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主要战役

一:战国时期发生了哪些著名战役? 5分

战国时期

马陵之战,孙膑,田忌率领齐军大破魏将庞涓。

伊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秦赵长平之战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大规模作战。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一次奔袭作战。

陉城之战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白起率军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的作战。

番吾之战

秦鸡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蕞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在合纵攻秦之战,秦丞相吕不韦率军在蕞(今陕西临潼东北)击败赵、燕、魏、韩、楚五国联军进攻的作战。

二: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是?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三: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哪些

从春秋争霸战争的全过程来看,从最初的结盟称霸,发展到灭国夺地;车战逐渐为步战所代替,并出现了水战、海战;战区扩大,从两国接壤地区推进到敌国腹地;战争时间更长,已从一战决胜负,发展到长期反复较量;用兵更加灵活,注意分析敌情、捕捉战机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著名的《孙子兵法》问世,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 (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

春秋初年,住在郑国北方的戎人,统称北戎。周桓王六年(公元前 714年),北戎趁中原各诸侯国混战的机会,南下攻郑。北戎多步兵,机动灵活,郑国多车兵,受地形限制。郑庄公伯敌人迂回袭击自己,征求大臣抗敌意见。公子突认为:北戎兵装备虽轻,但不整齐,贪心很大,胜不相让,败不相救,主张用诱敌战术,设伏歼敌。庄公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挑选一部分兵力担任诱敌任务,派大夫祝聃(单)率主力分三处埋伏于敌必经之路。交战后,郑军与敌稍作接触,即假装败退,并丢弃许多财物。戎军前队见有利可获、遂紧迫不舍,于是被诱入包围圈。郑伏兵突然发起进攻,将敌截成数段,全部消灭。敌后队见前队被歼,争相逃命,郑军乘胜追击,大败戎军。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

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弱,郑国称霸中原。郑庄公专横跋庭,挟天子以令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郑两国矛盾日深。周桓王十三年 (公元前 707年) 秋,桓王调集陈、蔡、魏等国军队联合攻郑,战于襦葛 (今河南长葛东北)。周分三军:右军配属蔡、魏军,左军配属陈军,桓王亲率中军主力。郑军亦分三军迎战,决定先攻周军薄弱的两翼,再集中兵力攻击周军中军。郑庄公还改变了传统的车战队形,布成“鱼丽阵 ”,即将原随车后的步兵分散配置于战车左、右、后三方,填补了战车之间的空隙,收到了车步协同相互掩护的效果,攻防更加自如。交战开始,郑军先从两翼发起进攻,陈军一触即溃, 蔡、魏军纷纷败逃,周军左右两军阵脚大乱,中军更加孤立。随后,郑军从左右向周军中军实施钳形攻击,中军主力亦投入战斗。周中军三面受敌而大败。桓王中箭受伤,急忙退军。从此,周王室威信扫地,大国纷争四起。

4: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时,有个叫曹刿(贵)的贵族求见庄公提出建议。曹刿问庄公:“你靠什么来打仗呢? ”庄公以衣食不独自享受,分给臣下,并对神守信作答。曹刿认为:“这些小恩小惠无利于老百姓,他们是不会跟从你的,神也不会为你降福。”庄公又说:“对民间诉讼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慎重 处理。”曹刿说:“这倒是尽职尽责,定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取胜才有根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与庄公同赴战场,庄公应允。

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 ......余下全文>>

四:春秋战国时期有什么著名的战争

1: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

2:北戎之战(公元前 714年)

3:襦葛之战(公元前 707年)

4:长勺之战 (公元前 685年)

5: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

6:泓水之战(公元前638年)

7: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8: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

9:邲之战(公元前 597)

10:鞍之战 (公元前 591年)

11:鄢陵之战 (公元前 579年)

12:鸡父之战(春秋后期,吴与楚争霸江淮。周敬王元年 (公元前 519年 ),

13:柏举之战(公元前 515年)

14:姑苏之战(公元前494年)

15:笠泽之战(公元前 478年)

16: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17:秦灭六国

18:晋阳之战(公元前 455)

19: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

20:马陵之战(公元前445)

21:伊阙之战(公元前293年)

22:破齐之战 (公元前314年)

23:即墨之战(公元前284年)

24:鄢郢之战(公元前 279年)

25:阏与之战(公元前269年)

26:长平之战(周赧王四十六年)

27:邯郸之战(公元前260年)

战国时期结束,秦国一统六国,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史称秦始皇,其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大一统的帝王朝——秦朝

五:战国时期著名战役有哪些留下的成语

纸上谈兵-----秦赵长平之战

围魏救赵-----齐魏马陵之战窃符救赵-----邯郸之战

六: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3个

1、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

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点评:

是中国战争史上

,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

不听

之言,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这是

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

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

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反

在作战中,

能虚心听取

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

、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鲁军运用的

、以静制动、敌疲找打、击其惰归的战术,对后世

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

、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

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

、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

、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尤其是唐太宗

,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2、

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

西南,一说在今河南

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

”,是

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

。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如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

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

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

率军在

崤山(今河南

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点评:

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歼灭战。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讲,晋军针对秦军劳师远出,疏于防御的弱点,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势设伏突袭,大获全胜。其对于阻止秦国势力东进起了一定作用;但秦晋联盟亦就此断绝,此后两国间争战不断,从战略角度看,晋的做法是失策的。

4、鞍之战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卿郤克率领以

为首的诸侯联军在齐地鞍(今济南西北)击败齐军,迫齐背楚从晋的作战

点评:此战,晋军指挥果断,临危不乱,大败恃勇轻敌的齐顷公,迫齐与晋结盟,解除了与楚争霸的侧后之忧。

5、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

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点评:齐桓公在名臣

的辅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有限的战争手段和符合实际形势的政治、外交活动谋取霸权,是其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过图霸战争,齐统一了今山东北部地区,为尔后中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其联合诸侯反对戎狄的掠夺和内侵之举,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文化免遭破坏;其多次主持会盟,相对减少了战争,增加了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另外,齐桓公将经济因素纳入战略范畴之内,以外交手段寻求外力支援。以及创建军队编制与地方组织一元化的“寓兵于农”制度和具有职业兵性质的早期世兵制......余下全文>>

七: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那些?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名将白起率领秦军在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大败韩、魏联军的重要歼灭战。

秦赵长平之战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亚卿乐毅率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齐国(今山东境)的大规模作战。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在燕攻齐之战中,齐将田单率领齐军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进行坚守防御并反击燕军围攻的重要作战。

阏与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赵国名将赵奢率军于阏与(今山西和顺西),击败秦军的

八:战国七雄的著名战役

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楚之间的彝陵之战和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这几战造成了地面分割。 河西之战是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魏国自三家分晋后,魏文侯政治上任用翟璜、吴起、李悝、魏成子等人进行改革,使魏国国势逐渐强盛;军事上魏国联合赵、韩,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而秦国自秦厉共公以后,政局不稳,数位国君或杀或废,国力日趋衰弱,加上西方及北方又有戎族入侵,在魏国的连续攻势下,只能被动防守。秦献公继位后开始政治改革,使秦国国力由弱转强,具备了夺回河西地区的实力。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国力开始强大。魏国此时忙与同赵国、齐国交战,无暇西顾。秦国趁机大举的进攻魏国的西河郡。 陉城之战发生于前264年,战国时代秦国攻打韩国的一场战争。魏国人范雎因受魏国相国魏齐迫害而逃往秦国。到了秦国,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进言,针对穰侯魏冉屡次带领秦军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次年(前263年),白起又率军封锁了南阳太行山道。前262年,白起再攻拔韩国野王,切断了上党郡同韩国本土的联系。上党郡守冯亭只好向赵国投降,引发秦、赵两国之间著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前后耗时三年。这场战役,以秦军战胜,赵军战败告终。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六国均不再有单独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九:列举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各一著名战役

1、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鲁庄公率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击败齐军的作战。

点评: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最早、最典型的战役,在中国战争史占有重要地位。齐桓公不听管仲之言,轻率用兵,最终导致失败。这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相反鲁国在作战中,鲁庄公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作战指挥意见,遵循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正确地把握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战役的重大胜利。鲁军运用的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敌疲找打、击其惰归的战术,对后世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军事思想,也为后世兵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之处(如秦灭楚之战、三国夷陵之战、唐朝浅水原之战、柏壁之战、虎牢之战、洺水之战、嘉山之战等。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后发制人、疲敌作战最卓越的代表)。

2、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32年),在晋楚争霸战争中,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一说在今河南陈留附近)击败楚军战略决战。

点评:此战,晋在战略上运用外交谋略,制造秦、齐与楚的矛盾,破坏曹、卫与楚的关系,既改变了战略形势,又夺取了战争主动权;在战役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在军事上造就了优势——便于齐、秦等盟国军队会合,集中兵力;而且不但激发晋军将士力战的情绪;还先据战地,以逸待劳。从而为晋军后发制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战时晋采用避强击弱,佯退诱敌以及两面夹击,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各个击破等战术,取得了决战的胜利。反观楚军,则是君臣不睦,将骄兵惰,君主昏庸无能,主帅狂妄轻敌,既不知妥善争取与国,又不能随机多谋善断。如对晋军的主动后撤,楚军中不少人都感到事有蹊跷,主张持重待机,停止追击。然而刚愎自用的子玉却认为这正是聚歼晋军,夺回曹、卫的大好时机,挥兵跟踪追至城濮。此外作战部署上的失宜,军情判断上的错误,临战指挥上的笨拙,也导致了惨败。城濮决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战争理论,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崤之战

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点评: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伏击歼灭战。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讲,晋军针对秦军劳师远出,疏于防御的弱点,选择有利时机、有利地势设伏突袭,大获全胜。其对于阻止秦国势力东进起了一定作用;但秦晋联盟亦就此断绝,此后两国间争战不断,从战略角度看,晋的做法是失策的。

4、鞍之战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589年),晋卿郤克率领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在齐地鞍(今济南西北)击败齐军,迫齐背楚从晋的作战

点评:此战,晋军指挥果断,临危不乱,大败恃勇轻敌的齐顷公,迫齐与晋结盟,解除了与楚争霸的侧后之忧。

5、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

春秋前期,齐桓公为夺取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点评:齐桓公在名臣管仲的辅佐之下,依仗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通过有限的战争手段和符合实际形势的政治、外交活动谋取霸权,是其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主要原因。通过图霸战争,齐统一了今山东北部地区,为尔后中国统一创造了条件;其联合诸侯反对戎狄的掠夺和内侵之举,有利于保卫中原先进文化免遭破坏;其多次主持会盟,相对减少了战争,增加了交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