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的教材分析

一:浮力说课稿

给你个说课模版吧。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板书课题)

一、说教材

《           》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 )册第( )单元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知识

二、说目标

在学习本课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      ),已经有了( )的经验,本节课教材首先出示(       )场景图,列举了(    )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联系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经验,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         基本理念,制定了如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三、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学生认知水平,我确立本课时的重难点是:

重点:

难点:

四、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所说的“教就是为了不教” 。

五、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骇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余下全文>>

二:浮力计算公式

全部或部分浸入静止流体的物体所受流体给它的垂直向上的作用力,其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流体的重量,即F浮=G排(F浮=ρ液gV排)

(1)F浮=G – F

物理量 单位

F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F ——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2)F浮=G (提示:当物体处于漂浮或悬浮时)

物理量 单位

F浮——浮力 N

G ——物体的重力 N

(3)F浮=ρgV排

物理量 单位

F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3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3

g=9.8N/kg,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4)F浮=G排=m排g

G排——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N

m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质量 kg

当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重量相等时,物体就浮在水面上或没入水中而不下沉。

人们利用浮力建造了能在水里和空气中航行的工具,如轮船和飞艇。

三:浮力的学习方法

浮力和压强的所有公式

F浮=P液gv排

F浮=G-F拉

F浮=F上-F下

平衡法:F浮=G物

漂浮时:P物/P液=V侵入体积/总体积

压强:P=pgh

P=F/S

怎样做好物理浮力题

无论是初学“浮力”,还是中考复习,都感到这部分内容越学问题越多,题目越做越难。经常在中考临近时还有很多好同学从各种渠道拿一些“浮力”习题来请我解答。对于该现象,我从两个角度来说明。

首先,浮力问题是在力、密度、压强学习之后才引入的。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内容本身就在中考知识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学浮力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足怪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并不知道中考的要求,所以感到难学就拼命解题。尤其是一些教师也认为题目越难越有成效,中考把握越大,不惜把一些超纲题、竞赛题也大量地给学生演练,弄得师生都不堪重负,这种高成本(指付出的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好“浮力”是否更好些呢?

一、学好浮力的关键是把力、二力平衡、密度和压强的知识理解透彻

因为浮力实际上是上述知识的一个应用。或者说是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其难度大、题型多就成为必然。

例:如图,同一物体分别浸在不同的两液体中,受到浮力分别为F1和F2;物体底面受到两液体的压力分别为F1’和F2’,压强分别为P1和P2,液体密度为ρ1和ρ2,则:F1F2,F1’F2’,P1P2,ρ1ρ2(皆填<,=,>)这里若立即用浮力的几个关系式去计算,实际上是不必要的,也十分困难。但若冷静地看到,物体在A、B容器中,都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漂浮和悬浮的特例),则立即可知F1=G物,F2=G2物,因此F1=F2;其次,联想到浮力是液体向上托住物体的力,该力本质上就是浮力,即F1和F1’,F2和F2’是同一个力,当然有F1’= F 2’。根据压强关系P=FS,因为同物体底面积相同,压力相同,因此P1=P2。最后,可根据F1=F2有ρ1gV1=ρ2 g V 2牞因为V1<V2则有ρ1>ρ2。

二、注意浮力问题中二力不平衡和三力平衡的问题

一般来说,初中物理三力平衡的问题较少,目前正式出现在教材考纲上的为弹簧秤问题,对于这类题,一定要学会简单的受力分析,但不可任意去拓展。

例:2003 年上海中考卷有一浮力题为:体积为1×10 -3米3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浮力为

牛,若物体受到的浮力重力的合力为20牛,则物体的重力为牛。对于第一空,很容易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代入数据计算出浮力为9.8 牛,但第二空,重力G与浮力方向正好相反,只有G>F浮,才有 G - F 浮=20 牛,因此 G= F 浮+20 牛=29.8 牛三、浮力变化题首先注意因密度或排开液体体积的变化导致浮力变化。例如:某潜水艇从东海潜入长江,浮力是否变化?有的同学认为潜水艇处于悬浮态,故浮力不变,这显然是错误的,应该注意到V排不变,液体密度变小,故浮力变小。

其次注意把物体放入盛有或盛满某液体的容器中,受到浮力问题是要十分当心的。因为盛有必须考虑盛满和未满两种情况。

例:某物重10牛,轻轻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溢出2牛的水,求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本题若轻易地认为F浮=G排水,就会立即得到F浮=2牛,但这仅仅是在盛满水的情况下的答案。若仔细分析“盛有”,要考虑到未满时,应在放物体后水位上升,先满再溢出,则浮力应大于2牛,而物体若最后漂浮或悬浮所受浮力最大,F浮= G=10 牛,故答案为10牛≥F浮≥2牛。四、实际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余下全文>>

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浮力的大小仅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等两个因素有关,为下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进一步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性实验的相关过程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

学具与教具:

弹簧秤、橡皮泥、烧杯、水、棉线、鸡蛋、食盐以及由学生自制的装有沙石的小药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增减瓶内的沙石来改变它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

1.本节课从日常生活现象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或师生互动形式的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为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探究性的实验,使实验成为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2.本节课在教学结构上采用了分层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分层示标(提出问题)——逐层探究——扣层应用——依层评价”的结构来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一、沟通知识、建立联系: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浮力呢?

2.用秤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时,需要采用哪些具体的步骤?

(1)先测重力g; (2)再测视重f拉; (3)浮力f浮=g—f拉

二、运用迁移、提出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曹冲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大象的质量和石头的质量相等?

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最终得到:“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课题。

教学说明:“曹冲称象”也是我为本节课与下一节课埋下的一个伏笔。在本节课中,我将利用“曹冲称象”引入排液体积的概念。在下一节课中,我将让学生设想“阿基米德称象”的过程并比较它与“曹冲称象”的异、同点。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点拨:由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因此猜想时要从物体与液体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猜想只要合理即可。

各小组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归纳为:

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5.浮力的大小可能与被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

对于提出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知道。

......余下全文>>

五:物理的浮力这单元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要怎样理解

实际上就一句话,也就是阿基米德的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所开液体的重力。

六:《浮力》教学反思怎么写

你是老师的话(同学的话凑合看吧):

浮力运算技巧,△Vρg=△F,

引入非正式概念:平均密度,把某一物体的质量除以他的体积,得到一个ρ,用于计算方便

将难思考点通俗化,如:密度大比水大的,就是说他比水“重” ,所以他就垫底了(沉了)

力的分析(力求通俗话),越深,分子就被压来挤着了,所以密度大了(那种气泡问题)

其他的在你的教学中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先用感性方法讲,再讲理论

七:初二物理教学教案:什么是浮力

浮力是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托的力,实质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下表面的压力减去上表面的压力就是浮力大小,它恰好等于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重力,也就是阿基米德定律。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