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民族问题

一:现在印度民族主义举例

印度以民族主义立国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大小民族500多个。由于长期受外族侵略,特别是英国长达174年的殖民统治,使得印度社会各集团都转入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因而民族主义思潮在印度极为盛行。

1947年印度独立后,国大党把民族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相结合,实行民主政体,民族主义成为印度立国的思想基础。各政党为了争取更多的议席和执政党地位,大多以民族主义相号召,主张弘扬印度教传统文化,保护民族工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增加国防预算,谋求世界大国地位。这种民族主义与党派政治的结合,是印度现代政治文明的一大特征。

印度民族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结合,突出表现为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拥有行政、立法、司法和宣布紧急状态的权力。但这些权力必须按照以总理为中心的政府部长会议的建议才能行使,宪法赋予总统的权力均由总理通过内阁实施。

印度民族主义与西方民主政治的结合,还表现为实行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印度把全国划分成25个邦和7个中央辖区,其中把印、巴有争议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划为一个邦,称为“查谟—克什米尔邦”;把被其非法吞并的锡金划为“锡金邦”;把被其非法占领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阿鲁纳恰尔邦”。这种领土扩张体现了印度极端民族主义的冒险性和领土占有欲。

从政治体制上看,印度以民族主义立国,继承了英国的文官体制,建立了公务员队伍,保证了国家意志在宗教民族矛盾纷扰不断的情况下不致受到削弱,维持了政治体制的基本稳定。但同时,由于印度是以种族和语言为原则划分各邦辖区,中央政府的政治权力逐步向邦政府转移,狂热的民族主义与民主政治的联邦体制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高度的中央集权构成了矛盾,因而印度的“大国梦”很难实现。

印度民族主义的三大流派

民族主义作为印度的立国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畸变,形成了上层的世俗民族主义、中产阶级的印度教民族复兴主义和穆斯林的伊斯兰民族复兴主义三个流派。

上层的世俗民族主义

世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是印度上层基本的治国思想。印度是一个极富宗教传统的国家,绝大多数人民都皈依不同的宗教,且信仰虔诚,宗教文化的价值观念根深蒂固,左右着社会的理想信念。但其治国思想却是世俗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城市文化的拓宽,世俗主义的思想文化观念已成为调和不同宗教信仰和社会集团利益的思想工具,民族主义则不断提高印度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独立前,印度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强调以“不合作运动”推翻英国人的殖民统治。独立后,在尼赫鲁等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推动下,印度上层的民族主义思想很快成为整个社会爱国主义思潮的主流。这种主流思想不断克服因民族、宗教、种姓、政党引发的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把国内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规范和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不至于把“国家”这艘大船弄翻。尽管1950年印度曾颁布废除种姓制度的法令,但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和种姓意识仍成为政治斗争的思想基础。印度著名政治家纳拉扬曾说过:“印度最大的政党是种姓。”在许多情况下,种姓之间的矛盾斗争、教派冲突、语言的隔阂和政党纷争的背后,都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争夺政治经济权力的斗争。印度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不是一个政治实体,印度文明和中国文明的区别在于,印度文明“始终就没有在国家的状态下存在”,而中国文明的存在“则从未离开过国家”。正因如此,印度人民十分重视国家的独立性。尽管印度社会因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而造成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却并不在乎谁掌权,而只在乎社会架构的平衡。印......余下全文>>

二:印度是一个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民族

也不能这么说,毕竟也是文明古国。

印度近来也算是欣欣向荣,但是,贫富差距较大,也的确有很多愚昧的人,主要是人多,比较混乱

三:和环境恶化,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不断成为印度三大严重社会问题

宗教不为人民服务,就容易走偏,就容易矛盾

四:印度有多少民族

印度号称人种博物馆,这主要是世界性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的产物。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达罗毗荼人就居住在这里。此后,习惯上称之为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从西北部迁入;以后又有波斯人、大月氏人、厌哒人等陆续从西北部进入,形成了印度民族的复杂现象。全国现有几百个民族和部族,其中印度斯坦族人数最多,约占全国人口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旁遮普邦、比哈尔邦、拉贾斯坦邦和中央邦等地;次为泰卢固族、马拉地族、泰米尔族、古吉拉特族、坎纳拉族、马拉雅拉姆族、奥里亚族、旁遮普族,孟加拉族等,人口均超过1000万。

全国现有语言和方言1652种,分属四大语系: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孟达(南亚)语系。其中使用人数超过1000万的有15种,并被宪法列为主要语言,使用人数占总人口91%的印地语为官方用语。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

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印度的民族构成与其分布情况:

人口1000万以上的民族:

1.印度斯坦人(Hindustanis)

南亚印度民族集团之一。又译“兴都斯坦人”。约18050万人(1978),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德里邦、拉贾斯坦邦、哈里亚纳邦、比哈尔邦,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国史籍中称其居住地为“身毒”、“贤豆”、“天竺”、“印度”等。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混有澳大利亚人种成分。一般认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14世纪左右迁入的古代雅利安游牧部落与当地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称之为“雅利安-达罗毗荼人”。肤色从浅褐至黑色都有,其中上层较白,下层较黑。系由许多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印度并不把他们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印度斯坦语,其中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均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印地语以天城字体的梵文字母为基础,包含较多梵语词汇,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乌尔都语则是在莫卧儿王朝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既有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又有土耳其语和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书面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印度斯坦人主要信奉印度教,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余下全文>>

五:印度主要民族简介有哪些

印度少数民族很多,有几百个。据1981年统计,共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桑塔尔、皮尔 、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少数 民族的分布不均,虽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其中在9个邦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多,人口超过1 0万,它们分别是:中央邦(824万人)、奥里萨邦(492万人)、比哈尔邦(473万人)、古 吉拉特邦(331万人)、拉贾斯坦邦(306万人)、安得拉邦(157万人)。这9个少数民族超 过3293万人,占印度少数民族总数的86.66%。此外,那加兰邦和梅加拉亚邦也是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小邦,其人数分别占全邦人数的88.6%(52万)和80.48%(101万)。

六:为什么印度没有中国发达

印度发展的没中国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印度存在大量的国内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松散的现政府体系无法直接解决,民间的内化机制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要么压根没在中国出现,要么就比较缓和。。——自然印度发展不过中国也是很正常的。

其次,印度在上世纪末的基础也并不算好,即使他貌似继承了一些殖民地时代的东西,但计划经济时代的成果相党一般,改革开放比我朝还晚了十年。。

下面来具体说说印度有什么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国是否存在或者程度如何:

印度的发展大致存在以下几个很明显的问题:

先说政治层面:

一,在社会文化层面,印度延续2000多年的种性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印度的阶级分化异常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制约印度的发展问题明显有种姓问题,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属的种姓,甚至信仰什么宗教。反之,还可以通过他的相貌、衣着以及经济状况来反推其种姓。

虽然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其中一个主要的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不能在种姓上有任何的区分、有任何的区别对待,但是现实的情况其实并不容乐观,而这类社会文化,对于印度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哪怕是开明的象牙塔环境中在印度人,在婚姻,交友,社会圈子方面都有明显的“种姓隔离"在里面。。总的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公平与效率,首先要保证比较可以接受的社会阶层流动性,而种姓问题的制约,让这类问题的解决基础被剥离了出去。

这个是印度独有现象,在我国不存在。

二,教育的规划政策有明显问题。政府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的钱差不多(大概是延续尼赫鲁当年定下的基调),在教育政策上也是二元制一刀砍平。这种搞法,现在看来是有比较明显的问题在里面。

比如,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在严格的印度教育选拔制度上,高等教育其实人数较少,精度要求较高,呈现精英化的特点。而这类高等教育的教育政策和经费把控上,是很明显需要特别对待的,不适合和基础教育一刀切。

但是这还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现在基础教育上。

基层教育的人数更多的,范围也更广泛,并且也承担着消灭高文盲率以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的重任。印度基础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学,还有一种是私学,也就是常见的西式教育分法。公学承担更广泛的基础教育,虽然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在2001年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

印度政府还是做了一些努力,比如在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称为全体教育激励计划,很大的提高了入学率。

但是”入学率”虽然提高,但是毕业率变得更差。

同时在这种经费也一刀切情况下,老师的雇员数不够用,给老师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也招不到很高素质的老师

私学虽然可以办到这一点,但是高昂的教育费用必然只能提供给高阶层人士,而且数目不多,涵盖不广,也承担不起”改善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

以上原因综合到一起的表现就是全印度的文盲率高达三分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我朝肯定状况是要好太多了。印度的教育问题是还没有完成普及。而我们教育问题是教育方式改进和教育资源的分配,全民性普及早就在上个世纪就完成了。。

三,宗教问题。印度是个全民宗教国家,信奉印度教,印度教的核心理念,‘人有来世,人在现世是 来赎罪的,等待来世。这种”平和“的信仰和大批的信众理论上应该带来比较好的社会风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印度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民间团体因为习惯不同,会造成很多或多或少的冲突,而这类冲突往往无法直接解决,会产生明显的内耗。仅2008年一年,印度就发生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冲突656起,其中4起发展成骚乱,死亡123人,2272......余下全文>>

七:国外民族问题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少数民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其划分与中国并不相同。

日本有北海道的阿伊努族(虾夷)和冲绳的琉球族(后者是侵占中国的属国得来的),印度的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的人口甚至连总人口的一半都不到(这也是印度民族冲突激烈的原因之一),埃及有除了阿拉伯埃及人外还有古埃及人的后裔科普特人,法国除了日耳曼系的法兰西人外还有凯尔特系的古高卢人后裔布列塔尼人,西班牙除卡斯提尔人外有加泰罗尼亚人和巴斯克人,英国除了日耳曼系的古盎格鲁撒克逊人后裔英格兰人外还有凯尔特系的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等等等等。

八:印度有哪些民族

印度少数民族很多,有几百个。据1981年统计,共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数最多的有贡德、桑塔尔、皮尔 、吴朗沃、孔德和蒙达等,人口在200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安达曼人,只有几百人。少数 民族的分布不均,虽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但其中在9个邦少数民族的人数较多,人口超过1 0万,它们分别是:中央邦(824万人)、奥里萨邦(492万人)、比哈尔邦(473万人)、古 吉拉特邦(331万人)、拉贾斯坦邦(306万人)、安得拉邦(157万人)。这9个少数民族超 过3293万人,占印度少数民族总数的86.66%。此外,那加兰邦和梅加拉亚邦也是以少数民族 为主体的小邦,其人数分别占全邦人数的88.6%(52万)和80.48%(101万)。

zhidao.baidu.com/question/9780015.html

九:为什么叫印度开挂民族

主要是因为印度目前所存在的一些现象超过了人类的想象,例如:

十:印度人口为何北部多

更确切的说主要分部在东北部。

印度东北部地区而言,源于地缘因素,历史上相当数量不同国家的居民因各种原因进入该地区,造成了当地民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印度独立后,该地区相继出现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成为长期困扰印度政府的一个难题。

印度东北部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印度民族问题复杂性和国家民族政策发展变化的缩影,探究该地区民族问题的发展过程、政府的应对措施,对发展中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本期起,本栏目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问题研究所博士杨晓萍对印度东北部民族问题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在地理上,印度东北部与中国、不丹、缅甸、孟加拉国四国接壤,又和印度主体大陆相对隔离,常被称为“印度东北三角”。目前共7个邦,即阿萨姆(As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特里普拉(Tripura)、米佐拉姆(Mizoram)、梅加拉亚(Meghalaya),以及占领我藏南地区成立的所谓“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整个东北地区的总面积达255,088平方公里,占印度国土面积的近8%;人口为3800万,占印度总人口的3.7%;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3人。

印度东北部民族构成相当复杂,历史上移民活动频繁。5000年前这一地区就是中国西南、泰国、柬埔寨和缅甸进入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的入口和通道。最早到达此地的是达罗毗荼人,接着是蒙古人,此后是波多人、卡查利博多人、米辛人、拉其番西人、阿卡人、达夫拉人和阿博尔人。之后,这些人进一步西进,一部分转向尼泊尔、锡金、不丹的部分地区,另一部分则来到现今的梅加拉亚邦的西部地区、特里普拉邦、北方邦以及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此时,雅利安人已经从西方进入了印度河和恒河平原,在驱赶波多人的过程中,不同人种的接触造成了印蒙人种雅利安化的开端。之后,约在公元13世纪,装备较为先进的傣阿洪姆人(Tai-Ahoms)又从中国西南部取道东南亚进入该地区。这样,印度东北部地区成为蒙古人与奥斯特里克人、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混杂的大熔炉。从17世纪开始直至今日,孟加拉人(主要是穆斯林)、尼泊尔人和部族人(主要是茶园的工人)移民一直涌向东北地区,从而进一步形成这个被称为“种族万花筒”的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共有分属于5个不同种族集团的160个表列部族及400多个部落和亚部落群。他们传统各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异很大。这些部落民族主要包括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库基人(Kukis)、梅泰人(Meteis)、波多人(Bodo)等,语言属于藏缅语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泛灵论为主。

英殖民时期,印度东北部是最后被英东印度公司征服的地区。这里保留着完好的封建领土制度,即土邦。英国殖民政府通过与王公签订条约、协定,对他们实行间接统治,即土邦王公承认英王的最高统治权,并承担形式不一的义务,主要是提供一部分兵力和承担一些军费开支;英国政府则承诺王公帮助他们抵御外来侵略和镇压内部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土邦王公的领地不是英国的领地,其居民也不是英国的臣民。

1947年8月15日,印度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并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自治领政府接管了原英属印度政府的9个省(阿萨姆、比哈尔、孟买、中央省、马德拉斯、奥里萨、旁遮普、联合省和西孟加拉)和500多个土邦;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规定全印统一划分为29个邦,分为A、B、C、D四类。这样,在印度东北部就有阿萨姆邦(A类)、曼尼普尔邦和特里普拉邦(......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