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麦场上

  今天,跟同事一起吃饭,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少年时候的事儿。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少年时最难忘的是听评书,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等人的评书是百听不厌,又问我对少年时期的记忆多不。我沉思半响,竟不知从何说起,因为少年时期对我来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铭记了。

  那个时候,我们那个小乡村里还没有楼房,甚至瓦房都很少,村民的房是土坯房,条件好些的围墙是泥垛的,差一些的是用玉米秸秆揽的。村子里有两个坑塘,一个大的横穿东西,小的则逊色的多。大小坑塘中间有一座桥连着,桥是青砖垒的,至今还在。住户虽然集中,但是分布得比较有意思,那边一簇,这边一片,炊烟一起,如果从高处看,多像夏季胡乱开着的野花。

  那个时候,村子里的家家户户还要交公粮。每到麦收,麦子熟了,庄稼户们便都忙活起来了,不管大人还是小孩,能拿动镰刀的拿镰刀,拿不动的提水壶,大家一窝蜂地往农田里跑。割完麦子,便就地打场,先腾出一块空地,把麦茬清理干净,然后就用石磙碾,家里有牲口的用牲口,没牲口的就用肩膀。农家的效率是最快的,两三天,所有的麦子都集中到场上,堆积起来。空下的农人便站在树荫下,扎着膀子,等着脱粒机的到来。

  到了这个时候,我是最高兴的。父亲平时对我极严厉,虽然小学已经放假,但他是不允许我放下书本的。一到农忙,全家上阵,我也就“解脱”了。

  傍晚,地里的热气还没散尽,风就来了,吹到人身上,汗珠变成了汗渍,在衣服上打上了一层白。我和父亲坐在麦场上,母亲在家做饭。村里用电的人家那时还很少,大都点的是煤油灯,所以一到夜里,如果没有星光,从打麦场往村子里看黑蒙蒙的像个麦垛一样,偶尔露出的几点昏黄的灯光,则像是在空中停滞的萤火虫。

  父亲这个时候会把他随身带的收音机打开,悉悉索索地找台。找台的过程中,可以听到电波杂乱的声响,一会男一会女,一会老一会幼。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地里打了场,夜里都要看麦子,所以经常会有人过来,一起听听新闻,听着听着开始聊天。这个间隙,收音机便归我侍弄了。

  那个时候,因为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收音机成为了我接触外界的唯一媒介。我犹迷一个少儿节目,叫《小螺号》。每到傍晚,打麦场上,收音机一打开,便会听到轻快的音乐:小螺号,滴滴滴吹,海鸥听了展翅飞……然后,便是主持人姐姐讲故事的声音。星光下,打麦场,少年的我很快就融入到了故事当中。有时候,母亲让我去村里的代销点买东西。我便一手拿着手电筒,一手把收音机放在耳边,在夜色中一路走。路过坑塘的时候,蛙鸣、收音机里主持人姐姐的讲故事声糅合在一起,世界便再也没有如此动听的声音了。

  麦子脱完粒,要晒上几日,然后装袋,堆在屋子里。没过两天,大队便来了通知,让把粮食拉到乡里的粮管所缴公粮。家里没有牲口,天刚透点亮父母便起来了。他们把所有的粮食装在架子车上,还自带了一些干粮,装了些白开水。父亲在前面拉,我和母亲在后面推。从村里到乡里的土路上,全是这样的架子车,一辆接着一辆,一辆挨着一辆,绵延不知多少里。相熟的人见了打着招呼,或者聊聊收成,或者聊聊家常,其间透露的全是对粮食的不舍和深深的敬畏。

  一个乡的粮管所只有一个,收粮就集中在几日,所以到地方的时候,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但是,农人们瞅着空隙还要往里面挤。因为不挤当天就交不上,缴不上拉回去还要拉回来,或者就在这里过夜,等着第二天交。

  中午了,临近的人开始陆陆续续地来送饭。母亲也拿出干粮分给我和父亲吃。天上的日头真叫一个热,火辣辣地照在人脑袋上。父亲让母亲带我到阴凉地歇着,他守着车子和粮食。就这样,等着,盼着,眼看着太阳下山半个了,父亲开始着急了,他害怕到点粮管所的工作人员下班了,不收了。

  但是天随人愿,终于到我们家了。只见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脑袋扣一个蓝绒帽的检验员姗姗而来,他手里拿着一个尖头的铁管,猛地往袋子里一扎,再抽出来,麦粒便满满地把铁管填满了。他用手捻起一粒麦子放进嘴里咬了一下,发出“咯嘣”一声。然后,再换个袋子猛地来一下,再“咯嘣”一声,便挥手让我们去过秤。

  缴完粮,天完全黑了,星星也都挂了出来,照到平原大地上明晃晃的。父亲拉着车,我坐在车上,母亲走在后面。我看到回家的路上一如来的时候一样,车挨着车,人挨着人。只是人们谈论的声音小了,可能是疲惫了。谈论的话题也变了,不再谈收成,说的多是今天得亏交上了,要不然真不知道咋办;说的多是粮都交了,看来秋季要种些红薯、胡萝卜了;说的多是这几天会不会下雨,又该下种了……说着说着我睡着了,睡前我一直在想,《小螺号》已经开始了,主持人姐姐的故事是不是讲完了,我清早怎么没想起来把收音机带着呢!

  如今,我最怀恋的还是麦收的夜晚跟父亲睡在打麦场上,我睡架子车,父亲打地铺,爷儿俩听着收音机,听着虫鸣,听着风声,闻着麦香,心里怀着对粮食的渴望和敬畏,入睡。现在家里虽然还种着几亩地,但是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收音机里也不知道小螺号的声音是否还在,少年时期的那些感觉到现在已经体味不到了。麦香未变,是时代变了,人也长大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