的成品、半成品玩具,给幼儿创造能够创新的氛围与机会
幼儿园的学习形式主要是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各种结构游戏玩具,如:积木、积塑片、胶粒、插塑、橡皮泥、饮料瓶、毛绒玩具、各种纸箱、废纸盒、剪刀、玉米皮等,这些材料最大特点是孩子们不受任何约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构建活动,如:用积木、纸箱可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或构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用橡皮泥可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等,用饮料瓶、纸盒、剪刀等各种废旧物品可粘贴各种花篮、纸娃娃、拉力车等,通过这些构建活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多实践,大胆想象和创造。同时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在构思上则是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特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
引导幼儿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构建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构建的内容是否生动、形象,是否丰富,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以“美丽的城市”为主题的游戏中,先引导幼儿说说“美丽的城市”应构建哪些物体,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说:“有宽敞的大街、高楼大厦、超市、动物园、、学校、桥、公园”等,然后孩子们像玩角色游戏一样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构建。他们几个人围在一起,动脑筋,发挥想象,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动物园”、“超市“等。教师是城市的总设计师,将孩子们的作品放入合理的区域,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辛苦劳动和创造,一座富有想象力的城市诞生了。像这样的构建活动,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有丰富完整的特点,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结构功能、造型特点建构物体形象
结构游戏的材料种类繁多,结构功能也不尽相同,通过孩子们自己想象、创造,用同一种结构材料可建构出同一物体形象。在这样的结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打破幼儿思维定势,引导幼儿从可以选择一种结构材料到选择多种结构材料,从构建单一的物体形象到构建丰富的物体形象,如:在构建大桥时,我们可让幼儿欣赏图片或影像资料,启发幼儿大脑想象,巧妙构思,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悬索桥、双层桥、高架桥、立交桥、浮桥、跨海大桥、隧道等各式各样的大桥,这时幼儿的创造能力、......余下全文>>
二:教师在建构区怎样引导幼儿合作搭建
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由蒙台梭利首次提出,即尊重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自由组合,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内容和进度,开展适合个别需要的活动。相应地,教室空间分割成几个“活动区”,教育活动在区域中完成。20世纪90年代初,这种盛行于国外幼教领域的区域活动模式才被介绍到中国来,这对以集体活动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幼儿教育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区域活动的特征是自由性、自主性、指导的间接性、个性化。它与以控制性、引导性、指导的直接性、强调共同性为特征的的集体活动相比,二者不仅仅是两种具体的教育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不同儿童观、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取向的体现。 因此区域活动想要融入土生土长的中国儿童教育领域并非易事,目前虽打进了以集体活动占据主要地位的幼儿园,但实质上仍未充分发挥作用。有的幼儿园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更多地是考虑上什么课、集体活动怎么安排,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相应的区域活动,即使列入计划,也未按计划实施;有的幼儿园将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铺垫或延伸,未充分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 如何以开放与对话的态度来重新审视幼儿园区域活动?如何使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地挖掘和发挥?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班(大班)共有幼儿27名,其中男孩22名,他们对建构活动近乎“痴迷”地喜爱。建构活动区的某些问题是区域活动中的共性问题,因此本文选择建构活动区作为切入点,谈谈我们在区域活动中对教师指导策略的探索。 一、区域活动的空间与时间策略 首先,区域空间根据需要调整和拓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改善拥挤现象在区域布置上我园倾向于“四周划分,中央留白”的格局,即将教室四周划分一个个区域,投放相应材料,区域间用矮柜隔开,教室中央留出大块空间以备集体活动之用。但经常面临的状况是一些区域幼儿很少进入导致闲置,一些区域幼儿非常喜欢,过于拥挤,中央留白处也处于闲置状态。如何解决空间浪费与空间匮乏并存的问题?我们尝试了打破区域界线、拓展封闭的区域空间的方法,根据需要将区域活动延伸到教室中央或其他角落。 建构活动区能容纳的幼儿有限,更多的孩子只能选择别的区域,在区域布置时又不可能挤占其他区域的空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将建构活动区细分为搭建区、拼插区等,搭建区设在走廊外,主要以木质积木的投放为主,辅以其他废旧材料;教室内设拼插区,但只有放置材料的矮柜,没有设置具体的界线,想加入的幼儿可自取地垫,自选建构材料,自选位置,将区域空间延伸到教室中央和一些闲置的区域。充分利用室内空间,满足孩子活动的需要。 其次,在区域活动的时间的安排上,我们采取“制度化与灵活化结合”的方法,尊重幼儿的学习过程由于大班幼儿面临升小学,集体活动占据了大块的时间,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间只有半小时。时间的限制使得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刚在活动区“渐入佳境”,没过多久老师就宣布“时间到”,孩子只好恋恋不舍地收拾、离开,第二天重头再来。很明显,规定的区域活动时间远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但幼儿园的作息时间是制度化的,不能轻易改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了将集体活动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做法,在主题背景下实现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有目的性。 如在“我的班级”主题活动中,有的孩子建议在建构活动区搭建我们的班级,得到大多数孩子的赞同,纷纷跃跃欲试。这时,老师看到孩子活动的兴趣点已经发生转移,于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调整教学计划,提前结束集体活动,引导孩子一步步将“搭建班级”这一理想落实到行动中,将本来预设的几项内容“画班级”、“班级口号”等内容与孩子生成的兴趣相结合,放到小组区域活动来渗......余下全文>>
三:构筑和建筑的区别
通俗的讲建筑物可以主人,构筑物不可主人
四:北京版二年级语文阅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人机交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③、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认知目标:
①、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中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为读者介绍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向往的城市,在那有庄严美丽的天安门;宽阔肃穆的天安门广场;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又宽又长的柏油马路和壮观的立交桥,还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和风景优美的公园。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二、三、四自然段,条理清晰,详略分明地介绍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现代化建筑立交桥;名胜古迹、风景优美的公园和新建的高楼大厦。由于学生年龄小,大部分孩子从未到过北京,因此,理解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热爱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课文对所提到的名胜古迹、公园、新建的高楼大厦未做详细介绍,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我采取的相应对策是充分运用国际互联网、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表象积累,括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首都北京对于在校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都没去过。绝大部分学生缺少对北京的直接感知,这就对课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学生从一年级便开始接触计算机,到了本学期已熟练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网浏览、查询资料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基于这一有利前提,在教学中采用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到http//bjkj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复制图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景点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1、教学策略一
创设情景、激发情感。通过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让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感受祖国首都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北京的热爱之情。当北京风景以及风俗民情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真实、生动、形象地感受北京的伟大、美丽,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中重点词语。
2、教学策略二
提出任务、自主上网学习。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学习任务:①从“天安门”、“立交桥”这两个景点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到http//bjkj这个网站中,浏览查寻相关资料;②复制图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在word中,制作电子板报;④推选出一位导游向游客解说你最喜欢的景点。
3、教学策略三
查询信息,制作电子板报。在查询信息阶段,充分利用校园网中提供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老师所提供的资源目录和网站中自由、大胆地搜索查询相关的资料。然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校园网上收集到的资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制成一份电子简报,并用自己的话把它介绍出来。学生在协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教学......余下全文>>
五: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的课题应该怎么做 (附课题开题报告) 200分
一、实施普职结合教育,创办综合高中办学新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推进教育创新。创新就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办学创新,就要以市场需要为准则,建立对市场反应灵敏、应变迅速的办学机制。根据我校曾举办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的办学实践,我们将这两种办学功能融为一体,举办综合高中,实施普职结合与分流教育,为学生成才构筑“立交桥”。我们荆门市综合实验高中办学模式是:学制三年,双重学籍,二一分段,高三分流,多向选择。即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为三年,进校时注册普高和职高双重学籍,高中一、二年级学习普高课程,高中三年级根据自愿实施普职分流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选择学习的主攻方向,或升入普通高等院校,或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学习技术专长到社会上就业。
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依据是:
1. 符合我国教育改革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办学模式作了更加明确要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这些文件精神为我们举办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各产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要求迫切需要高中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举办综合高中,实施普职教育的高三分流,较之初中毕业后分流更能提高学生接受普通教育程度。同时,也更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从而使培养的人才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3. 符合学生个体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念告诉我们,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但是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受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消费行为,只能引导和满足,而不能遏制。当学生初中毕业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学习,而学生又有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愿望和能力时,就要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为满足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以及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在现有教育资源条件下,举办普职结合的综合高中,可以缓解“普高热”,同时,还可以扩大职教生源,拓展职业教育的生存空间。
4. 符合世界中等教育发展趋势。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就广泛设立综合中学, 目前有各种类型的综合中学25000所,是实施中等教育的主渠道。瑞典在1968 年立法,在1971年实施,将高级中学、继续学校、职业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使高中阶段的普职教育地位平等,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日本设有三种类型高中,即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普职结合的综合高中。另外,英国设有综合中学,德国设有综合学校,我国台湾省也设有综合高中等。举办综合高中是世界中等教育发展趋势。这为我们举办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更新传统教育观念,构建综合高中教育教学新体系
综合高中是实施普职教育结合与分流,实现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双重办学目标。我们更新传统的普职教育观念,在加强普高、职高教学硬件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构建落实素质教育、突出发展人的个性特长的综合高中教育教学新体系。
1.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我们根据综合高中办学目标,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中专)的教学内容实行整合,构建形成三个系列课程体系。?乩是以现行普通高中文科、理科和艺术科(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体系为系列, 学生选择学习这类课程以升入普通高等院校为目标。?亓是学生高三分流后,以高中语文、数学、英......余下全文>>
六:如何在建构游戏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创新能力是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与创造性个性品质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创新性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意性;创造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为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孩子们2岁半到3岁半进入幼儿园,要在幼儿园生活、学习3到4年的时间,这正是幼儿脑细胞增值快、大脑皮层发育旺盛,创新思维发展迅速的时期。心理学研究证明:”3岁半到5岁的孩子十分富于幻想,创造萌芽时有显现,表现出不受习惯约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期间孩子们兴趣十分广泛,好奇心很强,思维定势少,求知欲望强烈。细心的教师和家长会发现这一年龄的幼儿常会喋喋不休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常使教师们应答不暇。
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质,他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向往对任何事物都想探个究竟,所以这时各种各样的玩具自然成了孩子们的亲密伙伴,更是孩子们开展各种游戏的基础,而结构游戏则是利用许许多多的成品或半成品玩具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谈谈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点滴体会。
一、提供丰富的成品、半成品玩具,给幼儿创造能够创新的氛围与机会
幼儿园的学习形式主要是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游戏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各种结构游戏玩具,如:积木、积塑片、胶粒、插塑、橡皮泥、饮料瓶、毛绒玩具、各种纸箱、废纸盒、剪刀、玉米皮等,这些材料最大特点是孩子们不受任何约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构建活动,如:用积木、纸箱可搭建各式各样的房子或构建自己心目中喜欢的汽车、飞机、轮船等,用橡皮泥可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人物等,用饮料瓶、纸盒、剪刀等各种废旧物品可粘贴各种花篮、纸娃娃、拉力车等,通过这些构建活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创造,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多实践,大胆想象和创造。同时教给他们创造的方法,在构思上则是更多地鼓励那些独特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
引导幼儿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构建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构建的内容是否生动、形象,是否丰富,往往反映了幼儿的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以“美丽的城市”为主题的游戏中,先引导幼儿说说“美丽的城市”应构建哪些物体,幼儿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说:“有宽敞的大街、高楼大厦、超市、动物园、医院、学校、桥、公园”等,然后孩子们像玩角色游戏一样进入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构建。他们几个人围在一起,动脑筋,发挥想象,设计出自己心目中的“高楼大厦”、“动物园”、“超市“等。教师是城市的总设计师,将孩子们的作品放入合理的区域,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辛苦劳动和创造,一座富有想象力的城市诞生了。像这样的构建活动,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有丰富完整的特点,孩子的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引导幼儿根据材料的结构功能、造型特点建构物体形象
结构游戏的材料种类繁多,结构功能也不尽相同,通过孩子们自己想象、创造,用同一种结构材料可建构出同一物体形象。在这样的结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重点是打破幼儿思维定势,引导幼儿从可以选择一种结构材料到选择多种结构材料,从构建单一的物体形象到构建丰富的物体形象,如:在构建大桥时,我们可让幼儿欣赏图片或影像资料,启发幼儿大脑想象,巧妙构思,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悬索桥、双层桥、高架桥、立交桥、浮桥、跨海大桥、隧道等各式各样的大桥,这时幼儿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