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大全
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大全
你好朋友,我觉得你应该充满自信,不要去理会别人是怎么说你的,要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就要锻炼好你的口才。首先,口才是练出来的,不要羞怯,要知道每个人的资质都是差不多的,自己有怯场的心理,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要抓紧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给自己信心,相信自己既能够做得到也能够说得出,每一次的锻炼都会给自己开始下一次以莫大的勇气,再加上自己不断的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必然能够在以后的一切场合中自己脱颖而出,说出自己,证明自己。下面是我给你的一些锻炼口才的建议,你可以作为参考:
练口才的8种方法
(1)速读法(2)背诵法(3)练声法(4)复述法
(5)模仿法(6)描述法(7)角色扮演法(8)讲故事法
口才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训练得来的。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切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的演讲家、雄辩家。他们无一不是靠刻苦训练而获得成功的。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了练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论辩,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一边模仿。他听到那些云游八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的玉米练习口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少年时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难所吓倒。为了克服口吃,练就口才,他常常朗诵、慢读课文,为了准确发音,他对着镜子纠正嘴和舌根的部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我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演讲家肖楚女,更是靠平时的艰苦训练,练就了非凡的口才。肖楚女在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教书时,除了认真备课外,他每天天刚亮就跑到学校后面的山上,找一处僻静的地方,把一面镜子挂在树枝上,对着镜子开始练演讲,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经过这样的刻苦训练,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讲艺术,他的教学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他的演讲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仅有超群的数学才华,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辩才。他从小就注意培养自己的口才,学习普通话,他还背了唐诗四五百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训练口才树立了光荣的榜样,我们要想练就一副过硬的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刻苦训练,正如华罗庚先生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练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使你事半功倍,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的学识、环境、年龄等等的不同,练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只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那么你就会在通向“口才家”的大道上迅速成长起来。我们在此介绍几种符合同学们特点,简单、易行、见效的口才训练方法。
(1)速读法:
速读也就是快速的朗读,目的是锻炼口齿伶俐,语音准确,吐字清晰。方法:一般开始朗读的时候速度较慢,逐次加快,一次比一次读得快,最后达到你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要求:读的过程中不要有停顿,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要尽量达到发声完整。因为如果你不把每个字音都完整的发出来,那么,如果速度加快以后,就会让人听不清楚你在说些什么,快也就失去了快的意义。我们的快必须建立在吐字清楚、发音干净利落的基础上。我们都听过体育节目的解说专家宋世雄的解说,他的解说就很有快的功夫。宋世雄解说的快,是快而不乱,每个字每个音都发得十分清楚准确,没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我们希望达到的快也就是
他的那种快,吐字清晰,发音准确,而不是为了快而快。速读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练习。而且还不受人员的限制,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一个人就可以独立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位同学听听你的速读练习,让他帮助挑你速读中出现的毛病。比如哪个字发音不够准确,那个地方吐字还不清晰,等等,这样就更有利于你有目的地进行纠正、学习。你还可以用录音机把你的速读录下来,然后自己听一听,从中找出不足,进行改进。如果有老师指导就更好了。
(2)背诵法:
一是要背,二还要求诵。这种训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记忆能力,二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锻炼我们的口才。诵是对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这里的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朗诵。它要求在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表达。背诵法不同于我们前面讲的速读法。速读法的着眼点在快上,而背诵法的着眼点在准上。也就是你背的文章一定要准确,不能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而且在吐字、发音上也一定要准确无误。其方法是:第一步,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要花点工夫的,需要我们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推敲每一个词句,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激发自己的感情;第二步,对所选的演讲文进行一些艺术处理,比如找出重音、划分停顿等,这些都有利于准确表达内容;第三步,在以上几步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也可分步进行。首先,进行背的训练,也就是先将文章背下来。在这个阶段不要求声情并茂,只要能达到熟练记忆就行。并在背的过程中,自己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格调、节奏,为准确把握作品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第二,是在背熟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大声朗诵。将你背熟的文章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时注意发声的正确与否,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感情。第三,是这个训练的最后一步,用饱满的情感,准确的语言、语调进行背诵。这里的要求是准确无误地记忆文章,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当然仅仅抓住作品的基调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对作品进行一些技巧上的处理,比如划分段落、确定重音、停顿等等。平平淡淡,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一调到底的朗诵是不会成功的。请别人听自己背诵,然后指出不足,使我们在改进时有所依据,这对练口才很有好处。
(3)练声法:
练声也就是练嗓子。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听那些饱满圆润、悦耳动听的声音,而不愿听干瘪无力、沙哑干涩的声音。所以锻炼出一副好嗓子,练就一腔悦耳动听的声音,是我们必做的工作。练声的方法是:
①练气:俗话说练声先练气,气息是人体发声的动力,就像汽车上的发动机一样,它是发声的基础。气息的大小对发声有着直接的关系。气不足,声音无力,用力过猛,又有损声带。所以我们练声,首先要学会用气。吸气:吸气要深,小腹收缩,整个胸部要撑开,尽量把更多的气吸进去。我们可以体会一下,你闻到一股香味时的吸气法。注意吸气时不要提肩。呼气:呼气时要慢慢地进行。要让气慢慢地呼出。因为我们在演讲、朗诵、论辩时,有时需要较长的气息,那么只有呼气慢而长,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呼气时可以把两齿基本合上。留一条小缝让气息慢慢地通过。学习吸气与呼气的基本方法,你可以每天到室外、到公园去做这种练习,做深呼吸,天长日久定会见效。
②练声:我们知道人类语言的声源是在声带上,也就是我们的声音是通过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来的。在练发声以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先放松声带,用一些轻缓的气流振动它,让声带有点准备,发一些轻慢的声音,千万不要张口就大
喊大叫,那只能对声带起破坏作用。这就像我们在做激烈运动之前,要做些准备动作一样,否则就容易使肌肉拉伤。声带活动开了,我们还要在口腔上做一些准备活动。我们知道口腔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声音的洪亮、圆润与否与口腔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不要小看了口腔的作用。口腔活动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
1.进行张闭口练习,活动嚼肌,也就是面皮。这样等到练声时嚼肌运动起来就轻松自如了。2.挺软腭。这个方法可以用学鸭子叫gāgā声来体会。人体还有一个重要的共鸣器就是鼻腔。有人在发音时,只会在喉咙上使劲,根本就没有上胸腔、鼻腔这两个共鸣器、所以声音单薄,音色较差。练习用鼻腔的共鸣方法是学习牛叫。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在平日说话时,如果只用鼻腔共鸣,那么也可能造成鼻音太重的结果。我们还要注意练声时,千万不要在早晨刚睡醒时就到室外去练习,那样会使声带受到损害。特别是室外与室内温差较大时,更不要张口就喊,那样冷空气进入口腔后会刺激声带。
③吐字:吐字似乎离发声远了些,其实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发音准确无误,清晰、圆润,吐字也才能字正腔圆。我们在小学时,都学习过拼音,都知道每个字都是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而一个音节我们又可以把它分成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这三部分从语音结构来分,大体上可以说是,字头就是我们说的声母,字腹就是我们说的韵母,字尾就是韵尾。吐字发声时一定要咬住字头。有一句话叫“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在发音时,一定要紧紧咬住字头,这时嘴唇一定要有力,把发音的力量放在字头上,利用字头带响字腹与字尾。字腹的发音一定要饱满、充实,口形要正确。发出的声音应该是立着的;而不是横着的,应该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扁、塌、不圆润。字尾主要是归音,归音一定要到位,要完整。也就是不要念半截子字,要把音发完整。当然字尾也要能收住,不能把音拖得过长。如果我们能按照以上的练习要求去做,那么你的吐字一定圆润、响亮,你的声音也就会变得悦耳动听了。这里应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1.深吸一口气数数,看能数多少;2.跑20米左右,然后朗读一段课文,尽量避免喘气声。3.按字正腔圆的要求读下列成语:英雄好汉兵强马壮争先恐后光明磊落深谋远虑果实累累五彩缤纷心明眼亮海市蜃楼优柔寡断源远流长山清水秀4.绕口令:好饭换坏饭,坏饭换好饭。牛郎年年恋牛娘,牛娘年年念牛郎。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
(4)复述法:把别人的话重复地叙述一遍。这种训练方法的目的在于锻炼人的记忆力、反应力和语言的连贯性。其方法是:选一段长短合适、有一定情节的文章。最好是小说或演讲辞中叙述性强的一段,然后请朗诵较好的同学进行朗读,最好能用录音机把它录下来,然后听一遍复述一遍,反复多次地进行。直到能完全把这个作品复述出来。复述的时候,你可把第一次复述的内容录下来,然后对比原文,看你能复述下多少,重复进行,看多少遍自己才能把全部的内容复述下来。这种练习绝不单单在于背诵,而在于锻炼语言的连贯性。如果能面对众人复述就更好了,它还可以锻炼你的胆量,克服紧张心理。这要求我们在开始时,只要能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就可以,在记住原话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把意思复述出来;第二次复述时就要求不仅仅是复述情节,而且要求能复述一定的人物语言或描写语言;第三次复述时,就应基本准确地复述出人物的语言和基本的描写语言,逐次提高要求。在进行这种练习之前,最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所选文章的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要求。比如选了一段共有10句话的文章,那么第一次复述时就要把基本情节复述出来,并能把几个关键的句子复述出来;第二
次就应该能复述出5-7个句子;第三次就应能复述8-10个句子。当然速度进展得越快,也就说明你的语言连贯性和记忆力越强。开始练习时,最好选择句子较短、内容活泼的材料进行,这样便于你把握、记忆、复述。随着训练的深入,你可以逐渐选一些句子较长,情节少的材料进行练习。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效果会更好。这种练习一定要有耐心与毅力。有的同学一开始就选用那些长句子、情节少的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结果常常是欲速则不达。这就像我们学走路一样,没学会走,就要学跑是一定要摔跤的。而且这个训练有时显得很繁琐、麻烦,甚至是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我们要有耐心与毅力,要知难而进,勇于吃苦,不怕麻烦。没有耐心与毅力,那么你将注定是一事无成的。
(5)模仿法:模仿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练口才必须利用模仿法,向这方面有专长的人模仿。这样天长日久,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其方法是:①模仿专人。在生活中找一位口语表达能力强的人,请他讲几段最精彩的话,录下来,供你进行模仿。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又适合你模仿的播音员、演员的声音录下来,然后进行模仿。②专题模仿。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请一个人先讲一段小故事、小幽默,然后大家轮流模仿,看谁模仿的最像。为了刺激积极性,也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大家一起来评分,表扬模仿最成功的一位。这个方法简单易行,且有娱乐性。课上、课间、课后都可进行。只要有三四个人就能进行。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讲的小故事、小幽默,一定要新鲜有趣,大家爱听爱学。而且在讲以前一定要进行一些准备,一定要讲准确、生动、形象,千万不要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带去,否则模仿的人了跟着错了,害人害己。③随时模仿。我们每天都听广播,看电视、电影,那么你就可以随时跟着播音员、演播员、演员进行模仿,注意他的声音、语调,他的神态、动作,边听边模仿,边看边模仿,天长日久,你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且会增加你的词汇,增长你的文学知识。这里要求要尽量模仿得像,要从模仿对象的语气、语速、表情、动作等多方面进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创造,力争在模仿中超过对方。在进行这种练习时,一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对象进行模仿。要选择那些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语言动作进行模仿,我们有些同学模仿力很强,可是在模仿时都不够严肃认真,专拣一些脏话进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低级的趣味,我们反对这种模仿方法。模仿法是一种简单易学、娱乐性强、见效快的方法,尤其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同学们练习,希望大家能勤学苦练,早日见效。
(6)描述法:描述法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描述法可以说是比以上的几种训练法更进了一步。描述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训练你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的条理性。无论是演讲、说话、论辩都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张悬河之口,组织语言的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其方法是一幅画或一个景物作为描述的对象。第一步,对要描述的对象进行观察。比如,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是“秋天的小湖边”,那么我们就要观察一下这个湖的周围都有些什么,有树?有假山?有凉亭?还有游人?并且树是什么样子,山是什么样子?凉亭在这湖光山色、树影的衬托下又是个什么样子,这秋天里的游人此时又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你的心去体验。只有有了这种观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础。第二步,描述。描述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有顺序地进行描述。其要求是,抓住特点进行描述。语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的千万不要成流水账,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尽量生动些,活泼些。要讲点顺序,不要东一句,西一句,南一句,北一句的,描述出的东西,让人听了
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个什么景物。描述的时候允许有联想与想象。比如,你观察到秋天的湖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孤独地坐在斑驳陆离的树荫下,你就可能有一种联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爷爷,也可能想到这个老人的生活晚景,还可能想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个诗句„„那么在描述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这一切都加进去,使你的描述更充实、生动。
(7)角色扮演法:就是要我们学演员那样去演戏,去扮演作品中出现的不同的人物,当然这个扮演主要是在语言上的扮演。其方法是:①选一篇有情节、有人物的小说、戏剧为材料。②对选定的材料进行分析,特别要分析人物的语言特点。③根据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比比看,谁最能准确地扮演自己的角色。④也可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以此培养自己的语言适应力。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语言的适应性、个性以及适当的表情、动作。这种训练法要求“演”的成分很重,它有别于对朗诵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声音洪亮,充满感情,停顿得当;还要求能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动作和表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训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成功。
(8)讲故事法:讲故事看起来很容易,要真讲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呀!听别人讲故事绘声绘色,很吸引人,有些朋友听起故事来甚至都可以忘了吃饭、睡觉,可是自己一讲起来,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无吸引力。因此讲故事也是一种才能,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讲好的。学习讲故事是练口才的一种好方法。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能力,因为故事里面既有独白,又有人物对话,还有描述性的语言、叙述性的语言,所以讲故事可以训练人的多种口语能力。这里的方法是:①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故事的情节性是十分强的,而且故事的主题大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讲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要讲皇帝的新衣这个童话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几个人物以及他们的性格,然后把国王的愚蠢无知,骗子的狡诈阴险,大臣的阿谀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无邪都用语言表现出来,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②掌握故事的语言特点。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其最大的特点是口语性强、个性化强。所以当我们拿到一个材料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开始练习讲,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适合我们讲的故事。这个工作你可以请老师或爸爸、妈妈帮你做。③反复练讲。对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练讲。通过反复练讲达到对内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与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融合,做到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性格,语言生动形象。另外,边练讲,还要边注意设计自己的表情、动作。看看你讲故事时的表情、动作是不是与你讲的内容相一致。其要求是:①发音要准确、清楚。平舌音、翘舌音、四声都要清楚。最好能用普通话讲。②不要照本宣读。讲故事是不允许手里拿着故事书照着念的,那样就成了念故事了。讲故事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讲,那样才能生动形象。
要跟会说话的人多学习,多去倾听别人的说话,多听,才是最有收获的,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在知识,不断的去学习别人的长处,用一颗自信与谦和的心来面对自己的每一次社交中的场合,即使自己做的不够好,只要努力,只要有真诚,相信你假以时日,一定能够成为一位说话和沟通的高手,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带来很多快乐!最后朋友,祝愿你能够成功
最好社交能力训练方法
谁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优秀的社交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擅长社交,甚至恐惧社交,这大大地阻碍了我们向成功迈进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方法,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本节内容就是专门为培养、提高你的社交能力而设,希望你读后会有所收获。
走出社交的“缺钙症”
所谓社交“缺钙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即对社交持一种恐惧的心理。
其实,恐惧本来是人们的一种正常情绪,对某种现象有恐惧心理并不奇怪,问题是人要通过大脑的认识做出合理的反应。比如,不少人害怕在人多的场合讲话,但这还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可是有的人因为怕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不愿意接触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就是一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了。要想拥有优秀的社交能力,就必须克服社交恐惧症,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 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惧什么,它对自己会构成什么威胁。社交恐惧者虽然一遇到交往就沉浸在恐惧和忐忑不安中,但由于无意识地回避恐怖对象,实际上他们很少正视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因此,这种恐惧往往表现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一旦正视了它,也许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嘲笑、冷落、讥讽、暴力,这些情况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遇到。但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遇到 ,因此,这些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特殊的威胁性。不过在与人交往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
2. 排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就是改变不利于交往的气质因素。抑郁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交往中失态而遭人品评、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就受到自己所构想的外界压力,这就自然使自己在交往中异常紧张,导致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手足无措。这样的表现从别人不断反馈的信息,就不断加深了他的程度,从而形成了交往过程中的恐惧情绪的恶性循环。了解了这一规律,你可以经常做一些克服社交恐惧的适应性心理训练。在开始交往时,你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做和怎么说,而不去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在心理上就居于主动地位,有利于形成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良性循环。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克服社交恐惧症:
树立丰富性动机。要明确社交是增长才干、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这样就能从动机上由“缺乏性动机”转变为“丰富性动机”。具有丰富性动机的人,能理解环境、解决难题、参加各种活动、探索环境中的新异变化,能从与别人交往中得到快乐。他们自尊而自信,并且善于自我表现,因此也就能够由惧怕社交到热衷社交。
要善于寻找外部刺激。怕社交,主要是怕缺乏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一个人不知道怎样击退威胁,当然就惧怕威胁了,当然就惧怕威胁了。因此,不妨主动地寻找外部刺激,以培养和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要鼓足勇气,敢说第一句话,敢于迈出第一步。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以后,你就会感
到,这道障碍也不过如此,很容易克服。
多一些自信心,少一些虚荣心。在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不要缩手缩脚,不敢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的长处有可能正是别人的短处。如果你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提高自信心,你就会在人们面前落落大方、潇洒自如。
与人沟通的八大技巧
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是拥有优秀社交能力的人,而优秀社交能力又是与人沟通有前提的。沟通能够化解误会、增进了解、远离嫉妒和怨愤。可以说,没有沟通,就没有合作和团结;没有沟通,就没有友谊和朋友。下面是与人沟通的八大技巧。
优化对方的讲话环境。一个人在紧张而腼腆的时候,既不可能集中精力听别人说话,也不可能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你要友好、微笑,尽量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努力做个好客的主人或随便的客人,给对方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听取对方意见要真诚。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双方都有谈话激情,而让对方明确无误地知道你很想听他的意见,对他说的话有兴趣,这是鼓励对方交流的最佳方法。为此,你必须养成真心实意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适当提问。提出问题既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又有你理解对方的语言,还能将对方的话题向你感兴趣和有利于沟通的方面引导。所以在谈话中,提出问题不但是一种沟通的手段,更是一种沟通的艺术。
排除干扰因素,增强听取耐心。在谈话中,要及时地发现并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对方的椅子不舒适或有光线直接照射到脸上,应立即调整位置;不可下意识地胡写乱画或边听边整理东西,给对方“你的话不重要,我没耐心听”的感觉。
有情绪时避免与人谈话。人在生气的时候,其思想、感情都会发生偏差,所说的话也会改变原有的意思。所以人们常常对自己生气时所说的话后悔莫及。
避免争论。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是有益的,争论绝对是没有好处的。讨论和争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平等的,结局无所谓输赢;而后者则是强行改变别人观点,结局常常是一输一赢,所以争论会造成伤害,毁掉业已建立的关系。
讲究批评艺术。一般而言,不要轻易批评对方。当批评实在难以避免时,则要尽可能把话说得得当一些,尽量对事不对人,讲究点批评的艺术。
让对方产生共鸣。共鸣在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沟通成功的标志。交谈者应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和观点来分析问题,这样就容易产生共鸣,实现沟通。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指责对方,都是沟通的大敌。
社交成功的十大要素
充满自信。就像自己有了热情就能使别人产生热情一样,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下来行动,就会受到别人的信任。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就要让对方知道你是一个成功,也有强烈成功意图和行动的人。抬起你的头,看着对方的眼睛,让对方知道你的目的地在何处;你已经赴向这目标迈去,自己也充满自信。“自信则人信之”是赠给你与人交往的一句名言。
保持轻松的微笑。容易使人接近的人,毫无例外都是经常面带微笑。会心的微笑是引发友情的关键。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为俄亥俄州及其附近农产品超级市场员工学说有关微笑的正确使用方法及其效果。数周后,超级市场女秘书来见这位心理学家,诉说她实施微笑后的发现。她在午休时出去买东西,天下着大雨,大家心情都很沉闷,而每家商店都客满。她想,大概今天不会顺利买到五件东西,因为她要跑三家商店,到五个柜台去购买。她想起专家说的向对方开口之前先微笑。在柜台前挤满了顾客,大家争先恐后地显出一张张不愉快的脸孔,着
众所周知,在每一个人潜意识中都只关心着自己的事情。因此,只要我们能够迎合对方的这种心理,在社交中做到关心对方,就一定能够取得社交的成功。
树立良好形象。爱默生说:“人们接受被分配的自己的一份,这是人人都会遵循的待人处世的技巧。我们把握了这个技巧,所有人都会默认。”如果你没有做好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准备,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就完全可以把你看成懦夫;但如果你像一个伟大而有成就的人那样去行动,做一个进取者,那么社会也会如此看待你的形象和价值。
适当表现自己。当对方所说的事情跟你的情况相符合,如:“他说他喜欢钓鱼”,你回答“我也一样”,然后把你在钓鱼时遇到的趣事说一说,对方会产生更大的悦纳感。把相同的经验告诉对方,对方自然会你表示友好。我们对同意自己的人有好感,因为同意我们的人,提高了我们的价值。同时赞成对方,是使对方喜欢你的最佳方法。
全心全意地倾听。良好的人际,是靠意志相互传达而成,是给与取、行动和回答,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欲望和感情,我们就无法和他们看法一致,也就没有办法了。同时,你全心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就会使你有效地接近他。眼中只有自己,你就无法面对你周围的一切。通常,两个人的冲突大部分原因是一方不注意倾听对方谈话,只关心的自己的事情引起的。
向别人学习。请把这技巧运用在家中、朋友、同事、上级、部下,对方一定会很高兴。如果你问:“有关这事,你的高见如何?”“如果是你, 这事你怎么办?”对方因为你如此尊敬他,立刻和你成为朋友。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常用这种技巧见到那些“最不愿见人的大人物”。他们这样打电话:“某某先生,我早听说你是这方面的权威,我想写一篇有关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大家都说如果想知道事实,就要请教你。”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学会说“感谢”。得到诚意的感谢和称赞,谁都会觉得精神高昂、兴奋。你的“感谢”在对方未预期或不以为值得时说出来,效果会更好。你回想一下,在自己未料及时,得到别人一句感谢,该有怎样的感受?
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者威肯博士说:“我们冷静地来假设,如果我们做了暗示,对方就能做出我们希望的事,这会成为强劲无比的武器。”让别人由衷地高兴做我们所希望的事,将这种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的是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有位专栏记者前来《基督都箴言报》,他环顾四周都找不到一块“禁烟”的牌子,就问:“这里有没有禁烟的规定?”总编回答说:“不,没有这个规定,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抽过烟。”这位专栏记者烟瘾很大,虽然知道了这地方没有禁烟规定,但不知什么原因,他始终没有办法抽一支烟。这就是因为预料到他不会抽烟的暗示抑制了他。
现实生活中,你可以这十大要素有意识的克服自己的弱项,强化自己的优势,逐渐地在社会交往中达到如鱼得水的境界。
沟通能力训练方法
沟通能力训练方法如果要真正融入主流社会,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听觉、语言、发音和认知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如何与人沟通,要掌握基本的口语和行为交流技巧。这些应该从康复训练的早期就给予关注,如果到孩子年龄较大以后再培养建立这些习惯会难度很大。沟通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沟通行为技巧的培养:
1.目光交流:从小就培养孩子和人交流时要注视对方,不能看着别处。
2.轮换表达:要让孩子尽快理解两个人不能同时说话,要等对方说完再开口,懂得轮替交流的规则。如果刚开始时孩子对要求不能理解,训练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辅助。如:讲话时把手或用到的玩具放在自己口前,讲完后把手或玩具放在孩子口前,表示现在该你说了。如果每次你都能这样做,不久他就能理解什么时候该听,而什么时候该说。一旦孩子理解了轮替交流,不再抢话,就可以把这个提示动作去掉。
3.礼貌行为: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孩子基本的礼貌行为和礼貌用语。如:见面要打招呼,离开时要说“再见”;要让老人先走或给老人让座等等。一些听障患者由于从小缺乏这方面的培养,长大后也不懂得这些礼貌行为,使得周围的人总是把他们当成与众不同的一员。很多家长虽然也注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但方法不当。例如,
家长让孩子对老师说“老师好”,而孩子当时的语言水平只能表达出“好”,于是家长就马上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说出这句话。当每次交流都演变成这样的正音或学说话时,就完全丧失了交流的意义,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厌烦和抵触。因此,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与人交流时,不用要求他一定表述准确完整,家长只要呈现出正确的交流行为和语言就可以了。
4.积极互动、好奇提问:善于在生活中引发孩子提问,能够调动孩子的好奇心。
5.给予回应:在别人讲述时,听者要能够表示出正在聆听,可以说出“啊、对、是吗?”等表示回应。当讲话者向他提问时,应能够做出相应回答。这些也是交流沟通的技能。
二主要沟通策略:
1.没听清时能够要求对方重复:当孩子没有听清他人的语言时,应能够要求对方重说一遍,“我没听清,你能再说一遍吗?”这是基本的沟通策略之一。
2.懂得如何询问未获得的信息:如果对别人陈述中的某部分信息没有听清楚,就不需要让对方完全重复了,可以针对性地提问,如“你是说8点集合吗?”
3.没有听懂时知道如何要求对方解释说明:如果能够听清楚对方的语言,但不理解其中的某个或某些词语,就需要请求讲话者给予解释。如“xx是什么意思?”
4.能够向听者提供解释说明:当别人不理解孩子的语言时,他要懂得提供重复或用其它语言进行解释。
5.能够和对话者维持同一话题:如果完全不关注他人的语言内容,只讲自己的,沟通就会难以持续。因此,从小要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讲述内容,能与别人进行同一话题的聊天。
三高级沟通策略:
当孩子的年龄和语言水平都增长起来以后,就要对沟通策略有进一步的要求。
1.能使用正式的交流用语:例如,“欢迎到我家来做客”、“我很荣幸。。。。”
2.能用适宜的方式引起关注:当妈妈一直和别人聊天而孩子希望妈妈陪他玩时,孩子会说“妈妈,你能帮我xxx吗?”
3.能用适当的言语征求他人同意
4.能用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5.能用合适的方式拒绝
6.能够主动转换话题:当对方的话题是自己不愿谈的,可以自然地转换话题或“打岔儿”。如果孩子的语言水平发展较好,可以逐渐掌握这一技巧。
前庭平衡失调的感统训练方法
前庭平衡失调的感统训练方法
2008-06-20 21:14
前庭机能是在婴幼儿感知——运动中发育成熟起来的。前庭功能与孩子的运动计划、双侧大脑的协调、空间知觉、思维推理、语言发展,以及听、说、读、写、计算能力都有关系。孤独症儿童在没有特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的确是一种能给孤独症儿童带来福音的有效办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广泛的脑功能发育性障碍,不仅存在触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平衡感觉和本体感觉的失调,通过感知——运动强化训练,的确有利于脑功能的改善。在这提供一些简单的触觉和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
1、滑板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动作不协调等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本体感机能、触觉敏感或迟钝。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与滑板上,挺胸抬头,并拢双脚,从大滑梯上向下俯滑至地板
上这样来回滑行数十趟。这种滑板游戏有助于大脑机能协调发展。
2、吊缆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视觉协调障碍的儿童。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机能、视觉协调等。
训练方法:让孩子俯卧于吊缆上,训练师将其前后、左右晃动。孩子对这种游戏适宜
过后进行旋转运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孩子的具体反应而定。
3、蹦蹦床游戏
使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身体不协调等。
训练目标:调整前庭感.本体感觉.手眼协调机能。
训练方法:训练师或家长握住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在蹦蹦床上跳跃起来,跳的同时配合着口令.音乐,增加孩子跳跃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可以在跳跃的基础上变换花样,比如,跳跃+接球,跳跃+投球入网。训练师或家长应当配合表情或形体奖励,以激发孩子的信心和兴趣。
4、走线游戏
适用对象:孤独症、多动症、学习障碍者。
训练目标:调整平衡觉.本体感觉等。
训练方法: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或波浪型曲线,让孩子踩着行走,足尖对着足跟,双臂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
家庭感统训练的几个小方法
如果小孩的感觉统合失调,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不健康。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感统能力的训练。多做这些训练可以使小孩左右脑平衡发展。以下几点感统训练方法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来的,在家中就可以做,简单易行,写出来供各位家长参考、交流学习。
一、准备一个宽10公分,长2米左右的木板。让小孩在上面走平衡木,锻炼小孩的胆量和平衡能力。也可在室外,让孩子走马路沿、花池沿。
二、给小孩买一个羊角球让他在家中蹦。如果他蹦烦了,没有新鲜感,可以和他玩捉迷藏的游戏,让他蹦着去找你、去捉你。
三、让小孩平躺在垫子上,胳膊伸直,在垫子上滚,每天每次滚5分钟为宜。这个方法可以提高小孩的注意力。
四、让小孩扒在地上,头抬起来,双手抱一个球,向墙上推球,再双手接球。我每天让孩子做100个。距离墙的距离自己掌握。
以上几点可以利用零星时间做,坚持每天做,会收到好的效果的
平衡木下法稳定性分析及训练方法
平衡木下法稳定性分析及训练方法
时间:2004-8-10 15:56:57 作者:宋妮,姚侠文,李翠玲 来源:《体操信息》,2004年第8期
平衡木作为我国传统优势项目,一直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以往我国运动员在平衡木这个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如:早在1990年布鲁塞尔世界杯上,杨波就夺得了我国平衡木的首枚金牌,接着莫慧兰在1995年日本世锦赛、刘璇在1998年日本世界杯总决赛、凌洁在1999年天津世锦赛上又先后夺得平衡木冠军。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刘璇再次以她高超的难度、娴熟的连接和稳定的发挥,夺得了冠军,不仅圆了我国女队平衡木的奥运金牌梦,而且为中国女队团体比赛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了贡献。此后,又陆续涌现出孙晓娇、范烨等平衡木世界冠军。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女子运动员在平衡木项目上的强大实力。然而世界体操的格局正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高水平的运动员日趋增多,每个运动员技术水平非常接近,世界大赛的竞争十分激烈,木中难度动作相差无几,加分因素人人都有。一个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运动能力、体操意识和取得优异成绩似乎都凝聚在落地的一瞬间。有不少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因为做下法落地动作时略显不稳(一小步或一小跳)被扣去0.1分,而导致她们与冠军失之交臂,以致于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在竞技体操中各个项目都涉及到结束动作。它是体现整套动作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的落地动作不仅破坏了整套动作的完整性,也降低了评分标准。尤其当体操发展到各项的冠亚军仅差0.01分的情况下,落地稳定性对于获得高分无疑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单项决赛中,下法落地不稳则直接关系奖牌的得失。例如:在第2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女子平衡木决赛上,杨波的木中动作无懈可击,可是落地时动了几步,名列第七,与冠军无缘。无独有偶,事隔两年后的第26届世界锦标赛单项决赛中,已是世界杯平衡木冠军的杨波在最有希望夺冠的平衡木项目上重蹈覆辙,下法落地没站住,只以9.887分排在第五位,金牌旁落他人之手。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刘璇夺得平衡木冠军,除了高质量完成木上动作外,最后的下法动作纹丝不动的站住,才是她最终夺得冠军的关键所在。所以对落地稳定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求得完美的解决办法,是保持我国平衡木优势并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一环。
对于落地稳定性的问题,我国体操界曾进行过认真的分析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1983年8月,体操科研委员会就这个问题组织了专题讨论,科研工作者、教练员、运动员都纷纷撰文,献计献策。从动力学、心理素质等各个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一些解决落地不稳的方法和手段。1984年,在国内比赛中制定了一条特定规则:落地站稳可获得0.1分的熟练性加分。促进了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这一关键技术的钻研。1987年,在第六届全运会的体操比赛中,体操协会、《体操》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三个单位联合设立了“落地稳定性奖”,鼓励运动员落地稳定性。凡此种种,都说明了体操界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关心和重视。然而,目前这个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原因何在?发人
深省。本人认为造成落地稳定性差有多方面因素,有技术方面的,有心理方面的,有身体素质方面的,也有训练方面的。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就其对落地稳定性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加以研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100人的调查中,其中有88%的人,认为在比赛中平衡木下法落地的稳定性非常重要,1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根据27届奥运会以及第36届和37届世界锦标赛统计(见表1),50人次中只有12人次下法稳,站稳率只占24%,说明下法落地不稳仍然是影响平衡木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提高下法落地的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从查阅90年代以来的文献资料获悉,还没有人对平衡木下法落地的稳定性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高水平女子体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平衡木下法的稳定性及训练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下法落地的稳定性,并为国家队和各省市优秀体操队,在今后的平衡木下法训练中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文以我国高水平女子体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湖北、湖南、广东、上海、安徽各省,以及国家队的运动员(其中一级运动员15名、国家级健将26名、国际级健将3名)。她们都进行过长期的专业训练,都曾参加过国内或国外比赛,有的还曾获得过全国冠军和世界冠军。
作者观看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以及2002和2003年的世界体操锦标赛的平衡木决赛录像50人次,还直接观看、记录了国家队运动员的平衡木训练10次,并对训练中的成功、失败和站稳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其练习内容对下法落地稳定性的影响。
此外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国家级教练员2名、高级教练员11名、中级教练员19名、初级教练员19名)。并请15名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了检验(其中10名专家认为问卷设计合理,5名专家认为问卷设计比较合理)。对搜集、观
察及调查的资料,依据需要用计算机作出数据统计。口头访问了竞技体操专家、教练员以及运动员等20余人次。对国家队运动员的平衡木下法训练方法进行经验总结。
2. 结果与分析
2.1 落地稳定性差的原因
下法落地的稳定性是运动员训练水平的综合体现。根据调查,在平衡木比赛中下法落地不稳的主要原因有技术、心理、身体素质以及伤病四个方面的问题(见表2)。本文将主要围绕技术、心理、身体素质以及伤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2 平衡木比赛中下法落地不稳的原因调查表
落地不稳原因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技术原因 100 77 77%
2 心理原因 100 69 69%
3 身体素质原因 100 21 21%
4 伤病原因 100 11 11%
2.1.1 技术原因
平衡木下法是一套动作的结束部分,又是平衡木成套动作的精彩部分之一。下法落地技术要领的正确性可直接影响下法落地的稳定性,也是引起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表明(见表2)有77%的人认为技术是影响下法落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据调查以下三种技术是造成平衡木下法落地不稳的主要原因。(见表3)
表3 技术方面造成平衡木下法落地不稳的原因调查表
技术环节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起跳技术 100 81 81%
2 翻转技术 100 46 46%
3 落地技术 100 42 42%
2.1.1.1.1 起跳技术
下法起跳会出现过早、过晚两种情况。起跳过早使两腿没有充分的起跳,导致前卷,使后面的翻转动作也过早,翻转缺乏高度。起跳过晚,会使肩部后移,来不及做领臂动作,造成整体动作后撞,翻转速度
过快,落地点过远。以上两种错误的起跳技术都会导致身体重心偏移,达不到最好的抛物线和获得正确的动作姿态,从而使运动员落地前不能充分伸展身体,把握不好落地时机,没有创造有利于稳定落地的局面,造成下法落地不稳定或失败。
2.1.1.1.2 翻转技术
根据力学原理,空中翻转技术主要表现在空中身体翻转速度和转体速度方面,起跳以后需要加快翻转速度和转体速度,落地前又需要减少翻速度和团体速度。如:有些运动员完成横向空翻动作时团身不紧,造成身体翻转速度过慢,影响落地稳定性;有些运动员完成纵向空翻转体动作时两臂屈抱不紧、身体不直、两腿分屈,造成转体速度过慢,也会影响落地稳定性;有些运动员开始翻转速度和转体速度都很快,但落地前没有及时打开身体,减少翻转速度,从而影响了落地稳定性。所以在空中翻转时保持良好的空中动作质量,正确地调整身体位置,可为落地站稳打下良好的基础。
2.1.1.1.3 落地技术
落地时身体姿态不正确,会使前面原本正确的技术动作受到破坏,如:不立肩、缩臀、甩头等。落地时膝盖没有缓冲动作,找不到最佳的落地重心位置,这些都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正确的落地技术还可以大大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2.1.2 心理原因
尽管正确熟练的技术是落地稳定的基础,然而心理原因对落地稳定性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据调查心理不稳定是导致比赛中下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占69%(见表2)。以下是导致下法不稳的几种心理原因(见表4)。
表4 心理方面造成平衡木下法落地不稳的原因调查表
心理原因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紧张过度 100 78 78%
2 信心不足 100 72 72%
3 落地意识差 100 55 55%
4 思想包袱重 100 53 53%
5 失败阴影 100 41 41%
6 外界干扰 100 20 20%
7 习惯性怯场 100 20 20%
(1)过度紧张:神经过度兴奋,精神过度紧张,急于求成或出于希望落地“站住”的迫切愿望致使较
为熟练的下法动作节奏遭到破坏,出现用力失调,使其动作的速度、力量都超过平时的训练水平,落地时易造成与动作相同方向的移动或摔跌。甚至会因过分紧张,而产生超限抑制,出现浑身无力现象。
(2)信心不足:因在训练中下法动作不够熟练,稳定性较差,加上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器械不熟,用力失调等,都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产生,使之在比赛时缺乏信心。
(3)落地意识差:运动员自身的空间、时间、平衡感差,缺乏落地意识。
(4)思想包袱重:由于同伴动作的失败或自己木中的动作完成得很好,因此只想到结果、名次、成绩,而忽略了技术要领。导致运动员情绪紧张,形成较重的思想包袱。
(5)失败阴影:由于在以前的比赛或赛前30秒准备活动时,下法出现失误,造成情绪过度紧张而产生的失败阴影,对下法动作产生恐惧心理。由于该错误动作的刺激强度过大,以至于比赛时错误动作再现。
(6)外界干扰:观众的惋惜感叹或有人穿越器械,比赛场地的灯光、出场顺序等所带来的外界干扰,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而引起的突然紧张。
(7)习惯性怯场:运动员自身心理承受力差,每次比赛或关键时刻出现的习惯性怯场。
2.1.1 身体素质原因
任何动作都是以身体素质的好坏作为基础,所以下法站不稳的运动员,有时并非技术动作存在问题,而是受到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据调查表明(见表2)有21%的人认为身体素质差是导致下法不稳的原因,也是引起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腿部、腰腹和肩背肌肉控制力量以及空中协调能力等方面(见表5)。
平衡木下法属于快速运动中的自由落体,在落地的瞬间给地面的冲击力要大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5~10倍,如果没有强大的腿部和腰腹肌肉力量,很难承受落地瞬间的冲击力,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逐渐弯曲缓冲,做退让性工作。缓冲时,各关节肌肉的配合要协调一致。尽量延长作用于地面的时间。根据力学原理,落地过程缓冲时间越长,地面给人的反冲力越小,这样可以避免落地时给人体带来的损伤,也有利于落地站稳的目的。空中的协调性对于完成空中的翻转技术也是极为重要的。协调性好的运动员知道什么时候团身、什么时候转体、什么时候展体、什么时候落地等,相反协调性不好的运动员空中动作推动平衡,给落地动作带来不利影响。通过肌肉用力控制,保持正确的基本姿态,保持重心位置,对建立准确的动力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表5 身体素质差影响下法不稳的原因调查表
身体素质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膝盖(腿部力量) 100 94 94%
为熟练的下法动作节奏遭到破坏,出现用力失调,使其动作的速度、力量都超过平时的训练水平,落地时易造成与动作相同方向的移动或摔跌。甚至会因过分紧张,而产生超限抑制,出现浑身无力现象。
(2)信心不足:因在训练中下法动作不够熟练,稳定性较差,加上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器械不熟,用力失调等,都可能引起消极情绪的产生,使之在比赛时缺乏信心。
(3)落地意识差:运动员自身的空间、时间、平衡感差,缺乏落地意识。
(4)思想包袱重:由于同伴动作的失败或自己木中的动作完成得很好,因此只想到结果、名次、成绩,而忽略了技术要领。导致运动员情绪紧张,形成较重的思想包袱。
(5)失败阴影:由于在以前的比赛或赛前30秒准备活动时,下法出现失误,造成情绪过度紧张而产生的失败阴影,对下法动作产生恐惧心理。由于该错误动作的刺激强度过大,以至于比赛时错误动作再现。
(6)外界干扰:观众的惋惜感叹或有人穿越器械,比赛场地的灯光、出场顺序等所带来的外界干扰,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而引起的突然紧张。
(7)习惯性怯场:运动员自身心理承受力差,每次比赛或关键时刻出现的习惯性怯场。
2.1.1 身体素质原因
任何动作都是以身体素质的好坏作为基础,所以下法站不稳的运动员,有时并非技术动作存在问题,而是受到自身身体素质的限制,据调查表明(见表2)有21%的人认为身体素质差是导致下法不稳的原因,也是引起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身体素质差,主要表现在腿部、腰腹和肩背肌肉控制力量以及空中协调能力等方面(见表5)。
平衡木下法属于快速运动中的自由落体,在落地的瞬间给地面的冲击力要大于运动员自身体重的5~10倍,如果没有强大的腿部和腰腹肌肉力量,很难承受落地瞬间的冲击力,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逐渐弯曲缓冲,做退让性工作。缓冲时,各关节肌肉的配合要协调一致。尽量延长作用于地面的时间。根据力学原理,落地过程缓冲时间越长,地面给人的反冲力越小,这样可以避免落地时给人体带来的损伤,也有利于落地站稳的目的。空中的协调性对于完成空中的翻转技术也是极为重要的。协调性好的运动员知道什么时候团身、什么时候转体、什么时候展体、什么时候落地等,相反协调性不好的运动员空中动作推动平衡,给落地动作带来不利影响。通过肌肉用力控制,保持正确的基本姿态,保持重心位置,对建立准确的动力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表5 身体素质差影响下法不稳的原因调查表
身体素质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膝盖(腿部力量) 100 94 94%
2 脚腕 100 68 68%
3 腰腹 100 48 48%
4 肩背控制 100 40 40%
5 协调性 100 37 37%
2.1.4 伤病原因
调查表明(见表2)有11%的人认为伤病也是影响下法落地稳定的原因之一。在比赛中运动员带着伤病参加比赛,会引起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性抑制,不敢主动落地,从而导致下法落地不稳或失败。因为下法落地时,对下肢的要求很高,如果脚腕或膝盖有伤的运动员,很难承受落地时身体给脚腕或膝盖带来的压力。运动员为了避免给脚腕或膝盖带来的挤压所产生的疼痛,从而采用被动落地的方式,来减轻落地时身体给脚腕或膝盖带来的压力,影响了下法落地的稳定性。
2.2 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训练方法
随着对落地稳定性的日趋重视,有不少国家已经把落地当作一个高难动作来练习。调查表明,有60%的人非常重视,有40%的人比较重视下法落地稳定性训练。因此,进一步探讨落地训练机制,如何有效的提高落地稳定性是摆在每一个教练员和运动员面前的重要课题。分析落地技术,从中找出新的技术观点,新的教学训练方法,使之能更正确,更科学的指导训练。
落地稳定性主要由技术、心理、身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决定的,三个方面互相影响,形成阶梯式系统工程。好的身体素质是技术的必备条件,而好的心理才能使正确的技术得以发挥,三者缺一不可。科学的运用训练理论来指导训练的实践。使技术、心理、身体素质等三个方面训练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增进整体训练的效益。
运动员落地稳定性是运动员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各方面要求都很高,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循序渐进。还应根据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动作类型和具体情况,加以认真仔细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在训练中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相应的予以解决,逐步提高落地稳定性。根据调查与总结,依次从技术、心理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以下一些训练方法。
2.2.1.1 技术训练方法
根据调查,在平衡木下法训练中常采用以下几种训练方法,同意率为45%~72%(见表6)。 表6 技术训练方法调查表
技术训练方法 总人次 同意人次 同意率
1 木端原地一周下 100 72 72%
2 单练下法 100 69 69%
3 半套带下法 100 53 53%
4 挂串一周下 100 53 53%
5 套带下法 100 50 50%
6 辅助练习(弹网或弹板练习) 100 46 46%
7 高处原地跳下 100 45 45%
(1)木端原地一周下:从高处或木端做原地一周下,体会落地的缓冲技术,纠正错误的落地姿势。
(2)单练下法:在海面坑里完成整个下法单动作,技术熟练后,登陆完成下法落地训练,体会整个下法动作。
(3)下法加难训练,如:半套带下法、全套带下法,从而训练运动员技术、心理、身体素质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实战训练的目的。
(4)辅助练习:在弹网或弹板上完成整个翻转动作,如:向后团身两周下、直体后空翻转体720°下等,主要训练运动员空中翻转的技术和身体姿态的控制。
(5)挂串一周下:加上起跳前的连接动作,但减少起跳后的多周翻转动作,使运动员大胆体会起跳技术要领。
(6)高处原地跳下,体会落地缓冲技术。
下法技术中由起跳、翻转、落地三个环节组成,一环扣一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可能影响下法动作稳定性。所以在学习下法动作时,需要循序渐进,先通过辅助练习,掌握正确技术要领,然后练习单动作,熟练后带入后半套中练习,然后是全套练习。巩固和改进技术动作时,依次从全套、半套、单动作、辅助,进行下法落地练习,从而更好的掌握技术要领。
2.2.1.1 心理训练方法
在心理训练中要根据运动员的不同个性特点,因人而异,采用灵活的训练方法,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之更快的提高下法落地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比赛前教练员应注意运动员情绪变化的规律及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使运动员能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技术要领上,从而更好的发挥技术水平,有利于下法落地的站稳。并注意越接近疲劳状态,越要坚持站稳,这样更符合比赛实际情况。并尽量采用接近比赛时的动作和强度反复进行模拟训练,这样有利于比赛时的发挥。
(1)第一套站稳率训练:要求运动员在第一个成套的下法或第一个单动作下法时的站稳率。锻炼运动
员的过硬技术,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力、注意力和信心。
(2)指标训练:是以数作为指标的强化训练。如在训练成套动作时,要求运动员必须做10套下法站稳的成套动作,否则套数无效。或者是单动作下法练习时,要求运动员5个站稳的下法一组,做3组,如果一组中其中一个下法失败,这组无效。培养运动员不达指标,誓不罢休的精神。
(3)放松与自我暗示训练:在做下法前,如果发现自己有提气现象,赶快调整呼吸,可以有意识的做n次深呼吸,用自我暗示法松弛一下肌肉。然后消除杂念,默念动作要领,集中注意力。
(4)落地意识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强调落地稳定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辅助练习,提高运动员的时空判断能力和平衡感,增强落地的感觉,强调落地的重要性,提高落地意识。(被调查的78%的人在平时训练中会对运动员下法落地意识的进行训练)
(5)语言提示:在下法前或空中翻转时,教练员在器械旁用语言提示运动员下法的落地稳定性,如:喊“站”来增加运动员的落地意识。(被调查的59%的人在训练中会对运动员进行语言提示)
(6)念动训练:在脑中重复再现原有形成的动作过程和技术细节,引起相应动作部位产生肌肉活动,从而达到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和技术改进。(被调查的45%的人在训练中会采用念动训练)
(7)进行测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下法进行测验,也可把队员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来提高运动员的实战意识。(被调查的47%的人会经常对下法进行测验,60%的人偶尔会进行测验)
(8)总结原因:正确总结动作失败的经验教训,及时分析失败原因和改进方法,多想正面因素,少想反面因素,把克服困难的决心,落实在动作的技术要领上。
(9)自我调节:在训练中教会运动员遇困难时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运动员自我调节心理状态能力。
3.2.1.3 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为了较快的提高下法落地所需要的各项身体素质,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做以下各种练习。
(1)落地动作的模仿练习(原地)
通过模仿练习巩固落地姿势,两臂斜上或侧举,头梗直,上体稍前倾,紧肩,立腰,膝部弯曲成半蹲。(每组时间1至5分钟,2至3组)
(2)局部肌肉力量练习
通过对背长肌、臂大肌、股四头肌的力量练习,来提高各部位的肌肉力量。如:深蹲跳(每组30次,2至3组),躺硬人(每组1至5分钟,2至3组)
(3)小关节力量练习
通过小关节力量练习,可增加落地时下肢关节的承受力。可采用的练习方法有:负重立踵,训练运动
员的踝关节的脚趾关节,负重静蹲(每次2至5分钟)
2.2.2 注意事项
2.2.2.1 注意下法动作的选择
平衡木的下法可分为后空翻、前空翻、转体、旋空翻四种类型的下法动作。调查表明89%的人认为采用后空翻类的下法动作比较容易站稳,39%的人认为采用转体类的下法动作比较容易站稳,9%的人认为采用前空翻的下法动作比较容易站稳,7%的人认为采用旋空翻类的下法动作比较容易站稳。从中可看出绝大多数人认为采用空翻类下法的动作比较容易站稳。因为此类下法动作落地前,眼睛可以看着地面落地,视觉器官可以发挥平衡作用,从而有助于下法落地时站稳。所以中国运动员大多采用此类型的下法动作。其次是采用转体类型的下法动作,虽然转体类的下法动作只横轴翻转一周,但是它在一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纵轴的转体动作,所以增加了落地站稳的难度。前空翻类型的下法动作不容易站稳,因为落地前眼睛无法看着地面落地,视觉器官不能发挥平衡作用,所以影响落地稳定性。而旋空翻类型的下法动作,因为难度较大,技术复杂,翻转时需要更大的加速度,会增加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分散了落地站稳的注意力,影响下法落地的稳定性,所以只有较少运动员采用此类动作。但每个运动员的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特点不同,所以每个人适合的动作类型也不同。如:横轴空间感好的运动员适合采用空翻类型的动作,而纵轴空间感好的运动员适合转体类型的动作。所以教练员为运动员选择下法动作时,应根据运动员的自身特点,去选择相适应的技术动作,这样更有利于下法落地的稳定性。
2.2.2.2 注意连接技术
除了不断提高下法起跳技术、翻转技术、落地技术外,还应努力改进其起跳前的连接技术。这些连接动作往往都是一些基本动作,由于后面要连接的是难度动作,所以对起跳前的连接动作要有很高的准确性。连接技术不好,很难发展后面的难度动作。下法前面的连接动作大多采用踺子或小翻,如果踺子或小翻的技术要领不正确,运动的轨迹会遭到破坏,以至于没有充分的推手、立肩,导致后面的起跳技术不充分,从而影响下法落地的稳定性。(被调查的31%的人认为连接技术是导致下法落地失败的原因)
2.2.2.3 注意登陆时机
在学习下法动作时,有不少运动员迟迟不登陆,对海绵包产生依赖性。甚至有的运动员到比赛时才第一次登陆,势必对获得正确落地感觉提高站稳的能力产生消极影响,最终导致下法不稳或失败。因此当下法或成套动作较为成熟,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安排相当数量的登陆训练,应尽量避免赛前突击登陆的做法。只有思想重视,措施得当,科学的安排训练,把握好登陆时机,才能更好的提高下法落地的稳定性。
2.2.2.4 注意防止伤病
不正确的技术要领会导致运动员伤病的产生,而伤病的原因也会迫使运动员不敢或不能依照正确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