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无赖,仗着自己有亲戚在朝里当官,经常无缘无故地欺侮老百姓。一天,他路过一片荒山,见一个农民在山上打柴,他硬说这片荒山在他家的祖坟后面,在山上打柴会破了他家的风水,不让农民打。农民争辩这是无主的荒山,历来有“谁打柴归谁”的规矩。于是,这个无赖又大耍起无赖来,操起农民的扁担,往农民身上打。农民手急眼快,顺势举起斧子去挡,“哎哟”一声,无赖的左胳膊鲜血直冒。原来,农民的斧子没有及时收住,把无赖的胳膊砍伤了。无赖怎么会甘心吃这么大的亏呢,他一张状子告到县里,想叫知县重重治农民的罪。知县是个清官,他平时就知道这个无赖的为人,非常同情受欺侮的农民。他很想帮这个农民的忙,可农民用斧子砍伤了人这是事实,不治罪也不好办。知县对状子看呀看呀,忽然,他把眼睛停留在“用斧伤人”这几个字上。于是,一条妙计便想好了。他对无赖说:“你先回去,我一定照状子认真处理。”无赖在家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知县治农民的罪。他再去县衙问。知县把惊堂木一拍,气乎乎地说:“你告他‘甩斧伤人’,甩斧是无意的,何罪之有?”无赖被搞得莫名其妙,原来是知县将“用斧伤人”改成了“甩斧伤人”。
清朝某年科考,题目为《昧昧我思之》(《尚书·秦誓》有“昧昧我思之”这句话),一位秀才粗心大意竟把试题《昧昧我思之》抄成了《妹妹我思之》。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考官见后不禁大笑,于是在批语中即席对出一联“哥哥你错了”,此联奇中见奇。
二:关于“因为错别字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真实故事
乌鲁木齐从日本引进一条挂面生产线,又花18万元从日本购进1000卷10吨的塑料袋。当这批塑料袋到达乌鲁木齐时,一位细心人发现乌鲁木齐的“乌”多了一点成了鸟鲁木齐。这一点之差使18万元的塑料袋化为乌有。
差之毫厘 失之百里
江西有位农民从某报上看到一则消息:闽西龙岩市白沙镇食用菌栽培很有名,上年大丰收,决定到白沙去学习,千里迢迢来到闽西龙岩市新罗区的白沙镇,下车一问,不想人家告诉他,白沙镇很少有人栽培食用菌,更没有大丰收。他一听“傻”了,连忙拿出报纸问白沙镇的一位干部这是怎么回事?这干部一看报纸,想想才明白报上登的原来是龙岩市上杭县的白砂镇的事,报上因没有说是新罗区还是上杭县,更把“砂”误写成了“沙”,因而使这位农民找错了地方。
就媒体上这么一个错别字,却让农民朋友耽误了一天时间、白跑了100多公里的冤枉路,多花了钱,你说冤不冤?
没有“扶谷县”
神府煤田府谷能源基地的观众收看了电视台有关“陕北歌王”王向荣的话题,都为字幕中多次将“府谷县”这个民歌之乡及王向荣的籍贯写为“扶谷县”,深感惊异。
近十几年来,电视、报纸、杂志上的错别字司空见惯,给当事人和相关单位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这次看了电视之后,一些听众写给王向荣的信就因写成“扶谷县”而被邮局以“查无此县”退回。
书上写的还会错?
据报载:前不久,荆州市某区宣传部副部长问小侄孙:“李时珍是哪里人?”答:“河北人,书上有记载。”小侄孙还找来一本由董胜主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书中第1133页,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条,原文如下:“李时珍是蕲州(今河北蕲春)人。”他一看啼笑皆非,只好给小侄孙指出,李时珍是湖北蕲春人,并非河北人。小侄孙不服:“难道书上写的还会错?”
别字连篇
电视台播出的20集电视连续剧《不共戴天》,笔者竟发现字幕中的错别字连篇,并且几乎每集的字幕中都反复出现错别字。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出现错别字之处高达50处之多。尤其不能原谅的是,不少错别字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可是却在那些大导演、大编剧、大制片的眼皮底下顺利通过,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例如,剧中将“检察院”写成“检查院”,把“休戚相关”写成“休息相关”,将“林峰”写成“林疯”,把“资不抵债”写成“姿不抵债”,将“尔虞我诈”写成“你疑尔诈”,把“举步维艰”写成“举步为艰”,等等。
林永友,浙江舟山,公务员———
一条成语病天下
许多作者把成语“空穴来风”当“无中生有”来用,有人戏称为“一条成语病天下”。实际上,空穴来风的意思应是有洞穴才会进来风。
宋玉《风赋》有一句:“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中,句(gōu),通“勾”,意为弯曲;空(kǒng),通“孔”,意为洞。这句话用白话来表达就是:枳树上弯曲的地方才能筑巢,有了孔洞才会进风。比喻乘隙而入,常指某种消息或传言的散布并非毫无缘故。
大学介绍不该有错别字
因工作之便,笔者今年接触到大量高等院校的招生广告和“致新生的一封信”。在这些广告和公开信(包括一部分邮寄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中,几乎都有一段介绍学校基本情况的文字。而在介绍学校所处位置时,又基本上有“坐落在(于)……”这样一句话。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把“坐落”误写成“座落”。根据笔者手中的资料统计,写“坐落”的院校只有22个,而写“座落”的院校则高达42个,正误之比接近于一比二。这还是大学说明吗?
鼓励读者找错
上海有本《咬文嚼字》月刊,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己任,是一本专门纠正语病的刊物。然而,它可不是......余下全文>>
三:请找几个关于错别字的小故事,短一点的,谢谢了……
)
故事发生在“文革”期间,那时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接受再教育”。有个知青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妈妈,不要再寄粮票和钱来了。我的粮食狗(够)吃了。这些天常常下雨,烦闷得很,我的命(伞)也丢了。为了节约闹革命,我只要你们的老命(伞)。现在公社已经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过两天我就上吊(调)了。”
四:错别字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无赖,仗着自己有亲戚在朝里当官,经常无缘无故地欺侮老百姓。一天,他路过一片荒山,见一个农民在山上打柴,他硬说这片荒山在他家的祖坟后面,在山上打柴会破了他家的风水,不让农民打。农民争辩这是无主的荒山,历来有“谁打柴归谁”的规矩。于是,这个无赖又大耍起无赖来,操起农民的扁担,往农民身上打。农民手急眼快,顺势举起斧子去挡,“哎哟”一声,无赖的左胳膊鲜血直冒。原来,农民的斧子没有及时收住,把无赖的胳膊砍伤了。无赖怎么会甘心吃这么大的亏呢,他一张状子告到县里,想叫知县重重治农民的罪。知县是个清官,他平时就知道这个无赖的为人,非常同情受欺侮的农民。他很想帮这个农民的忙,可农民用斧子砍伤了人这是事实,不治罪也不好办。知县对状子看呀看呀,忽然,他把眼睛停留在“用斧伤人”这几个字上。于是,一条妙计便想好了。他对无赖说:“你先回去,我一定照状子认真处理。”无赖在家里等了好几天,也不见知县治农民的罪。他再去县衙问。知县把惊堂木一拍,气乎乎地说:“你告他‘甩斧伤人’,甩斧是无意的,何罪之有?”无赖被搞得莫名其妙,原来是知县将“用斧伤人”改成了“甩斧伤人”。
清朝某年科考,题目为《昧昧我思之》(《尚书·秦誓》有“昧昧我思之”这句话),一位秀才粗心大意竟把试题《昧昧我思之》抄成了《妹妹我思之》。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考官见后不禁大笑,于是在批语中即席对出一联“哥哥你错了”,此联奇中见奇。
1.斗放学回家,满脸的不高兴,赵云看见了,忙问:“发什么愁啊?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没关系,我帮你写就是了。” 阿斗急了:“还说呢!昨天就是你给我写的造句‘我吃了一顿饭’写成‘我吃了一吨饭’,同学们都笑我是个大饭桶!”
2.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乡长说:不要浆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3.有一户潘姓人家,长辈过世。 家祭时,请来了一位乡音很重的老先生来当司仪。 讣闻是这么写的: 孝 男:潘根科 孝 媳:池氏 孝孙女:潘良慈 孝 孙:潘道时 但这位老先生老眼昏花又发音不标准。 当他照着讣闻唱名时,凡是字面上有三点水的或左边部首都漏掉没看到。 于是就给他念成这样子:「孝男,翻… 跟…斗…」 孝男一听,直觉得很奇怪,但又不敢问,于是就翻了一个跟斗。 接着又说:「孝媳,也…是…」 孝媳一听:「我也要翻啊?」于是孝媳也翻了一个跟斗。 再来:「孝孙女,翻两次。」 孝孙女一听,想想爸妈都翻了,我也翻吧!于是就翻了两个跟斗。 此时孝孙心想:「老爸、老妈都各翻一次,姐姐也翻两次, 那么我要翻几次?」心里想着想着就开始紧张了:「怎么办?」 只见老先生扯开喉咙,大声念出: 「孝孙…翻…到…死…」
4.小明经常把伞写成命,有一次下雨,他没带伞,于是让同学捎了一张便条给他妈妈,小明是这么写的:妈妈,我没命,回不了家,请帮我把命送来。
找这些不容易的,望采纳。
五:关于错别字的故事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跑遍了城里,又到四乡去购买,
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六:错别字(偏旁)小故事(100字)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田野茶社(11)——真实的错别字笑话 文/梧桐叶翠 在生活中错别字闹出的笑话还真不少,下面我讲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个真实的笑话故事。 (一) 我局有位副书记,有一年冬训班给我们学习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他老先生在学之前说:“尽管我的业务水平没有你们高,可我的政治水平肯定要比你们强,毕竟我当政工干部这么长时间了,政治学习比你们多得多。你们要认真听,认真记。”大家悚然,都认真地听书记的朗读:“……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pang之心……”哈哈,“哗众取宠”读成了“哗众取pang”,下面一片唏嘘,可他还不知道。继续“……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他停下来解释,下面有嘻嘻的笑声。再后来又一次“……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pang之心……”下面终于笑出了声,连坐在旁边的局长也忍不住笑了。后来,又学“三个代表”,不知怎么的,有“可歌可泣”这个成语,可他老先生却读成了“可歌可立”来了,再次引得哄堂大笑。那次学习气氛是活跃的,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大家以后相互取笑还经常说“哗众取旁”“可歌可立”呐。 (二) 单位上有位同事,工农兵大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有次为报材料到大市局里,就打电话去:“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哈哈,“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真是大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呐。从此“复历表”就成了他的代名词。这位仁兄还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笑话。酒中有个“泸州老窖”的,他总说成是“泸州老窑”。人家问他,今天喝的是什么酒呀,他说:“还不是老样子,泸州老窑呗?”老窑老窑的喊多了,我们就喊他“老窑”起来了。当然他也笑笑:“取笑我干嘛?我还不比那书记强?哗众取旁”——我倒! 作文错别字 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 师评:有这样的东东吗?我也要去!(兵马俑) .早上起床整里「遗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师评:不知道你家是哪一家殡仪馆?老师一直都不知道…(仪 容) .昨晚左眼皮跳个不停,当时就觉得那是「胸罩」,果然今天皮夹被扒走了 师评:孩子,你已经这么大了吗?(凶兆) .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癌… 师评:一字之差,养蚵人家翻身矣!我是不是该赶快去养牡蛎?会赚到翻哦…(致癌) .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 师评:好吃吗?鸡粪?(鸡块一份) .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夹到,真倒霉 师评:老师很好奇——谁的肛门这么大…?(钢门) .逛完花市后,我花钱买下「贱男」,准备带回家过年。 师评:发音正确一点,「剑兰」会哭的… .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 师评:历史老师要我转告你「等下上历史课,皮给我绷紧一点。」 (凶)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的好学生… 师评:你是该忧了——不及格。(优) .在「崎岖坎坷」的人生「康庄大道」上,我们要坚定方向… 师评:此路可继世界八大奇迹兵马俑之后,登上第九大奇迹。 .从小就住在我们家隔壁的陈伯伯住家三楼最后面一间厨房不知道为什么会 参考资料:洋洋得御
七:错字的故事
有个识字不多的人,花钱买了个县官当。一次升堂审案子,文书送上了原告、被告、证人的名单:原告郁工耒,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开始审案了,县官叫原告郁工耒上堂,却错喊成:“都上来!”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齐走上堂来。县官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原告上堂,你们怎么一起上来了?”文书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不好直说县官念了错字,上前圆场说:“大人刚才叫都上来,他们自然要一起上来。原告的名字,另有别的念法,他叫郁工耒。”县官明白是自己念了错别字,碍于面子,不好当面改正,于是改叫被告齐卞丢,却又错喊成“齐下去!”听了这一声喊,原告、被告、证人三个一起下堂去了。县官又生气了,说:“县太爷我在叫被告,怎么三个人一起下去了?”文书见状,只好又上前圆场说:“大人,这被告的名字,也另有念法,他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县官知道自己又出丑了,想通过传唤证人来挽回点面子。可是一看证人的名字,县官傻眼了,愣了半天也没个主意,只好问文书说:“你倒说说看,这证人的名字,该念个什么?”文书说:“他叫新釜。”县官听了,如释重负地说:“我就估量他的名字一定也另有念法,果然不错!不然的话,这‘亲爹’,我怎么叫得出来?” (据清·小石道人《嘻谈录》改写)
【点拨一】
县官接二连三的念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谁叫他胸无笔墨,知识浅薄呢?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留给我们的启示:要认真学习,掌握每个字的形音义,绝对是真实的。
【故事二】
白字秀才
北宋时期,杭州有一个叫白文秀的人,他听说知府苏东坡常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吟诗作赋,他也想去凑凑热闹。
白文秀拾人牙慧,东拼西凑,写成了一篇文章,高兴地来到知府官邸。求见知府大人。见到苏东坡,他捧起自己的文章说:“拙作一篇,请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一看标题:“读《过泰论》”,大惑不解,但很快就明白是白字先生把“秦”字写成了“泰”字。于是笑着说:“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秦’字下面的‘禾’变成了‘水’),难怪,难怪!”再看文章,文理不通,错别字连篇,大倒胃口。苏东坡不好说什么,一言不发地把文章还给了白文秀。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好炫耀一番,于是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妒才者多,一篇好文章如果没有名人推麓,就好比是一张废纸,好歹请老师美言几句。”东坡一听,就知道这个白字先生把推“荐”(繁体字为‘荐’)的“荐”混为“麓”了,不觉好气又好笑,鄙夷地看了白文秀一眼,挥笔在文稿上写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石之妙!
白文秀见了,喜不自胜,一迭连声地感谢苏东坡,可他说出来的却是“劳骂,劳骂!”,原来这位白字先生又“骂驾”不分了。
拿了东坡的批语,白文秀到处去炫耀,可是别人看了,常常是嘻嘻一笑,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白文秀好生奇怪,拉着别人硬要问个为什么。有一个人被缠不过,说:“你在到处炫耀,你知道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吗?”“什么意思啊?”“想想高山滚石是什么声音?”“高山滚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对啦,苏大学士是在说你的文章‘不通不通’嘛!”白文秀羞得无地自容,满脸通红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