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上王徽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参考链接:baike.baidu.com/...PN0_a_
二:王徽之的轶事典故
王徽之坐船进京,还停泊在码头上,没有上岸。过去听说过桓子野擅长吹笛子,可是并不认识他。这时正碰上桓子野从岸上经过,王徽之在船中,听到有个认识桓子野的客人说,那是桓子野。王徽之便派人替自己传个话给桓子野,说:“听说您擅长吹笛子,试为我奏一曲。”桓子野当时已经做了大官,一向听到过王徽之的名声,立刻就掉头下车,上船坐在马扎儿上,为王徽之吹了三支曲子。吹奏完毕,就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
三:历史上王徽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王戎开始,琅玡王氏也始终领导着上流社会的时尚风潮,把握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但在这个家族内部,最会惊世骇俗,最能翻腾起流行巨浪的,还得首推王羲之的三公子王徽之。事实上,时至今日,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仍然脍炙人口,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对这则风流故事,发表过自己的感想,或批评,或赞美,或诙谐,或诗情,不一而足。在此,笔者试用还原当时场景的方式,来为您细细解读王徽之“雪夜访戴”的风情。 当年,王徽之辞去了官职,隐居在山阴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而他要去拜访的好友戴逵住的剡县,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嵊州市,离山阴县大约有50公里的距离。按照当时小船的航速以及所经剡溪的交通情况,王徽之确实要用一整晚的时间,才可能从绍兴市行船至嵊州市。也就是说,傍晚才从山阴出发的王徽之,在途中,必定经历了夜色、黎明、清晨、正午的景色变化。从古至今,山阴、剡县以及剡溪的沿途两岸,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所以,可以断定,那天王徽之的惆怅,完全被沿途两岸的美景消融了,以至于,他觉得再没有必要找朋友交谈来排解寂寞了。 根据上述观点,那天的实际情况,恐怕是这样的: 王徽之雪夜登船,从山阴,经镜湖,入剡溪,南下剡县。登船之初,水寒烟淡,冷月无声。江上一行征雁飞离,徽之两片横眉皱下。环视四周,除了月华照水,唯有江上渔火,零星闪烁;仰望天空,除了残月如钩,唯有片片飞雪,旋转摇落。借着东南风的推动,船在瑟瑟寒风中,山一程,水一程;顺着北斗星的指引,人在黯黯夜幕下,海一角,天一涯。一叶孤舟,在两岸的寒山中,宛若一片冰心悬在玉壶;一片芳心,在四周的鸟鸣下,好似一只落蝶困在深谷。此刻,王徽之不禁吟起诗来,其词曰: 王谢亭前燕子,十年梦断青楼; 乌衣巷里金枝,廿年心碎仕途。 正巧,此时江上也传来了一位少女的春歌,其歌云: 吴刚桥边寒风清,嫦娥天上霜月明。 相思相望不相亲,此时此夜难为情。 读完“廿年心碎仕途”,徽之已是眼眶红润;听到“此时此夜难为情”,子猷更是粉泪纵横。是啊,雄心,就如河流中的青石,越磨越滑却沉;离愁,仿佛旅途中的风景,更行更远还生。望着天边形若玉玦的那轮残月,子猷泪水不绝;听着江上声似风铃的歌声,徽之抽泣不停。 渐渐的,船头的蜡烛流干了泪水,它所化成的灰,飞到天空,变成了白露。慢慢的,船尾的青烟燃尽了相思,它所化成的灰,飞到天空,变成了红霞。白露照暖了沿途两岸的寒山,红霞网住了四散飘落的飞雪。 又过了一会儿,万里晴空完全战胜了漆黑一片,和风旭日完全盖过了寒风断雪。在阳光的照射下,昨夜的残雪变得银光闪闪,如栀子花一般将四周的青山,点缀得一片落英缤纷。在红霞的辉映下,两岸的群山变得亮丽妖娆,如琉璃一般将剡溪的碧波,倒映出了一层红绿的油彩。一阵风起,两岸梅花飘落,流水河塘;三声笛响,四周彩蝶飞舞,丁香枝旁。 此时,这十丈九丈宽的河流上,驶入了三只两只的小船。一群美丽的姑娘,有的摇着船桨,有的采着红菱。她们时而在江上调皮地泼水;时而在船上欢快地歌唱,其歌云: 游戏西湖采红菱,采得红菱做定情,为侬情歌要在意。 郎在意,吾所希,江南弄,采菱曲。 面对如此山光水色,徽之的脸上一扫昨夜的阴霾。望着这般美景美人,子猷的心中也跳起欢快的节奏。他对着两岸的青山,抱以一声长啸,其辞曰: 佳人已远,好梦成空;真情难久,泪洒梧桐。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脚蹬烈马,剑吼苍穹。
四:世说新语关于手足情的故事
王徽之、王献之都是王羲之的儿子,又都是大名士,难免会被人放在一起比较,可是无论是气质高下,官职高低,还是书法造诣,七弟王献之都要胜过王徽之一筹。但是,王徽之、王献之兄弟为人心胸坦荡,从不在意这些外人的评价,兄弟俩的感情就如陈年的美酒,愈久愈醇。
公元386年,时年50岁的王徽之、43岁的王献之俩兄弟,相继病危。当时天师道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在人快死的时候,只要有人愿意自折阳寿,那快死的人便能转危为安,逐渐康复。受家族影响,同样信奉天师道的王徽之便让人请来了一位术士,在病床上挣扎着直起身,气息虚弱,艰难地对那位术士说:“我的才能、官职都不及我弟弟王献之,今天就请大师用我的阳寿为我弟弟续命吧。”
“唉!”术士深深地叹了口气为难地说,“能够替他人续命的人,自己得先有未尽的阳寿啊。今年,你与你弟弟,大限都到了。你又拿什么替你弟弟续命呢?”
“苍天啊,为什么?”王徽之听后,大叫了一声,便昏死过去。
数日之后,王徽之从昏迷中醒来。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便是用时断时续,极其微弱的声音问夫人,弟弟王献之的病情怎样了?夫人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是眼眶中闪过了一朵泪花。自小机警的王徽之顿时猜到了噩耗,他的两只手紧紧地抓住了身上的被子,两行热泪也缓缓地涌出了眼眶。
过了几天,王徽之病情稍有好转,他便不顾家人和郎中的反对,拖着奄奄一息的病体,赶去为王献之奔丧。在灵堂上,王徽之没有落泪,他坐在停放王献之尸体的灵床上,拿起了王献之生前最喜欢的琴,对着“睡着了”的王献之,弹了很久很久。王徽之弹的都是两人小时候一同玩耍时最喜欢的曲子。可面对如今这番物是人非,阴阳相隔,一片惘然的王徽之,怎么也找不准当年孩提时的音调。最后,王徽之不得不深深地叹道:“子敬啊,子敬,你的琴也与你一同仙去了。”说完,他便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当场晕倒在子敬的灵床上。
经过这一沉重打击,原本就病入膏肓的王徽之,更是病情加剧,一病不起,短短一个月后,就随王献之一同仙去了。
伤逝第十七之十六、人琴俱亡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王子猷(王徽之)、王子敬(王献之)都病得很厉害,子敬先死了。子猷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点先兆都没有,人就死了呢?”说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伤感。说罢就叫车去凭吊,一声也没哭。子敬平素喜欢弹琴,子猷径直坐到灵床上,取来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已经不和谐了,子猷就把琴摔到地上,说道:“子敬啊!子敬!人和琴都去了呀!”随即痛哭欲绝了很久。一个月以后,子猷也死了。
五:《世说新语》三则中讲述哪些人的故事.a,周侯 b,王恺 c,石崇 d,王徽之 e,戴安
这几个人在世说全都出现了。但是你所谓的三则不清,只能大概猜。但是我看到的课本所选的三则,这些却又都没有出现。
世说新语(三则)
汗不敢出
【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二人少年时就有美名,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于是下令召见。见面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他:“你脸上怎么出汗了?”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又问钟会:“你脸上怎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评点】
钟氏兄弟都是极有语言天赋之人,尤其是钟会,善于借势说话,很聪明。
偷本非礼
【原文】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文】
钟毓兄弟俩小的时候,有一天趁他父亲白天睡觉,就一起偷喝父亲的药酒。他爸爸这时醒了,就暂且假装还在睡着,观察他们俩的行为。钟毓是先拜后喝酒,钟会只是喝酒,并不行礼。后来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行拜礼,钟毓说:“喝酒要讲究礼仪,所以我要拜。”又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回答:“偷本来就不合礼仪,所以我不拜。”
【评点】
在这一则小故事中,又是钟会胜出,因为他的说法真实而更具本色。
馆名渭阳
【原文】
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既成,自行视,谓左右曰:“馆当以何为名?”侍中缪袭曰:“陛下圣思齐于哲王,罔极过于曾、闵。此馆之兴,情钟舅氏,宜以‘渭阳’为名。”
【译文】
魏明帝(曹叡)为外祖母在甄府建造馆舍,建成后,明帝亲自前往视察,他对左右的人说:“此馆应当叫什么名呢?”侍中缪袭说:“陛下圣明,和上古的贤君一样,孝心超过了曾参、闵子骞。建这个馆舍,说明陛下对舅舅家里很有爱心,所以可以命名为‘渭阳’。”
【评点】
缪袭的马屁拍得顺理成章,很巧妙而且别具创意。
六:世说新语里四个故事
任诞第二十三之四十七、兴尽而返
(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王子猷(王徽之)住在山阴,有天晚上下起大雪,王徽之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人斟酒。举目望去,天地一片洁白,王徽之起身徘徊,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戴安道(戴逵),当时戴安道在剡县,王徽之立即乘上小船连夜去找戴安道。船行了一夜才到,王徽之来到戴安道家门口却没进去见面,而是转身回去了。有人问他缘由,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见戴安道呢?”
雅量第六之十九、东床坦腹
(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郗太傅(郗鉴)在京口时,派门生给王丞相送信,想在他们家找一个女婿。丞相对送信门生说:“你去东厢房随便选吧。”门生回来后,禀告郗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不错,听说来选女婿,都显得很拘谨,只有一个小伙子在东床上袒腹而卧,好象不知道一样。”郗公说:“就这个好。”打听此人,原来是逸少(王羲之),随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假谲第二十七之七、王右军诈眠
(原文)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译)王右军(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一次大将军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俩人屏退左右,一起商谈事情,完全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知道自己会遭灭顶之灾,就假装呕吐,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大惊失色,说道:“不能不杀掉他。”等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呕吐得乱七八糟,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当时人们赞扬王右军有智谋。
容止第十四之七、潘岳左思
(原文)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译)潘岳相貌出众,仪态优雅。年轻时拿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街上,妇女们遇见他,没有不手拉着手围观的。左太冲(左思)奇丑,也要仿效潘岳那样出游,结果妇人们一起向他乱吐口水,他只有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七:关于歌的故事
知音 知音:历史上的知音指的是伯牙和钟子期间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后在晋国当大夫,在一次回乡途经汉水,鼓琴时遇到钟子期,结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见,不料,第二年,伯牙赴约时,子期已病故。伯牙于坟前祭拜后,摔琴以谢子期知音之情。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曲同样也是出自于这个典故,伯牙可以称作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古琴家,而钟子期则可被称作最早的音乐鉴赏家。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战国时楚地民众爱唱歌。 一天,有一人开始唱《下里巴人》,马上有数千人跟着唱; 再唱《阳菱采薇》,有数百人跟着唱; 可唱到《阳春白雪》时,音调陡然升高,难度加大,能跟得上的就只有十人之数了,这就叫曲高和寡。 这则小故事一方面也说明了楚人歌唱活动的普及。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出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当时的齐宣王爱听竽乐,尤其爱听合奏,他那个竽乐队足足有300人。有一位南郭先生呢,看到有机可乘,就混入乐队之中,每天也跟着装腔作调。 就这样过了几年,齐宣王死后,齐闵王即位,可这位主子不爱听合奏,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只好灰溜溜地逃了。 绕梁三日 绕梁三日:战国时期,一位韩国女子韩娥到齐国,先是在齐都西南门卖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后在一家客栈前卖唱时,满腹哀怨,长歌当哭,据书上说是“一时间老幼悲啼涕泪,三日不食”。于是,大家都帮她,安慰她,韩娥为感谢大家的好意,就又唱了一首欢快的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 孔子闻韶乐三日不知肉味,韩娥卖唱余音竟绕梁三日,音乐的震憾力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孔子学琴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琴随人亡 琴随人亡说的是王徽之、献之兄弟之间的故事。 王徽之、献之兄弟感情十分好。晋孝武帝元十二年,两兄弟都病得很重,后来,王徽之很久没听到弟弟的消息,知道他已去,也不悲伤,径去奔丧,在灵床前,拿献之的琴来弹,弦音不谐调,不禁大哭:“琴随人亡!”。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真人不露相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唤温如春,幼时即好琴艺,长大了,自然也能露那么几手。 某次他到山西去旅游......余下全文>>
八:“雪夜访黛”的故事出自魏晋名士
“雪夜访黛”的故事出自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
王子猷:
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
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选自《世说新语》,作者为南朝宋的刘义庆。故事介绍了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显示了他作为名士的潇洒自适。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尝赞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