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写课文《掌声》教学设计方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麻、症、疾、姿、势、况、镇、绪、述”等9个生字。
2)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4个词语。
3)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真情,学习关爱别人。回报别人的付出。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语,学生认读。
2)发动学生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活动。
4)让生互相交流,体悟文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关爱,从而理解爱、懂得爱,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鼓励别人;同时,也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2)通过师生共学、自主探究、发散想象等方法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朗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主题。
二:掌声教学设计86总是能换一个词语吗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三:有《心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的教学实录或视频吗
《心声》优质课课堂实录
该课获2007年辽宁省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大赛一等奖
马立辉/执教、整理
一、导入课文
师:今天,马老师不远千里从辽西来到我们桓仁县东山中学,目的就是和咱们同学共同上一堂公开课。对这堂公开课,作为学生,你们个人有什么想法吗?谁来说说你的心里话?
生1:我想从马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知识。
生2:我希望自己能在公开课上有出色的表现。
生3:听我们老师说这位马老师口才很好,我想见识一下是不是真的。
(众生大笑!)
师:刚才,同学们坦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今天公开课的真实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下面,让我们走入另一堂公开课,去认识另一些和你们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听一听一位叫李京京的男孩在课上课下的心里话,倾听一下他的心声,大家说好吗?
生(众):好!
二、理清故事情节
师:请问,同学接触过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吗?
生(众):接触过。
师:那么老师超链接一个知识: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1: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师:非常正确,小说正是通过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大家回顾本单元: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我们认识了——
生2:诸葛亮!
师: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入洞居住,被拥戴为王,我们知道了——
生3:美猴王!
师:可见,故事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前一课时我们已经初步阅读了这篇短篇小说,这节课我们来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以“心声”为课题的深刻含义。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93页。
师:我们首先浏览全文,共同来梳理一下情节。假如我们把这个故事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话,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讨论一下,拍成几集比较合适?
生4:四集!拍四集!
师:有依据吗?为什么?
生(杂):有四部分情节相对独立和完整:整个故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大体经历四个相对独立的时间段,变换了四个地点——公开课前(教室)、回家路上(小树林里)、次日放学(教室)、公开课上(教室)。
师:好,有理有据。老师接受在座的各位大编剧的建议,就拍四集。下面请各位大编剧就近互相讨论一下,整理一下剧情,把每一集的位置找好,对号入座。
(生结合原文确定顺序。)
(课件展示。)
第一集
公开课讲凡卡李京京主动请缨
为荣誉保效果程老师断然拒绝
师:什么叫主动请缨?
生5:主动请求任务。
师:在小说中李京京主动请求什么任务?
生6:公开课朗读课文《凡卡》。
师:李京京很渴望朗读吗?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7:文中第11段“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师:为什么“不安”?
生8:担心没有机会。“扭动着身子”也许是想让老师注意他。“眼巴巴”可以看出李京京想急切提出读课文的要求。
师:李京京很自信吗?文中有个叠词可以看出来,谁发现了?
生9:结结巴巴!
师:李京京的愿望得到满足了吗?
生10:没有,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
师:从哪里可见是“断然拒绝”?
生11:“干干脆脆”!
师:什么意思?
生12:就是没有商量,没有余地!
师:那么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让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呢?
生13:因为李京京声音沙哑,程老师认为他读不好,会影响班级和学校的荣誉。
师:大家分析得很到位。在第一集中,一个结结巴巴想读,一个干干脆脆不让读,于是就构成了小说的矛盾冲突。作为观众,我们一定会问:后来怎样呢?用评书的语言就是:请看下集分解。
(课件展示。)
第二集
回家路上读讲义引起亲情友情回忆
小树林里念课......余下全文>>
四:《荷花淀》课堂实录
一、人物形象
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侍奉公公,下要养育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贤惠体贴;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
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虽然她是不想让丈夫走的。丈夫去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表现了她的忠贞。
二、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环境中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表现了人民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精神状态。侵略战争是反人性的,反抗侵略者的人们以纯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在精神上已经战胜了侵略者。这是抗战胜利的精神源泉。
小说中,水生等参军的人对家庭的眷顾,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们难舍之情,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为自己的丈夫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场打击侵略者。至于以后妇女们感情依依探望征人,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由夫妻之情上升至家国之爱。
有国才有家,反之,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三、在战争中成长
残酷的战争环境,也促使人的思想性格成长成熟。以水生嫂为例,她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得知丈夫要离家参军,她虽然心里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的选择。这时候,她的心理还没有大的变化,仍是贤妻良母式的思维,对丈夫更多的是习惯性的顺从。由探望丈夫开始,她的心理起了变化。对战争的亲身感受,使她对丈夫的抗战事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她也投身到抗战的行列中,直接参加保家卫国的神圣事业。她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一个大的飞跃。
四、语言特色
这篇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如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怕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没有直接说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的心理反应,但是从她“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这个细微的动作,可以窥见她内心的波动。
再如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是有去探望丈夫的“充足理由”。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做理由,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二、这篇小说的语言很有特色。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1.(1)水生说:“……我第一个......余下全文>>
五:《爱莲说》课堂实录
《爱莲说》课堂实录 时间:2006年9月12日下午第二节地点:河南省济源市实验中学阶梯教室陈:(问同学们)大家知不知道我是谁?生:知道陈:我是谁呀?生:(指着黑板上面张挂的横幅)陈大伟教授陈:不对,横幅写错了,应该是副教授生:(大笑)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节课我们要讲什么的?生:(齐答)爱莲说陈:你们见过莲吗?生:见过。陈:(笑着)见过,很好,我原来还担心大家不知道呢。尽管你们知道了,老师还是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陈老师生长在南方,见过的莲花还是比较多的,陈老师给大家画一下。(陈边说边画出莲的简笔画,并给学生介绍)陈:这是水面,这是水面以下的淤泥。这是什么?生:莲藕。陈:这是什么?生:荷花。陈:你们知道荷花都有什么颜色吗?生:红色、白色。陈:对,其中白色给人感觉非常纯洁,观察它的茎干有什么特点?生:非常直,而且中间是空的。陈:现在我们看,《爱莲说》的作者是谁?生:周敦颐。陈:那周敦颐为什么要写《爱莲说》呢?他为什么说爱莲呢?谈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打开课本学习本课。请大家先读一读,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想。想什么呢?第一遍,读的过程中把一些文字意思弄清楚,不行就读第二遍,达到基本把意思弄得差,可以结合下面的注释,看一看。有什么问题也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交流,你们可以先商量,等一会儿我请大家说一说,现在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陈到学生中间,了解学习情况……)陈:好,我问过了,有的同学已经读两遍了,意思大概了解了,自己觉得懂了,但是我还是要提问一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中的“蕃”读什么音?生:fán。陈:什么意思?生:众多。陈: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叫李唐? (陈指一名同学发言)生:因为唐朝的皇帝都姓李。陈:大家再想,“世人盛爱”中“盛”是什么意思?生:(齐答)盛行。陈:好,非常好,是盛行。非常喜欢牡丹。后面这一句,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回答。来,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看你怎么读出断句?好,请你说。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陈:(面露疑惑)我们听得还不太清楚,请你再读一遍。大家再听听,看他的断句和你断的一样不一样?生:(再读)陈:我们可以有一个停顿,你们觉得应该是在“莲”字前还在“莲”字有小的停顿。生(参差不齐、意见并不统一):在“予独爱”后停在“予独爱莲”后停陈:我们琢磨一下,有没有差别?有什么差别?爱的是什么?生:(部分齐答)莲。陈:(追问)爱的是莲,还是莲的那种特征、品质?生:莲的品质。
陈:对,我们应该这样想,在这里,爱的是莲的品质,所以要在“莲”之前停顿。莲都有哪些品质呢? 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后面的文字是描写莲的形状、特征还是品质?注意啊, (板书:品质、特征)后面是特征还是品质?你们读一读,从“予独爱”读到“不可亵玩焉”。生:(齐读)陈:读的过程中,大家不容易分心思考。现在请大家认真看一下,边看边想:到底是写莲的品质,还是写莲的特征?自己可以先想一下。这个问题值得讨论,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你们怎么讨论都可以。生:(讨论)陈:大家讨论好了,已经有结论了,那我就提问了。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回答,你觉得写的是什么?生:表现莲花的特征。陈:好,请坐下。有没有觉得是写品质的?请举手?生:我认为是写特征。陈:你也认为是写特征?生:不是。我认为表面上是写特征,但在特征中反映了它的品质。陈:(微笑)好,非常好,坐下。写特征,但表现的是品质。大家今后要背这篇文章,你看这篇文章它怎么写莲的特征。首先是出淤泥有不染,然后是在清水的洗涤下开着洁白的花,然后看枝干什么特征?生:中通外直。......余下全文>>
六:沪教版 28,谁的本领大 课堂实录
一复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谁的本领大》。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讲了谁和谁比本领比了几次?第一次比什么?谁赢了?第二次比什么?谁赢了?
二、指导第一次比本领。
师:书不仅要读懂,更好读好。怎样把书读好呢?记得老师以前讲过,读书时要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放电影。读到了什么,要像放电影似的在头脑中放出来。
(出示:有一天风和太阳碰到了一起,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读了这一句话,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又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看到了风和太阳遇到一起,还握了手。
生:我还听到他们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师:那谁愿上台来与老师一起演一演。
(一生上来,要演太阳,师演风)。
师:你好,太阳先生。
生:你好,风先生。
(两人握手)
师:太阳先生,你说咱俩谁的本领大?
生:我的本领大。
师:我说我的本领大。
生:我的本领大。
师:我的本领大。
(学生大笑,掌声。师请学生回位。)
师:刚才我们演的一段,用一句话说就是:
生读: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师:我们演的很具体,文中说的很概括,同一个意思有时可以说的细一些,有时也可以说的粗一些。我们读书的时候,遇到粗说的,能像我们刚才演的一样在脑海中放出来,就做到了心到,就叫会读书。这篇课文对话比较多,所以在学会放电影的同时,还要学会读人物的对话。
(出示:风说:“那还不容易!”)
师:当太阳提出要比脱下那孩子的外衣时,风说了这一句话,想一想,该如何读。
一生读,读得很轻松。
师:听到他读,你觉得容易不容易?(容易)是啊,对于我风来说,脱下那孩子的衣服还不是小菜一碟吗?简单得不得了吗?谁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没读好,再读,好一些。师又范读,加上表情与动作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一生说读得不轻松,一生说老师读得轻松,还加上了动作,表情也不错。师再读,学生说读得好。)
师:看来读书确实是需要练习的,你看,老师第二遍就比第一遍读得好。同学们也学着老师练一练。[
(学生加上表情与动作再读。生读得较好。)
出示:太阳对风说:“看我的吧。”
师:看到风没能脱下孩子的衣服,太阳说话了,这句话该如何读呢?
生练读。师请一读的较好的上来读,该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读,读得很好。
师:听他这一读一拍,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骄傲,了不起,得意。
师:你看像他这样读就真正做到了会读书,真不简单!同学们像他那样读一读。
生练读。
师:请同学用刚才学到的读书的方法,来读一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入电影,遇到人物说的话时,要想一想说话时的语气、表情,还有哪些动作。
七:省优质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首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学生记)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说一遍。
生:(声音洪亮)“自信从大声说话开始”。
师:从你们洪亮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自信与激情。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都能充满自信的投入到学习中,演绎属于我们的精彩。
师:接下来,请看一则背景材料。
(一女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你读的很有感情。同学们,你们看了这则材料,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气愤,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师:说的真好!鲁迅先生在当时也狠狠地批驳了这一谬论。在先生53岁寿辰之际,他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战斗檄文,就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师板书题目,故意少写了一个“吗”字)
师:我们来看题目。
(此时,有部分学生举手质疑)
师:怎么了?
生:老师,你把课题写错了。
师:(故作惊讶状)我把题目写错了?(回头再看题目)哦,原来老师少写了一个“吗”字。谢谢你帮老师指出错误。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写错的题目吧。
师:你们同意这说法吗?
生:不同意。
师:我也不同意。现在,一起来读读这个写错的题目。
(学生齐读)
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
生:悲观的、失望的。
师:请你用声音把这种悲观失望的情绪展现出来。
(该生读完,掌声起。)
师:从刚才的掌声中,说明你读的非常好。同学们,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是谁的观点?
生:是国民党反动派的。
师: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二两个段落,找出敌方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