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

一: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

危险源  概念: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

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二:危险源辨识的种类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和贮存区两种重大危险源。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发布,2005-11-01实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旧标准GB 12268-1990,具体更新详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a)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1。表1 爆炸性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质名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1 雷(酸)汞 0.1 1 2 硝化丙三醇 0.1 1 3 二硝基重氮酚 0.1 1 4 二乙二醇二硝酸酯 0.1 1 5 脒基亚硝氨基脒基四氮烯 0.1 1 6 迭氮(化)钡 0.1 1 7 迭氮(化)铅 0.1 1 8 三硝基间苯二酚铅 0.1 1 9 六硝基二苯胺 5 50 10 2,4,6-三硝基苯酚 5 50 11 2,4,6-三硝基苯甲硝胺 5 50 12 2,4,6-三硝基苯胺 5 50 13 三硝基苯甲醚 5 50 14 2,4,6-三硝基苯甲酸 5 50 15 二硝基(苯)酚 5 50 16 环三次甲基三硝胺 5 50 17 2,4,6-三硝基甲苯 5 50 18 季戊四醇四硝酸酯 5 50 19 硝化纤维素 10 100 20 硝酸铵 25 250 21 1,3,5-三硝基苯 5 50 22 2,4,6-三硝基氯(化)苯 5 50 23 2,4,6-三硝基间苯二酚 5 50 24 环四次甲基四硝胺 5 50 25 六硝基-1,2-二苯乙烯 5 50 26 硝酸乙酯 5 5 b)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见表2。表2 易燃物质名称及临界量 序号 物 质 名 称 生产场所临界量,t 贮存区临界量,t 类型 1 乙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2 正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3 石脑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4 环戊烷 2 20 闪点<28℃的液体 5 甲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6 乙醇 2 20 闪点<28℃的液体 7 乙醚 2 20 闪点<28℃的液体 8 甲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9 甲酸乙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0 乙酸甲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1 汽油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2 丙酮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3 丙烯 2 20 闪点<28℃的液体 14 煤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5 松节油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6 2-丁烯-1-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7 3-甲基-1-丁醇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8 二(正)丁醚 10 100 28℃≤闪点<60℃的液体 19 乙酸正丁酯 10 100 28℃≤闪点<......余下全文>>

三:什么情况下需要做危险源辨识

和生产有关的任何过程都需要做危险源的识别。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和有害因素有四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新增的设备,及时无物的因素,也会有其他三种因导致危害发生。

工序搬离处间的过程中,由于人员负荷超限、指挥失误,搬运设备强度不够、无防护等原因也会导致危害发生的。

四:危险源辨识包括那方面?

1、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

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

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

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1)、能量、有害揣质

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

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

B、人员失误

C、管理缺陷

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

一般危险源的辨识

(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D、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等。

E、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F、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指挥失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等。

G、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2)、按照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分类》进行辨识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起重伤害

——触电

——淹溺

——灼烫

——火灾

——高处坠落

——坍塌

——放炮(爆破)

——化学性爆炸(瓦斯爆炸、火药爆炸)

——物理性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其他伤害

(3)、根据国内外同行事故资料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辨识

(4)、引发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管理缺陷

三、危险源的评价与分级

1、是非判断法

直接按国内外同行业事故资料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经验判定为重要危险因素。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即LEC法:当无法直接判定或直接不能确定是否为重要危险因素时,采用此方法,评价是否为重要危险因素。

风险值(D)=发生事故或危险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E)*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

这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取得这3......余下全文>>

五:危险源辨识的步骤是什么?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应注意以下步骤:   1.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   对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归纳总结,确定企业中有哪些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等综合资料。   2.确定危险、危害因素的内容   为了便于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防止遗漏,宜按厂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别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   3.确定伤害(危害)方式   伤害(危害)方式指对人体造成伤害、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例如,机械伤害(危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如,黏膜糜烂、植物神经紊乱、窒息等),粉尘在肺泡内阻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4.确定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如,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5.确定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6.确定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六:危险源识别方法lecd指的是什么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超过 320 非常高的风险,要停止作业 A

160 至 320 高风险,需要立即整改 B

70 至 160 中等风险,需要整改 C

20 至 70 可能的风险, 需要注意 D

20 以下   可接受的风险, 容忍 E

七:危险源辨识方法lec法中l代表什么含义

L代表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八: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危险源辨别方法

(1)危险源的分类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源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可能导致能量/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失效的各种因素

广义划分法:机械类、电气类、辐射类、物质类、火灾与爆炸类

(2)可能产生偏差的五个方面

人(培训不够、防护不当、个人身体原因、精神原因)

机(正常、异常、紧急三状态下的噪声、失控等)

料(毒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感染性)

法(方法不当、操作不当)

环(过分拥挤、通风不好、光线太暗或过强、温度太高或太低等)

(3)危险源辩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主要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记录、事故树、事件树,生产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当前现场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生产工艺过程辨识法。

(4)风险评价的方法:LEC法

D =LEC

D—风险值

危险源风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无任何管理措施或防护手段

10

最近3年发生过4次以上的类似事件或事故

6

最近3年发生过4次以下的类似事件或事故

3

最近3年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或事故,但存在这种可能性

1

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或防护措施,并发生可能性极小

0.1

2)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

连续暴露

10

每天暴露

6

每周一次

3

每月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的暴露

0.5

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10人以上死亡或100000元以上财产损失

100

2~9人以上死亡或10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45

1人以上死亡或50000元以上财产损失

15

伤残或3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7

重伤或10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3

轻伤或1000元以下财产损失

1

危险源风险分值(D)计算方法: D=L×E×C。

分数值(D)

危险程度

风险级别

>320

极其危险,不能连续作业 1级

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 2级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级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4级

<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5级...余下全文>>

九:危险源辨识的范围

1.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的活动;2.工作场所设施;3.正常、非正常运行以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十:危险源辨别的内容

危险源辨识就是识别危险源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主要是对危险源的识别,对其性质加以判断,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影响进行提前进行预防,以确保生产的安全、稳定。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和贮存区两种重大危险源。

生产场所

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按以下4类物质的品名(品名引用GB12268-1990《危险货物品名表》)及其临界量加以确定。

《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2005-07-26发布,2005-11-01实施)代替GB 12268-1990,其下表格均引用旧标准GB 12268-1990,具体更新详见《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2268-2005。

贮存区

贮存区重大危险源的确定方法与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基本相同,只是因为工艺条件较为稳定,临界量数值较大,具体数值见表1~表4。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