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雪吴均诗歌鉴赏答案
吴均《咏雪》赏析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看桂枝白。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这首诗以咏雪为题,实际上是观雪感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蒙“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 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飘舞,阶上之雪但只凝积,一动一静,互不相涉。“似花积”既写阶上雪色,亦隐隐引出下二句。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复归于居中的“庭 树”。“不见”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树”展开。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一部分。“杨柳春”指叶绿,“桂枝白”指花发。时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杨 柳未绿,则知桂枝之白为非花。从首句至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人立于帘下所见之景。然而在景中已暗寓感伤之情。末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终有何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什么呢?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
二:咏雪吴均古诗理解有误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咏雪诗】
雪逐春风来。过集巫山野。澜漫虽可爱。悠扬讵堪把。问君何所思。昔日同心者。坐须风雪霁。相期洛城下。
"坐须'即(徐俟、静待)之意, “坐”这里是表示将要、行将、渐渐的意思(详见中华书局《诗词曲语辞汇释》448-449页,坐(五)的解释)。须,也有等待的意思。
"霁'即(雨雪天气转晴)。 "期'即(会), 相期,相会。
最后一句的意思(等到风雪停了,便可以在洛城下相会了。)
三:吴均咏雪的诗句
《咏雪》年代: 南北朝 作者: 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四:诗的后四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咏雪(吴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咏雪 李世民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 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咏雪应诏 上官仪 禁园凝朔气,瑞雪掩晨曦。花明栖凤阁,珠散影娥池。 飘素迎歌上,翻光向舞移。幸因千里映,还绕万年枝。 咏雪 董思恭 天山飞雪度,言是浇花朝。惜哉不我与,萧索从风飘。 鲜洁凌纨素,纷糅下枝条。良时竟何在,坐见容华销。 咏雪 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早春咏雪 王初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咏雪 姚合 愁云残腊下阳台,混却乾坤六出开。与月交光呈瑞色, 共花争艳傍寒梅。飞随郢客歌声远,散逐宫娥舞袖回。 其那知音不相见,剡溪乘兴为君来。 和宾客相国咏雪 许浑 近腊千岩白,迎春四气催。云阴连海起,风急度山来。 尽日隋堤絮,经冬越岭梅。艳疑歌处散,轻似舞时回。 道蕴诗传丽,相如赋骋才。霁添松筱媚,寒积蕙兰猜。 暗涨宫池水,平封辇路埃。烛龙初照耀,巢鹤乍裴回。 檐日琼先挂,墙风粉旋摧。五门环玉垒,双阙对瑶台。 绮席陵寒坐,珠帘远曙开。灵芝霜下秀,仙桂月中栽。 和人咏雪 李咸用 轻轻玉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 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联蝶寄槎。 公子樽前流远思,不知何处客程赊? 诗中雪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五:吴均的咏雪中的前四句咏雪,写出了雪什么样的特点?隐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以咏雪为题,实际上是观雪感怀。作品中所写的雪,既不是银妆素裹的旷野之雪,也不是漫天飞舞的吉征瑞兆之雪,而是江南庭院中的细雪。作者立于帘下,他的眼界也未曾超出庭院的上下前后。
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因其“细”,故能“萦空”,似乎久飘不下;因其“细”,故迷蒙“如雾”。“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 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这与“下帘隙”不同。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似乎空中之雪一味飘舞,阶上之雪但只凝积,一动一静,互不相涉。“似花积”既写阶上雪色,亦隐隐引出下二句。作者写空中、地上之后,目光复归于居中的“庭 树”。“不见”二句上承首句的“庭树”展开。杨柳、桂树均为庭树中之一部分。“杨柳春”指叶绿,“桂枝白”指花发。时值隆冬,桂枝皆白,看似花,但庭中杨 柳未绿,则知桂枝之白为非花。从首句至此全是写景,并且是诗人立于帘下所见之景。然而在景中已暗寓感伤之情。末二句则直接展现诗人自我。“零泪”是伤怀的表现。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终有何益?直以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触发诗人“相思”、“零泪”的是什么呢?诗中没明确讲。然而从前面对雪景的描绘中可以探知他的心曲。诗中先言“似花积”,又以“不见”春与“徒看”相对举,雪似花而非花,今但见非花之雪,不见春叶、春花。诗人的“相思”,就在于为似花之雪所引起的向往,在于对“不见”的春之盼望,对桂枝上徒具似花外观的假象的叹惋,同时,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机遇难逢的感伤。