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阀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2
二:农民在中国的地位是什么?
从政治上看,农民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共产党政权的主要支持着。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民只有不断抛弃自身的缺点,才不会落在工人阶级的政策之后。农民的地位是会变的,而具体的变化是由农民自己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决定的。
三:农民在中国地位为什么哪么底
从政治上看,农民是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共产党政权的主要支持着
。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民只有不断抛弃自身的缺点,
才不会落在工人阶级的政策之后。农民的地位是会变的,
而具体的变化是由农民自己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决定的。
四:中国农业地位
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农业的地位
前 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本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增长及结构变化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农业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以及加入WTO后过渡期的影响;第三部分揭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关键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农业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中国农业:增长与结构变化
(一)农业与中国经济增长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1978年,农业仍然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8.1%,吸纳了高达70.5%的就业人口。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1978-2003年间,中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达9.4%。尽管农业部门(4.5%)没有取得工业(11.6%)和服务业部门(10.3%)的高增长率,但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增长,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顺利推进。
随着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封闭经济向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也伴随着大规模的结构性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下降。到2003年,农业占GDP的份额下降到14.6%,就业份额下降到49.1%。在外贸结构中,农业出口份额由1980年的26.7%下降到2003年的4.9%,进口份额由33.8%下降到4.6%。
(二)农业增长的绩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农村人民公社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等体制变革阶段。1978年以前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严重束缚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业结构单一,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积极性,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际年均增长率达5%,蔬菜水果分别达7.5%、7.2%,而棉花则高达19.3%,远远超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增长率(表2)。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从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人均食物占有量大幅增长。中国农业增长最突出的贡献是解决了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究竟是什么创造了中国农业增长的奇迹?许多研究表明,这既包括改革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制度创新的巨大作用(Fan,1991;Lin,1992),也离不开技术进步的贡献(Huang 和Rozelle,1996;Fan 和Pardey,1997)。同时还包括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
(三)结构变化
在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国民经济高......余下全文>>
五:中国的农民在以后中国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和处于什么地位
农民历来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最基础的推动作用,每次社会的变革和革命都会被推动到前沿并且往往最终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可是小农经济和长期儒家文化教养下的中国农民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力量。加上教育水平的不平衡使得中国农民在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扮演着工具性的作用,不管是改朝换代还是制度革新,起关键性作用的农民总是在被推向高位之后被压制到社会的底层,成为所谓的“贱民”,而国家的财政税收也绝大部分来自农民,意味着各朝代对农民的盘剥是最严重的。
新时代的农民阶层,在不同区域间不同阶层间的经济交往中也是出于劣势。这跟我们所说的南北贸易中的“剪刀差”现象根本没有区别,正是这种剪刀差加剧了贫富分化。于是在土地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的贫困山区的农民和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导致劳动力相对过剩北方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这就是农民工群。这时候,农民又成为了弱势,只是也很无奈。
经济地位的低下导致文化上的受歧视,教育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使得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大学生荒,而农村大学生回流现象非常少,农村的人才呈现有出无进的态势,而城市出身的人才更不会愿意走向农村~~~
所以我认为鉴于中国的农民几千年以来尚未挖掘自己潜在的可怕的社会推动力,有招一日应当会真正站在不管是文化还是政治领域的前沿。
同时农民潜在的资本其实应该是土地,历代将相君主所谓的社会变革一般收到实际社会成效的莫过于土地政策,解放战争也不例外,所以将来如果中国农民的思想觉悟能够发展到对自己的土地有一定的话语权,不再受外权的绝对性干预而充其量只是一种指导意义。那么此时中国的农民将不再是愚民,而是站在了社会话语权的合适位置。
再者,农业是任何国家都不敢忽视的问题,将来中国社会农民地位的提高是大势所趋。至于说可能太多的机械化代替劳力而使农民很多弄转非,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时候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已经由纯体力型转向技术型了,同样说明了农民地位和文化层次的提高,这在发达国家已经见端倪了。
六:中国农民有地位吗?
有啊 !
社会最底层 ,任人宰割、任人欺凌 。
工人还不如农民 ,除了两只手什么都没有 。
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1)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1分)意义:摧毁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分)
(2)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2分)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损害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1分)
(4)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2分)
八:中国农民为什么地位这么低?
中国地少人多。人均地少,人均产量就少。国家给农产品定位很低。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十亩,一亩收800斤粮食,一斤卖一块钱,刨去化肥,一亩地不到500元,十亩不到50胆0元,两百个工作日,相当于25元/天。一年辛辛苦苦到头,还不如一些官员一餐饭。
经济上没地位,政治上就不会有地位。
毛主席时代是通过保住政治地位,来保障经济利益。
陈永贵当副总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九:为什么农民在中国社会地位高没有欧美高 5分
因为中国比欧美人口多。当官的也比他们多,所以贪污的比他们多。而且中国人没有他们团结,
十:中国农村现状调查
中国政治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农业问题。因此,对农业的重视,是中国政治发展是否明朗化的一个重要问题。“三农问题”究竟是个什么问题?能不能具体一些?具体到什么程度?农村的现状如何,是富裕还是满目疮痍?
笔者对湖北农村进行了一次比较粗糙的调查。调查地点为:湖北监利-潜江-江汉油田-荆门-宜城-襄樊等地。调查方法是个别访谈和观察,调查方面有如下几条:
1.党群关系问题
【现状】党中央在农村的地位和可信任程度是很高的。农民淳朴的本性,仍然将党中央确立为主导力量。但是,基层党群关系是不好的。群众的主要问题是对基层党员的行为不信任:腐败、损公肥私……等。 基层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几无:导致的结果是党在农村没有号召力。
党员的先锋作用没有体现,或者已经丧失了先锋作用。在群众中的印象不好。但是群众的观点比较趋于一致:中央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下面乱套了。
【建议】农村党员党性教育:为人民服务等。
2.农村干部问题
【现状】农村干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解决当地农村的实际问题,不能对当地农村的发展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导致的结果是: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另外,农村干部基本上不能各司其位,并且,农村干部的职位繁多并且参差不齐。这个需要进一步规范化。
【建议】领导干部得大思想观教育。
3.农田、水利问题
【现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是农村的水利建设正在荒废。大的沟渠都已经是淤泥塞住了,虽然不是很严重;另外,沟渠杂草丛生。田垄两端的沟渠也是杂草丛生。如果降暴雨,沟渠的不畅通对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水利方面(沟渠不畅)的问题已经有至少4年了。本调查的初次调查是在2004年的7月,到今年秋冬仍然不见清洗沟渠,未雨绸缪。
农田的问题是今年出现的。主要是农田的规划问题。原先农业收取农业税,很多人闲置自家农田外出打工,村级组织对田地重新规划;等到农业税免征,民工有返乡归农的,但是没有田产了。这是一个比较紧急的矛盾。需要及时解决。
【建议】复修水利,重视水利是农业得命脉。田制问题,研究后妥善解决。
4.农村信息通讯
【现状】信息通讯,这里排除比较发达农村的电话和手机,电视等。主要是广播通讯。农村的广播通讯几乎被切断或叫停。
广播通讯是不是已经过时?我的看法是不是的。电视是在休闲的时候用来消遣的。广播通讯最大的好处就是范围广、及时,并且对于广大识字不多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工具。
我提广播通讯的重要性,主要是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组织和提醒。我们可以看已经发生紧急情况通知不及时出现的问题:重庆井喷事故,大队长要挨家挨户敲醒睡梦中的人!山体滑坡,逃的逃了,没逃的也不知道。这些都是广播通讯荒废的结果!!
【建议】重建广播通信,以备紧急状态。
5.农民思想状况问题
【现状】农民几乎都没有什么精神信仰,空虚。信教的不少。农村成为了异端思想的宣传对象。
【建议】农村思想宣传。需要注意得是:农民不喜欢大而空得东西,喜欢实在得。否则,宣传会起相反得作用。
6.科教问题
【现状】教育停止不前。农民有多少知识,是从前期学校里获得的;从父辈,乡俗里习得得。除此以外,另外获取得具有教育意义得东西很少。主要问题是农村成人教育问题。
农村封建迷信色彩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论之。但是反映教育上有问题。
农村乡校合并。就是一个村和另一个或几个村合并办一所小学。导致儿童教育得一系列问题得出现:辍学、厌学等。
【建议】农村成人教育问题;村小儿童教育问题。
7.文化生活问题
【现状】主要是农闲时,农民得生活方式。主......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