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浅谈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摘要] 社会工作项目不仅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法之一,也是社会工作机构进行自我管理的核心手段,同时,还是政府创新服务的重要桥梁。而项目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效果。本文主要对社会工作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进行讨论。
[关键词] 社会工作项目 项目管理 风险管理
一、社会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的内涵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ion,PMI)对项目的定义是“为创造独特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一个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而提供的内容、运营周期、预算、人力资源等,并且具有监测与评估其目标是否达成的机制。项目运用之广,可从工程到医疗,科技到扶贫。有别与其他领域,社会工作项目不是为了创造产品,而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的行动,对服务对象产生某些影响及改变。
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主要指的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在目标、时间、人力、资源等特定约束下,高效和系统的完成项目实施,达成项目目标的专业行为(王瑞鸿,2010)。作为一种高效而且系统的运作管理方法,项目管理已经逐渐被引入了社会工作领域。项目管理是把相关知识、技能、工具、技术应用到项目活动中,以完成项目的需求、达到项目目标。其目标是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特别是提高产出投入比。
1987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首次提出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概念,把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九个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和项目采购管理,每个知识领域包括数量不等的项目管理过程。其中,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目前项目管理实践中极易被忽视的问题。
项目风险管理(Project Risk Management)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
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对策。
社会工作项目管理就是指在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系统管理,在目标、时间、人力、资源等特定约束下,高效和系统的完成项目实施,达成项目目标的专业行为。在社会服务需要评估的背景下,在社会服务市场化过程中,以项目的方式申请经费支持,运用项目方法开展服务越来越普遍,与此相联系,项目管理也成为社会服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而项目管理也成为社会服务领域的制度。
任何行业在发展中都会有风险,社工服务概莫能外,社工机构在项目运营管理中既面临自身内部成员带来的挑战和风险,也面临来自服务对象、合作伙伴、社会环境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小到一个场地、一次服务活动的安全,大到涉及服务对象的权益保护和整个项目运营,都需要社工机构来考量其中的服务风险和安全保障问题。
安全问题和风险是项目服务活动过程中伴生的产物,但安全问题和风险又会严重影响和破坏正常的项目服务活动乃至行业发展大局,因此安全问题和风险管控十分必要且重要,是做好项目服务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假若在社工项目服务活动中经常发生安全问题和风险,那么很难想象这项社工服务能够被社会所认可而持续运营下去。因此,服务的安全和风险问题,会严重影响和制约服务质量,可以说高品质的社工服务,必然是建立在高品质的安全管理之上的,没有高品质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也就难以打造出高品质的社工服务,被社会所认可的社工服务。
二、指导理论:志愿失灵理论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运行规模不断的扩张,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日益复杂化,同时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获得等,非营利组织内部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腐败现象的衍生、机构人员能力水平的不足以及利他观念的淡化等等,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志愿失灵”这个概念,用来解释非营利组织及其与政府关系的变化,其“志愿失灵”概念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相关的应用分析与研
究成果也已经很多。
在萨拉蒙看来,“志愿失灵”的情形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慈善组织能力的不充分。
其次,慈善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及其捐助者经常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次级人口群体,因而忽视了其它社会次级群体,不仅留下严重的缺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再次,慈善的父权性。非营利组织中掌握最多资源者对于组织的运作与决策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如主要捐助者和董事会,服务对象反而因是弱势群体和纯粹受惠者的角色而难以对资源运用拥有发言权。
最后,慈善的业余性。非营利组织长期依赖未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志愿者来从事服务,且对职工无法提供具竞争力的薪资,难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参与,因而影响组织运作的成效。
在对F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管理的分析上,运用志愿失灵理论中慈善的业余性,父权性和特殊性三方面对项目进行分析研究。
三、F社区项目运作管理介绍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F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占地1.82平方公里,有12个居民小组、2180栋房屋、3800多居民,流动人口达5万余人,被称为昆明市第二大城中村。此外1.8平方公里范围里有7家网吧,十三万流动人口聚集此地,流动儿童长期浸泡在网吧、光碟店密布的环境中。整个F社区只有一所公立学校,剩下的三所皆为私立学校。
F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分别针对幼儿、青少年和成年人建立了公益幼儿园、免费电脑培训、日常看护三个服务子项目,公益幼儿园项目中服务机构主要是与当地幼儿园合作提供资金让这些贫困流动人口幼儿能得到早期的教育和看护,免费电脑培训则是得到了微软的赞助资金费为当地居民教授电脑知识,提高其职业技能,前一项中项目机构更多是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后一项项目机构则是成为了一个培训机构的角色。最能体现项目社工技能和社工要求的部分就是日常看护,这一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
F社区社会工作站服务“日间照料”项目是由B基金会出资策划,在当地派出所协助下建立的。因此在成立初期有着充足的群众基础,工作站设备比较完善。
B基金会不是一个纯粹的福利性质的组织,它主要是一个以研究为主要目的机构,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它在F社区进行项目投入除了对当地居民进行帮助之外,还要取得社区内流动人口子女的研宄数据来为国家制定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政策提供相应的数据依据。
服务站共分为7个功能区,包括:棋牌游艺区、绿色网吧区、图书室、个人辅导区、庇护所、休息区、心理辅导和法律支援区。项目服务内容包括:个别辅导、心理咨询、法律支援、图书阅览、兴趣培养和庇护,目的是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和服务,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要,提升其社会意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良好公民。庇护所则是为不堪家庭暴力的妇女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提供的,他们可以到这里短暂住上两三天,工作站不仅免费提供吃住,孩子们还可以上网,接受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
四、F社区项目运作管理中面临的风险
(一)社工机构自身风险
首先社工站工作人员未能对社工站的运行产生积极的推动。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招聘不合理,其中一部分工作人员现有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无法完全达到项目的要求,产生了志愿失灵的现象,在萨拉蒙看来非营利组织长期依赖未受过正式专业训练的志愿者来从事服务,且对职工无法提供具竞争力的薪资,难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参与,因而影响组织运作的成效,造成志愿的业余性。这既体现在工作人员的业余性也表现在项目负责人的业余性。
由于F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的负责人是当地派出所的领导人,缺乏公益社会服务项目机构的运作经验, 与专业知识,在他眼中的社会工作只是一套形式固定的工作流程。加上其大量时间被派出所的行政事务所占用,根本没有多少精力对项目进行组织管理。项目负责人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导致了社工站管理制度的缺失与混乱。在人员选择上他录用的大多是一些爱心人士以及曾经多次来社区进行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技巧。而且大学生大都面临毕业择业的问题,流动性强,因此无法在社工站长期工作,导致一些项目固有的活动因为工作人员的流动问题被迫中止。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内部管理和员工行动力方面,项目负责人本身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周期性活动方案,对日常的工作目标也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且工作
人员对于项目本身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对外来志愿者产生了严重的依赖,进一步导致项目工作站对于项目活动规划缺少连贯性。
同时F社工站对高校志愿者的管理和使用比较混乱,浪费了大量资金, 负责人并没有通过明确的规划,利用他们在专业方面的优势提高社工站本身的服务能力,造成了人力资源上的浪费,长久下来,高校志愿者也会产生有劲使不出的无力感,丧失了对社工站工作本身的积极性。
明确的人事制度和严格的工作管理制度对项目管理势在必行。
(二)资源整合风险
由于非营利组织中掌握最多资源者对于组织的运作与决策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如主要捐助者和董事会,服务对象反而因是弱势群体和纯粹受惠者的角色而难以对资源运用拥有发言权,这也是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中志愿父权性的体现,父权性不仅造成服务对象没有自主权,也使的项目实施者本身缺乏发言权对投资基金会产生极大的依赖性。
F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是由B基金会投资的社会工作项目,当地派出所是项目的执行者与协助者,而B基金会是一所具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它的成立目的是收集数据为国家政策的决定提供参考,所以在项目合作中当地派出需要针对基金会的数据需求制定活动计划,一方面基金会设在北京,与昆明路程遥远,不便派专人对项目进行协助,另一方面基金会对于F社区社工站的专业水平有了过高的估计,诚然,社工站在实务工作方面做得很出色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但在专业理论数据收集方面由于工作人员本身专业不对口等原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忽,对基金会的工作进行造成了阻碍。
在项目启动阶段项目,项目机构没有在政府方面取得一个明确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项目实施的后期片面的注重社会工作实务,缺乏相应的理论总结,让基金会对F社区项目的重视性下降,失去了投入的热情。F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己经进入了尾声,并不是项目的目标已经达成,项目应该结束,而是资金己经将近枯竭。到最后,机构仍将筹资的希望寄托在基金会上面,而基金会则希望在项目到期后,项目本身能够被政府部门认可,通过当地机构本身的影响力得到政府的支持,机构和基金会都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导致事情拖延至今仍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双方合作前,各自职责的明确划分对项目管理尤为重要。
(三)服务对象管理风险
非营利组织及其捐助者经常集中在少数特定的次级人口群体,因而忽视了其它社会次级群体,不仅留下严重的缺口,也造成了资源浪费。F社区服务站的项目运行在于服务对象的互动方面产生阻碍,除了因为工作人员工作的不足外,特殊性和造成的志愿失灵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社工站片面的按照基金会制定的服务方案的框架进行项目服务,缺乏必要的服务扩展和延伸。服务对象只能被动的接受服务,新的服务要求无法向社工站传达。对服务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首先,社工站和工作人员、志愿者之间未能构建良性的互动。项目负责人没有制定相关的服务目标,项目工作者积极性差,社工站本身未能将自己与服务对象置于同一地位,将自己抬高为服务的给予者,而没有起到一个倾听者的作用,缺乏必要的访谈,无法及时察觉服务对象的新改变和新要求。
其次,项目资金有限,社工站本身没有开拓更多的资金来源,基金会的项目投资只能维持已规划好的服务,对于服务对象新的服务要求有心无力。
只有及时倾听服务对象的要求,加深对服务对象的了解才能保证项目服务的有效运行。
五、社会工作项目风险管理的途径
综上所述的项目风险,是社工服务活动中易发的服务风险,几乎涉及了社工服务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有效管控这些风险,笔者建议社工机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树立和增强社工服务风险的意识。在实施项目运营管理活动中,坚持“安全第一”原则,把安全管理渗透到项目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在实施每项管理和服务前,先做好安全评估和预警,做到服务实施前安全保障先行,确保服务风险可控。
2.要明确机构内部的安全管理责任。机构管理者在实施项目运营时,应明确相关负责人的安全管理责任,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考核机制,确保机构服务的安全管理责任明确、目标明确,安全管理落实到位。
3.要抓好机构日常安全管理的监督。机构管理者应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监
督机制,采取定期抽查、暗访、排查等方式,对相关项目服务点的防火、防盗、用电、服务对象权益保护等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开展机构内部的安全自查、自检和自纠工作,以有效管控服务风险。
4.要适时开展机构安全管理的教育活动。针对机构日常专业服务、场地设施维护、项目运营、对外合作等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及时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伦理、服务对象权益保护、专业服务安全、场地设施安全、合作安全、资源安全利用等专题培训教育,以提升机构从业人员对安全服务和管理的认知。
5.要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指引。应在实际服务活动中,加强对社工服务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逐步完善机构的相关安全工作制度和指引,确保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做法能上升为制度规范,以便有效提升机构的安全管理能力或水平。
参考文献
[1] 齐中英,朱彬编著.公共项目管理与评估[M].科学出版社,2004.
[2] 刘伊生.建设项目管理(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编.王勇,张斌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5] 王梅.我国非营利组织项目管理研究[D].西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2010.
[6] 罗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 耿长娟.从“志愿失灵”到“新治理”:莱斯特·M·萨拉蒙的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D].
厦门大学, 2012.
[8] 李琨.F社区社会工作项目管理的SWOT分析研究[D].云南大学,2014.
[9] Reviewer K H R P.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Fifth Edition[J]. 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2013, 44(3):642-651.
[10] 吴延风.项目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11] 李耀锋.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需警惕的几个问题[J].中国社会工作,2015(27).
社会工作实习引入项目管理的探索
第9卷 第2期2008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Med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2June.2008
社会工作实习引入项目管理的探索
郑立羽
(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系,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探讨社会工作实习管理中引进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项目管理在实习管理中的运作流程和运作重点。希望通过项目化的引进使社会工作的实习更具成效。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784(2008)02-0046-04
在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社会工作实习是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服务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由于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不同步,传统阶段式基地化的社会工作实习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机构对于实习的需求,教学与实习内容相脱节。笔者所在的福建医科大学社会工作系2006年起运用项目管理,借鉴项目管理的流程,注重教学目标与机构战略的结合、实习任务的分解与责任的明确、项目人力资源的整合和有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有效提升了教学与实习机构服务专业化水平。 一、传统阶段式基地化实习管理模式的不足 (一)传统阶段式基地化实习管理的模式 1.以阶段式设计为基础。社会工作的实习主要依学生年级不同分成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两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实习在实习内容和实习目标上都有显著不同。社会实践主要在大一及大二学生中进行,安排学生每周轮流到不同的实习机构进行观察和旁听。而专业实习则是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将实习学生分组定点在某一实习机构中进行为期8周的集中实习。
2.以基地化实习为特色。目前在社会工作课程建设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基地化实习为特色的实习规划与管理方式。在以基地化
收稿日期:2007-11-05
作者简介:郑立羽(1980-),女,助教。
实习为特色的实习管理中,校方与专业对口的机构签订实习培养计划,由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专业督导。从2002年起,我系已与11家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并建立了实习基地。基地化的实习为学生提供了相对固定的实践空间,也提供给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机会。 (二)供需矛盾成为传统实习模式的主要局限 经过多年的运作之后,单纯阶段式基地化实习管理的局限在实习评估逐步显现出来。中国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式还是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对于/以人为本0、/助人自助0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还较陌生。可以说相较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在中国的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才刚起步。由于机构在社会工作方面的不成熟,所以一方面机构不能提供较多的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供学生实习,造成实习浮于表面甚至转为行政,学生反映实习工作专业性不强,与教学内容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机构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方面有明显的压力,督导往往停留在表面,不能对学生进行深入地进行专业的社会工作讲解和指导。实习双方在实习内容安排、实习指导、实习期望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矛盾。
(三)促进教学与机构服务的共同发展是实习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
要保证实习效果解决供需矛盾,就需要缩小社
))
会工作教育与机构服务水平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差距。因此社会工作的实习除了要完成教学内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实习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这样一方面能促进实习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机构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工作在教学与社会两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改进现有的以教学为本的实习管理方法,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使社会工作实习能达到提升教学水平与机构服务水平的双重目标。
二、社工实习的项目管理运作 (一)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近几年在中国较为流行的管理方式。所谓项目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非重复性的活
动。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目标,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项目管理已经被大量运用在高校管理、学生实习和实验室管理中[1-3]。
从2006年起我系尝试将项目管理引入社会工作实习管理中,改变原有阶段式基地化实习管理模式。目前与共青团福州市委、福州市综治委预防办合作的主要针对社区青少年特别是/三失0青少年问题的/福州台江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0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应。 (二)实习中项目管理的流程
在这一项目的运作中,管理流程主要参考了项目管理的流程框架,把项目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概念阶段、开发阶段、实施阶段及评估阶段。项目管理在不同阶段,其管理的内容也不相同(表1)。
[4]
表1 项目阶段划分及工作任务
概念阶段明确需求策划项目调查研究确立目标可行性研究明确合作关系拟定战略方案提出项目建议书
开发阶段确定项目组成员确定服务目标实施方案研究资源及环境动员经费预算工作分解项目政策制定
实施阶段建立项目组织建立完善项目联络渠道
实施项目激励机制细化各技术指标执行分项工作指导与监督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评估阶段服务目的的达到评估与验收项目评估文档总结资源整理
1.实习目标的概念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与实习机构进行协调,了解实习机构需求、结合实习教学目标进行项目策划和可行性研究,最后形成项目建议书,以达到实习教学目标与实习机构的战略结合。这一阶段主要工作首先要与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把握机构目前的发展需求,为未来实习目标与机构目标的结合奠定基础。其次确定与实习机构的合作项目,比如系列主题活动、合作科研项目或是独立完整的社会服务项目。比如我系与福州团市委合作的以/社工普法进校园0的学校社工实习项目,就将学生实习与机构日常工作安排很好地结合起来。概念阶段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多,但对后期项目效应、实习效果都有很大影响,一个好的社会工作项目的实现将有效
地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2.实习任务的开发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确立项目组主要成员、定范围和目标、工作分解、确定主计划等步骤对具体实习工作安排进行分解与责任明确。该阶段主要工作任务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第一,由学校、机构和实习学生三方组成项目组成员,以保证三方需求及利益的表达与协商;第二,结合学生实习的时间和能力,与机构协商确立可执行的项目目标,确定实习工作的工作范围;第三,以项目计划为基础,将学生实习计划嵌入到项目计划中,整合项目规划与实习教学计划,使项目的运作与实习计划同步,保证学生的实践时数和实践周期与机构项目动作周期相适应;第四,通过工作分解将项目按管理和操作层次逐层细分,并
)
确定学校、机构和实习学生不同的职责。
3.实习项目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重视项目人力资源的整合,根据开发阶段的工作分解和人力规划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指导、监督、预测、控制是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实施阶段带教老师需要协助学生从实践、实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根据项目进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技巧的培训与指导。实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对项目进程、项目管理方式、学生能力、机构关系、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达成项目目标。
4.实习项目的评估阶段。在完成项目有关工作之时,实习管理者要与机构和实习学生一同对项目进行文档总结、评估验收和对项目总结评价,同时要针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效果的评估,通过评估为未来工作积累经验。实习项目评估应包涵对学生技能发展和项目本来运作成效的评估。学生技能评估的建立应嵌入教学目标的工作分解基础上,其评估结果也将是项目运作成效的重要指标。项目运作成效的评估还应包含服务效果、社会效应、专业化发展、成本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估上应尽量多角度、多方法,如服务对象满意度,项目组互评,专家评估等等。
(三)实习中项目管理的运作重点
1.重视教学目标与机构战略的结合。首先改变传统的实习中仅从学校教学计划出发制定实习计划,在项目管理的实习中要将机构的需求提高到与教学同等的高度,在工作思路上将机构视为实习的战略伙伴。从双方合作的角度来确定实习计划,达到机构与实习教学的双赢。其次是对机构事务的战略参与。以专业的社会工作的身份参与到机构的项目分包中,选择适合的项目分项作为实习项目。同时在项目中大胆地开拓社会工作空间,进行社会工作的探索。这种战略合作有利于开展双方深入、广泛的合作。
2.明确项目参与者职责。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过程不受到机构其他事务的干扰,实习管理者在确定实施方案后应进行细致的工作分解和职责划分。在项目运作中由学校、实习学生代表和机构代表三方面组成的项目组,建立一临时、柔性、扁平的组织框架,以保证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同时在工作分解中明确说明实习教学要求与工作内容,以保证)
)
在实习的中后期不会出现目标偏离或目标缺失,同时也有利于机构对实习学生机构工作的分配与管理。
3.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的整合。在项目管理中要打破实习阶段的限制,根据不同层次的工作要求,将不同实习阶段的学生分派到不同的组织中进行实习。这种整合不仅是人员的整合、资源的整合,而且实现了实习学生之间经验的交流。不同分工、不同年龄的实习生在一个项目中合作,有利于经验的传递,也避免了机构督导的重复说明。 三、项目管理对社会工作实习的促进 (一)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实习目标
与以往实习管理中以技能操作为导向的,通过统一实习手册确定实习目标的方式不同,项目管理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建立。以技能操作为导向通常强调学生个案、小组等某种技巧的训练与达成。而以需求为导向的实习目标的建立意味着将根据不同机构实习的自身需求,结合社会工作教学要求拟定具体的、有特色的实习目标。这种实习目标包含了学生和实习机构的双方面需求,有利于实习中双方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0实习项目中,实习目标由传统的单纯完成一定量的个案或小组工作,发展成为通过完成个案或小组工作以达到社区/三失0青少年三年内100%的服务率。项目运作一年来已开展个案服务1625人次,小组工作21场,社区工作14场,对确定服务的已建档问题青少年服务率已达到40%以上[5]。 (二)加强实习资源整合
项目化的实习与传统阶段式实习安排不同,通常有一个较为连续的时间跨度。因此它与阶段实习中应急性使用资源不同,它需要对资源做出合理的规划。在资源规划中,项目管理强调不同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不同年级学生根据其专业水平在同一项目中的整合安排,不同机构资源在一个服务项目中的整合使用等等。资源整合的项目管理有利于打破实习阶段和实习机构的框架限制。在/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0实习项目中,不同年级的学生,形成了/社工)助理社工)社工志愿者0的三级人力资源体系,在系部内部形成了学生间良好的/传帮带0机制。在这一项目下,我们还整合了专业实习、
暑期实习、日常见习和课题研究的不同资源,目前这一项目平台上已经承担了2个课题、2届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实习、3个年级学生日常社会实践和暑期学生调查实践。
(三)顺应机构服务管理方向
实习以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熟悉社会工作项目的运作,另一方面也适合于与机构开展合作。顺应社会服务机构的项目化管理,可以使学生的实习安排与机构服务相协调,最大程度地融入机构工作中去。青少年社会工作项目已经成为共青团福州市委、福州市综治委预防办的重点项目,由项目化向制度化发展。今年/福州台江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0已经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成为了团委常态工作项目,吸纳了一批社工毕业生成为了福建省首批专职社会工作者
[5]
以项目贯穿不同阶段的实习安排,使整个实习规划更加的中心明确。但项目化对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实习管理思想、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等都提出了挑战。作为社会工作的教育者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为社会工作教学与机构服务的专业化共同发展开拓一条双赢的道路。参考文献:
[1]宋卫华.用项目管理建构独立学院实验实训教材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52-54.
[2]陈 登,蔡晓玲.浅谈林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毕业综合实习项目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3(1):55-57.
[3]许建飞,孔亚琴.项目管理原理在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115-117.
[4]曹 平.项目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5):111-113.
[5]共青团福州市委.关爱2007#福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报告[R].福州:共青团福州市委,2007:28.
(编辑:马川建,常志卫)
。
项目管理在实习管理中的运用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实习管理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引入到原有的以阶段式基地化为特色的实习框架中,
TheApplicationofProjectManagementtotheSocialWork.sPractice
ZHENGL-iyu
(SocialworkDepartmentinSchoolofHumanity,FujianMedic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Thispaperattemptstodiscussthenecessitiesandfeasibilityoftheintroductionofprojectmanagement,alongwithitsoperatingproceduresandpriorities,intothepracticalmanagementofsocialwork.Thepracticeofsocialworkisexpectedtobemoreeffectiveviatheexploitationoftheprogram.
Keywords:socialwork;practice;projectmanagement
)
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对社会工作实习的作用探讨
在社会工作课程体系中,社会工作实习是重要的一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服务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由于社会工作教育与社会服务机构发展的不同步,传统阶段式基地化的社会工作实习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学生和机构对于实习的需求。教学与实习内容相脱节。本文借鉴项目管理的方法,希望用项目化的引进,对社会工作实习进行一些探讨。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习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点和教育特点,决定了他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更偏重于实务和操作取向的专业。因为只有实务才能把服务送达有需要的群体,实现自己的专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只有通过实习,才能将知识、价值和技巧运用到实际服务工作中去,同时也通过实务去探索和发现知识、修正和反思知识、理论。所以,实习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更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重要教学过程、发展知识的过程。一般的,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应该包括时间相对比较短的课程实习和时间比较长而且相对集中的专业实习。但是,当前这两类实习方式均受到很大的制约。
制约专业实习的重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思想认识因素,因为我们的多数老师更习惯于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把实习(尤其是把课程实习)也当作一种有明确目的的教学过程存在着认识方面的不足。其次是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当中。几乎没有考虑或留出相应的时间,让在课程教学中有时间去组织实习。再次是督导的缺失。由于实习不仅要把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理论和技巧与实务结合起来,在实习中增长知识和独立开展实务的能力,也是要发展专业自主能力,强化专业认同、专业意识和专业价值观。并且培养对西方理论、模式、原则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但是,在我们当前的实习中,督导环节是比较薄弱的。最后,就是专业实习基地、场所或机构的严重不足。当下,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或者说是尽量)建立几个实习基地,也可以说成是都签署了协议,挂了张牌。但这些“基地”的实际运作状况。很少能达到实习要求。
二、社工实习的项目管理运作
1、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管理是近几年在中国较为流行的管理方。所谓项目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非重复性的活动。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目标,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项目管理已经被大量运用在高校管理、学生实习和实验室管理中。
2、项目管理对社会工作实习的促进
(1)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实习目标。与以往实习管理中以技能操作为导向的,通过统一实习手册确定实习目标的方式不同,项目管理注重以需求为导向的目标建立。以技能操作为导向通常强调学生个案、小组等某种技巧的训练与达成。而以需求为导向的实习目标的建立意味着将根据不同机构实习的自身需求,结合社会工作教学要求拟定具体的、有特色的实习目标。这种实习目标包含了学生和实习机构的双方面需求,有利于实习中双方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2)促进学生专业认同及成长。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新手成为拥有一定专业自主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人能力阶段——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者,志愿者、义工。从事专业社工服务。基本上是本着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者,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志愿者。第二,职业与专业过渡阶段——个人能力与职业规范、专业教育训练的连接。就是把个人能力和专业的规范训练、社会服务的复杂实务情境连接起来的专业过渡阶段。个人必须反思自己原有的价值理念和能力习惯,建立规范的职业行为标准、正确的专业自我与服务方式。第三,专业探索阶段——经受能力不足的痛苦、不断探索自我与专业自我。在这个阶段,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实务情境要求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持较高的水准来完成服务项目所赋予他们的任务,而他们自己觉得理论与实务的准备都不充分,会呈现出脆弱的自我与专业自我。第四,专业整合阶段——从经验中整合出较具现实感和自主性的专业自我。随着成功经验和成就的累积,清晰度、满足感、现实感、胜任感是这个阶段社会工作者拥有的情绪感受。对实际情境中的不确定性的忍受力大大增强,可以抵挡许多外来的不适当的影响因素,逐步确定自己的较具个性化的专业风格。
(3)加强实习资源整合。项目化的实习与传统阶段式实习安排不同,通常有一个较为连续的时间跨度。因此它与阶段实习中应急性使用资源不同,它需要对资源做出合理的规划。在资源规划中,项目管理强调不同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不同年级学生根据其专业水平在同一项目中的整合安排,不同机构资源在一个服务项目中的整合使用等等。资源整合的项目管理有利于打破实习阶段和实习机构的框架限制。
三、结束语
项目管理在社会工作实习中的运用并不是否定传统的实习管理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项目贯穿不同阶段的实习安排,使整个实习规划更加的中心明确。但项目化对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实习管理思想、管理水平和资源整合能力等等都提出了挑战。作为社会工作的教育者和社会工作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为社会工作教学与机构服务的专业化共同发展开拓一条双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宋卫华.用项目管理建构独立学院实验实训教材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10):52-54
[3]许建飞,孔亚琴.项目管理原理在高校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115一117.
[4]郑立羽.社会工作实习引入项目管理的线索.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6)
[5]张曙.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成长过程探析——以抗震希望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Scrum 中的大项目管理
人人网评论功能
图片展示特效
网页定位导航特效
网页广告特效
本文作者: 伯乐在线 - brucefeng 。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欢迎加入伯乐在线 专栏作者。
团队使用 Scrum 已经有半年多了, 基本形成了一周一个迭代周期的正常开发节奏,团队的开发状态也进入了正规;但是在Scrum的迭代中,时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大项目需求,这种大项目工期长,时常会跨团队/部门配合,因此在迭代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难以管理。
这篇文章是我们团队在周会上专门讨论大项目管理时的总结。
1. Scrum迭代管理
在Scrum迭代中有是哪个重要的节点:
Sprint需求会
在需求会上,主要是产品经理(PO)向技术团队阐述产品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人员会参与到产品细节的讨论中;这个讨论过程不仅能让开发更深入的理解产品的意义和细节,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对产品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直接挑战PO。最终会完成Story评审,对Stroy进行估点(评定Point),对各个Story确定优先级。需求会一般持续一个半小时以内。
Sprint计划会
计划会(planning)上会review一下上个迭代遗留下来的story和task,评估剩余的时间;之后会评估在需求会上评审通过的story,划分task,给出实现所需时间。之后每个人会主动领取task。目前我们每个迭代按照每天6小时计算开发时间,剩余的时间作为运营时间。
产品交付
对应系统功能就是功能上线,最终交付给PO。
2. 大项目管理
大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功能复杂,需要有技术设计来厘清
开发量大,项目工期长;
Story难以拆小,或者拆小之后的Story没有意义;
可能跨团队/部门的合作。
针对需要跨团队/部门合作的大项目,因为其他团队/部门的开发并不一定使用Scrum的迭代管理方式,即使他们使用相同的Scrum迭代周期,所以针对这种大项目更适合是使用瀑布式管理方式。大项目管理主要做好一下几个关键点,在实施过程中也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需求评审
大项目说明需求本身就很大,因此在需求评审阶段把控好需求的方向和细节,包括需求内容和背景、确定干系方、初步技术可行性聘雇和初步的分线评估。
技术设计
分工排期
这个分工排期需要确定各个干系方的分工,每个干系方不同阶段的时间节点,包括PO需要提供到的物料(交互、视觉设计等),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干系方定期召开例会以同步进度和问题。
上线方案和时间点
大项目时常涉及到的较多的项目修改,需要做好上线方案和回滚方案的评审。上线方案需要确定需要上线的项目、配置、数据表(库)及其他运维项,这个上线方案需要分步骤验证,避免出现上线步骤接口或功能的兼容性问题;回滚方案是针对上线过程中一单某个步骤出现问题该如何回滚,也需要针对回滚方案分步骤验证。
3. Scrum中的大项目管理
大项目放在Scrum中管理,有种把大象放到冰箱里,不过这次的步骤却不是打开冰箱把大象放进去。不过大项目可以借助Scrum中迭代的方式进行管理。
需求评审放在Scrum迭代需求评审会上进行
Scrum计划会上划分task,如技术评审task,与其他团队/部门沟通task,开发task,测试task和上线task等。
在每个迭代计划会上,同样会review大项目的task,评估剩余时间,只不过大项目与其他团队/部门是有时间节点的,如果剩余时间超过预期,就需要评估风险并适度增加人力。
加入伯乐在线专栏作者。扩大知名度,还能得赞赏!详见《招募专栏作者》
打赏支持我写出更多好文章,谢谢!
打赏作者 1 赞 1 收藏 评论
关于作者:brucefeng
陈景广 自2013.05工作于大众点评至今 个人主页 · 我的文章 · 9 ·
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问题[1] - CSAI.cn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问题[1]
http://www.csai.cn 作者:sqybtv 来源:项目管理者论坛 2008年4月11日 进入社区
影响项目质量的主要有五大因素;质量控制的有三个阶段和两个工序质量控制。
一、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人、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对这五个方面因素的控制,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
1、人的控制:指直接参与项目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因此,应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应根据项目的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方面控制人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项目环境。
2、原材料的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对材料的控制主要通过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进行收、发、储、运的技术管理,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等环节来进行控制。
3、设备控制:设备包括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仪器仪表等。对设备的控制,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
4、方法控制:这里所指的方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工艺、组织设计、技术措施等。对方法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合理选择、动态管理等环节加以实现。合理选择就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项目质量、加快项目进度、降低项目费用的实施方法。动态管理就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正确应用,并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
5、环境控制: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项目技术环境,如实现项目的各种技术、工艺等;项目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等。根据项目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
二、在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环节,其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不同。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将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1、事前质量控制:在项目实施前所进行的质量控制就称为事前控制,其控制的重点是做好项目实施的准备工作,且该项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工作内容有:
技术准备: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有关资料、图样等;调查分析项目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及质量保证措施;确定计量方法和质量检测技术等。
物质准备:对项目所需材料、构配件的质量进行检查与控制;对项目实施中所使用的设备或装置应检查其技术性能,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不能使用;准备必要的质量检测设备、机具及质量控制所需的其他物质。
组织准备:建立组织机构及质量保证体系;对项目参与人员分层次进行进行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素质;建立与保证质量有关的岗位责任制。
现场准备:不同的项目,现场准备的内容亦不相同。
2、事中质量控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进行的的质量控制就是事中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的策略是:全面控制实施过程,重点控制工序或工作质量。其具体措施是:工序交接有检查;质量预控有对策;项目实施有方案;质量保证措施有交底;动态控制有方法;配制材料有经验;隐蔽工程有验收;项目变更有手续;质量处理有复查;行使质控有否决;质量文件有档案。
3、事后质量控制:一个项目、工序或工作完成形成成品或半成品的质量控制称为事后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进行质量检查、验收及评定。
4、项目最终完成阶段的质量控制:项目最终完成后,应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评定,判断项目是否达到其质量目标。
三、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对一个(或若干个)劳动对象连续完成的各项生产活动的总和。项目就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的。要控制项目质量,首选应控制工序质量。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