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币制改革

一:中国建国后币制改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意味着构建于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2月(1948年12月1日)基础上的首套人民币退出历史舞台。本次币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大体改万元为元,确立人民币的元角分制度。

二:我记得新中国成立后有次币值改革的,就是以前的几十块钱相当于现在的几百块钱的那次改革

第一套人民币

【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发行时间】1948年12月1日起。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

【券别】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

【发行背景】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董必武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流通范围】全国范围(除台湾外)。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特点】面额较大(最大为50000元),单位价值较低。纸张质量较差,券别种类繁多(62种)。

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票样 10元

更多票样场>分、角、元

【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

【发行时间】1955年3月1日起。

【券别】共计16种。1955年3月1日发行10种: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957年12月1日发行10元1种。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发行黑色1元券;1962年4月20日发行棕色5元券。

【发行背景】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已消除,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市场物价稳定。国家财政连续几年收大于支,货币制度相应巩固和健全,一个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已建立起来。但是,解放前连续多年的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币存在面额大、单位价值低、纸张质量差、券别种类繁多(62种)等缺陷。

【特点】左右花纹对称;票面尺幅按面额大小分档次递增;整个图案、花边、花纹线条鲜明,精密、美观、活泼,具有民族风格;除分币外,其它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其中角币为正面单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纸币采用正背面双凹印刷;10元纸币采用接线印刷技术;凹印版是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后,第一套人民币被收回。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

参考资料:news.xinhuanet.com/...22.htm

三:《北平无战事》:币制改革为什么注定失败

“建丰同志”试图重用方孟敖和梁经纶来进行币制改革,也就是金圆券改革。但梁经纶明言,这个改革无论如何都终将失败。作为经济学家,他能意识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他意识到了这时候问题的根本不在货币,而在政治,政治问题不解决,币制改革无助于挽救国民政府败亡的命运。

这种时候,军事上的失败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经济崩溃,官员腐败深入国民党政权骨髓,要想用币制改革救国,无异于落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救命。反观共产党,从瑞金时期开始,对货币问题的认识就非常清楚,稳定币值的关键不在于货币本身,而在于物资供应充足。

说起来让人感叹,共产党管金融的干部多数其实是泥腿子,根本不懂什么深奥的金融理论,而国民党的金融高官则都是欧美名校的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历高得吓人。在《北平无战事》里,为币制改革方案做论证的何其沧、梁经纶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央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也是。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却始终没有提醒国民党当局,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问题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在经济崩溃之后,城市基本生活物资无法保证供应,甚至连梁经纶这样的党国精英人才都吃不饱饭,这时候怎么可能用金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金融崩溃的原因是经济崩溃,经济崩溃的原因是物资供应不足,而物资供应不足自然是战争所致,战争则是政治失败的结果。所以,“建丰同志”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国的问题不在共产党,而在国民党自身出了问题。但他却选择了用币制改革来挽救经济,战场上打不赢共产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金融怎么可能挽救得了呢?战场上得不到的,金融改革当然也得不到。

就其本质而言,新发行的金圆券与原来的法币其实没有太多差异。法币和金圆券一样,都是以美元为储备金的货币。外部条件没有任何变化,既然法币能贬值,金圆券凭什么就会保持稳定呢?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也在这前后经历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尤其是在建国初的朝鲜战争期间,货币贬值幅度也比较大。但新中国并没有急于进行币制改革,而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形势稳定,物资供应充足了,才发行了新的货币。

而且,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官场腐败依旧,仓促推出金圆券,进行币制改革,这本身就已经是失误,之后不久又禁止民间私藏金银和外汇,使金圆券直接变成了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进行掠夺的工具。金圆券推出之际,国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国民党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日益缩小,而且越来越向少数重点城市集中,物资自然越发紧张,其结果自然是物价继续高涨,金圆券也就随之贬值。战争失败得越快,金圆券贬值也就越快,直至最终被迫取消金圆券改革。

四: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为加强其政权统治,发展经济,稳定金融,曾实行过一系列币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废两改元、发行法币、发行关金券、发行金圆券和发行银元券。这些币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有些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起到过促进经济繁荣和稳定金融、安定社会的作用;有些则违背和阻碍了历史进程,造成了经济衰退和金融混乱,并最终导致了其统治政权的灭亡。 “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种确定银本位币的货币措施。1928年3月浙江省政府率先提出“统一国币”、“废两改元”的建议。同年6月,在国民政府召开的全国经济会议上,又有人提出“废两改元”、“统一国币”的议案,引起国民政府的重视,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时没有实施。直到1932年7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实行“废两改元”,并制定了“废两改元”的原则。1933年3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废两改元令》,宣布实施“废两改元”。“废两改元”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货币、发展经济和便利人民的作用,扩大了中央银行活动的规模和机能,有利于中央政府纸币的推行,为以后实行法币政策奠定了基础。 关金券最初是一种与海关进口税相关联的钱币,最早实施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1930年1月15日,国民政府以金价暴涨,银价低落,海关收入大为减少,不足以偿付外债为由,决定海关进口税改征金币,自2月1日起开始实施。1942年4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决定大量发行关金券,规定1元关金券等于法币20元,并准用于完粮纳税。此后,关金券正式与海关征税脱离关系,只作为大额钞票使用。1947年1月,国民政府发行面值为250元、500元关金券两种,分别折合法币5000元、1万元。1948年7月,又发行面值为1万元、25000元、5万元和25万元的关金券四种,分别折合法币20万元、50万元、100万元、500万元。直到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宣布发行金圆券,关金券遂被废止。 1948年,为了挽救由于法币破产所引起的国民经济崩溃的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财政经济处分令》,同时发布了包括《金圆券发行办法》、《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在内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法规。在《金圆券发行办法》中,规定发行20亿金圆券为本位币,限期以金圆券1比300万的比价兑换法币。但是,仅到同年11月10日,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的发行量已经突破二十亿元的限额。11月11日,国民政府又出台了一个《修改金圆券发行办法》,宣布金圆券的发行总额将不以20亿元为限,而“另以命令之”。此后,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到11月底已超过30亿元,12月超过80亿元,到1949年4月又超过1900亿元,到5月18日,金圆券发行总额已达到98041亿元。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内,金圆券几乎成为废纸。 1949年2月23日,国民政府迁至广州后不久,由行政院通过了一项《金融改革案》,明文规定:以银元和关元作为军费开支和关税征收的计算单位,并允许部分货物税和盐税改征实物由各地方政府自由征收。这个《金融改革案》实际上宣告了金圆券的破产。5月20日,在代总统李宗仁召开的财政问题专门会议上,专题讨论了改革币制和发行新币的问题。6月24日,国民党中常会举行临时会议,会上,财政部长徐堪向大会报告了财政部准备发行银元券的情况。7月3日行政院公布币制改革令,决定发行银元兑换券。银元券的面额分为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5种及辅币4种。后来因为实际上硬币不足,转而又采取“限价兑换”的办法。银元券一出台便遭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抵制,群众的挤兑风潮不断发生,广西、重庆、西北等地也纷纷向......余下全文>>

五:北平无战事的币制改革?

“建丰同志”试图重用方孟敖和梁经纶来进行币制改革,也就是金圆券改革。但梁经纶明言,这个改革无论如何都终将失败。作为经济学家,他能意识到这一点,殊为不易——因为他意识到了这时候问题的根本不在货币,而在政治,政治问题不解决,币制改革无助于挽救国民政府败亡的命运。

这种时候,军事上的失败已经到了不可避免的地步,经济崩溃,官员腐败深入国民党政权骨髓,要想用币制改革救国,无异于落水的人抓住一根稻草救命。反观共产党,从瑞金时期开始,对货币问题的认识就非常清楚,稳定币值的关键不在于货币本身,而在于物资供应充足。

说起来让人感叹,共产党管金融的干部多数其实是泥腿子,根本不懂什么深奥的金融理论,而国民党的金融高官则都是欧美名校的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历高得吓人。在《北平无战事》里,为币制改革方案做论证的何其沧、梁经纶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博士,央行北平分行行长方步亭也是。但这么多高学历人才,却始终没有提醒国民党当局,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问题并不在货币本身,而是在经济崩溃之后,城市基本生活物资无法保证供应,甚至连梁经纶这样的党国精英人才都吃不饱饭,这时候怎么可能用金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金融崩溃的原因是经济崩溃,经济崩溃的原因是物资供应不足,而物资供应不足自然是战争所致,战争则是政治失败的结果。所以,“建丰同志”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党国的问题不在共产党,而在国民党自身出了问题。但他却选择了用币制改革来挽救经济,战场上打不赢共产党,经济无法正常运转,金融怎么可能挽救得了呢?战场上得不到的,金融改革当然也得不到。

就其本质而言,新发行的金圆券与原来的法币其实没有太多差异。法币和金圆券一样,都是以美元为储备金的货币。外部条件没有任何变化,既然法币能贬值,金圆券凭什么就会保持稳定呢?实际上,就是共产党也在这前后经历了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尤其是在建国初的朝鲜战争期间,货币贬值幅度也比较大。但新中国并没有急于进行币制改革,而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形势稳定,物资供应充足了,才发行了新的货币。

而且,政治问题没有解决,官场腐败依旧,仓促推出金圆券,进行币制改革,这本身就已经是失误,之后不久又禁止民间私藏金银和外汇,使金圆券直接变成了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进行掠夺的工具。金圆券推出之际,国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国民党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日益缩小,而且越来越向少数重点城市集中,物资自然越发紧张,其结果自然是物价继续高涨,金圆券也就随之贬值。战争失败得越快,金圆券贬值也就越快,直至最终被迫取消金圆券改革。

六:没有新中国的时候那钱是什么样的

民国之前用铜钱和金银,民国时期货币如下: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政府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七: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循着制度变革、经济增长变化和重大外部冲击等发展线索,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在制度上和增长表现上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期(第一个层次分期):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的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后29年);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阶段(改革开放31年)。在这两个大阶段内,可以划分若干小阶段(第二个层次分期):1949~1978年这个大阶段,可分为1949~1956年和1957~1978年两个小阶段;1979年以后这个大阶段,可分为1979~1991年、1992~2002年、2003年至今三个小阶段[3]。这种“两个大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的分期,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国60年经历的几个比较大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政治领域和经济关系的重大变化。

第一阶段,恢复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一五”时期开展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与此同时,模仿苏联模式,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改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改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56~1957年,总结经验和吸取苏联暴露的经济建设教训,中国经济政策的转变体现了对苏联模式的修改。1957年超额完成“一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68亿元,比1952年增长157.3%。

第二阶段,动荡发展时期的中国经济(1958~1978年)。1958~1966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时期,前几年是失误,后几年纠正和弥补失误。期间,虽然建成了一些项目,但成本极高。总的来说,1958~1978年的20年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带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后带着对“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由于中苏关系破裂造成的外部冲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经济上的“冒进”和政治上的动荡造成的自我创伤,中国被隔离在当时日益繁荣的世界经济之外,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尤其是欧洲和日本),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在加速,但仍然慢于世界总体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表现令人不满意。

第三阶段,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中国经济(1979~1991年)。中国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曲折、挫折、灾难、困惑,孕育着一场新的探索。改革从农村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全面转向城市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和“利改税”改革;放弃了国家对外贸的垄断和闭关锁国政策,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海南经济特区和浦东开发区。1984年“六五”计划提前一年完成,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效益最好的五年计划。经济体制朝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型,逐步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束缚。此后,国民经济经历了1986~1987年的“软着陆”,1988年价格“闯关”和1989~1991年治理整顿的曲折。

第四阶段,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1992~2002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余下全文>>

八:中国共发行了几套人民币,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用的什么货币

五套。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互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

有关人民币的东西你可以看这个网页:baike.baidu.com/view/16730.htm希望能帮到你

九:国民党统治前期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也使官僚

A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