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您好,市场调研工作问题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近几年来,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像雨后春笋般涌现,粗略统计全国共有市场调研公司800余家;仅在北京就有300家左右,上海 180多家,广州130多家;在此笔者对这些市场调研机构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从国际性公司和本土公司的标准划分和比较:国际性调研公司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给中国的市场调研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仅培育了市场,使中国企业认识到科学决策于经验决策的差距,同时,通过规范的研究管理体系和方法的培训,使中国本土调查公司迅速成长。代表企业是AC.Nelson、Gallop,这些公司的优势在于具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数据积累,认知度非常高,团队能力很强;但是在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同时项目周期比较长,客户服务意识比较差,项目费用比较高。本土调研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起步是上世纪90年度初期,比如国内早期成名的零点、新华信、央视国际和央视调查公司等等,这些公司比较早的进入市场调研行业,具有比较完整的流程,专业分工比较细致,数据积累比较多,人员和团队能力比较强;进入21世纪之后,大批的新兴市场调研公司开始涌现,并给整个市场调研行业带来了新的冲击,比如组建时间不长但增速较快的科思瑞智、阳光凯迪市场顾问、博纳时市场顾问机构等公司,这些新兴的公司在行业的专业性、方法的专业性、解决方案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按情理,中国各企业老总对调研的重要性是心知肚明的,但与国外相比,其在调研费用支出平均水平方面相距甚远,因为在国外,企业市场调研开支可达到2.5%以上,而我国企业调研费用支出平均水平尚不足1%。究其原因与我国专业调查业公信度不高与企业调研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因为不论是各企业自主调研还是依赖专业市场调研公司调研得出的结论及建议都没有让企业老总们按此决策得到十分满意的答案。有些结论甚至与真正的市场需求相距甚远,按此决策企业损失惨重。由此,有些企业老总们不注重市场调研,甚至根本就不想利用市场调研,仅凭经验决策。但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和残酷竞争的现实性,不容许企业有任何的失误,加之不管企业的老总们专业水平有多高,毕竟需要充足的基础数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为此,企业调研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我国专业调查业公信度提高是摆在目前重要性的两个话题。然而,企业调研人员的素质提高和我国专业调查业公信度提高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我国专业调查业公信度如何提高、规范,笔者无能力同时也不想在此陈述。
在目前状况下,在如此众多良莠不齐的市场调研公司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市场调研公司,一直是企业高管头痛的问题,也是笔者在本单位份内的工作,原因在于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在汽车企业中从事市场调研工作,曾甄选过多家的市场调研公司,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希与有兴趣的读者分享,希望能对汽车企业如何选择专业市场调研公司及企业调研人员的素质如何提高,配合好市场调研公司做好市场调研有所帮助。
世纪之交的中国市场调研业,在度过了她十岁芳龄的今天,面对的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为她创造的良好发展机遇,更有现实带给她的不尽困惑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拟就中国市场调研业的现状和发展问题作一探讨,供同仁参考。 一、 市场调研业的发展现状
市场调研业是现代信息咨询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特定目的,采用科学的调查手段,运用现代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经济、社会等方面问题而进行的咨询活动,是第三产业中有效利用智力资源服务于客户的智力密集型产业。发达的市场
调研业是经济繁荣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余下全文>>
二:处纠办本年度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改进措施
范文如下:
一、当前市、县两级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控机制作用力不强劲,未能充分调动参与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是目标责任管理不完善。每年,根据职责分工,分解、下达到各有关部门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大多比较笼统、粗略,一些能够细化、量化的没有细化、量化,具体要做哪些事、履行哪些责任、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时间完成,往往未作明确要求,显得较“软”,缺乏刚性约束效应,同时也不利于各部门将目标任务和责任进行再分解,影响了专项治理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是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未配套。目标任务上的不具体、工作要求上的不明确,导致专项治理工作难以找到衡量标尺,对各部门、各地每年完成目标任务的绩效情况开展考核、作出评价。目前,不少市、县对专项治理工作一直没有制定、实行严格意义上的绩效考评制度,考核机制一直缺位。其直接后果是,各部门、各地工作做得好坏难以认定,奖惩机制也无法启动,推动工作缺少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激励鞭策手段。
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弱化了纠风专项治理外控机制的作用力,导致不少部门、地区在专项治理中对于做多少事、做到什么程度,处于一种多依赖内控机制自觉而为的状态。而在当前,专项治理打的又多是攻坚战,常常碰到不少体制机制制度性的障碍,且触及到治理主体的自身利益,因此单凭内控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调动参与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少部门在工作中往往是推一下动一下,影响了专项治理的进程和成效。
2、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
纠风专项治理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协作,系统推进,为此,各级都成立了由参与部门参加的专项治理联席会议,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等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市、县各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尽人意,开展工作未能做到制度化、正常化、经常化,有的没有健全、落实例会制度、信息反馈制度、集体决策制度等,有的一年才开一次会,有的仅仅是牵头部门在跳“独脚舞”,有的甚至有名无实。此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多部门握指成拳,联合行动,也使各部门充分履行各自职责受到一定牵制,打有折扣。明、后两年,又值很多市、县实行以大部门制为主要内容的机构改革,从长远看这一改革对纠风专项治理工作更加有利,但改革初期,由于各部门内部及部门之间尚需一个“磨合”阶段,多部门的协作联动又可能因此受到另一重影响。
3、纠风机构开展工作的法律依据不明晰,未能充分履行应有的职能。
目前,对纠风工作机构的设置、职责、权限、主要工作内容及程序等,法律法规上尚无明文规定。这一情况,使得一些市、县纠风办存在“三个模糊”的现象:
一是机构定位模糊。各级纠风办扛着政府的“牌子”,属于政府的办事机构,同级政府理应对其负起主管责任,履行领导和指导等职责,而各级纠风办论理也尽可以凭籍政府的权威开展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法律法规尚未就政府对纠风工作及其机构究竟应该履行哪些领导责任作出明确规定,加之很多纠风办完全内设于监察机关,其工作人员全部由监察机关人员兼任,结果导致政府一些领导误认为纠风办所开展的工作纯属监察机关的内部工作,因而对其关注不多、过问较少,同时也导致一些纠风办事实上只能在纪检监察机关的单一领导下,仅仅凭籍本部门的权威开展工作,无形中使自身由政府机构降格为部门机构,使自身工作行为由政府行为降格为部门行为,在号召力、影响力和工作效应上降了一个等级。例如在我市,市纠风办已经成立十几年了,但仍一直被作为市政府的临时机构,连在政府机构的电话号码簿上也无一席之地,工作上也几乎完全由纪委监察局主管。
二是工作依据......余下全文>>
三:——关于监督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调查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90%以上“一府两院”人员认为人大监督是必要的、有利的●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首要原因是没有使用较为严厉的监督手段一项旨在了解、分析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的问卷调查,日前已由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顺利完成。这是该省首次以问卷调查方法对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表明,人大和“一府两院”分别有69%和77%的人认为,近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有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委有95%的人认为加强人大监督工作不会削弱党对“一府两院”的领导;作为被监督者的“一府两院”有98%的人认为人大监督是必要的,有90%的人认为人大监督对工作是有利的。这表明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还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人们对人大监督的认识也是积极的。但是,人大监督工作的进展离人们的希望尚有一定的差距,仍需继续努力。调查中人大有21%的人对监督工作的现状不满意,比满意率要高出13个百分点,同时有47%的人认为人大没有充分行使监督权。当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人大和“一府两院”分别有81%和66%的人认为人大在行使监督权中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分别有77%和60%的人认为人大监督效果一般。二是没能很好地抓住重点和难点。人大和“一府两院”分别有70%和60%的人认为人大监督作用的大小与监督次数的多少并不成正比,66%和47%的人认为人大在监督中抓重点和难点方面做得一般。因此,人大监督工作只有抓重点才能得到党委的支持、政府的重视。三是没很好地运用较强硬的监督措施。地方人大普遍感到一些严厉的监督措施难以实施,有76%的人对撤职、75%的人对罢免、64%的人对质询、44%的人对撤销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38%的人对组织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几种较为严厉的监督方式表示运用时难度较大。地方人大监督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削弱了人大监督的力度和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了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形象。人大和“一府两院”分别有95%和84%的人认为人大监督力度和效果对人大形象有影响。从对人大调查的问卷选择率看,当前影响人大监督权行使,造成监督难的主要原因依次有以下几个因素:①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55%)、②人大相关机构不健全,力量不足(54%)、③监督者整体素质不适应要求(47%)、④党委、人大、政府间关系未理顺(41%)、⑤难以了解被监督者实情(40%)、⑥怕影响与被监督者的关系(36%)、⑦党委重视不够(35%)。根据对人大的调查,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依次为:一是没有使用较为严厉的监督手段(68%),二是不敢碰硬,怕惹麻烦(43%),三是重形式,轻实效(41%),四是党委支持不够(24%)。看来党委支持不够并不是人大监督效果不佳的首要原因,人大应该更多地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市、县人大调查对象中有82%的人认为人大在了解和掌握被监督者真实情况上有困难。主要是人大缺乏足够的人员(人大占78%,“一府两院”占46%),对此原因,人大和“一府两院”都将其排在了第一位。但是,在“被监督者不愿积极配合”与“被监督者的工作比较专业”这两个原因上,人大选择前者的(34%)多于后者(20%)。而“一府两院”却恰好相反,选择前者的(26%)少于后者(37%)。尽管这两种原因不同,但其背后都向作为监督者的人大提出了要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却是不言自明的。调查表明,加强党的领导和人大自身的努力是做好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人大有76%的人认为党委的重视与支持是加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关键,同时有68%的人认为人大自身的努力也是......余下全文>>
四:调研招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访谈的方式,可以问些什么问题呢?
如果是企业内部,可以询问
应聘者:
1、预约沟通是否清晰?
2、知会的招聘会信息是否清晰?
3、招聘会现场是否合理?交通方便?
4、面试官及接待人员是否职业化,礼貌?
5、面试是否存在敷衍了事,或,简单粗暴,等?
6、录用审批时间是否合理?
等
面试官:
1、招聘会组织是否良好、有序?
2、应聘者预约到场人数是否足够?到场率?
3、面试通过率,存在的问题
4、面试官人数是否足够?
5、面试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6、招聘政策是否清晰?
业务部门:
1、招聘岗位及时满足率
2、招聘时间长短
3、招聘投入产出比
五:基层需要调研哪些内容
对于一个基层单位来说,如果要转变管理思路,在基层管理中实行竞争管理或其他管理方法,或是换了领导,新任领导的领导作风与前任不同,想改变一下管理环境。哪首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来改进基层管理模式,同样也必须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同志就说了,我也知道要进行调查研究,但不知到底要调查哪些内容。到底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哪些方面是不重要的,哪些对基层管理工作影响大。这都是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作为管理者只有搞清楚了需要调查的项目,有一个目标,也才能进行调查工作,才能搞好管理工作。哪到底需要对哪些因素,哪些东西进行调查研究呢?我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对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又有其共同之处,大致如下几点。
其一是要对工作任务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对本基层单位所负责的任务是固定的多还是临时性的多,是便于明确分工的还是不便于明确分工的,日常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次要任务又是什么,怎么完成,工作方法,标准、目的、程序等。这都是必须搞清楚的,基层管理对任务的管理占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必须调查清楚。
其二是要对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包括社会环境,即本单位周围及内部的风俗、习惯、文化、社会治安等氛围;自然环境,即本单位周边及内部地理环境,在什么位置,交通服务, 本文来自文秘114 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地形等,不仅包括本单位周边,也包括员工生活周边环境。为什么要调查呢?俗话说环境影响人,你要通过对环境的了解来了解你的员工,当然最关键对员工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调查,从而达到真正了解你的员工的目的。
其三是本基层单位的组织资源,当然这个问题就比较难办了,且大部分都是跟管理者直接相关,管理者应当很清楚,但为什么还要进行调查呢?因为一个单位每一阶段都会有一定的工作重点,且各基层对整个单位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领导对其重视支持的程度便不同,给的权利也就不同,所以管理者必须调查清楚本级到底具备什么权利,不具备什么权利。这样便于管理者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尽可能发挥出权利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调查分析组织资源的时候还有一项内容很重要,哪就是本基层单位里的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四就是要对本单位员工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包括文化、性格、气质、在单位员工中的影响,工作动机等一系列内容,重在近期表现和本质的东西。以及他的爱好,平时业余时间都做什么等。
当然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后,相信你对你的单位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定具体管理措施、改革管理方法,使之更适合单位任务和形势的发展,并在管理实践中去努力做好它,最后收获成功。
六: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
1、修身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党性不强,信念不牢,宗旨淡漠,贪图享受,道德失范。有的觉得信念是空洞的说教,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没有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和现象容易动摇;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正义感退化,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道德行为不愿不敢挺身抵制;有的被封建迷信、腐朽思想占据头脑,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风水;有的摆不正位置、搞不清身份,服务群众不积极不主动不自觉不到位,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还是难办,不吃请、不收礼了,却找出种种借口磨磨蹭蹭不给办事;有的不比贡献比待遇,工作多做一点就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便满腹牢骚;有的生活上高标准,工作上低标准,在住房、用车等方面攀比,讲待遇、讲排场,花钱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有的人前冠冕堂皇、私下心理阴暗,执意追逐车子房子票子,败坏了党风党纪,践踏了公序良俗,等等。修身不严,核心要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净化灵魂、提升修养,在党言党、为党兴党,是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终生追求,时刻都不能松懈。
2、用权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本位主义,法治淡化。有的办事无原则,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特权思想严重,“看人下菜碟”,优亲重友、公事私办,张三来了这样办,李四来了那样办,逼着群众到处找门路、托关系;有的胆大妄为,为所欲为,什么事都敢办;有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插手项目、工程,搞权钱交易,为配偶、子女及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有的认为自己的权力是为小团体服务的,凡事先考虑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自己单位有利可图、能带来好处的事就争着干,没有好处的就往外推;有的对上级政策执行打折扣、搞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有的用权办事超越了法律法规和政策边线,开“天窗”、留“暗门”、打“擦边球”;有的执法不公,以情代法,办关系案、人情案,等等。用权不严,核心要解决正确对待权力的问题。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为人民掌权、为事业用权,人民就满意,组织就认可;德不当位、为己弄权,党纪不答应,国法必严惩。敬畏权力、慎用权力,不仅关系干部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干部的声名荣辱。
3、律己不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视纪律,严人宽己,作风散漫,顶风违纪。有的纪律观念淡薄,工作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我行我素;有的在单位找不到人,在基层也找不到人,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有的把自己等同于一般群众,不该说的乱说,不该去的地方乱去;有的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不严格,无视党纪、心存侥幸,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现象仍有发生,甚至有的践踏法纪,违法乱纪;有的庸懒散,玩物丧志,上班时间玩游戏、逛淘宝,下班后风花雪月,玩心不退,情趣低俗,躲着藏着、变着法子吃喝玩乐,等等。在律己方面,核心要解决讲规矩守纪律问题。纪律规矩对干部既是约束也是保护,走向违法犯罪的往往都是在纪律上撕开了口子,得一时一事之欢娱自在,往往会酿成终身遗恨、家庭悲剧。
4、谋事不实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求作为,不动脑筋,不肯学习,浮在面上。面对弛而不息的作风建设、清风劲吹的政治生态,有的抱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没有了干劲;有的嘀咕“束手束脚”,丢了精气神;有的吐槽“多干惹事、不干没错”,玩起大撒把;有的对本职工作不懂行、不在行、不内行,谋划工作的任务交给副职,副职交给下属;有的学习紧迫感不强,面对当前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思想的“折旧率”越来越快,能力的“迭代率”越来越高的实际,仍习惯于“吃老本”,不愿学、不善学、不勤学、不深学、不真学,不善于学习研究新事物,......余下全文>>
七:当前人大开展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重大事项决定权是宪法和地方组织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它具有创制性、民主性、权威性、重大性的鲜明特征。对没有立法权的县级人大常委会来说,决定权的地位和作用尤为突出。然而,受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一职权行使并不充分,离宪法、法律的规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较之监督权、任免权而言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县级人大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县级人大常委会在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总体上看这一职权的行使还很不到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党政不分,边界不清。由于受旧的政治体制的影响,有的地方延续高度集权型的领导模式,在实践中造成了地方党委对国家机关各个部门具体事务的大包大揽。具体表现在:部分地方党委包揽了对本行政区国家事务的决策,党委的决策往往不经人大常委会决定就直接交政府执行;有的经常是党委和政府联合发文,要求贯彻执行,使人大常委会决定权如同虚设;有的地方甚至该由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也不依法提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行政侵权,导致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大事项决定权难于行使,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或忽视。 程序不明,决策倒挂。现行法律法规对重大事项的提请程序没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各地做法也不尽一致,一些决议或决定出台的过程缺乏严格的程序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一府两院”习惯于首先向同级党委负责,其次向其上级部门报告,有意或无意地绕开了人大常委会对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有的政府部门主观地对重大事项进行甄别和选择,不能做到凡重大事项都交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有的地方政府在重大事项上“先斩后奏”,越权行事,将人大行使决定权视为“走过场”。结果表现为,法律的原则规定是一回事,实际执行起来是另一回事,向党委和上级机关负责是具体的,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提请决定、接受监督是飘忽不定的,客观导致了决定权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够。 效果不明,有权无力。人大决定权本应是最具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决策形式,然而在实践中不少人大常委会在行使这一职权上或“不敢”,或“不愿”,或“不会”,或“不善”。如果“一府两院”不及时报告重大事项或不认真执行决议、决定,人大常委会虽可依法进行询问、质询或开展特定问题调查,但现实中这些刚性手段却鲜少运用。决定权行使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法律有明确规定的行使得多,法律原则规定或未明确规定的行使得少;作出的决议、决定比较原则、面面俱到的多,而突出重点、抓住要害,有具体指向的少;被动行使的多,主动决定的少;作出决定的多,落实到位的少。这些情形导致人大常委会有“权”而无“力”,重大事项决议效果不理想。 范围不清,无所作为。对哪些具体工作应由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怎样规范有效地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宪法和地方组织法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即使有的地方出台了界定重大事项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但普遍比较原则和粗略,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操作性不强。每两个月一次的人大常委会会议,虽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一些专项工作报告,但在审议中往往是谈成绩多、讲问题少,谈普遍性的东西多、讲实质性的问题少,更缺乏观点的碰撞和交锋,很难从审议中权衡利弊得失。有时也发现一些问题,但大多是以审议意见的形式反馈给“一府两院”,很少能针对这些重大问题,在深入调研论证基础上,积极主动地作出带有实质性内容的决议、决定。 县级人大常委会如何运用好重大事项决定权的对策 作为县级人大常委会的三项职权之一,重大事项决定权不应束之高阁,理应得到重视并被充分而有效地行使,真正发挥作用。 科学界定和正确把握重大事项的标准与......余下全文>>
八:试论如何做好法院调研工作
人民法院调研工作的开展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对解决某一个时期最突出的问题提供普遍性的方法和指导或者对某一重大疑难问题进行理论的辨析,从而在理论上为司法实务找到可支撑的依据;另一方面为树立法院系统在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制造宣传舆论。但是法院调研毕竟不同于学院的学术论文的制造和政府的新闻宣传,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总结宣传方式。笔者认为法院调研的开展最主要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第一、是要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司法调研工作重点应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审判、服务决策”的“三服务”工作方针,不断强化司法调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提升法院工作依法服务大局成效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调研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在审判实践中切实利用好、开展好调研工作,要突出调研工作的实用性,形成以审判带动调研,以调研促进审判的良好格局。其次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司法调研是更高层次的审判”这一工作理念,把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作为司法调研工作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审判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转化调研成果,有力促进了审判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司法调研工作中,应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又注重总结典型经验。第三是要坚持把司法调研工作作为谋划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由于调研工作所针对的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并且是针对本单位的实施情况,因此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意义。在作出重要决定、召开重要会议、部署重要工作、下发重要文件前,都结合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周密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第二、要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作用 司法统计以最真实的数据反映司法审判执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手的资料,通过对司法统计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并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一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不断丰富统计数据资源,增强对第一手资料的占有能力。司法统计分析的最大特点在于用数据说明问题,分析原因,因此要讲司法统计工作和调研工作有效结合起来,避免资源的浪费。二是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充分发挥各方合力优势。一方面要针对调研人员拥有较深法律理论功底、业务庭法官具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统计人员掌握大量案件数据和统计方法的特点,着力通过有效组织协调,使这三部分人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司法统计分析的质量;另一方面是以服务实践为目标,有效实现成果多元转化。始终将司法统计分析的成果转化作为检验和评价司法统计分析成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将“决策之前,统计先行”予以制度化、常规化,充分发挥司法统计分析对法院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作用;另一方面,着力丰富成果转化的形式,拓宽转化的途径和渠道,做到“人尽其才,文尽其用”。第三、抓制度抓机制实现调研工作科学规范化科学的工作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法院调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调研机制:一是调研工作计划和考核制度。应当按照上级法院的部署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年度调研工作计划及具体工作方案,这样可以清晰的认识到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和方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调研工作。二是调研工作组织协调机制。要注重发挥研究室作为专职调研机构对全院调研活动的组织、协调、指导、引领作用,形成研究室牵头、相关审判业务庭和其他庭室参加、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调研工作新格局。三是调研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制度。出台一系列鼓励调研的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对调研工作适当倾斜,把调研工作同干警的考核、奖励、职务晋升等切身利益挂钩,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形成责任到庭与责任......余下全文>>
九:当前干部作风和职工思想观念方面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七大主题,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解放思想。为了进一步剖析基层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结合下乡检查工作,深入部分基层单位,采取走访、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农林系统干部职工、基层分管领导是一支敢打硬仗,经得起考验的高素质队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也清醒地看到,在某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对农业发展悲观失望、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宗旨意识淡薄、作风不扎实、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背道而驰。通过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加快发展步伐,缺乏信心和信念。
一些基层干部职工缺乏科学发展的战略眼光,认识不高,对农业未来的持续发展丧失信心和信念。
二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
一些基层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自我感觉良好,满足现状,不想事、不谋事、不干事,因循守旧。个别干部嘴上讲解放思想、讲实事求是,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唯书、唯上、固守教条主义,不善于研究新情况,凭经验办事。一些干部目光短浅,没有创先争优意识,没有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各项工作新途径的勇气,工作推一下,动一下,不思进取。
三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不够扎实。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认识不到位,思想模糊,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深层次思考,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自己又总结不出经验,动辄耍态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群众缺乏深厚感情,指导工作指手划脚、高高在上、指责训斥。有的干部对待群众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不愿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致使群众意见大,伤害了群众感情,影响了党员干部在职工群众中的声望。少数基层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差,“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态度生硬,工作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四工作主动不够,存在严重等靠思想。
一些干部职工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认为自己是基层干部,一切都有保障,不学习不进步,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工作能力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工作效率低。部分基层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素养低、文字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工作业务不精等问题。少数基层干部不认真学习,不研究工作,工作上想不出点子,拿不出办法,表面上忙忙碌碌,作样子,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
五工作缺少激情,存在懒散空谈问题。
懒散,这主要表现在那些年龄偏大、工作时间较长的少数基层干部上,他们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没有多大奔头,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空谈,有的干部讲起道理来夸夸其谈,鼓动性很强,就是不抓落实,在工作上空喊口号。
六精神状态不佳,部分干部不思进取。
一是精神萎靡,责任心不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矛盾、新困难,部分基层干部意志消沉,怨气十足,只讲条件、只讲困难,不讲主观能动性,精神不振,缺乏创新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二是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没有激情。一些干部处于一种高枕无忧的状态,错误地认为干好干坏看不出,贡献大小一个样,反正工资每月照拿,助长了部分干部的依赖心理,也使个别干部竞争意识淡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对工作缺乏激情,得过且过,文件转发,工作照搬,等上边的说法,套别人的做法,领导让干啥就干啥,懒的思考,怕承担责任。也有少部分干部思想庸俗,自成一体,麻木不仁,满足于得过且过,对农业经济建设缺乏热情,无所作......余下全文>>
十:如何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一是提前精心准备,确保调研取得实际成效。为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7月11日,动植司召开了全司干部会议,充分研究酝酿,制定了专题调研方案,确定以“强化风险评估分类管理,完善进出境动植检制度和模式”为调研主题。同时,围绕“四风”问题、进出境动植检工作体制机制等拟定了十个方面的调研提纲,并提前将调研提纲发到各有关单位,要求提前思考研究问题、全面总结情况。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调研组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带着问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心依靠基层一线的智慧和力量,问政于基层单位、问需于外贸企业、问计于一线同志。调研组求真务实,深钻细研,通过基层一线考察、企业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和发放民主评议表等多种方式,分别征求福建、宁波和江苏检验检疫局对动植司在“四风”方面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听取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点考察各局在创新进出境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实践探索情况,并就动植检事业发展问题向10个直属局求教问策,共收集五个方面56条意见和建议。同时,调研组还走访了福建好事达有限公司等出口企业,听取企业对改进动植检工作的意见。在调研过程中,调研组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树立良好工作作风,轻车从简,并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全力投入调研工作。
三是深入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工作突出问题。针对近年来进出境农产品迅猛增长对检验检疫快速通关提出的新要求,按照调研主题内容要求,此次调研注重走基层、摸实情、找对策,深入研究如何正确处理质量安全与速度效益的关系等问题,努力探寻推进动植检工作的新的突破口。调研组发扬解剖麻雀的精神,重点考察福建检验检疫局在创新进出境食品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模式的基本做法、特点和成效,仔细查阅了各类产品的风险评估报告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在宁波检验检疫局重点听取了加强风险管理和实施企业分类管理的实践探索情况,认真观摩了出口食品农产品风险管理系统演示,并详细了解其实际运行情况。调研组还对江苏检验检疫局在产品风险分析基础上,引入企业诚信质量评价理念,全面开展出境非食用动物产品检验检疫分类管理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四是转变工作理念,谋划动植物检疫新模式。根据调研掌握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调研组迅速形成了调研报告,明确了今后探索完善进出境农产品管理制度和模式的原则思路和基本框架,提出了依托风险管理,推进进出境动植物及其产品分类管理的建议方案,并对同步配套建设信息系统,加强系统顶层设计,规范操作程序作了深入思考,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构建以风险评估、分类管理为基础的进出境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制度体系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