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历史

一: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沿革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农历八月(1366年9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燕王朱棣南下进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门,谷王朱穗与李景隆开门纳之,京师失守”。而这次开门降迎,使得明城墙躲过一次大灾。明代时期,南京为“系祖宗根本之地,东南总会之所”,城墙都受到各级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仅《明实录》中关于城垣大规模维修的记载就达40余次。特别是在极具修城经验的丰城侯李贤担任南京守备期间,南京城墙的修缮进行得相当完备。16世纪中叶先后3次抵达南京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称:“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记载,当地人讲了一个故事:两个人从城的相反方向骑马相对而行,花了一整天时间才遇到一起,南京城墙规模之大可以想见。清代南京作为两江总督所在地和长江下游政治军事中心城市,明城墙的保护虽然更趋弱化。不过还处于冷兵器与热兵器结合使用的时代,南京城墙的维护还是有一定保证的。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写道:“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记述了南京城墙的来历和规模。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门城门修复城楼,仿淮安府城楼样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时期的小,分上下两层,重檐歇山顶,均用城砖修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局为交通运输需要,方便到达秦淮河码头。在城西清凉门和定淮门之间,开辟草场门,为单孔拱券结构,城门深约20米,宽约6米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余下全文>>

二:南京的城墙有多少年的历史?

朱元璋攻入南京,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建。历时二十年,建成南京历史上最具规模的城墙。其后的五百多年,南京城垣基本上保持明代以来的格局。1955年1月起,因为各种原因,拆除了部分城墙。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保护城墙的通告,1988年1月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来,南京市政府与民间机构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墙的恢复与保护工作。 南京明城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巴黎城长29.5公里)。

三:关于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典故,越多越好,跪求~~~~~~~~~~~~~~~~~~~~~~~~~~

中华门是南京城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内外秦淮河之间,原名“聚宝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式瓮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聚宝门是南京京城城墙的正南门,坐北朝南,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

四:南京明城墙的介绍

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11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2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五:南京明城墙给我的启示

南京古城墙 在我们的家乡南京的周围,有一座高大的古城墙,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南京古城墙。 这座古城墙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

六:南京哪段城墙是历史原貌

南京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前后修建时间长达39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现在所说的明城墙,一般指其宫城,全长33.7公里,现存23.743公里,被誉为中国数千年城垣建造史的颠峰之作,600多年来,南京明城墙经历了风风雨雨,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严格意义上来说,南京明城墙的防御作用直到清代才开始发挥。明初的"靖难之役"和清军攻占南京都没有打真正的攻城战,而清初郑成功北上却正是在南京城下大败而归。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太平军于1853年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多米攻占南京。1864年,清军如法炮制,炸塌太平门附近城墙攻入城内。清军破城后,陆续修补受损的城墙,明城墙基本恢复了原貌。

清末到民国时期,由于近代城市化发展,政府陆续开辟了很多新城门,以改善和缓解城市道路发展和保护城墙的矛盾。即便如此,南京明城墙在民国时期仍然遇到了拆保之争,各派争执不下,直到1934年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明城墙列入城防计划才告一段落。这样,明城墙得以保存并在抗战中奏响了中国古代城墙原始价值的绝唱。

1937年12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在飞机、火炮等重型武器的狂轰滥炸下,南京明城墙最后一次承担起防御的重任,13日,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终于再也挡不住侵略者的铁骑,南京沦陷,明城墙的防御功能虽然就此终结,但作为历史的见证,苍苔斑驳、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仍在警示后人。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明城墙废与存的矛盾又一次浮出水面。尽管有一些著名学者提出反对意见,但从1954年开始,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城墙。在东南大学刘敦桢等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告下,拆城风得到了遏制,南京明城墙才得以断断续续的残存,到1958年底,大约三分之一的城墙被拆毁,城门也大多被拆除。

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城墙的保护工作终于走上了科学健康的发展轨道,南京市对于城墙的维修保护工作力度不断扩大,按照"修复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老城砖补砌修复墙体。1998年,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成立于明城墙台城段,博物馆在展示南京古都特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还同南京市明城墙管理处共同承担着明城墙维修保护的任务。

七:南京明城墙的主要建筑

城门,是衔接城市内、外的交通要道和观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战中的焦点。为此,朱元璋等人在南京京城城门营建中,煞费苦心地数次对城门进行修葺、增筑改制,以壮其势、瞻其观。南京京城设有城门13座,每座城门均有相当规模的敌楼,并有数道木城门和千斤闸。门址位置依据城垣形制不求对称,依门而设的瓮城有内、外之分,瓮城的大小、形状也不一样。每座城门都有内外两道门,外面一道是从城头上放下来的“千斤闸”,具有坚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则是木质再加铁皮做成的两扇大门。在平时,行人车马都从城门洞里通过。城墙一周共设13座城门,东有朝阳门,南有聚宝、通济、正阳(即光华门)3门,西有三山、石城、清凉、定淮、仪凤门5门,北有太平门、神策、金川、钟阜4门。正阳门(光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是京城的正门,内外均有瓮城的复合型瓮城,是中国城墙建造史上独创。通济门是南京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是一座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也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聚宝门(中华门)是南京城墙内城十三座城门中规模仅次于通济门的城堡式城门,是京城的正南门,中华门城堡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城堡,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堡垒瓮城。三山门(水西门)规模仅次于聚宝门(今中华门),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石城门(又称汉西门)坐东面西,由两道瓮城、三通城门组成,皆为拱券砌筑。清凉门是明代南京内城十三座城门,由一道城门和一圈椭圆形瓮构成。定淮门是南京市明代内城十三座城门靠城西的城门,位于外秦淮河东岸,具体规格不详。仪凤门(兴中门)是城北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为单孔城门,上设两层箭楼。钟阜门坐西向东,几乎和仪凤门相对,也是两座距离最近的城门。两座城门取龙凤呈祥寓意。金川门坐南向北,因古代有金川门涵洞使得金川河由此出城而得名,门外设有金川桥一座,城门附近设置有水闸,控制护城河和外金川河的流通。神策门相对其他城门规模较小,是南京明城墙十三个内城城门中唯一一个设有左右两个门洞的城门,也是十三座城门中唯一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的城门,且瓮城门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因此成为十三座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一座城门。太平门是南京城北面的正门,原为单孔城门,2014年复建为三孔城门。朝阳门(中山门)原为单孔券门,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兴建中山大道时,将朝阳门拆除,把门基挖低,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砖门,并改名为中山门。 瓮城,古称(闉),又称月城、曲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多数为半圆形,少数呈矩形、方形等。外瓮城城门取向不一,形成相对独立的护卫城门的设施。瓮城,是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期战争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发展,也是护卫城门建筑形式中成熟的建筑设施。南京城墙的内瓮城,一反中国传统瓮城建造的旧制,将前人理论上把瓮城设置在城门内的设想,大胆用于实践,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内瓮城的形制,为明初南京城墙首创。由于内瓮城设置在城门的里边,就有条件设置瓮洞(即藏兵洞),将城门守御这一明显的薄弱部位,变成防御作战中的强点,这是外瓮城所无法做到的。13座城门中,朝阳门、神策门各有一道瓮城,石城门有两道瓮城,聚宝、通济、三山门各有3道瓮城。13座城门中,聚宝、石城、神策门、清凉门4门保存至今。光......余下全文>>

八:南京历史悠久的古城墙的导游词100字

南京明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定都南京的产物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统一全国的都城城墙。 它始建于元末至正二十六年(即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即公元1393年),历时28年之久。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墙构成。其中,南京京城墙,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旧制,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桓达35.267公里(卫星最新测量数据),比首都北京的古城墙还长出2.376公里。而南京古城墙的外廓城周长则为60多公里。 数百年的沧桑,宫城、皇城、外廓三圈城墙已毁坏殆尽,惟有高大的京城墙,除城门等木构建筑不复存在,城墙依然屹立。所以,现在通常所称的“南京城墙”、“南京明城墙”即指京城墙。 南京的城墙,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可谓是继我国秦长城之后的又一历史奇观。

九:南京历史的变迁(短一点)

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过南京: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且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南京一带在100万年至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 ,35至60多万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汤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发现最早的南京的人类生活遗迹。约7000-8000年前,出现了以北阴阳营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楼岗北阴阳营、江宁区陶吴乡咎庙等地,发现200多处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制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商周之际,秦淮河流域出现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称为湖熟文化。春秋战国时,在这些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南京地区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距今已有2585年。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开办冶铸铜器的手工业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国灭吴后,范蠡在今中华门外的长干里筑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

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282年改建邺)。此后,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均相继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今南京图书馆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遗址。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隋唐两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政区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为润州属县,李白、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都在这里生活、游览过。

唐亡后,南唐定都金陵,并扩建城邑。北方中国战火不断,而自杨吴始,70多年境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秦淮河两岸集市兴隆,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伴随着文化的发达,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

宋元时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规模,作为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而闻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在这里。1129年,宋高宗赵构改江宁府为建康府,作为行都,为江南东路首府。绍兴八年定建康为留都。南宋名将岳飞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带大败金兵,并有抗金故垒遗存。

元代时改为集庆路,城内设有东、西织染局,组织丝织品大量生产,专业工匠有6000多户,南京云锦也成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渐成为江......余下全文>>

十:南京城墙的明朝南京城

【主词条:南京明城墙、南京故宫】南京明城墙,整体包括明朝时期修筑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四重城墙,现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元至正廿六年),全部完工于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28府,152州县共28万民工,约3.5亿块城砖,历时达27年,终完成国都应天府四重城垣的格局。南京明城墙的营造一改以往都城墙取方形或矩形的旧制,在六朝建康城的基础上,根据南京山脉、水系的走向筑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以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纳山丘入城内;形成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其中京城城墙蜿蜒盘桓35.3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墙,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并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城墙,而京城之外的外郭城墙更是超过60公里。南京明城墙高坚甲于海内,据岗垄之脊,依山傍水而建,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古代都城建设的杰出代表。其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无论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规模、功能等诸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是继中国长城之后的又一宏构。南京明城墙现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1956年10月,分多段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全段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墙(京城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项目的牵头城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历史沿革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攻取定远后采纳大将冯国用:金陵“龙蟠虎踞”适宜建都的建议。三年后攻下集庆,改名应天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南京明城墙的建造由此正式拉开序幕。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历史上唯—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统王朝都城城墙。明南京城在六朝国都建康城的基础上修建并以此扩大,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北带玄武湖,城周35.267公里,包括南京历代都城于其中,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1366年)8月,改筑应天府城,并在钟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宫,即南京故宫,此为第一期工程。元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吴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明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开工,以筑新城为主,向北拓宽旧城直至扬子江畔。明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随即开工。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筑后湖城”止,建造聚宝、三山、通济各主要城门以及后湖城和主要街道。明太祖朱元璋耗费二十多年时间,调动全国一部、三卫、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五十二州县共二十余万工匠修筑城墙,同时在五省烧制城砖,建成面积43平方公里,京城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公里,囊括了六朝时的建康城和南唐时的金陵城,高14-26米,上宽最窄处2.6米,最宽处19.75米,下宽14.5米左右,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后,朱元璋与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临钟山,观察南京城的形胜,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对准紫禁城”的潜在担忧。同时,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对都城防守极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墙,以弥补京城城墙之缺憾,外郭号称180里,各段用砖砌的部分加起来约40里,外部土城高度约在8-10米,上宽6-8米。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墙四重城垣全部完工。明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墙首次面临战争损坏危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