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地力之教

一:尽地力之教一句中,教是什么意思

【实词翻译】教(jiào):指导。

【原句】尽地力之教

【句子翻译】竭尽全力地对(农民)进行关于(提高)土地的出产能力的指导,(使土地的收成提高,使国家的收入增加)。

【来源】《汉书·食货志上》记李龚(kuī)向魏文侯提出“尽地力之教”的建议。

二:“尽地力之教”的意思

战国时代,李悝关于发展农业的经济思想

在农业种植上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如若一种作物受到自然灾害,还有其他作物可以收获,耕地要深,除草要勤,收割时要象防备寇盗到来那样迅速,以免遭受损失。

三:请问一下"尽地力之教"是什么意识?

发展农业生产,从而巩固君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相当于今一百八十万亩)。如果农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粟(小米)三斗(约合今六升)。反之;就合减产三斗,一进一出要相差一百八十万石(约合今二十六万石,《汉书.食货志》),因此他作出子项规定:

(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太平彻览》卷八二——引《史记》、《通典·食货二·水利田》)。就是说,同时播种程(小米)、黍(黍子)、麦、寂(大豆)、麻(麻所结的实),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这是主张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怕种单一的粮食作物迟到灾害就难以补救。

(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谓促进之甚,恐为风雨损也)”(《太乎御览》卷八二一引《史记》、《迈典·食货::·水利田》)。就是说,要促使农民努力排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枪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

(三)“还(环)庐树桑,莱茹有畦,瓜领果(果树的果实)荫(瓜类植物的果实),殖于疆场”(《迈典·食货二·水利田》)。这是说,住宅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上也要利用空隙多种瓜果。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阁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魏国人口密度较高,地少人多。李埋在“尽地力之教”中作出这样的规定,是适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的.是根据当时农民生产的经验而制定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田租收入.进而使得国家富强起来。

四:(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

(1)主张:充分利用土地,增加粮食产量;粮食关系国家富裕与社会稳定;应由国家干预市场调节粮价(平籴)。(3分)效果:使魏国富强,称霸诸侯。(2分)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兼并争霸,战争频繁。(4分)(2)转变:从自强到求富。(2分)实践:创办近代民用工业,建立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2分)分析:李鸿章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形势下,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只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未变革封建制度,最终未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7分)(3)工作: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分)循序渐进: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沿海设立经济特区逐步深入内地全方位开放。(8分) 试题分析:(1)原文大意: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说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据此回答第一小问。并结合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方面回答第二小问。(2)根据材料信息“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反映了洋务派从创办军事工业到民用工业,从“自强”到“求富”的转变。再根据材料信息“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可知梁启超是批评李鸿章等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结合所学,洋务运动虽然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单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3)结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所学知识,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改革从地方试点到全国推行,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海港口城市到沿海经济开发区再到内地回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五:《汉书·食货志》翻译

周王朝衰落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只重阴谋暴力而轻视仁义道德,先求占有财富而后讲礼让。这个时候,李悝作为魏国的丞相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他认为方圆百里的土地面积,大概有九万顷,除掉山川河流和都城及百姓居住的面积的三分之一,还有田地六百万亩,若能勤加耕耘则每亩可以增产三斗,不认真耕作则减产也是三斗,以这个数字计算,方圆百里面积的上等田地的一增一减,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粮食了。他又说粮食卖得太贵损害一般人的利益,太贱则损害农民的利益;伤害了一般人的利益,他们会离散到别的地方去,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农业生产搞不好,国家就会贫穷。所以,粮食太贵了或是太贱了,都不好,他对百姓的伤害都是一样的。善于治理国家的当权者,一定要使百姓的利益不受到伤害同时还要鼓励农民搞好生产,现在,一般农户一个男劳力负担五口人,耕种一百亩田,一年每亩收粮食案一石半米计算,合计收粮食一百五十石,除掉纳税占十分之一计十五石,余下一百三十五石,口粮,每人每月一石米,全家五口一年的口粮是九十石,扣除则剩四十五石。每石粮食卖钱三十,共计得钱一千三百五十,除掉社闾春秋祭祀社神摊派钱三百,尚余钱一千零五十。添置衣服大概每人花钱三百,五口人一年就要一千五百钱,光这笔开支就短少钱四百五十。若不幸有疾病丧葬的费用,还有完纳赋税的开支这里尚未包括,这就是农民所以长期贫困,不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而使粮价这样昂贵的原因。 君姐,感谢我吧~~~

六: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理解。题干中“治田勤谨”反映的是农业的内容,而“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反映的家庭手工业的内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小农经济的典型特征。只有C符合题意。AB项材料无法体现;D项只是说了手工业这一个方面。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小农经济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的一中的生产形态。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还需了解农业经济的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