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ing the Gap》观后感精选10篇

  《Minding the Gap》是一部由刘兵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一):自由气质

  在Cleve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看的,前半段几乎完美,人物介绍和镜头运用都很新颖和富有冲击力,后半段结构开始有点松散,但也算是贴合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吧。最喜欢里面音乐和滑板镜头相得益彰的片段,非常动人,有种自由的浪漫气质在里面。一旦出现Zack抱着孩子滑滑板或者把婴儿篮放在画板上的镜头,我后面的白人阿姨就会感叹“Geeze...”,再次证明坐在电影院的白人和影片里的白人不是同一类人。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二):滑板少年终要长成大人

  很真实的一部片子,也许因为刘冰和zack以及keira的homie关系,让他们在镜头前毫无保留地记录下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加上流畅的滑板镜头和配乐,整部片子看起来节奏都很轻松亲密,仿佛他们就是你的朋友,对你诉说着他们的故事。在围绕家暴的主题下,纪录片中夹杂了很多的元素,家庭关系,婚姻,工作,酗酒。就好像这群滑板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堆问题一样,全部呈现在观众面前。有的人选择自我毁灭,让差的变得更差;有的人选择通过记录完成自我救赎;有的人选择默默坚持,哪怕只能看到一点点希望。但影片的结尾,三个滑板少年都仍然始终在努力坚持着他们的生活,life still goes on。像kiera说的,这部记录片就像是一次免费的therapy,即使是没有家暴经历的年轻人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成长时迷惘无助的影子。但他们幸运的是,还有滑板作为他们情绪的出口和疗药。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三):踩在田野里的猫

  年初开始接触到滑板,从前的狭隘认知认为,滑板是街头混混,无业游民,地痞流氓才会接触的东西,是不入流,不友好的外来物,那时候的我十分不理解滑板到底有什么乐趣而言,直到我脚踩在滑板上的那一刻,嗯,这种感觉也只有玩过滑板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就像纪录片里的几个少年一样,在现实世界里,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似乎一切都那么糟糕,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垃圾的前提是不愿意妥协于这个世界,可是zack最终还是承认了他做不好父亲…做不好其他的事情。

  没有人知道那个黑人小孩子经历了什么,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的影子,没错,敏感善良,孤独脆弱,却又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交给这个世界,把悲伤留给自己。

  刘冰是个受家暴的孩子,他只是想要一个安稳的家庭吧,他不能理解他的母爱上一个人渣,所以一定时候他不愿原谅母亲。

  可是时间像个奔腾的马,总有人奋力扬鞭,少年终究要长大,苦涩终究会化为彩虹或者狗屎。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四):年轻文本:情感上的正确

  《滑板少年》前半段能把你紧紧吸入到那些成长的瞬间,滑板少年的亲密。这当然也得益于题材天生带来的优势,一个自我成长的记录,在朋友身上看到自己。故事的同构,命运的映射。后半段稍乏力,另外在距离上有也有些迟疑或尴尬。好像在好几种诱惑力的驱使下陷入盲目,信息的累积贴片,加之不由自主“感情上正确”(另一种电影的意识形态的正确)使整部作品向一种呆板的方向滑行。很多处理方式显得过于轻巧玲珑,年轻顺滑而失掉生活的细小锯齿。你本以为这卓然不群,没想到仍差之毫厘。

  本片其实很可以思考美国纪录片传统的优劣得失。可能是非主观的结果,看起来这是一部倔强的采用美国纪录片实证性的方法,去试图寻找新可能的感性灵光一瞥。只是这两种配方合二为一,却造就出一种这十年流行的圣丹斯美国风,一种情感上正确的灵巧文本,这种文本最妙的地方在于“无懈可击”。在于它非常合适地探测到大众对于真实的G点。

  第二段非黑片子,只是觉得是个好话题。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五):片子最精彩的地方是镜头的运用

  片子基本内容大家都知道,就是三个热爱滑板的男孩子纠结的成长经历,一个华裔,一 个黑人,一个美国白人,我就不细说了。我一开始以为是片子背景是芝加哥,结果发现 是Rockford,我每次开去芝加哥路上歇脚的地方。

  我觉得片子最精彩的地方是镜头的运用,可见导演玩摄像机多年,调配得十分熟练,剪 辑上也肯定下了功夫,切换得非常流畅,所以虽然叙事是一段一段的剪贴在一起,但整 体上并不感觉凌乱。音效也做得不错,把青春期少年的躁动很好的用视觉和声音展现出 来了。

  至于三个主要人物,我觉得白人Zack塑造的比较丰满,他和女朋友的关系,和儿子的关 系,很多小细节挺有意思。相比之下黑人Keire就差了点,特别是他和他父亲的关系我 没怎么搞清楚,感觉有点欠缺。导演讲自己的地方很少,但是是最让我感动的,特别是 结尾部分他采访他妈妈的那段。其实我觉得影片停在这里就好了。

  题外话,导演他妈真是个神奇的女性。我从来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女人一直执着于婚姻, 哪怕婚姻带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伤痛。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六):the world is sinking while we're having a carnival

  滑板少年,作为一部纪录长片,使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华裔导演Bing以一种几乎中性、长期无立场的视角,拍了一群边缘少年乱糟糟的人生。

  于是作为观众,我没有任何立场,旁观青少年如何燃烧生命,虽然有时有人其实是在burn the candle at both ends,比如Zach喝多之后家暴,又在草坪上哭着希望自己的儿子不成为自己这样的烂人。他说,有人可以把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转化为好的东西,like Bing,但我不可以,我在最抑郁的时候希望一切都变得更烂,让我烂死在这混乱的一切里吧。

  我可以理解片中的所有人,我也在永恒地思考原生家庭与人的关系,父国与人的关系,世界与人的关系。好几次想到那句“the world is sinking while we're having a carnival”。

  有些镜头使人印象深刻,与skateboard有关的镜头,以及Kiere在墓园那一整段。果然文学叙述和影像叙述有千丝万缕的共鸣,导演本身好像也是在伊利诺伊大学读文学的(待考证?)。当然,还有夏日的晚风,以及屋顶上那句“the land of fucking freedom”。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七):华裔青年凭借自己的首部纪录长片入围了今年的奥斯卡。

  英国华裔导演刘冰的处女作。听名字以为是部记录几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勇拼搏的热血青春故事,可看了不到半个小时发现三位主人公和我一样,都努力想要让自己的青春不虚度,可又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导演刘冰和母亲从小就遭到继父的虐待,继父家暴给他带来的阴影让他无法释怀;扎克的母亲从他两岁时就离开了他,因为不想服从父亲的管教便搬出来和女友同居,后来女友的意外怀孕让毫无准备的他成为了一个父亲。向往自由的扎克为了孩子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滑板、啤酒,学着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男人。可惜好景不长,现实的重担让扎克失去了耐心。他因为各种琐事和女友争吵,甚至发展到对女友尼娜拳脚相加;基尔因为和父亲的一次争吵离家出走,一边在餐厅当服务员一边玩滑板。自己的黑人身份、父亲的棍棒教育和母亲的一任任新男友伴随着他的青春。三个被生活磨砺的少年因为热爱滑板聚集在了一起。纪录片的后半段扎克对着镜头说不想让孩子和自己一样失败;刘冰和母亲面对镜头坦然说出了继父当初对他们的伤害;基尔跪在父亲的墓地前流着泪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他们都在想办法与生活和解。纪录片开头和结尾扎克踩在滑板上飞驰在大街小巷的画面真美好。“我们不是按自身意愿成长的”“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放肆的做自己。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某一时刻把自己弄丢了。”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八):滑板是解药

  我看的时候已经更名为《爱与痛的裂痕》

  影片的主角有3个男生,黑人男孩基尔,白人男孩zack,以及华裔男孩也是导演本人刘冰。

  这应该是一段跨越有10年的纪录片,影片最后有一段3个男生的蒙太奇剪辑,大家都从一个小屁孩变成了成年人,经历过苦难,经历过迷茫,继续着生活,不变的是他们依然在玩滑板,依然爱滑板。zack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离乡返乡,青葱少年开始发福,在滑板上依然那么开心。

  影片之前名称是《滑板少年》,透露着青春的气息。片中很多篇幅都在呈现少年在滑板的画面。

  这些画面我都非常喜欢。他们越过台阶,穿过阳光,跳过路障,就在那一块小小的滑板上,享受着自由,享受着快乐。

  一位少年说滑板对他来说是解药。

  这就涉及到影片更改后的名称《爱与痛的裂痕》。

  除了滑板,片子也在呈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三个男孩都曾在家庭中受到过伤害。他们被家暴,被辱骂,被误解,一切都成为伤痕,烙印在心里。zack成年后有了自己的小孩,他发现自己依然处理不好家庭关系,他和妻子吵架、分居、离开故乡,他痛哭,说自己不知道应该应该教育儿子。

  滑板之所以是解药,是因为那是年少时可以掌控的东西,可以做好的事情。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九):滑板与酒精——选择

  少年——无惧天涯,释放所有能量的年华。入围第91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的《滑板少年》他是给予我们90后的一种肯定,我们始终无解,究竟在哪一个时刻,我们才是真正的成长,因为时光中除了玩滑板带来的稚气,每个人都好像已经一开始就长满忧愁。

  纪录片是从三个居住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小镇的滑板少年,他们年少无畏也无味,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幸的故事,是那么的相近却又那么的遥远。成长给他们带来的自由是那么的真实,真实得他们不得不相信他们已经要独守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初为人父的Zack,对自己许下的豪言壮志都一一被现实给打败,他最后成为了他一开始最讨厌的人,而导演刘冰也为此多次追寻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是什么东西会使一个从小跟自己玩到大的人在一夜之间变得那么陌生——源自于生活里处处得不到的释放的自卑,在Zack慢慢的疏于滑板时,他拿起的却是酒精。酒精蒙蔽了人的双眼,掩盖了行为的丑陋,身上的稚气逐一被酒精点破,放下滑板拿起酒精,是一种蜕变,一种成长为成长的蜕变。相反的Keira对刚刚成年的迷茫,生活上的压力,没有让他堕落,反而让他更珍惜滑板给他所带来的乐趣,并从社会中真正的体会到父亲曾经对他的严厉是多么的重要。三位好朋友中,从类似的成长经历最后都走向不一样的方向,有人越活越积极;有人从一开始的积极向上到后来的各种逃避;有人要从记忆里找寻自己的答案,他们都为各自的自己做着努力,想要努力的活好。

  纪录片中揭开了美国家庭的单亲家庭所面对的问题,从一个客体问题逐渐升温至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小孩得不到健康的成长,而照成这种环境的情况也是家庭里不平等暴虐的行为,小孩从小就处在一种高压状态的环境,每每都是暴力、嗜酒、好烟和懒惰的侵犯着自身的生活,导演就是要透过他的朋友和对自己的自审,来找寻到底是为什么?童年的不幸到底是为什么?是否有原因,是有原因,导演要找寻的就是唯一的原因。

  《Minding the Gap》观后感(十):Family

  因为见到导演,加一颗星。

Minding The Gap, featuring Q&A with director Bing Liu

  Zack刚开始是那么有爱,一个滑板少年,因为孩子的降生,把责任扛在自己的身上。“I want to give him everything.”但是难以想象,后来就这样一走了之,跟别人在一起了。Zack和Nina上了法庭,Zack承诺给赡养费。不是经济的责任,而是情感的责任把他压垮了,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但是又没有足够的阅读和足够的经历,去理解家庭和爱。

  想到自己的爸爸,也是从一个要去闯天下的小伙子,变成照顾家的一家之长。我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Zack所处的社会环境太自由了,为什么做出了承诺,还是一走了之。可以自由,但不要让自己的自由,成为别人的负担。

  最后一个Kiere在父亲墓前痛哭的镜头,和Bing的妈妈说:“If you feel the filming helps you heal I support.” 止不住哭了。

  It hurts the mum to say what happened in front of the camera, but it hurts even heavier to see her son trapped in the bad memory.

  电影拍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看得出,有一些比较后来拍的,画面更cinematic。

  有很多采访镜头并不是传统的eye level,rule of thirds。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make sense。所以说,传统的规则掌握之后,也需要一些创造。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