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七课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针对训练 2015-9-7 姓名:

一、选择题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经历了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 )

①同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②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逐步削弱相协调 ③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 ④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所决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2. [2015·三明一中月考]农民张某一家年收入23000元,其中承包耕地获得收入15200元,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4000元,农闲时到私营企业打零工收入3000元,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800元。材料中张某一家的收入分配方式分别是( )

①承包耕地所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②入股村办企业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③打零工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④种粮补贴、医疗报销等转移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所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 [2015·大庆质检]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换股权”模式,该模式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对该模式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种企业属于股份有限公司 ②分红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③分红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可以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4. [2015·湛江调研]假定某国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系数大则收入差距较大)和经济增长率处在右图中的X点,如果增加对落后地区社会保障支出转移支付力度,一般说,该点长期内可能趋向( )

A. X B. X D. X

1 2 C. X3

4

5.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的要求,2014年全国已先后有多个地区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会对经济带来诸多影响,这种影响传导的合理路径是( )

A. 劳动报酬提高→企业负担加重→企业利润下降→国民经济衰退 B. 劳动报酬增加→社保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财政赤字增加 C. 社保收入增加→居民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业形势好转 D. 最低工资上调→劳动报酬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6. [2014·无锡期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下列举措中体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是( )

A. 某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1260元调整为1400元

B. 某地民政局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C. 某公司提高对公司负责人的奖励标准 D. 某省财政加大了对失业人员的补助力度

7. 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偏高、过高,饱受普通职工的不满和社会舆论诟病。近期出台的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提出严格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形

成企业负责人与职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此举有助于( )

①强化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②调动普通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③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完善收入分配方式,建立新型社会分配制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201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下列因素中不会直接导致图中基尼系数这一变动趋势的是( )

A. 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B. 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C. 努力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D. 逐步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9. [2015·临沂]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应( )

①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避免收入差距 ②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 ③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再分配要注重公平 ④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 [2014·惠州模拟]库兹涅茨曲线表示的是经济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曲线,下列选项判断正确的是( )

A. b点比a点经济发展状况更好 B. c点比b点经济发展状况更好

C. d点比c点经济发展状况更好 D. a点比d点经济发展状况更好

11. 201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企业负责人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落实上述要求( ) ①遵循了平均、均衡、普惠的原则 ②有利于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③有利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理顺 ④能够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有人说,收入分配的城乡差距、行业差距、职位差距三把“剪刀”剪掉的是一些居民的幸福感,剪出的是不公感,希望这种情况加速改善。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这种情况的是( )

①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②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 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3. [2014·南京一模]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但这需要动用国家力量,通过社会救济等项目来调节收入分配,增加低收入者的待遇水平。这表明社会保障( )

A. 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重要举措B. 能够合理调整我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C. 可以实现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的绝对公平D. 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14. 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著名的“卡尔多改进”准则。下列措施符合该准则的有( ) ①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健全转移支付机制

③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专项贷款 ④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5. [2014·丰台二模]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现有条件下,下列措施中与孔子主张的合理性一致的是( )

①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全国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 ②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③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方案,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④防止垄断性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无偿或低价占有和使用公共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6.人们把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比喻为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如果蛋糕分得不公平,做蛋糕的人就没有积极性,蛋糕就总也做不大,但二者又可以兼得。下列做法中可以兼得的是( ) A.甲企业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B.乙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 C.丙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奖励力度 D.丁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7.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了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下图中组合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8.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

材料二 2014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

度改革方案》。会议强调,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对促进企业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薪酬结构不尽合理、薪酬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逐步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1)图一、图二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哪些变化?(8分)

(2)从初次分配角度就如何保持这一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他敢剪吗?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说你认为“他”敢剪吗?为什么? (2)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今后的发展献计献策。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CBADD ACDCC CBDCC BC

18. (1)信息:2013年到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均保持较快增长,但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同时,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这说明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渐趋合理,分配不公现象逐渐改善。

(2)建议:①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③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19.解析:第(1)问,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因此“他”不敢剪。第(2)问,实际上考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这一对关系,理顺企业发展与职工收入的关系。

答案:(1)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

(2)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要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理顺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同时,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高中政治必修四

高中政治必修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诗里曾写道:“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作为一个哲学命题被提出,正反衬出它在当代生活中的稀罕与匮乏。关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D.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精神中产生

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事做人的。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指望得到神的恩赐;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材料说明( )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②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③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④方法论形成世界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认为,搞生物学的人要学点辩证法,不懂辩证法就搞不好生物学。这一论断的合理性在于承认( )

A.哲学史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4.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哲学派别。这些派别分成_______和______两大基本派别。

A.有神论 无神论 B.可知论 不可知论

C.辩证法 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是世界的统一基础和共同本质。原子具有的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等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永恒不变的属性。

5.持上述观点的哲学派别是 ( )

A.古代朴素主义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历史唯物主义

6.2011年4月,山东省青岛市徐州路新贵都小区一户居民认为家里的分水不好,夫妻俩怪罪楼下两棵松树,不容分说,砍掉才心安。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做法 ( ) ①违背了物质是世界本原的道理 ②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③否认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根据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5月12日被确定为中国“防震减灾日”。而关于地震,人类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7.业内专家指出,做好防震救灾工作,需要真正的哲学的指导,“真正的哲学( ) ①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③将会取代具体科学 ④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不仅是对地震的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真正哲学的 ( )

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

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主要说明 ( )

A.运动离不开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0.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上述要求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B.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C.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11.为全面展示滁州历史文化魅力,进一步加快滁州经济社会发展,滁州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申办2014年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 )

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12.为规范食品安全市场,维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发表公告,公告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这表明 ( )

A.立足主观愿望可以改变规律 B.物质决定意识,办事要从实际出发

C.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意识对物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3.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致商定,对南非的意愿予以积极回应,吸收其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适应了当前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立场的要求。由此“金砖四国”正式变为“金砖五国”。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演变体现了 (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5.央行从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剧烈波动之际提振流动性和扶持国内经济。材料体现的哲学是 ( )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②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特征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实 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6.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

( )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 ②劈材不照纹,累死劈材人

③过了忙种,不可强种 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17.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

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1年3月,日本本州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据此回答18~19题。

18.强震引发海啸,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受灾地区各行业的生产活动遭受沉重打

击。受此影响,刚刚复苏势头的日本经济短期内可能遭受重创。这说明( )

A.任何两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C.部分居于主导地位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9.受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外泄,核辐射危害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专家指出,

在辐射剂量较低时,人体本身对辐射损伤能够自我修复;但如果剂量过高,超出了人体内各器官的修复能力,就会起身全身病变。专家的观点体现了( )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D.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20.江苏省海安县政协原主席陈友龙的落马着实与众不同,他是被一笔笔“小礼” 砸倒的。据法院查实,他16年间受贿244笔,平均每笔不足6000元,受贿次数创江苏省已落马县处级贪官之最。材料告诉人们 ( )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要重视量的积累

C.要善于促成质变 D.要坚持适度原则

21.《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唯圣人知病之为利,利之为病也。”这表明 ( )

A.我们应当努力争取做到有利无弊 B.现实生活的事情都由利与弊组成

C.利与弊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D.要善于分析,争取做到利大于弊

22.2011年8月,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提出,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开展一定年限的免费学前教育。这体现了( )

A.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B.人们可以创造新的具体联系

C.量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3.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2011年7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体现了 ( )

①辩证的否定观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④认识的发展决定实践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③④

24.对于中国而言,烟草业已成为赔本买卖。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相对于烟草制品给中国带来的巨额利税和庞大就业。它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大,两者的差值为618亿元。上述认识 ( )

①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③体现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④是对客观事物的最终认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5.散文诗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采诗与散文之长,使散文的自由

和诗的素质天然成趣、溶为一炉,故它以自己独有的风采立于文坛。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 ( )

①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发展的 ②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④实现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6.当前,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我国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食品价格是

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这是抓住了 ( )

A.事物的主要矛盾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下列选项中与该观点体现的哲理

相同的是 ( )

①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④蝉噪休愈静,鸟鸣山更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8.在科学发展观成为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后,领导干部的“才”也有

了新内涵,评价干部政绩不在简单的以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作为主要依据,而更强调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转变方式上有好思路、能力强,并具有突出政绩。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材料表明 ( )

①主观与客观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

③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二、材料分析题:(第29题16分,第30题28分,共计44分。)

29.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加快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抓紧出台贯彻《规划》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相关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实施海路统筹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布局优化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启动一批项目,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现代海洋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4个基地。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哲理,分析上述材料。(16分)

30.材料一: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80年代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12分)

(2)结合材料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0分)

(3)结合材料,请草拟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提纲),并写出相应的哲学依据。(至少三点)(6分) 例如:要坚持废物利用,减少用纸,循环利用教科书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创造条件促进或防止转化。

二、材料分析题:(第29题16分,第30题28分,共计44分。) 第29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0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第29题16分,第30题28分,共计44分。)

第29题

1、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加快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体现了这一哲理。(4分)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海路统筹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布局优化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体现了这一哲理。(或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4分)

3、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创新体制机制体现了这一哲理。(4分)

4、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重点围绕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筛选启动一批项目,打造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体现了这一哲理。(4分)

第30题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4分)。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有促进作用。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国民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4分)。

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之举(4分)。

(2)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决定认识。(6分)

②人类关于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过程说明寻求真知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4分)

(3)①要树立节约意识、低碳生活意识等; 依据: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

②从家庭和个人实际出发用电、用纸等; 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点一滴节约; 依据: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写出三点即可,有其他合理性建议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

高中政治必修四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注意:哲学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

9、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 注意:真正的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科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的基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地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特点: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

4)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3、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 理:(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内容)。 注意:(1)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3、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1)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2)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3)真理属于认识、意识的范畴,其客观性是指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仍是主观的。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6、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联系的条件性 注意: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1)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2)

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64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64

5、什么叫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三个标准) 注意: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事物。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原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量 变 质 变

含义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事物根本变化,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特点 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根本的、 呈现的状态 统一、相持、平衡

显著的变化和静止等 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结果 性质没变 性质改变

地位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8、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 (

2)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不能把矛普与矛特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含义: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是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注意:两点不能理解为优点与缺点或成绩与不足。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5)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前提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关键是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3.重要条件是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的矛盾。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

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⑴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从创造的角度看)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从客观条件看)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从主观条件看)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四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知识概括和总结。 注意: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A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决定的: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注意: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2)主要派别: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对时代有反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注意:哲学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夸大它的作用。时代决定哲学,哲学影响时代。

9、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P16

注意:真正的哲学不一定是正确(科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科学、正确的哲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

1)产生的基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科学发现;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地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特点:三统一(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科学性与革命性)

4)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

会主义的问题,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最新成果,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本质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

3、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 理:(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含义)(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普遍性)

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内容)。

注意:(1)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

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具体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注意: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3、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4、真理的基本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属性)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1)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2)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3)真理属于认识、意识的范畴,其客观性是指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仍是主观的。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6、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综合探究)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关系: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②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③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因此,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联系的条件性

注意: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注意:(1)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是构成它的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2)整体功能不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P64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为什么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P64

5、什么叫新事物?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三个标准)

注意:不能以时间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新事物。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原 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与质变的区别

原理:◇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发展与矛盾的关系。

(2)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注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注意:不能把矛普与矛特的关系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要作用,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含义: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这是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辨证关系. 注意:两点不能理解为优点与缺点或成绩与不足。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含义: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5)如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前提是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关键是要注意研究事物的特点、本质以及该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

3.重要条件是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的矛盾。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1)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在生产方式中, 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什么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 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3)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⑴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从创造的角度看)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从客观条件看)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从主观条件看)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第一框教案

>教学设计 主讲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并理解按劳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以一次“航班”试飞考核为主线,完成本课知识串联。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知识树。然后开始探究活动体验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热爱社会主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难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几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去一个月里MH370航班成为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飞机去哪儿了”成为我们每天所想的事,而我们现在所在的SZ370航班即将试飞,你们作为本次航班的预选成员,为了让辛勤工作的家人不再担心“你们能去哪儿”,请大声告诉我: 你们做好准备了吗?是否有信心通过本次考核成为正式成员呢? 先看一组图片,猜测考核范围: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七课第一框

我作为本次考核的负责人,要告诉你的是„„本航班在前两周已经成功飞过“生活与消费”站,“生产、劳动与经营”站、即将进入“收入与分配”站进行试飞活动,该站里机关重重,陷阱颇多,只有把握通关秘诀才能顺利通过。加油!

(二)合作探究

各小组围绕“分配”总结本次考核知识点,形成自己的知识树并展示到黑板上。 (三)重点精讲

为了使咱们的每次试飞都可以顺利着陆,咱们还需再进行试飞培训。

通关秘诀一:生产决定分配

我国分配制度的原因p58

1.根本原因: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

2.直接原因: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通关秘诀二:按劳分配

1.基本内容和要求 范围、尺度、对象、标准

2.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1)必然性 P58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体来说:

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2)意义P59

①从劳动者的角度看:调动积极性,促进生产。 →体现效率原则

②从社会的角度看:是对剥削制度的否定,体现平等地位→体现公平原则

(3)地位P58、59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②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据主体地位。

通关秘诀三:按生产要素分配

1.形式

2.意义 (两个尊重,两个一切)

备注:根据关键词区分收入分配方式

①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工资、奖金、津贴收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绩效工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②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股份制企业、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个人投资活动中,凡是看到股息、利息、科技入股、出租、私营企业工资、土地流转等信息都可直接判定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回顾考核要点,准备试飞

通关测试1

小李是该外资企业(管理硕士)的经理,年薪15万,小李的妻子开了一家超市,雇工30人,一年纯利润12万,他家在市区有一套房子租给一商人,房租一年4000元,近期他还在股市赚了3万元,向农民提供一条致富信息,收费200元

通关测试2

张某一家五口人,月收入26000元。其中张某之父是国有企业中层干部,月收入6000元;张某之母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月收入6000元;张某自己投资经营一家小公司当老板,月投资利润收入9000元;张某之妻是一外资企业的化验员,月收入3000元;张某之妹参与政府早餐工程,开了一个早餐亭,月收入2000元。

(四)总结

SZ370航班试飞成功,恭喜各位顺利通过考核 !

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次这样的试飞考核,希望你们在每一次的试飞当中都认真对待,有所收获。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