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字丑奴儿李清照阅读

一:赏析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30分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芭蕉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曹保平主编《中国古典诗词赏析》简析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著巨大的情感力量。词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上阕从视觉入手,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特别是「舒偿有馀情」一句,采用移情的手法,把词人的「馀情」注入到芭蕉的形象之中。下阕从听觉入手,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不惯起来听」,这种「不惯」不止是水土气候的不惯,更是词人亡国亡夫之感的写照。整首词语言浅近,音韵和谐,上下两阕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一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更进一步地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添字丑奴儿》——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丑奴儿》是南渡后的作品,赵明诚的离世,众多古董碑刻的丢失,对故乡的思念,都寄托在这首词中,虽依旧是浑然天成,却充满了陈郁的气息,那‘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的悲伤,是无从叙说的。然从‘舒卷有馀情’,仍可看出一丝希望的光芒吧! 阴满中庭,秋色阑珊,北人叹落叶,怎知我,寻觅落红一夜?芭蕉寒,雨声碎,叶叶心心,尚有余情,舒舒卷捐,几度徘徊?

二: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三: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芭蕉》翻译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芭蕉原产亚洲东南部和中国南部,高者可达六七米;蕉叶舒展硕大,叶色嫩绿可爱。“扶疏似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是前人对芭蕉的形、质、姿的形象描绘。很多人家喜欢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炎夏中绿荫如盖,阔朗雅致,给人清新凉爽之感。

大概是在一个夏天吧,正是芭蕉长得最茂盛的时候。词人临窗而望,看见院子里几棵郁郁葱葱的芭蕉树,叶子又长又大,一片浓荫,遮盖了整个院落。看它们高大的样子,想必有些年头了,只不知是谁哪年哪月栽种。

南方的花草树木,对于在北方生长的人来说,是有些新鲜感的。词一开头就写出主人公对南方风物的独特感受,并间接交待了背景。芭蕉树生长在南国,说明这里已不是词人生活的北方。问“谁种”,表明词人不是这个庭院的主人,或是半途购置,或是临时租借。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有余情

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尽情地伸向空间,遮蔽庭院。这一句将芭蕉叶的神态写活了。“中庭”,即庭中。所谓“阴满中庭”,是夸饰之言。这里用一个叠句,反复吟咏,着重渲染,使人如临庭前,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是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二是从视觉印象上展示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芭蕉叶子的生长和一般树叶不同,它是在蕉心包卷中慢慢地伸展出来的,一片叶子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全长出来。老叶长成后,幼叶又从蕉心包卷中长出。正因为这样,蕉叶与蕉心之间就显出一种相互依恋的情态,故词人说“舒展有余情”。有的版本作“余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给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风光虽好非吾有,故国常怀反自烦”。其时,词人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生活中,异乡景物固然使她感到新鲜,但更多的恐怕是勾起她的怀乡情怀。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到了晚上,满怀愁绪,无论如何不能入睡。是什么让她如此伤心?词人没有说。本来就伤心不已,偏偏天又下起雨来,那雨打芭蕉的声音,一直到夜半三更,嘀嘀哒哒,响个不停。这让旅居异地、心事重重的词人,更加心绪不宁。“霖霪”,原指久雨,这里形容雨声不断。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雨声淅淅沥沥,接连不断,无情地敲打着愁人的心扉。她听不惯,睡不着,真愁坏了,于是披衣起床。

“点滴霖霪”,有一种声音的效果,叶叶声声,犹如在耳。它的叠用,更加强化了这种效果。“愁损”,是“愁坏了”的意思。“北人”,是南渡后词人自指。从这一词,我们大概知道词人伤心烦愁的原因。那时清照丈夫已死,她已经历太多痛苦与不幸,眼下正因金兵入侵而流落他乡。她已被国忧乡愁折磨得体弱神伤,而夜雨打在芭蕉上,一滴滴,一声声,似乎更是在提醒,这是寄居的南方。词人将睡不着的原因推加给无辜的芭蕉,这是迁怨于物的写法。事实上,真正使她忧心不寐的,是国难的创痛与深重的乡愁。这正是其“婉约”风格的体现。“北人”,一作“离人”。

四:李清照丑奴儿诗词大意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作品原文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白话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五:添字丑奴儿中,以问句“窗前谁种琵琶树”开头,有什么妙处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这首词通过对芭蕉的描写,抒发了对颠沛流离、怀远念归生活的感慨。上片是对芭蕉的描写。开篇一句,似问非问,颇有气势,点明庭院之中的芭蕉并不是词人种的,因为这里并非家乡故土。这一句看似平淡,其实暗寓深情,浸透了流离的感伤。随后两句,写芭蕉叶肆意伸展,覆盖了庭院。这一句把芭蕉叶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叶叶心心”,叠字连用,一方面从听觉上给人以急迫感,另一方面也从视觉上展示了芭蕉叶的形态,颇具动感。下片抒情。北方天气干燥,很少下雨,所以北方人乍到南国,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再加上深夜失眠,于枕上静听雨打芭蕉,更使人思绪翻涌。“不惯起来听”五字,直白浅显,似随口说出,但内涵丰富。“不惯”写词人的心理感受;“起来”是因为内心烦躁。词人在这里把自己失眠的原因归于芭蕉,这是典型的迁怨于物的手法,其实真正让她坐卧不安的是心中的愁绪,是国家的沦亡和故乡的遥隔。全词通过对芭蕉和夜雨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词人一天的所见、所感。

望采纳,O(∩_∩)O谢谢

六:李清照答题借物借的是什么?

“梅”、“桂”、“酒”

你可以仔细阅读完下面部分解释就知道了!

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能诗,能文,能画,也通晓音律学,金石学,史学,可谓是多才多艺。其主要艺术成就是在词之领域。无论在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都有其独到之处,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易安体。在中国词史上,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李清照词作中,多次出现“梅”、“桂”、“酒”之意象,究竟其折射出什么,暗蕴着什么;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的认同与排斥在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试探讨这两方面问题。

关键词: 李清照; 意象阐释; 认同与排斥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令后人拳拳服膺,历来赞誉之语颇多:

若本朝妇人,(李清照)当推文采第一。(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明杨慎《词品》)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之色。前此太白,并称词家三李。(清沈谦《填词杂说》)

李易安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指秦观),大晟(指周美成)来,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指周美成)柳(指柳永),虽篇帙无多,固不能而存之,为词之一大宗矣。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由此可见,李清照在后人心目中的位置,被称为“词家一大宗”,实为中肯之言。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着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女性文学家。历代以来对其词作的艺术成就,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清照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能脱尽闺阁气”。李清照词的语言有着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她遣词造句,自出机杼,创造了自然率真的语言。正是由于词人的独具匠心,使词的语言通俗而又雅致,常见而又觉得新鲜。她的词作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她的词作就是她的一部思想情感的发展史。她的“易安体”词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本文试着剖析易安词的艺术特征,易安其人的思想感情轨迹,来认识她,学习她。总之,多样化的创作手法,创造性的语言,真挚朴素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她以独特的风格和词品,继承和发展了婉约词派,奠定了她在词史上一流作家的重要地位,取得了“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成就。因此,她的作品才盛传不衰,具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了历代无数作家和读者。

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我们可以在她作品的字里行间,在中国文学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找到她的身影,听到她的声音。

李清照的着作,《宋史?艺文志》着录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其中,不免有别人作品充斥进来,而真实可靠的作品比现代人蕞辑的篇数要少。 从李清照的作品题材和内容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描写对自然景物的依恋与珍惜。例如,着名的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类作品语言浅近平白,自然流畅。其中亦寄寓了一种对美景易逝和生命过程短暂的感叹。第二种为抒发离愁别恨,后期由于女词人遭遇家破国亡之不幸,作品基调因此而变......余下全文>>

七:李清照最后一首词是?

《李清照诗词评注》上把《添字丑奴儿》放在最后,但却不好说它就是李清

照词作中的最后一首。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