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了》是一本由安藤俊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焦虑了》读后感(一):读书感悟《不焦虑了》:今日份额的美好小tips
小冒坚持原创的day277 继续致力于拯救自己于各种焦虑之中。
今天的小冒东奔西走,各种忙碌。所以就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在通勤办事路上阅读完的一本电子书——
《不焦虑了》
作者从人生几大方面的焦虑入手,包括金钱,人际关系和社交,工作和事业发展,自己内心的想法,个人日常生活,人生发展,社会七个方面的共性焦虑点。
每一条小建议都配有一段作者自己的小心得。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分享缓解的心路历程。
简单摘录几个,最触动我,也是我最应该改进的方面的小建议。顺带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1.不去便利店。
确实有必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漫无目的的以购物打发时间。因为需要再去购买,而不是先去看看再突发奇想决定买什么。
2.健康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复仇。
时间是最无价的,健康又是时间的保证。人生是长跑,不到结束的那天,都可以努力。锻炼好体力精力,迎接人生后半场,始终在路上。
3.没有钱,只要去赚就好啦。
与其苦大仇深,不如踏踏实实。缺什么,就去学;没有什么,就去做。
4.专业的事儿花钱找专业的人。
越发觉得,时间成本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能节省时间,提高享受,花钱才有意义。比如在出租车上,把驾驶的事拜托给司机,而我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
5.就算被万众期待,也不要过分努力。
偶尔废柴一下也不要紧,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也要能负责。只要我问心无愧,如何度过这一生都可以。
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不如活出自己的真心。
6.不用理会少数人的意见。
像我这种习得性的讨好型人格,最先应该做好的,就是摆脱对无关紧要的人,随意提出的各种人生建议。
7.工作中不要可以切换ON/OFF的模式。
深有体会。如果一定要将工作生活,划分得泾渭分明。当然很好,但是不现实。太多不可抗力,总是阻止你,占用你的闲暇时间。
一味想要完全彻底地切换模式,如果遭遇突发事件,被公事打扰,被工作侵占假期,内心会不自觉地愤慨和焦虑。
作为打工一族,平静接受不能改变,不能决定的事,也是一种明智的修炼。
8.“老好人”是焦虑的根源。
“讨好型人格”在工作中,尤其会因为不懂拒绝,或因为做得好就要承担更多不合理的工作,而暗自内伤,焦头烂额的同时各种焦虑。
9.故意打破自己的生活模式。
也是同理。一旦熟悉一种固有模式,被打破以后,不自觉就会焦虑。
所以必须让自己学会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学会享受随遇而安。
至于怎么改变日复一日,可以先从列出“不会去做的事情”的清单开始,即使再不喜欢,也请尝试做个十分钟。
10.不要囤货。 我确实得好好反思一下,毕竟6月大促又要来了。 过多物品的占有,管理起来真的很容易引发焦虑。
11.不依赖他人,也不被人依赖。 这是我去年分手后,最大的收获和体会。
可以需要或者被需要,但永远不要依赖。
12.与其绝地反击,不如步步为营。 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与其追求人生逆袭,一把翻盘;不如尝试稳扎稳打,踏实前进。
13.不恋旧,更喜欢新的事物。
摆脱对人事物的习惯和依赖,失去的时候就不会痛苦。也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这样的小书,特别适合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心境,顺带打打鸡血。
哪怕只有一两条刚好可以改变当下的错误决定和消极想法,也是好的。
来自随手在出租上记录的小冒
《不焦虑了》读后感(二):生活中的“焦虑源”,你可以这样化解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不焦虑了》。
这本书是由日本愤怒情绪控制协会代表理事安藤俊介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分享了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分享书中关于缓解焦虑的好方法,分别是:不因交通信号灯而奔跑、在健身房请私教的用处、列出“不做清单”和聚焦5年后。
①
『不因交通信号灯而奔跑』
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体现在很多细节中。那些不会一看到交通信号灯变红就赶忙奔跑的人,通常也不会无端焦虑。
现实是,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人在绿灯一闪一闪马上要变红时,都会用百米冲刺的劲儿往前跑;在电梯门或地铁车厢门即将关闭时,也有人快速冲过去。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追赶的行为,逐渐成了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交通信号、地铁门、公交车,这些为我们服务的工具,反过来控制了我们的行为。
尤其是,当我们习惯争夺这些细碎时间时,做什么都会很急躁。这种急躁的来源,主要是由于我们被外界打乱了节奏。比如在路上正接一通电话,突然听到关门的提示音或看到周围人加快了脚步,自己原本的通话节奏就会被打乱,想法也会被赶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不疾不徐,不慌不忙,才能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
②
『在健身房请私教的用处』
有不少人在健身房兴冲冲办了卡,可是没去几次,就放弃了。其实我们不应该把焦点放到这类人身上,而是看看那些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做对了什么。
其实,很多人一时激动办了卡,但是却不了解一屋子器材是怎么用的,怎样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健身目标。由于不清楚去健身房对自己的具体意义,短时间也看不到身体变化,就会变得有些动力不足。
而在请了私人教练的人中,大部分都能坚持锻炼。原因在于,在教练的指导下,他们心里非常清楚每次去健身房的目的,每个阶段该怎么练,练什么,最后要练成什么样。而不是去了健身房跑完步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东瞅瞅西看看,毫无方向感可言。
当然,这里私教不是重点,重点是健身卡只是一张门票,进去以后你还要学习如何使用器械,如何让这些器械帮你达到健身的目的。
③
『列出“不做清单”』
每年年初的时候,朋友圈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必做清单、打卡清单、见证清单等等。可是,这类清单带来的无形压力,会让很多人都焦虑满满。
必做清单对我们而言是增量,会占用我们很多时间。而不做清单是减库存,让我们明确一些不必做的事情,它能为我们增加很多时间。所以,与其关注这些必做目标,不如列出一些不必去做的事项清单。
在制作不做清单时,最简单的方法是复盘上一年的事项,找到那些性价比不高的、费力不讨好的、高投入低回报的事情,消灭或减少它们在新年出现的比重。这样做,不仅能帮你腾出时间给更重要的事情,而且能起到扔掉包袱,缓解焦虑的作用。
作者在尝试中发现,等他更改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后,比如减少泡社交软件的时间、减少打开手机的时间等,不仅没有耽误工作,反而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④
『聚焦5年后』
虽然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但很少有人能在稍微受到点挫折后保持平静。
即便现在自媒体如此火爆,你能看到市面上已经有些成就的IP,其实他们5年前就在努力了。所以当你在羡慕,甚至嫉妒别人的时候,不妨去了解了解他们的历史,看看他们是走完了怎样一段艰难岁月,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其实,很多年轻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努力并不是立刻就能看到成效的。想要有所收获,不经历至少5年的拼搏,很难得到。
努力这个词是个持续性动词,所以“努力就有回报”指的是,不坚持就很难有收获。就像很多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后,就不再努力了,做事也只是完成分内的任务,几年后,变成了熟练工,不能调岗,也没有大的发展。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把自己的目标定到5年后,这样你就不会被眼前的一时一事所困扰,遇到挫折也不会焦虑急躁,拉长自己的收获期待,绝对是战胜焦虑的法宝。
总结一下,千万不要把你的努力转化成焦虑。人生是场马拉松,这句话绝不鸡汤。只有不徐不急的态度,才能让我们稳健成长,而焦虑只能打乱我们的节奏,扰乱我们的心绪,让我们陷入纠结自苦的境地。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来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不焦虑了》[日]安藤俊介
——END——
《不焦虑了》读后感(三):容易焦虑?或许你该做这些事
我们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不焦虑了》。
这本书是由日本愤怒情绪控制协会代表理事安藤俊介所写。作者从生活、工作、社交和金钱等各方面,讲述如何面对日益增加的压力,并通过80多种小方法让我们的生活更平和,找到真正自洽的状态。
这次我们分享关于在工作中如何减少焦虑感的4个内容,分别是:“被期待,也不过分努力”、 不关注和他人的不同之处、不刻意切换开/关模式和不硬逼着自己学习。
①
『“被期待,也不过分努力”』
“小王,好好努力,让你负责这个项目,是领导对你的认可。”
“小张,后面都看你的啦,毕竟你是总经理指定的。”
经常会有一些年轻人,当他们被委以重任,或者别人有所期待时,就非常认真、非常高兴,同时也会格外努力。
虽然这是一种非常上进的想法,但如果过分努力,而给自己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以至于时刻都很焦虑,这样的努力是有问题的。
虽然说在经济社会,100元可以买到价值100元的东西,但期待和你的行为可不是单纯的等价交换。不是说对方对你的期待是100分,你必须做出200分的成绩才甘心。而且一旦自己没有达到对方的期待,就会觉得自己非常无能,甚至带有莫名的负罪感。
当你能够分清,期待只是一种纯粹的人际关系或职场关系,而不是一种经济活动时,你就不会在工作中持续焦虑。
②
『不关注和他人的不同之处』
“他怎么那样说话呢?”
“他的做事方式好奇怪啊。”
“我不能认同他的观点。”
类似这样对他人的评价,其实都在于我们太习惯于找出别人和自己的不同之处。对于爱人而言,那些不同可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但是对于同事或一般关系的朋友,我们很容易把这种不同转化为讨厌。
在看到他人不同之处时,我们内心总会关注意见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等主观因素。而在和他人找相似点时,我们却会把学历、年龄、出生地等客观因素当成焦点。
这种相对偏激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在大脑中不认定他人,并产生距离感,最终成为我们的一个焦虑源头。
相反,如果我们更关注他人和我们的相似点,比如站在“笑点相同”“穿衣风格相同”“喜欢的电影相同”等相对轻松的视角时,我们会从内心更接受对方,从而不会轻易因为一些小矛盾和小摩擦,感到厌烦。
③
『不刻意切换开/关模式』
我们越重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说明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越失衡。随之而来的“开/关”模式受到了人们的追捧。简单讲,就是要人们“工作时努力工作,休息时好好放松。”
这个提议虽然很好,但人毕竟不是机器,可以轻松进行模式切换。即便我们再刻意地区分工作状态和休息状态,也很难做到。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即便我们的身体离开了工作场所,可是一旦有工作需要处理,不管我们在哪里,手机和邮件都可以找到我们。
所以,追求开/关模式,会给我们带来两个困扰。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工作时想着休息,在休息时想着工作,就会觉得自己连模式切换都做不到,因而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当我们在休息时,一旦受到工作“骚扰”,就很容易发怒。所以,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淡化模式切换的自我要求,只要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
④
『不硬逼着自己学习』
作者的一个洞见是,即便你不进行系统学习,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下,零散的信息和知识点,也会融进我们的认知中,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于现在社会发展太快,曾经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用全部精力努力学一身本领,也很难跟上时代变革。因此,很多人都会不断催促自己,硬逼着自己去读书、学习。一旦做了点轻松的事情,反而会产生罪恶感和焦虑感。渐渐的,很多人不能停下来讨好自己、放松大脑,始终被急躁、焦虑情绪所围绕。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在生活中获取经验和知识的办法非常多。比如,有人通过写旅行游记活成了个人IP;有人通过给低趣味视频标记不喜欢,生生把短视频APP打造成了提升见识和认知的工具。类似成长的方法,在移动互联时代还有非常多,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所以,把读书或系统学习当成唯一提升自己的工具,就有点狭隘了。
总结一下,可以激发我们焦虑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要学会跟这些“不如意”和解。精神上的自洽是行为上接纳的根源,今天分享的这4点,就给急于成长和成功的你,做个借鉴,助你内心坦然,被幸福围绕。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记得给我们点赞鼓励哟。
参考书目:《不焦虑了》[日]安藤俊介
——END——
《不焦虑了》读后感(四):90%的年轻人被焦虑所困:不是生活太难,而是你想太多
前段时间就在某个自媒体大号上看到一个故事:
29岁的日本青年,在家中死亡,警方没有查出任何死亡原因。
他们调出了死者生前的录像,发现他每天都面无表情。
不管是上班、吃饭还是参加孩子的生日会,都是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
于是,文章开始揣测:
他面无表情是因为每天想的事情太多,被焦虑的情绪淹没。
猝死是最后心理负担太大,导致心脏出了问题。
我试图去找这个故事的新闻源头,但是没有找到(也许是我的搜索能力太差)。
所以我无法知道面无表情是否是因为想太多引起的,也不确定焦虑是否就是致死原因。
为什么我明知道这件事情无法证伪,还是要抛出来和大家说呢?
因为类似让我们产生焦虑的文章太多。
看了之后会想太多的人也太多了(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想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想太多,做了再说。
01 你的焦虑,都是被刻意制造出来的!
你一定看过不少类似的文章: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寒门难出贵子”
“xxx式教育,正在毁掉中国的下一代”
一刷手机,满屏都是焦虑。
但其实,如果稍微了解一点传播学知识,你就会知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媒体人们深谙此道,所以把一条条博眼球的负面消息递到我们眼前,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于是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年轻人担心自己没有未来,老人们正在计算自己的退休工资。
但生活,真的如此吗?
我给大家列几个事例,你就会明白:
我们经常看到小孩不幸离世的消息,吓得父母们都战战兢兢。
但其实,在《焦虑星球笔记》一书中说道:“对父母来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丧子之痛,不过现在发生这一人间悲剧的概率,只有1990年的一半左右。”
前段时间,一篇关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烧了3个星期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引起大家对政府甚至是对人类的声讨。
但其实,文章中一些“耸动”的配图,并不是来自这次亚马逊热带雨林大火。
这张图片的发生地在印度的贾巴尔普尔,而且与火灾无关这张图片源自去年的新闻而“燃烧了3个星期”是因为有多个着火点前赴后继,连绵不绝。
确实有孩子离开了,亚马逊森林也确实着火了,但有些营销号却会为了博眼球而夸大其词。
事情也许并不是像我们想象地那般糟糕,而我们却相信,这就是真相。
因为恐惧、愤怒、焦虑的情绪,早已战胜了事实本身。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消耗太多情绪深陷在这人造的焦虑当中,我们就容易形成“灾难化思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往最坏的结果想,弄得自己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
我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就陷入到了这种灾难化思维当中,每天因为想太多而睡不着:
又有人说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了,万一被裁了怎么办?
又看到有人在朋友圈筹款治病了,我是不是该给我爸妈买个重疾险,万一病了怎么办?
又在推文里看到有人猝死了,完蛋,已经两点了,我会不会也命不久矣?
结果第二天起来,头晕胸闷,难道真的身患重病?
为此我焦虑不已,上班注意力不集中,下班也一副病恹恹的样子。
直到我去医院做了体检,说身体没什么问题,建议去看看是不是心理原因,我这才发现,好像头也不晕了,胸也不闷了。
相信自己因为想太多而生病,身体会产生生病的症状。
相信自己没病,神清气爽。
所以,如果你再看到、听到类似的坏消息时,真的不要想太多,它不是生活的常态,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
如果你一味沉浸其中想太多,只会真的变成,你想象中的那样糟。
02 叶公好龙式焦虑,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豆瓣2018年的10万分网络问卷显示,18岁到35岁之间,96%的人长期有焦虑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虑。
为什么这些人会被这些坏想法给吓到焦虑呢?
最近在学习理财知识,《好好赚钱》一书里提到了一种错误的金钱观:叶公好龙式的金钱观。
什么意思呢?
叶公号称喜欢龙,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研究过龙,所以见到真的龙的时候,反而被吓跑了。
我们总是号称自己喜欢钱,但是都没有系统地研究过钱,怎么赚钱,怎么花钱,怎么钱生钱。
读完之后我恍然大悟,理财如此,我们有时候因为想太多而焦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们总想解决某些问题,让我们可以不再为此焦虑。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状态,而没有真正系统地研究、实践。
公司有个实习生,今年研三,正在准备秋招,想进大厂做产品经理,因为工资高。
我问他:“你之前有过产品的实习经历么?”
他说没有。
“那你了解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么?”
“了解一点点,不是很多。”
对话没有再进行下去了。
这几天一起吃饭,他又开始焦虑了:“这些大厂最近都在裁员,万一进去工作没多久就被裁了怎么办?而且听说他们加班很厉害,这以后怎么陪老婆孩子呀?”
我弱弱地问了一句:“好像秋招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的简历改了么?”
他说还没有。
这就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式焦虑,假装自己很喜欢、很想要,却连稍微研究一下他的行动都没有。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最后还没行动,就已经被自己的焦虑给吓趴了。
03 别想太多,做了再说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也知道不要想太多,要赶紧去做,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啊!”
如果你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推荐你看一本书《不焦虑了》。
不焦虑了6.6安藤俊介 / 2019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本书是日本愤怒情绪管理协会代表安藤俊介所写,书里没有干巴巴的理论,也没有假大空的案例,只有简单到你马上就能用起来的小方法,而且这些缓解焦虑的方法都很有用。
这本书不厚,才100来页,读完也就几十分钟的事情,你也不会因为读这本书而感受到压力和焦虑。
我把其中对于我来说很有帮助的方法,总结整理给大家:
1.贯彻“2分钟定律”和“10分钟定律”
心情不好,或者是遇到很棘手的事情时,我们总会习惯性地拖延。
结果越拖延越焦虑,越焦虑越容易想太多。
这时候,你不妨试试安藤俊介的2分钟定律和10分钟定律。
2分钟定律,是指可以花两分钟做完的事情,现在就直接做,不要拖到最后才做。
有些事情,我们可能用不到两分钟就能做完,比如收拾桌子、倒垃圾等等,但我们却总拖着不做,结果心里又一直惦记着,搅得自己心神不宁。
所以如果这些事情需要做的话,就立马去做吧,花不了你多少时间。
10分钟定律,是指不管是自己多么讨厌、多么不擅长的事情,都下定决心要全神贯注地做10分钟。
这和我们以前讲的微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妙,让我们觉得:“反正只要10分钟,时间也不长,不如我先做着吧。”
然后在这全神贯注的10分钟里,也许你能理清一些思路,也许你会情不自禁地再继续多做一会。
不管怎么样,它都能帮助我们开始一件很难的事情,避免我们在起跑线上胡思乱想。
2.故意打破自己平时的生活模式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习惯,甚至对于压力极大的上班族来说,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两点一线的生活:什么是时候起床、会路过哪几个街口、几点钟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
这些事情我们都了然于胸,每一天似乎都是前一天的重复。
如果我们每天都固定这样的生活模式,那一旦出现一点不确定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为此焦虑。
比如有的人去图书馆、咖啡馆总喜欢固定坐在某个位置上,如果那天你去到那里的时候,发现别人做了你的位置,就会心生不快,心想:“哼,明明是我的位置,却被别人抢走了。”
原来的好心情,都被搅乱了。
其实,要想不被不确定性弄得自己心烦意乱,方法很简单:每天尝试去做一件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改变一下自己每天上班出门的时间、路线;改变一下自己的服装风格;或者是改变一下自己的饮食,去吃一家从没吃过的饭店。
不论是多么细小的事情,只要和平时不一样就好,这叫做“模式中断法”。
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能让我们以后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能够更强大。
更多缓解焦虑的方法,欢迎阅读《不焦虑了》。
❤
生活中有确实有很多难处,但我们怎么看待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总是相信外界施加给我们的焦虑,那我们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生活。 只会在想太多中焦虑而死。
所以,不妨试着放下你的杂念,做一个不焦虑的人。
《不焦虑了》读后感(五):适度焦虑,但请不要成为“焦虑贩卖”的牺牲品
周三一早,就看到朋友在微信上给我留言:
我看了一眼时间,是前天晚上近12点发来的。
于是安慰她,再坚持一下,或者换一个工作,给自己一年时间看看。
她马上回复我:
我大概知道她的不甘心,之前也聊过好几次。
“北京工作三年月薪没有过万”“工作太清闲,学不到东西”“不敢辞职,没有收入更焦虑”……她的这些担心不瞒你说,我也有,身边的同事、朋友几乎都无可幸免。
这是一个完全被焦虑侵袭的时代。
每个人都急着赚钱,社交,拼命工作,同时每天也被不少媒体和营销号洗脑:走出舒适区,年轻要多打拼,不要怕吃苦。
一旦比别人慢,就会焦虑。
但你有没有仔细考虑过,这种焦虑真的有必要吗?
01.不止你,每个人都会焦虑
国际知名广告公司“智威汤逊”一项涉及全球27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有71%的人经常焦虑。其中,中国的数据为57%。而荷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长期焦虑不仅影响生活,还会让人早衰5年。
“全民焦虑”已经成为社会通病。几乎无人幸免。
小到柴米油盐,大到住房、结婚、孩子教育。人生的各个阶段,不是在焦虑这个,就是在焦虑那个。
所以,你实在不必担心自己好像是异类。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有人比自己压力还大,却比自己成功呢?
其实是因为他们对焦虑情绪消化比较好。
你羡慕他们光鲜亮丽,身居要职,做什么都游刃有余。自己做得不如他们,是因为不如他们智商高、视野宽。其实不仅仅如此。
我记得去年年底参加一个读书会时,有一位30左右的男士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现年33岁的他,在北京一家金融行业私企做市场总监,因为大环境经济情况低迷,他们也受到了牵连,新市场不好打开,维系原本的市场也稍显费力;加上今年家里又给了压力,年纪不小了,跟女朋友的婚事也该提上日程了,可他还没有达到在北京买房的条件。
“非常焦虑,但是没有办法,平衡好这种状态,一步一步来。”
所以,焦虑情绪人人都有,它是人体遇到困难与逆境时正常的应激反应。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处理好了就是成长,处理不好可能久病成疾。
02.与焦虑和解,你必须做到这5点
2017年8月的时候,我新入职了一家影视公司做策划,每天就是伏案想创意,然后落实下来,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部分工作内容,新公司也没有入职培训或前辈指导,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时每天都很痛苦,花了几个小时想出来的点子,老板只看一眼,就毙掉。如何修改,老板没说。
好在每天不加班,可以回家通过刷剧、看书来缓解压力。我记得那会儿正好二刷《请回答1988》,看到煽情处,就止不住想哭。
萌生出一种“我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的消极想法。
从心理学上来说,我已经从焦虑,发展成轻度抑郁了。
意识到自己出现问题,我便开始寻求自救的方法,开始看一些书籍,从网站上相关资料。
差不多一个月后,随着辞职的决定,我彻底走出了这阶段的焦虑。
为什么是“这阶段”的焦虑?
老实说,焦虑不是一种生理上的病痛,有效用药就可以彻底根除的。它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的身心的不适。
但是,因为两年前那场自救,每当我焦虑时,我就会想起当时理智的想法和做法,然后按部就班,就可以顺利走出。
现在,我把自己总结出的办法教给你,希望它对你有用:
你需要做到这5点:诚实、简单、现实主义、幽默、鼓舞。
诚实,就是要敢于直面自己的焦虑情绪。有些人觉得承认焦虑会让自己更焦虑,也有人压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焦虑了。
如果你常常晚上睡不着,早上不想醒、白天没精神、时时觉得恐慌,就需要注意了。
简单,指的是治愈焦虑的操作方法必须很简单。跟减肥一样,越简单,越可能被实施。
现实主义,举个例子,当领导问你这份PPT多久能交时,你为了给领导好印象,承诺下班前交,结果领导掐点催着你要PPT。这时候你能不焦虑吗?所以尽量实事求是给自己一个比较宽松的时间,避免得不偿失。
幽默,懂幽默的人生活中的乐趣也会多很多。当别人开玩笑时,不妨嘴角上扬微微一笑,观察一下,只是做了这个动作,是不是心情也会跟着变好呢?如果可以,给对方一个幽默的回应,气氛就会变得更好。
鼓舞,焦虑的根源说白了就是没有把握、不够自信。我们会担忧别人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从而琢磨很多。每天跟自己说声“加油”“你可以”“你很棒”,就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啦。
总得来说,焦虑情绪的出现,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问题。要与焦虑和解,必得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
03.80个治愈焦虑的小窍门,务必跟着做
日本作家安藤俊介这本《不焦虑了》,书中提供了80多个帮助治愈焦虑的小窍门。
可以看作是对上述5点治愈焦虑的方法的细化与补充。看完一条,即纠正自身一项不足,简单实用。
这点从书中目录即可看出:
它围绕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钱、工作、人际关系、个人生活、人生意义等等,都给出了十分有效的做法。
·为钱焦虑
工作的本质就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营销充斥了我们的眼球,大牌想买,网红款想买,新品想买,月薪过万依然0存款的人大有人在。
改掉乱花钱的习惯,是治愈焦虑最首要的一点。
作者给出了别去便利店、钱要用在刀刃上、花钱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等几点,既满足了我们的生活需求,又省去了不必要的浪费。
·为工作焦虑
星期一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都是黑色的,有人甚至因为明天要上班焦虑得睡不好觉。也有人是因为工作压力大。
这样很容易造成大家都把时间花在了“焦虑”这件事上,大脑跟着宕机,无法理性思考工作具体思路。进而不断拖延,直到deadline,才一次次惊险过关。
真正能让自己在工作中不焦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给自己制定计划,一步步落实,即使加班,也要“当日事当日毕”。
·为人际关系焦虑
中国是人情社会,交际圈很多时候确实能带给人很多便利。但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消耗。而且很容易产生对比心里,认识的人越优秀,自己就越焦虑。
也许你该整理整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了,哪些是必须砍掉的,哪些对自己的焦虑有害无益的,尽量精简。
·为个人生活焦虑
有些人自己待着的时候,不知道做些什么,无心学习,也不想娱乐,没什么爱好。还不如去公司加班。
长此以往,就会觉得无聊。人也变得没意思起来。
不妨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例如早起吃饭期间看看以往不看的新闻联播,下班前不要急着回家,去花鸟市场,买一束小花装点房间。
画画、做饭,都是让自己个人生活充实不焦虑的好办法。
·为人生意义焦虑
我们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焦虑注定不可避免。《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发现:81.1%的受访者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
如果心里没有自己的原则,很容易被传染上焦虑。
例如走出“舒适圈”。媒体笔下的“舒适圈”往往代表着不思进取。不想年纪轻轻就自我放弃,就必须跳出这个圈子。
于是,很多原本做着安稳工作的公务员、国企员工们,纷纷涌入新媒体、互联网行业的大潮,却被现实狠狠打了脸。
“舒适圈”就这么差劲吗?
你看蒋昌建,就是因主持《最强大脑》走红的那位,他的一生就足够“舒适”,从安徽师大一路读到耶鲁博士,不急不躁,在自己擅长的学术领域里,一待就是几十年。年少时就已经显露卓越才华的他,曾经离出名那么近,却在近50岁因丰富的学识成名。
待在“舒适圈”,并不表示一个人就是失败的。最重要的是要认清自己的喜好与擅长的领域,然后踏踏实实去做,在有足够余力情况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活成小时候梦想中的样子,才是不焦虑的不二法门。
所以说白了,焦虑的根源就在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会在别人发达的时候羡慕,进而焦虑。盲目丢弃自己擅长的东西,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优势比较,谁都会焦虑。
不妨给自己好好做个规划吧,自己梦想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生活,自己现在所做的,是离梦想生活更近了吗?如果不是,那就找出心底最渴望的活法;如果是的,就告诉自己,目前只是实现梦想的短暂阵痛而已,这种焦虑就是良性的,不必担忧。
人生短暂,人的活法也千千万,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幻想一下,几十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你更希望看到自己大半辈子都因为焦虑而不快乐,还是充实有趣呢?
这个答案得你自己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