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庸小说 读后感。
从小就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剧,从82版的《天龙八部》和83版的《射雕英雄传》到95版的《神雕侠侣》和97版的《天龙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说,十几年几乎是一直追着这样的一个武侠梦。在金庸笔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让我喜欢的,比如最开始的段誉,韦小宝。后来又偏向于喜欢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杨康,慕容复等等。不过喜欢归喜欢,很多角色为人所喜欢,为人所欣赏,但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多。现在说起来,金庸笔下让我肃然起敬的人只有三个:《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神雕侠侣》中的郭靖,《鹿鼎记》里的陈近南。 这三人笔墨花得最多,最为人所知的当然就是郭靖了。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一个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铭刻着国耻,整个家庭又经历了灭顶之灾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生长在异国他乡。开始的郭靖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忠厚老实的傻小子。无论从天资,相貌,还是做事风度,他都远远不及他的义弟杨康。在《射雕》里对杨康的变化还是花了很多笔墨,从养尊处优的金国小王爷到一贫如洗的汉族百姓,再遭受挫折与凌辱后,他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汉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国小王爷,最后又因自己的不择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轻的生命走向毁灭之路。确实,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与悲情,确实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杨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对那样的痛苦抉择,面对那样的经历,他做的很多事无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运与性格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看到这我们实在很难再去责怪他什么。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处。相比之下,同样是身世悲惨,同样是生在异土的郭靖却从头到尾都保留着一份单纯,保留着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雕英雄传》,郭靖大概也只会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不过到了《神雕侠侣》里对这个角色的感情却开始由开始的喜欢达到了敬佩。《神雕侠侣》里我看见了一个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谦虚,却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稳重。他被人们称之为大侠,并非他已有高强的武功,高深的武学。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真正做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更有可能与蓉儿隐居桃花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时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阳守城,这一守就是几十年。而这期间他的作为让我从中隐隐约约看见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子。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还有那颗始终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见常有人批评郭靖,陈近南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们的勇气固然可敬,而他们却拼命的去忠于一个气数已尽的破败王朝,不懂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这样的评语大概是对他们最大的污蔑与侮辱吧?!仔细读郭靖的对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镇守襄阳,多年抗元,并非是效忠于赵送王朝。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与杨过一同来到蒙古军营中与忽必烈的一番谈话了。其间忽必烈很尖锐的指出了赵宋王朝的腐朽与无可救药,称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是在顺应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惭,历数元军南下伐宋破城后对无辜汉族百姓杀戮的罪恶。这一番怒斥义正言辞,振聋发聩。在历史上有着无数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着顺应天意,为国为民的旗号穷兵黩武,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但亦不乏郭靖这样的反抗者,他们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惨无人道的屠杀。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阴,抗战之衡阳······他们又岂是在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战?这样的反抗者是华夏之脊梁,是一个真正儒者侠者所具备的精神与品性。正是有了这样的他们,华夏方能屹立风雨千年而不倒,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灭绝。舍身取义方显正气浩荡,碧血丹心永明青史辉煌!“侠之大者,为国......余下全文>>
二:金庸的原著小说是怎样的阅读感受?
金庸小说与文学的乌托邦精神
到中国目前为止,金庸依然是读得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同时也是一位争议很大的作家。金庸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成人的童话”,也呼应了一种文学的乌托邦精神。首先,他写出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使他笔下的“江湖”,成了现代人的精神避难所,也使那些在单一的现实中生活的读者,多经历了一种快意、忘我的纸上人生。其次,他召唤了一种英雄哲学,尤其是那些孤独的英雄,往往以个人之力化解江湖、民族乃至国家之间的干戈。这种英雄气概,正是乌托邦精神。
从金庸的小说看文学与精神乌托邦的关系,我们就知道,文学也是一门学问——人生的学问、生命的学问。金庸把这种人生的学问充分通俗化,由此创造了一个后人难以超越的文学奇迹。
三: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很小的时候就看开始看武侠小说了,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先后读过金庸,古龙,沧月等人的作品。各有千秋,首先金庸先生定下了江湖的基本格局:少林,武当,雁荡,昆仑…………后来的作家无论怎样写,基本上都跳不出这个大体框架。无非再加些门派势力而已。其实能说的很多,我今天只简单的谈一下女性角色。其实就女性角色而言,我个人觉得写的最好的是沧月,可能因为她是女人的缘故,笔下的女性角色大都感情十分丰富,情感描写细腻,沧月的作品我基本拜读过,从第一部《七夜雪》开始(插一句,七夜雪真是神作啊#^_^#),上面的女主薛紫夜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其实不但正面角色连反面女主妙水也是描写细腻。其后的作品里,如《鼎剑阁》系列,《听雪楼》系列,《镜》系列里,我最喜欢的是《破军》中的空桑女剑圣——慕,读后感《关于武侠小说的读后感》。也说不出为什么,就是觉得这个故事和金庸《神雕侠侣》的故事太像了:同是永不衰老的女子,都是常住古墓,都收留了一个男徒弟,最后相爱……(尼玛太感人了←_←)。古龙笔下的女主……老实讲,比较干巴巴的……没啥意思。最后就是金庸的了,金庸的作品其实非常好,好多作品比如《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都前前后后读过好几遍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其中的女主各种各样,我最喜欢的是《笑傲江湖》的任盈盈,任盈盈是日月神教的圣女,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显然容貌秀丽绝伦,不过十八,九岁年纪”,但是她却爱上了当时的无名小卒令狐冲,为了她不惜赴汤蹈火,我最感动的就是她为了治令狐冲的病不顾一切,明知他心里有个小师妹,但是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他。金庸曾把盈盈列为理想妻子对象之一。这次就说这么多,下次再写。
四: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读后感
从小就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剧,从82版的《天龙八部》和83版的《射雕英雄传》到95版的《神雕侠侣》和97版的《天龙八部》,再到初中追金庸小说,十几年几乎是一直追着这样的一个武侠梦。在金庸笔下的角色中也曾有很多让我喜欢的,比如最开始的段誉,韦小宝。后来定偏向于喜欢一些亦正亦邪的悲情人物,如杨康,慕容复等等。不过喜欢归喜欢,很多角色为人所喜欢,为人所欣赏,但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多。现在说起来,金庸笔下让我肃然起敬的人只有三个:《天龙八部》中的萧峰,《神雕侠侣》中的郭靖,《鹿鼎记》里的陈近南。
这三人笔墨花得最多,最为人所知的当然就是郭靖了。从《射雕英雄传》开始,一个尚未出生起名字里就铭刻着国耻,整个家庭又经历了灭顶之灾的孩子。背负着国仇家恨,生长在异国他乡。开始的郭靖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忠厚老实的傻小子。无论从天资,相貌,还是做事风度,他都远远不及他的义弟杨康。在《射雕》里对杨康的变化还是花了很多笔墨,从养尊处优的金国小王爷到一贫如洗的汉族百姓,再遭受挫折与凌辱后,他放弃了自己本身的汉族身份,再次做回了金国小王爷,最后又因自己的不择手段而使得自己年轻的生命走向毁灭之路。确实,他比郭靖更多了一份矛盾与悲情,确实惹人同情令人惋惜。如果真的站在杨康的角度上去想,面对那样的痛苦抉择,面对那样的经历,他做的很多事无非也是人之本能,是命运与性格将他带上了一条不归之路,看到这我们实在很难再去责怪他什么。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出了郭靖的令人敬佩之处。相比之下,同样是身世悲惨,同样是生在异土的郭靖却从头到尾都保留着一份单纯,保留着最初的那颗赤子之心。
如果只看《射雕英雄传》,郭靖大概也只会是我比较喜欢的角色之一。不过到了《神雕侠侣》里对这个角色的感情却开始由开始的喜欢达到了敬佩。《神雕侠侣》里我看见了一个已为人夫,已为人父的中年郭靖。他的品行如往的正直谦虚,却比以前更加的成熟稳重。他被人们称之为大侠,并非他已有高强的武功,高深的武学。更为重要的,是他能够真正做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以郭靖的性格,他绝对不是一个贪图功名之人。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他应该更有可能与蓉儿隐居桃花岛,过着神仙般的生活吧。但面对着一个山河破碎,社稷累卵的时代,郭靖挺身而出,全家到襄阳守城,这一守就是几十年。而这期间他的作为让我从中隐隐约约看见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影子。一身正气,大义凌然,还有那颗始终未曾改变的赤子之心。
我曾看见常有人批评郭靖,陈近南这些人是愚忠。理由是他们的勇气固然可敬,而他们却拼命的去忠于一个气数已尽的破败王朝,不懂顺应时势,与时俱进。这样的评语大概是对他们最大的污蔑与侮辱吧?!仔细读郭靖的对白,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镇守襄阳,多年抗元,并非是效忠于赵送王朝。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便是郭靖与杨过一同来到蒙古军营中与忽必烈的一番谈话了。其间忽必烈很尖锐的指出了赵宋王朝的腐朽与无可救药,称蒙古大军挥师南下是在顺应天意。郭靖立即拍案而起怒斥忽必烈大言不惭,历数元军南下伐宋破城后对无辜汉族百姓杀戮的罪恶。这一番怒斥义正言辞,振聋发聩。在历史上有着无数像忽必烈君王,野心家,打着顺应天意,为国为民的旗号穷兵黩武,使得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但亦不乏郭靖这样的反抗者,他们反抗暴政,反抗侵略,反抗惨无人道的屠杀。元末之常州,明末之江阴,抗战之衡阳······他们又岂是在为一朝一家的王朝再战?这样的反抗者是华夏之脊梁,是一个真正儒者侠者所具备的精神与品性。正是有了这样的他们,华夏方能屹立风雨千年而不倒,这片土地的子民才不至被奴役,被灭绝。舍身取义方显正气浩荡,碧血丹心永明......余下全文>>
五: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 读后感 800+(要是自己写的) 20分
读《倚天屠龙记》有感
老师你说让我们读一本好书,只是这个“好书”的定义范围实在是太广了,在这里我想说金庸武侠其实也很有魅力。在金庸大师这么多作品中,我对《倚天屠龙记》可谓情有独钟。
《倚天》是《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创作于1961年,曾经做过三次修改,我看的便是最新版的了。大众通常觉得武侠小说摆不上桌面,纯粹是人们无聊时的慰藉品,仅供娱乐。可是但当你无聊时看过之后,还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感触大多来自书中了吧!
金庸的作品不像古龙那么空灵,总是很难让人理解其中的精髓;他的作品有血有肉,儿女情长。金庸作品着重刻画人物性格,不管是英雄气概,还是刁蛮任性,邪恶歹毒,他弧将人物刻画的很到位。古龙作品更多的是美女与美酒,就像他本人。而看金庸,则更不会想起鲁迅、曹禺等大家的难以理解的文字!不是我有意贬低他们,相比之下,我倒觉得读金庸更是一种享受,更有价值。在我看来,金庸的文学造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小说岂止可用“武侠”两字可以概括,不喜欢武侠的人去看金庸,完全可以当做艺术去欣赏,他的文字、语言、人物关系像舞动的精灵,鲜活优美令人折服!
张无忌是整本书的灵魂,此次的英雄与以往不同,他没有强烈的主见以及对江山社稷的雄才大略,像萧峰为了两国和平而捐躯,郭靖则为了大宋日夜镇守边关抗金,张无忌不具领导才能但却凭个人魅力将明教带入正轨。他性格有些软弱,做事犹豫不决,但他并非没有主见,而是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综合一下,他是一个老实、厚道、随和、软弱,易受环境影响,做事优柔寡断.但是能坚持武林大义的人.而他身上还有除强扶弱、救死扶伤、正义凛然、真挚孝顺的这些天性。他心爱的人赵敏的失踪,在他眼里却明显比天下任何战事都重要的多.他可以做事绝不“有违侠义道精神”,但是他也缺少侠之大者之气魄,他是可救一人之急,却不可救一城之急,救天下的人之急。这些便注定了他只能成为一个仁慈的大侠,而不是一个王者。他的武功天下的一,医术高明,长相帅气潇洒,这么优越的条件却没有争强好胜之心,因为在他内心善恶早有定义,他为了平静的生活放弃了权力欲和争霸欲。他对于爱情总是不知道如何选择和拒绝,总是逆来顺受。围绕在他身边的女子,他总是难以取舍,不忍伤害任一个,就算心有所属却还会接受别的女孩子的投怀送抱,若不是谢逊逼他娶周芷若,他还不知道会选谁呢?至于最后他选择了赵敏,大概是因为赵敏为他牺牲太多太多了。不过我倒希望他对赵敏确实是刻骨铭心的爱。
一个本身普通的人从平凡中而来,经历过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件后,又在平凡中而去.这便是太极功夫中阴阳变化、刚柔相济的圆转之意和哲学道理啊!也许他们最后的选择才是最适合他们的道路。张无忌算是金庸笔下最贴切真实生活的人。他给我们一种亲切感,让我们觉得除了那身绝世武功之外,就彻底是一个普通的人。
赵敏这个形象我更加佩服,众所周知黄蓉的聪慧伶俐,但都只是小聪明小把戏。赵敏则不同,同样聪明机智,但还刁钻任性,敢爱敢恨,做事考虑周全且行事果断。本是郡主,刁蛮是肯定要有的,但她的聪明机智却是完完全全体现在她的政治领导才能上。汝阳王将朝廷派发的铲除魔教此等重任放心交给他的小女儿,并派玄冥二老等高人追随,由此可见她的能力并非一般。在绿柳山庄与明教等人交手之后,不给敌人留下机会,自己一把火将自家宅院烧个精光,以及之后张无忌费尽千辛万苦却得不到的黑玉断续膏竟早在赵敏的安排下藏于珠簪内并跟随张无忌多时了,他还浑然不知,这种种事情无不显示出这个奇女子无人能比的机智。还有她的爱憎分明和女子气魄是我所欣赏的。她喜欢张无忌,但却因两人地位及......余下全文>>
六:求金庸小说读后感或者评论
《笑傲江湖》浪漫与残酷的寓言 暂时抹开素所擅长的大历史环境,金庸先生笔锋所至,就象他的令狐冲一样“歪歪斜斜地刺出一剑”,成就了一部奇书----《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是金著中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写人之作。在此之前,《书剑恩仇录》大致是群像描写;射雕三部曲的历史背景带来的冲突太过强烈,更多的思索于谁是大英雄(虽然金庸先生在杨过身上大施笔墨,但最初性格峥嵘的过儿随着年龄增长成为一代大侠后,却让不少读者略感失望,究竟褒贬何从,日后当细论之);《天龙八部》有三个主角,基本上平摊戏份,加之场面宏大,情节错综,又有倪匡先生的代笔,核心似又在于人生哲学的揭示,因此对主角性格的深化难免着力不多;《飞狐外传》和《碧血剑》走传统大侠成长路线,和读者多少保持着距离;只有在《笑傲江湖》中,金先生竭力呈献了一个血肉极为丰满的人,或者说,一个平民英雄,一个你最愿意进行角色替代的潇洒人物。而后来的《鹿鼎记》更象是部《官场现形记》,金庸先生已经在试图解析由于邦国纷争、社会进化、宿命、伦理等交织在历史中带来的无序,韦小宝固然少不得,但已非先生呕心沥血塑造给读者的偶像。 刻意造人的小说,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某种强烈寄托,忽略特定历史背景,其优势在于可以展现某些亘古永恒的理念。《笑傲江湖》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寓言体小说,种种的浪漫和残酷交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社会,几千年来便是如此。令狐冲第二章起被岳灵珊和华山派弟子们提及,到第五章才露面,在此之间仪琳对他的描述一直为读者们津津乐道。金先生用这一欲陈先抑的曲笔手发,从一个天真无邪又情窦初开的少女嘴中来描述主人公,便已是在凿打浪漫的烙印。在此之后,全书就被布下了不少浪漫的场景:衡阳城外仪琳为令狐冲祷告、互相讲故事,曲洋、刘正风的琴箫合奏,洛阳学琴,黄河上祖千秋论杯,盈盈烤青蛙,梅庄的琴棋书画,令狐冲和盈盈洞房外莫大先生的一曲《凤求凰》,直到盈盈最后一句经典的“大马猴”之喻。而残酷似乎比浪漫更多更触目惊心,从开篇起的灭门,似乎就在给整本书涂抹血腥;令狐冲和仪琳在夜空下的交流虽然浪漫,但当时令狐冲已被伤得奄奄一息;曲、刘二人的琴箫合奏虽然浪漫,但随即音灭人亡;山涧中盈盈和令狐冲生死相依虽然浪漫,但在此不久前盈盈却很冷酷地杀了少林弟子;梅庄四友的高雅情致虽然浪漫,但他们再也无法继续世外桃园的生活;最后令狐冲和盈盈总算得以曲谐,该是为一份浪漫找到了归宿,但窗外便是因罪有应得而遭折磨的劳德诺。 以上这些虽然只是些片段场景,但似乎有隐隐的昭示:浪漫和残酷在相生相克,却都是追逐过程中的产物。令狐冲从不追逐什么特定的目标,如果没有辟邪剑谱和林平之的出现,他日后和岳灵珊成亲,当上华山派掌门,一生也就足够了。而令狐冲确确实实地在追逐一种自由,一种在他所处的位置上很难得到的自由,于是他处处碰壁,却善果终尝,构成全篇寓言的核心。然而令狐冲最倾心情愿的事都未能成就,无法得到岳灵珊,无法重归华山派,虽然他有了更美好的盈盈,做了恒山派掌门。因此他的终尝善果是无奈的,尽管是喜悦的。即便如此,这种结局还是比曲洋、刘正风和梅庄四友的下场更令人欣慰,后者的地位已相对固定成型,他们自然成为追逐自由的牺牲。左冷禅、岳不群的下场更是可悲,是疯狂追逐权力的必然;至于任我行,有人批评说将他写成暴病身亡是因为无法展开情节的下策,其实他的结局和整个《笑傲江湖》的寓意有着高度的统一。 笑傲江湖的寓意该是离开江湖。 金庸先生似乎并不一味鼓励归隐,令狐冲卷入激烈纷争后并未显出首领之才,但利用特殊的位置和较高的武功做了良性的努力;任盈盈在东方不败、杨莲亭的“......余下全文>>
七:六神磊磊读金庸梁老读后感
遇到王彬彬先生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在《文坛三户》里,批判以严家炎先生为首的“捧金派”种种对金庸先生的大肆吹捧和宣扬的言论。虽然遭到了不少金迷的打击,但仍然以此为责任,不断努力。这里,向王先生深鞠一躬,谢谢您点醒了一批像我一样差点迷失在武侠世界里的青年。
作为金庸先生的称颂者,严家炎先生包括徐岱先生都表现出了对金庸先生的无限崇拜。严先生更提出了“金庸小说是雅俗共赏的神话”这一说。他说,无论是广大百姓群众,还是钱理群蒋经国甚至是咱们的伟大的邓小平都曾经对金庸小说表示肯定。但这也只是肯定,难道小平同志的一句“我是看过你的书的”就足以反映出“雅人”对他的认同吗?如果还要深究“雅俗”之说,王先生要说的可就多了。何为“雅”?何为“俗”?严先生所罗列出来的“金庸雅迷”让王先生有种傍大腕之感,某某科学家某某院士某某诺奖获得者的认同感被严先生归为“雅迷”们对金先生的崇拜,这这,王先生疑惑了,地位身份的高低和文学鉴赏力能轻易地说成正比吗?
让我们回到五四之前,以平江不肖生和还珠楼主为首的“鸳鸯蝴蝶派”作为当时群众基础最雄厚的学派在文坛屹立不倒。谈到这里,不少人应该还记得当时取材自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拍成的电影《火烧红莲寺》播出后万人空巷的场景。对此,郑逸梅先生和茅盾先生都表示过担忧,这并不是没由来的担忧。人们在狂热追捧的同时是不是忘记了这其中也存在着诟病,人们入戏过深,将虚幻的武侠世界和现实重合,之后的种种不良影响,这是后话了。五四期间产生的新文学派将这些归根于“民族的劣根性”。说具体点,从古至今,人们无不在期望朝廷能出明君,地方能出清官,然而,当没明君没清官时,人们就开始祈祷身边能有像英雄一般的侠义人物出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金庸小说就在这时跳了出来,喂,英雄来了,你们都来看看。
王彬彬先生将那些金学家们盲目吹捧的行径称为“祭祖坟”。有人祭当然就有人掘。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何满子先生。王彬彬先生是这样评价他的:有着一个由“五四”新文化精神所哺育的文化老人的清醒和良知。何老先生对“鸳蝴派”为主的旧文学派所持的态度是“允许存在”,但同时他又强调了“允许存在”并不等于“提倡鼓吹”,他以颇为激愤的文笔和言语回击了严家炎先生的捧金说。同何老站在同一战线的鄢烈山先生则在《拒绝金庸》一文中沉痛地表示“令我尴尬的是,我一向崇敬的北大,却崇拜金庸”。看到这句话,你们又作何感想?北大作为五四运动中新思想的发源地经过了这么多代后竟首先掀起了金庸热,聘请金庸为教授,旧文学就这么将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新文学思想轻易地踏在脚下,你让他们如何不沉痛,如何不遗憾。
至此,王彬彬先生已经基本将金庸武侠归类于旧文学一派了。这里,他又提到了两位“对方辩友”:钱理群先生和刘再复先生。前者认为“鸳蝴派”虽属旧文学,但仍然应该享有他的生存权,只要我们有适当的姿态和尺度,旧文学还是应该在文坛上享有一席之地的。后者则打着“本土传统文学”的旗号为“鸳蝴派”正名。王彬彬先生评价前者“模糊”而后者则是“谬误”。让我们来谈谈这个所谓的“本土传统文学”。王先生提到了1999年新浪网上一篇名为《金庸——香港的基围虾》的文章。文章的作者认为,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他所生活的香港环境是有着紧密联系的,香港黑社会多妻制等各种不光彩的成分实际上都在他的小说中能反映出来,这又算是优秀吗?刘再复先生又提到“自由精神”。如果说仅仅读着小说里那些潇洒自在,抛开一切不回头的浪子形象就能证明是所谓的“自由精神”,那就太牵强了。拿金庸先生写作的初衷来说,为生计,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过。而从之后《民报》的诞生和他为迎合......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