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繁森》观后感 谁能给我来个,不要百度上随便就能搜到的那种,最好是自己写的
如今的社会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高科技.外来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街道上到处长的是流行歌曲,时髦青年嘴里张口闭口都是一些让人听不懂的新词汇,几乎每个年轻人一说起周节伦,李宇春都会眉飞色舞.对他们的来历,出身是如数家珍,对他们的风采是敬仰万分,但如果你问他们雷锋是谁?什么是奉献精神?恐怕几没有几个人可以完整的告诉你了.
是时代改变了人的思想还是人的观念迁就了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深的社会问题.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去质讯它.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我能做的只是在我内心万分呵护我曾经追求了一生的那种信仰,我所守护的,也许就是人的一种心劲.是那种能让人在危难之际爆发无穷动力的力量源泉!
周日闲来无聊整理房间,从一个废旧的箱子中我发现了一张碟片.在我的记忆中.那是我当年在部队是组织我们观看了这部电影后,由于我很有一些感触,请假上街又买了张光碟.时光迁就.没想到时隔14年后.居然在我打扫房间时又看到了它.
抹去碟上尘封许久的灰尘.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插入碟机中,呵呵.过去东西的质量还真没的说,随着悠扬的歌声响起,我的心绪不经意间已经漂到了那高原的茫茫雪域之中……
同所有的伟大人物相提而论.孔繁森只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和那些曾经被万人所津津乐道的奇闻逸事.经历传奇来说.他所做的一切似乎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不置一提.同那些被流芳百世,千古传唱的名言名句,诗词歌赋相论.他也没留下什么豪言壮语.经典语录…
一切似乎都不能比.孔繁森已早离我们而去.他应该是停留在上一世纪的一个坐标.但是现在流行的一切又怎么可以和他所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相比.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更不能没有一个精神坐标.精神指南.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奉献.民族的进步也正是靠了这许多人的求新立异.但我们不要忘记了那些曾经为我们有今天这样一个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空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也不要忘记了那些在无名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所有我们应当景仰的人!
随着情节的深入,我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又回到了火热的部队.又回到了哪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年代!在哪个万象更新的年代里.在世界最高的地方.在世界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雪域高原___阿里.,在没有被外来文化所侵蚀的那片净土上升起了一颗让所有人都时代铭记的新星——孔繁森.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首先应该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高尚的人.都是大好的年华,家中都有需要自己精心照料和呵护的白发爹娘.需要自己用一辈子的爱去关心和帮助的妻儿.是什么让他义无返顾的走上了高原.并且心甘情愿的将自己本该给家庭的爱全部的,无私的全洒给了六万阿里人民呢?
这也许就是我们当今社会所缺少和正在提倡的那中精神吧!我们现代人究竟缺少些什么,恐怕没有人清楚.我们大多数人一味的只追求回报而不愿意付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已经被很多人片面的理解或者是理解的不正确,看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确实叫人难以理解却又无可奈何,一些不文明,有背公德的事情现象似乎也正在走向合法化,每个人都想的是自己的利益,每个人都不会去关心身边的任何人和事.人际冷漠.勾心斗角……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提:雷锋精神.雷峰精神的本质就是奉献!
“小时候,母亲给我一个馒头.长大后我就要回报母亲一碗肉!”,正是这么一种孝心.这么一种对祖国无尽的孝心,让孔繁森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生育他,养育他的祖国母亲!
他只是千千万万普通平凡的共产党员的一员.但他留......余下全文>>
二:读孔繁森有感100字
读孔繁森有感
孔繁森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他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三:看了电影《孔繁森》有感想,孔繁森是谁培养出来的好干部?
是党培养出来的,是人民培养出来的。
四:将军与孔繁森的故事读后感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和1988年他两次赴西-藏工作,他在带领工作组去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孔繁森两次进藏工作,家里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但他仍然克服困难,带领当地干群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西-藏地区海拔高,地广人稀,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让他退缩。
1992年,孔繁森收养了三个地震孤儿,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每次下乡,他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钱不够用,他就经常吃榨菜拌饭,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
读了《孔繁森的故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五:看了电视节目《红心照耀中国》的观后感
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第五集导演阐述
2011年06月28日14:31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理想照耀中国》的第五集,讲述共产党人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和沈浩这四位人民公仆的故事。本集取名《执政之要在为民》,标题取自孔繁森的原话。
片中四个人物,是新中国各个时期共产党人的代表,横跨建国后的四十余年。尽管时代变了,但他们的理想和信念始终如一。他们朴素、善良、正直,见不得人民贫穷受苦,以自己对人民群众广博的爱心和同情心,身体力行地改造新中国,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教育和改革。为新中国的建设,他们付出毕生的精血;为百姓生活的富足和安康,他们燃尽生命最后的光亮。
他们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回答了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一名党员,如何保持共产党人本色,坚持党性原则,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做人民的公仆。
他们的事迹被宣传了很多年,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但一部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影片,在50分钟的单位长度内,如何集中呈现人物故事,明确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还要有独特的立意、角度和观点,这些问题困扰了我们多时。稿子写了,不满意,又推翻了,再重找材料结构人物。每一集的脚本被打磨到临审片的最后一刻。配音的黄辉老师本想来机房歇个脚的,结果被导演见着了,直接被逮进了配音间。
最终,我们明确了创作的方向以及人物架构的线索。回头来看,这反复的思量是相当值得的。在故事的挖掘,细节的捕捉上,都融入了我们的情怀、思考和解读。整体的语言风格上,则是我们惯用的最平实的白描,加上感触性的画面,没有过份渲染,却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世纪60年代,全国都争相学习焦裕禄。大家知道,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今天,我们走近他,重读他的传记,越发感觉到他不是标签,而是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焦裕禄不仅是带领36万人民战胜灾荒的县委书记,他还是真正躬行于大地的实践者。他考虑的不是解决老百姓一时的温饱,而是如何改变困扰兰考几十年的“三害”问题。结果,这个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成了兰考治沙、治水、治碱的专家。他去世的那年冬天,兰考刮过72次大风,却没有一起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一个真正扑下身子为人民谋福祉的共产党人,老百姓忘不了。他死后,老百姓纪念他,把打下的粮食做成最好最大的馒头,祭献于他的墓前。
《理想照耀中国》秉承了《大师》栏目一贯的严谨、科学和认真,却不失情感细腻和深厚。纵观片中四个人物,他们或是母亲的儿子,或是丈夫的妻子,或是孩子的父亲,他们把对小家和国家的双重情感融进自己的行动中,转化为对人民无限的情怀。因为有国才有家。
比如孔繁森。如果不是1988年的那一纸援藏的调令,或许孔繁森会因为他孝顺九旬的老母亲而远近闻名。但他听从了党的召唤。西藏人民多了一个山东的儿子,历史多了一份感动。他将前一种感情藏在心里,后一种感情铺在大地上。远离母亲,孔繁森无法尽孝,他唯有把西藏的老人当做自己的老人,把西藏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在一个除夕的夜晚,有人见到不能归家的孔繁森面向东方,给母亲磕头。在孔繁森情感的交织里,在两者的一失一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孔繁森。
任长霞是河南登封的公安局长。在她上任之前,登封大案多,积案多。一个37岁的女性当了这里的公安局长。她说了这样的话:“公安局是干什么的,是保护人民的盾,对付敌人的刀。过去老百姓管我们公安局叫粮食局,这是我们的耻辱。”看到这段她生前的视频时,我被震撼了。一个身高不到1米6的女性,体内竟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她无畏,像一个男人般雷厉风行,整顿公......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