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空间结构

一:城镇的空间结构规划的思路与要点? 50分

第一篇 总论

前 言

1.0.1.1 为适应 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赋予城市人民政府的职权,对经国务院 年批准的 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形成《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建设部对送审稿审查工作于2000年10月完成,并将《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及有关材料报国务院待批。由于在此期间(2000年6月) 市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 撤市设区划入 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原上报的 市城市总体规划暂缓批复,待调整后重新报批。根据2001年11月建设部来文(建规函〔2001〕351号)要求,对 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相应调整,形成本次规划成果。

1.0.1.2 本次调整重点是因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带来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等方面的调整,并补充 两个新区的内容。

1.0.1.3 本次调整工作是在《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送审稿的基础上,结合《 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 片区发展规划》和《 片区发展规划》,采用分层次编制的工作方法,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分为总论和组团规划两个层次进行。

1.0.1.4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2、《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9届86次〔1990〕27号);

3、《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市人民政府,1992年2月);

4、《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决定》( 市委、市人民政府,1992年4月);

5、《 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方案(1990-2005年)》( 市人民政府,1993年6月);

6、《 市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规划》( 市城市规划局、 地理研究所、 师范学院地理系,1991年11月);

7、《 市市域规划(1989-2010年)》( 市城市规划局、 大学地理系);

9、《 市国土总体规划》( 市计划委员会,1991年);

11、《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市人民政府,1996年3月);

12、《 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穗府11届76次〔2001〕8号);

13、《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市人民政府,2001年4月);

14、《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2000年5月);

15、《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的决议》(2004年5月);

第一章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1.1.1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1.1.1.2 城市规划战略目标。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1 在 区域中的地位

1.2.2 城市化水平预测

1.2.3 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1.2.4 城镇职能分工及规模等级

第三章 规划区范围、期限、城市性质与规模

1.3.1 规划区范围

1.3.2 规划期限

1.3.3 城市性质

1.3.4 城市规模

第四章 城市空间布局

1.4.1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1.4.1.1 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

1.4.1.2 城市空间发展的基本策略。

1.4......余下全文>>

二:什么是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等,都是经典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自然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等等,人文则包括交通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很多方面。

三: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以及 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1同心圆模式。特点:由内核向四周扩展。主要由地租因素形成。

2扇形模式。特点:功能区沿着交通线被分割开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主要是交通因素影响着。

3多核心模式。特点:出现不同的新核心。(主要是后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等级变高)影响因素很多了。像是交通啊,市场啊,人口增多啊什么的。

四: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五个

(1)历史因素:

①历史背景:很大程度上决定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的商业区,上海的中心商务区;

②历史变化: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城市中心附近住宅区的班落、城内污染工厂外迁.

(2)经济因素:

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距离市中心越近,地租或地价越高,由市中心向外,地租随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例如:城市中心形成商业区,商业区外圈形成住宅区,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②交通通达度: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则低.例如:市中心附近若通达度低,则往往形成住宅区

(3)社会因素:

①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社会群体: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例如:住宅区出现分化,高、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③知名度:对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影响,还影响到商业区和工业区的发展变化.例如:高收人阶层集聚形成高级住宅区

④种族:对住宅区分异的影响很大.例如:西方城市中的种族聚居区,如唐人街等

(4)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顶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例如: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五:城市地域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有什么差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北京时间体制下,我国的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和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等日趋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研究城市与外部环境以及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书共分10章,主要论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理论、城市空间结构主要因素、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框架,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城市的向心与离心增长、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规律等。本书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可供从事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区域经济等专业人员和政府管理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作者简介 顾朝林,男,1958年6月生,博士。  1982年获南京大学经济地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84年获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87年获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博士学位。1988至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至1993年由中国科学院选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进修。1993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任城市地理研究室主任。1998年调入南京大学,现任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为联合国人居委员会(UNCHS,Habitat)《全球人居发展报告》聘请的中国城市问题专家,国际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rbanChinaResearchNetwork,USAAlbny)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和城市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和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建设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地理学会理事长。《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国际杂志编委,《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等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三个结构一个网络"(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城镇网络系统,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应用,现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及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法》之中。近年来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建设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江苏省等多项科研任务,主持的研究项目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民政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一项。在EnvironmentandPlanningA、HabitatInternational、TRIALOG68(德国)和TijdschriftVoorEconomischeenSocialeGeografie(荷兰)等SSCI刊物发表论文4篇,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城市规划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1篇。曾获得中国科学院首届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等荣誉。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图书目录1城市空间结构基本理论一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二城市空间结构增长与变化三城市空间结构增长原理2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框架一城市空间结构要素二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流态三城市空间结构动态系统构成与特性四城市空间结构集聚与扩散的理论基础五城市空间结构的的空间制度六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形态七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八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控3城市内部地域......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