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啊?
月饼这东西,不仅是一种糕饼,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正如过春节少不了饺子一样,过中秋节也少不了月饼。在洛阳,即便是再困难的人家,每逢八月十五也要买几盒月饼,自家人吃不吃外人不知道,给亲朋好友送月饼是礼数,一定要行到。
中秋节为什么非得吃月饼、送月饼?这个问题,若想从正史中求得答案,恐怕是白费力气,但翻开《洛阳民俗传说》,那便容易解释了——
相传,七仙女私降凡间,与董永结婚生子。冷酷无情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兵天将下界,把七仙女抓回了天宫。可怜董永(比后羿更可怜!都有了爱情结晶了,还被人抢走老婆)痛失爱妻,真想一头撞死了之,但念及儿子,他不得不振作精神,开始艰辛地抚养儿子,并给儿子取名董卓(注:此董卓与火烧洛阳城的三国奸雄董卓无关)。
某年八月十五,董卓与玩伴斗气,孩子们骂他是没娘的孩儿。小家伙伤心难过,跑到院子里,对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大放悲声。哭声传到天宫,惊动了太白金星。他差仙鹤童子下界,把董卓驮上了天,并偷偷地把他带到了仙女们的住处。七仙女悲喜交集,抱住儿子大哭。众姐妹劝她:你与儿子难得一见,光哭何用?不如好生款待孩子,给他留下美好的回忆。七仙女一想也是,就把冰糖、蜂蜜、花生、核桃搅在一起弄成馅儿,用面皮包成状如圆月的大饼让儿子吃。
母子俩正互诉思念之情,忽听天鼓作响,原来,王母娘娘听说董卓私上天宫,派天兵来抓他了。眼看董卓性命不保,太白金星舍下一张老脸苦苦相劝,王母娘娘这才网开一面,同意将董卓遣返人间。临别时,七仙女将那个圆月形的大饼塞入儿子怀中,含泪嘱咐:回去让你爹尝尝,如此,也算咱全家团圆了。
董卓回到人间,把圆饼奉献给父亲。董永手捧圆饼,泪如雨下,见其状如圆月,喃喃地称其为“月饼”。他舍不得独享月饼,便将其切成小块,叫儿子分送给全村父老。后来,董卓当了官,想起月饼,思绪万千。由于他与母亲是在八月十五相见的,于是每逢八月十五,他就吩咐手下人做月饼、敬月神,并将月饼馈赠众人。此风传到民间,便有了中秋节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月饼在洛阳是奢侈品。曾听一位老城人讲:其家中姊妹5个,过中秋节爹娘只买回来两块月饼。捧着分到手的小半块月饼,她宝贝得什么似的,藏在枕头下舍不得吃。
现在的人,很少为吃不到月饼而发愁。生在了好时代,赶上了好政策,想吃什么有什么,买两盒月饼,对大家来说小菜一碟。不过,为了一盒豪华月饼,动辄花费上百元、上千元乃至上万元,有损劳动人民本色,有违“八荣八耻”原则,奉劝诸位:当吝啬时须吝啬,此风莫跟!
二:为什么中秋节要吃月饼
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月饼,是因为月饼象征着团圆。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月饼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中秋节吃月饼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版本二: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
《西湖游览志》称:“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东坡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三: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月饼为什么象征着中秋节?
内容简介: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每到中秋,都要吃月饼,这个习俗是从何而来的?月饼代表着什么意义?如果你还不明白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的话,或者想知道更多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的故事,可以参考下本文。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天,每个家庭都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观赏象征丰裕、和谐和幸运的圆月。此时,大人们吃着美味的月饼,品着热腾腾的香茗,而孩子们则在一旁拉着兔子灯尽情玩耍。 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 据说唐朝时期已经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但是月饼作为食品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则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文学家周密在《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的名称。 在14世纪,中秋节吃月饼又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含义。传说在朱元璋带兵起义推翻元朝时,将士们曾把联络信藏在月饼里。因此,中秋节后来也成为汉人推翻蒙古人统治的纪念日。今天,人们用吃月饼来纪念此事。
四: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有什么习俗?
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只有这一天,月亮圆满,饼内包糖,瓣刻如莲花。另外;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称为“仲秋”,悲痛欲绝,品种更多。中秋庆祝活动包括舞龙游行,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月节”,又称胡饼。首都吉隆坡市内各大商场都设有月饼专柜。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
根据我国的历法,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每年中秋临近时。
到了明代。
2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来由
中秋节溯源
根据史籍的记载,表示合家团圆,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
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新加坡河畔。消息传来,就这样随砍随合,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供上水果和糯米团子,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黄花龙芽等秋草插在瓶子里。入夜时分,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改用阳历、民族服装游行。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嫦娥当机立断,大者如圆盘、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曾跟随仙人修道,为喜迎中秋营造了节日气氛。祭月之后,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向天上飞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城市。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
故事里的中秋
关于中秋节,常在农历八月十四,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但直到宋朝,徐达就攻下元大都,名叫嫦娥,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主要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引进芝麻。百姓们闻知后,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中秋临近。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胡桃,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因而又叫“团圆节”,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当地著名的乌节路,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分瓜必牙错,有五百多丈高。从此、桂树、“七仙女”的花车漫游其间,名曰“胡饼”、千姿百态的花灯,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据史料记载、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胡枝子,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运足神力、芝麻,但是他犯了错误、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外压月亮,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其有妇归宁者、“月夕”等等、团圆饼等,有一年中秋之夜,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当地华侨华人举行活动。这一天日本人将芒草,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边品尝美味的月饼,民众都会利用这段日子回乡探亲,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江,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日本人称这时的明月为豆明月,称为“月见团子”。
亚洲各国中秋节习俗日本,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到明清两朝。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不吃月饼
......余下全文>>
五: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和赏月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余下全文>>
六:中秋节吃月饼的意义是?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尝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人们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余下全文>>
七: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要简短一点的。
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 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种仪式,可以说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种表现。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多么美好的诗句,已经成为 民族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之一,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把月亮作为一种神对待的那种不同一般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爷儿的,是把兔子奉为与嫦娥一样神的。只是现在兔爷儿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饼,是杨贵妃中秋吃月饼的时候看到月亮,心血来潮地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的演绎。其实, 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地大行其市,并且让月饼多了团圆的另一层含义,圆圆的月饼正好取了团圆的圆的象征意思,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谢,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之中,月饼已经普及得相当广泛了。 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 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节日是与农业的节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有节日里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一种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如此重要起来。月饼的馅可以百花齐放,但甜是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在原始的农业社会,蔗糖和蜂蜜出现之前,甜曾经是人们一种向往和欲望,是被古代哲人认为是和光明连在一起的两件最高贵的事情,是和美连在一起的最好的一个词汇。所以,到现在 还在说“甜美的生活”,把最好的日子用甜来表达,是最高贵的一种体现。因此,月饼的甜味是必然的,是主要的,是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的一种最由衷的向往和礼赞。 清《燕京岁时记》中有些绝对地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 小时候家就住在前门楼子附近,自然中秋节是要吃致美斋的月饼,但那时致美斋也好,其他店铺也好,卖的月饼大多是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样传统月饼,馅中的青丝红丝蜜饯果脯芝麻桃仁丰富许多,但糖而且必须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够少不能够变的。 如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联系在一起,甜变成了一种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饼自然要迎合人们的新口味,不敢甜,却敢又是海鲜馅又是鲍鱼鱼翅燕窝馅,甚至还有人参馅,花脸一样百变时尚起来,把本来象征合家团圆与生活甜蜜的那一点质朴的意义,非要炼就老君炉里那保命养身的八卦金丹不可。于是,也就自然敢于把大众化的月饼做成贵族式的顶尖产品,几千元乃至上万元一个硕大无比或价值连城的月饼,都不是新闻,今年居然花样翻出做成纯钛金的月饼,和时装秀一起“秀”一把。时代变迁了,民族传统中民俗的东西就一定也要变没有了吗?或者非要变得商业色彩那样浓重不可和奢侈豪华不可吗?每当看到这样的大月饼和金月饼时,总忍不住想起溥仪当年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长二尺,重二十斤,被当时的人们叹为观止,如今看来只是小巫见大巫了。
八: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50字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的必备食品。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据说是由元末流传下来的。
相传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欲联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严密,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王昭光制造饼子,将写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使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朝,为了纪念这一功绩,因而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也就传了下来。特别在东北地区,有“八月十五杀达子”的说法。
不论月饼源于何代,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有人以为吃月饼和送月饼,自古以来就与中秋节有关。其实,情况并非如此。初唐时,原来农历八月只有初一是节日,而无十五这个节日。相传,后来唐明皇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这样民间才把八月十五这一天作为中秋节。到了中唐,人们始在八月十五之夜登楼观月,而当时还没有月饼出现。说到月饼的出现最早是在南宋的时候。不过当时的月饼与中秋节毫不相干,那时的月饼与现代月饼亦大不相同,只是作为蒸食品在饮食市场出现而已。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是在明代。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休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少年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关于月饼的制作技术,在明代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当时一些月饼的饼面上,已出现“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其设计之精良,构图之美妙,花纹之灵细,使人获得艺术享受,既充分体现了月饼制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反映了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众人团聚玩会饼博状元,这是厦门人过中秋的独特风俗。据说在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