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一:《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的原文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

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

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

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

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

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

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作了翔实的记录。遇到工作紧张或者外出,

就让他爱人帮着留心燕子什么时候飞来,也让他女儿帮着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

候初融,还让邻居的孩子向他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

每天早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放在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的温度表拿到院子

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温度表拿进屋里,记录量得的气温。这

支温度表,他经常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插来插去,小口袋的盖布

总是先磨坏了。这样,做衣服的时候,他爱人就请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盖

布,留着拆换。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

化的曲线图。这幅图表明了1950-1972年的23年中北京春季物候变化的迟早顺

序,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有意

义的曲线图。

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竺可桢并不限于在北海观察。他在70

多岁的时候,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到野外去工作。去时总带着那钢笔式的温

度表,还带着罗盘、高度表和照相机。这是他的随身四宝。每到一处,总是先

拿出罗盘定方向,接着用高度表测量海拔,用温度表测量气温,再用照相机把

一些景观照下来,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

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

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

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1964年2月6日,温度1℃-4.4℃,气压764毫米,地上积雪半寸。”竺

可桢用红笔写了一段日记。这天下午1点半钟,他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

处。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他走进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笑容满

面,同他握手。他在毛主席床前的椅子上坐下,正要问好,毛主席先说话了。

毛主席说,看到他写的《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就

想到农业八字宪法管地不管天;除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以

外,还可以加上“光”和“气”两个字。

毛主席饶有兴趣地谈起太阳光怎样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的问题

说,光辛辛苦苦地工作,不充分利用它,可惜。竺可桢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

究的经过和结果。一会儿,李四光和钱学森两位科学家也应邀先后来到。屋里

的气氛更加活跃了。毛主席同3位科学家广泛地谈到地球形成和生物进化,地

质时代和历史时代的气候变迁,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正电子和负电子的辩证

法等等问题。3位科学家用心聆听毛主席的话,得到新的启示。座间谈笑风

生,不觉已是暮色苍茫。临别时,毛主席对大家说,还有什么著作,送给他看

看。第二天,竺可桢写了一封工工整整的信,把《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

和《物候学》两本书送给毛主席。

“自由王国”没有止境,科学家的探索也不会停......余下全文>>

二:《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5分

是找课文吗?

是就往下看吧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白夜 柏生

自读提示

竺可桢(搐890-1974),浙江绍兴人。16岁进唐山矿路学堂读书,1910年考取赴美国留学

的公费生,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毕业后回祖国服务,成为卓越的科学家。

这是一篇记叙真人真事的文章。作者在记叙中穿插适当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安

排若干景物描写,宣染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就从多方面丰满了人物形象,增添了文章

的光彩。

注意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清瘦 矍铄 翔实 崭新 掩映 苍茫 孜孜不倦 推重

·· · ··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

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

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好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

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

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

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

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作了翔实的记录。遇到工作紧张或者外出,

就让他爱人帮着留心燕子什么时候飞来,也让他女儿帮着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

候初融,还让邻居的孩子向他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

每天早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放在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的温度表拿到院子

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温度表拿进屋里,记录量得的气温。这

支温度表,他经常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插来插去,小口袋的盖布

总是先磨坏了。这样,做衣服的时候,他爱人就请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盖

布,留着拆换。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

化的曲线图。这幅图表明了1950-1972年的23年中北京春季物候变化的迟早顺

序,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有意

义的曲线图。

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竺可桢并不限于在北海观察。他在70

多岁的时候,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到野外去工作。去时总带着那钢笔式的温

度表,还带着罗盘、高度表和照相机。这是他的随身四宝。每到一处,总是先

拿出罗盘定方向,接着用高度表测量海拔,用温度表测量气温,再用照相机把

一些景观照下来,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

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

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

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1964年2月6日,温度1℃-4.4℃,气压764毫米,地上积雪半寸。”竺

可桢用红笔写了一段日记。这天下午1点半钟,他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

处。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他走进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笑容满

面,同他握手。他在毛主席床前的椅子上坐下,正要问好,毛主席先说话了。

毛主席说,看到他写的《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就

想到农业八字宪法管地不管天;除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以

外,还可以加上“光”和“气”两......余下全文>>

三:《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主要内容100字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围绕中心,紧扣“卓越”二字,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研工作的五个片断,表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通过穿插记叙毛主席、周总理亲切会见竺可桢,更突出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卓越”一词指竺可桢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努力、奉献都是超出一般的。

四: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读后感200字

一、教法建议

1、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和注释,抄写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注音并解释。

2、本文是篇自读课,教师做好导读,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可思考以下题目:

①文章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几个片断?用自己的话概述每个片断的主要内容。

②找一找文中有几处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③从题目看,作者写竺可桢,可是用了一定的文字记叙,描写了毛主席、周总理会见科学家的内容的情景,是否会影响突出中心意思?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竺可桢的高尚品质。

重点:学习用生活片断和穿插细节记叙人物的方法。

解决办法:教师对记叙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本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连缀成篇,作扼要阐明,然后让学生作分析性阅读,归纳出写了几个生活片断,细节有哪些,这样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最后要求学生运用生活片断和细节写人,完成一次作文练习。

五: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原文给你什么启示

呵呵,没看过

六: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自读提示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16岁进唐山矿路学堂读书,1910年考取赴美国留学

的公费生,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毕业后回祖国服务,成为卓越的科学家。

这是一篇记叙真人真事的文章。作者在记叙中穿插适当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安

排若干景物描写,宣染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内心活动:这就从多方面丰满了人物形象,增添了文章

的光彩。

注意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清瘦 矍铄 翔实 崭新 掩映 苍茫 孜孜不倦 推重

·· · ··

春天,在北海公园,常常有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早晨上班从

北门进园,南门出去,下午下班从南门进园,北门出去。这位老人就是卓越的

科学家竺可桢。从他的住宅到办公地点,正揣经过北海公园。本来他可以坐汽

车去,但是他宁愿步行穿过公园。他这样来来去去,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春天。

竺可桢走北海公园,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不是。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

研究的。他研究物候的目的,是要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了解气候变化对

生物的影响,以便为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服务。

他来到北海岸边,细心观察:哪天桃花开了,哪天柳絮飞了,哪天布谷鸟

叫了。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他都作了翔实的记录。遇到工作紧张或者外出,

就让他爱人帮着留心燕子什么时候飞来,也让他女儿帮着观察北海的冰什么时

候初融,还让邻居的孩子向他报告哪天杏花开了第一朵。

每天早晨一起来,他就把那支放在白铜套子里的钢笔式的温度表拿到院子

里放好,然后做早操。做完早操,又把温度表拿进屋里,记录量得的气温。这

支温度表,他经常插在外衣左边的小口袋里。长久地插来插去,小口袋的盖布

总是先磨坏了。这样,做衣服的时候,他爱人就请成衣工人多做一片小口袋盖

布,留着拆换。

经过多年的观察,他积累了丰富的物候记录,绘制了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

化的曲线图。这幅图表明了1950-1972年的23年中北京春季物候变化的迟早顺

序,为编制自然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幅有意

义的曲线图。

为了使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竺可桢并不限于在北海观察。他在70

多岁的时候,还换上耐磨的网球鞋,到野外去工作。去时总带着那钢笔式的温

度表,还带着罗盘、高度表和照相机。这是他的随身四宝。每到一处,总是先

拿出罗盘定方向,接着用高度表测量海拔,用温度表测量气温,再用照相机把

一些景观照下来,作为科学研究的资料。

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他写出了《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

物生产的关系》这篇学术论文,综合地分析了光、温度和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

响,认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指出发挥这些潜力应采取的若干途径,

给气候工作和农业生产开辟了崭新的前景。

“1964年2月6日,温度1℃-4.4℃,气压764毫米,地上积雪半寸。”竺

可桢用红笔写了一段日记。这天下午1点半钟,他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

处。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他走进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笑容满

面,同他握手。他在毛主席床前的椅子上坐下,正要问好,毛主席先说话了。

毛主席说,看到他写的《关于我国气候若干特点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就

想到农业八字宪法管地不管天;除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以

外,还可以加上“光”和“气”两个字。

毛主席饶有兴趣地谈起太阳光怎样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余下全文>>

七: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节选)阅读答案

第三方范德萨发的

八:缩句和扩句

1老人是竺可桢。

2.窗台上摆着月季花。

3.老满叔办粮油加工厂。

扩句

1.年轻的周总理专心致志地作报告。

2.小树健康快乐地成长。 3.老人竺可桢是卓越的科学家。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